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早产儿视网膜病高危因素及治疗随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患病率、高危因素、治疗及随访预后. 方法对1996~2000年5年中住院的568例早产儿常规行眼底检查至生后6个月,发现ROP者密切随访追踪,Ⅲ期阈值以上者行激光或冷凝手术治疗.结果检出ROP患儿46例(8.1%),其中23例(50.0%)病变逐渐稳定并恢复正常;8例(17.4%)病情进展恶化需手术治疗;8例(17.4%)有持续局限性病变,视力明显受损;3例(6.5%)失明,4 例失访.高危因素分别为低出生体重、小孕周、长期或高浓度氧疗以及早期严重贫血.结论 ROP严重影响早产儿远期生存质量,建议对所有早产儿及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常规行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ROP并给予适当治疗及随访.  相似文献   

2.
探索早产儿视网膜病(ROP)防治及随访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管理模式的可行性。通过正规用氧安全教育、完善的监护设备、防治早产儿的各种并发症、筛查对象、筛查时间、正规的眼底筛查、筛查结果分析、随访方案等,以及应用HIS系统管理病例,以期对所有符合标准的早产儿做到一例不漏地筛查和阳性病例的全程随访,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降低致盲率,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住院、出院期间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化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09-09-01—2010-08-31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或收治的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ROP筛查和随访。结果 (1)完成随访586例,其中ROP60例,占完成随访总数的10.2%;需治疗ROP30例,占完成随访总数的5.1%,其中出院后发现6例,占需治疗ROP患者总数的20%;出生体重<1000g、1000~<1500g、1500~<2000g组中ROP发生率分别为54.5%、16.8%、4.3%,需治疗的ROP发生率分别为45.5%、7.9%、1.3%;出生胎龄<28周、28~<32周、≥32周组中ROP发生率分别为63.2%、14.4%、5.2%,需治疗的ROP发生率分别为42.1%、8.5%、1.4%,所有研究对象无Ⅳ期或Ⅴ期病变发生。(2)526例视网膜完全血管化,住院期间视网膜完全血管化62例(11.8%),出院后视网膜完全血管化464例(88.2%)。(3)家长对ROP的进展情况和严重性认识不足,出院患者中有23.0%需电话催促复查眼底;转运患者基本要求回救治单位复诊。结论 ROP高危人群出院后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所占比例很高,仍会发生ROP,应强调出院后随访;通过及时发现和治疗,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ROP病变近期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及其他常见眼科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早产儿86例根据胎龄分为2组:<32周胎龄组(n=38)和≥32周胎龄组(n=48),并由眼科医师使用间接眼底镜进行眼底筛查,以后检查眼底1次/周.检出眼底异常的早产儿均予维生素E胶丸、小施尔康滴剂口服.分析二组早产儿ROP、玻璃体混浊及视网膜出血等眼科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 86例早产儿中共检出5例POP(5.81%).其中Ⅰ期ROP 4例,Ⅱ期ROP 1例,未见阈值ROP发生.玻璃体混浊24例(27.9%),其中2例并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出血、色素异常各4例.胎龄<32周组的早产儿发生玻璃体混浊的几率明显高于≥32周组(χ2=6.822 P<0.05),二组发生早产儿ROP、视网膜出血及色素异常的几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ROP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玻璃体混浊成为早产儿眼底筛查中最常见的问题,胎龄越小,其发病率越高,维生素E对各种眼底异常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视网膜病1082例筛查报告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早期诊治方法,分析其筛查结果.方法 由眼底病专科医生应用双目间接眼底镜对本院新生儿科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质量<2000 g的住院早产儿进行ROP筛查.首次筛查时间为纠正胎龄32~34周或生后4~6周,对检出的阈值期或阈值前期1型ROP(重症)患儿全部给予眼底激光光凝术,对视网膜血管未发育成熟、1~2期或阈值前期2型(轻度)ROP患儿进行密切随访,直至视网膜血管发育至锯齿缘或发展成为重症.对所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共收治早产儿2 295例,符合筛查标准的早产儿1 082例,占47.14%;检出ROP总阳性病例154例,占筛查对象的14.23%(154/1082);其轻度ROP86例,占7.94%(86/1 082);重症ROP 68例,占6.28%(68/1 082).68例重症ROP患儿中,有6例出院后随访期间发现进展为重症ROP而再入院,有2例放弃治疗1年后证实全部失明.66例(132只眼)接受各种治疗,其中63例单用光凝术治疗;3例急进性后极ROP中2例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抗剂(Avastin)联合光凝术治疗,1例单用光凝术治疗者治疗后仍出现部分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仍失明;随访结果65例成功的保存了视力,成功率98.48%(65/66).在观察期间未达到光凝治疗条件,因原发病恶化死亡10例,经光凝治疗后的患儿未出现死亡.结论 ROP筛查是防止ROP病情发展的有效措施,对重症ROP及时给予光凝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急进性后极ROP可用玻璃体腔内注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抗剂联合光凝术治疗抢救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779例新生儿眼底筛查结果及新生儿眼底疾病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3)进行新生儿眼底筛查,了解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视网膜疾病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行RetCam3眼底筛查的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779例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接受筛查,检出有眼底病变患儿100例(12.8%),其中视网膜出血69例(8.9%)、早产儿视网膜病(ROP)10例(1.3%)、眼底渗出9例(1.2%)、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4例(0.5%)、视网膜色素沉着3例(0.4%)、先天性白内障和结晶样变性各2例(0.3%)、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出生体重、胎龄小和有吸氧史是ROP发病的高危因素(分别OR=0.209、0.248、0.049,均P<0.01);阴道分娩和有机械通气史是导致视网膜出血的高危因素(分别OR=3.196、1.731,均P<0.05).结论 新生儿眼底病变多样且危害严重,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应该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临床应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从而降低ROP和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危险因素及早期诊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早期诊治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新生儿科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 000 g的住院早产儿,在纠正胎龄32~34周或生后4~6周时,由眼科医生用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将患儿分为ROP组和眼底正常组,对于检出阈值病变的患儿全部给予眼底激光凝固术治疗,对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年期间我科共收治早产儿785例,符合筛查标准的早产儿395例,共发现ROP 90例,发生率占筛查病人的22.8%;其中阈值病变24例(占筛查病人的6.1%).22例阈值病变患儿接受了眼底激光凝固术治疗,随访1年全部保存视力,2例家长放弃治疗的患儿,1年后随访均失明.未达阈值病变的ROP患儿定期随访,半年后病变消退.将ROP组与正常眼底组比较.单因素分析提示:ROP组的胎龄较正常眼底组低,(31.10±1.96)周比(33.21±1.7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69.P<0.001);ROP组的出生体重较正常眼底组低,(1 508±312)g比(1 900±35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59,P<0.001);ROP组的吸氧时间较正常眼底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眼底组相比,ROP组更多合并窒息、肺透明膜病、贫血(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胎龄小(OR=0.709,P<0.05)、体重低(OR=0.179,P<0.05)、吸氧时间>5 d(OR=5.474,P<0.001)是ROP的危险因素.结论 ROP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出生体重越小、胎龄越小、氧疗时间越长ROP的危险性越大,防治ROP的关键在于早期进行眼底筛查和及时对阈值病变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多中心筛查反映中国大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相关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ROP调查协作组在中国大陆7个行政区域首先邀请有能力行ROP筛查的医院,从新生儿生后第4周或纠正胎龄32周行初次眼底检查,使用统一型号的间接眼底镜和电子眼底镜,依据ROP分期决定随访方案,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培训、考核认证的ROP筛查医生,参照ROP国际分类法诊断和分期。结果中国7个行政区共22家医院6 091例出生体重2 000 g或胎龄34周的早产儿或因重大疾病进行了氧疗(≥5 d)的新生儿中,ROP924例,发生率为15.2%。轻度ROP(1和2期)92.3%(853/924),重度ROP(3期及以上)7.7%(71/924),急进型ROP患儿7例。行激光或手术治疗69例,均为ROP 3期以上病例。924例ROP患儿胎龄28~36+5(30.2±2.2)周,出生体重624~3 400(1 364±344)g。呈现出生体重越低和出生胎龄越小ROP发生率逐渐增高趋势,出生体重越低和出生胎龄越小轻度ROP的发生率未见逐渐增高的趋势。ROP 4~5期仅出现在出生胎龄30周和出生体重1 250 g的新生儿。妇幼保健院较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儿科ROP发生率低,但重度ROP发生率高。结论中国大陆ROP发生率为15.2%,出生胎龄30周ROP发生率为46.9%,出生体重1 500 g ROP发生率为30.6%。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