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地震后小儿的受伤特点.方法 对地震发生后72 h内我院收治的124例儿科伤员进行分析.结果 受伤者以13~18岁年龄段最多.受伤部位以骨关节最多,共74例,占59.7%;其次为头部15例,占12.1%;挤压综合征9例,占7.3%.在骨折伤员中,下肢骨折占54.1%,其次为上肢,占28.4%.重伤伤员15例,占12.1%,抢救成功率为100%.结论 本次地震中学组伤员较多,紧急救援时应合理配置各科医务人员比例,使更多的伤员得到合理救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肘关节脱位并肘部骨折的损伤机制、形态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骨科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例肘关节脱位并肘部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6~12.0岁,平均7.6岁;受伤时间6h~32d,平均3.5d。按肘关节脱位方向分为后侧脱位6例,后外侧脱位4例,前侧脱位2例;12例均为高能量损伤所致,伴前臂暴力旋转性损伤,其中5例为车祸伤,4例为高处坠落伤,2例为电动机皮带绞伤,1例为洗衣机绞伤。12例均行手术治疗,复位肘关节,骨折用克氏针或张力带钢丝固定,修复肘关节侧副韧带。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5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稳定性好,肘部骨折骨性愈合,无肘关节再脱位;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伸屈活动度为90°~145°,平均125°,旋转活动度为85°~155°,平均130°,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7例,良4例,优良率91.7%(11/12例)。结论儿童肘关节脱位多由高能量损伤及前臂暴力旋转性损伤所致,极易合并不同类型的肘部骨折和严重的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应积极手术治疗,恢复肘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重建肘关节的稳定性,恢复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96例小儿颞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处置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颞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处置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988~2002年间所收治的96例109侧小儿颞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双侧颞骨骨折)。96例患儿,发病年龄在3个月~14岁,平均8.9岁;(男66例,女30例,男女之比为2.2:1)。交通事故伤52例(54.17%),打击伤18例(18.75%),坠落伤14例(14.58%),跌伤12例(12.5%)。纵向骨折41例(37.6%),横向骨折17例(15.6%),斜形骨折15例(13.8%),凹陷性骨折12例(11.0%),混合性骨折24例(22.0%);其中,骨折线向颅底延伸65例(59.6%)。骨折合并耳道出血49例(45.0%)、脑脊液耳漏22例(20.2%)、脑脊液鼻漏17例(15.6%)、听力障碍50例(45.9%)、面神经麻痹13例(11.9%)、脑膜炎2例(1.8%)。并发硬膜外血肿20例(18.3%),硬膜下血肿27例(24.8%),骨折造成的脑挫裂伤35例(32.1%),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37.6%),颅内积气36例(33.0%)。结果脑脊液耳漏和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均痊愈,听力障碍50例中,28例完全恢复(56.0%),15例部分恢复(30.0%),7例完全性失聪(14.0%)。13例面神经损伤患儿中,10例6个月内完全恢复,2例1年后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结论:小儿颞骨骨折多发生于交通事故、打击、坠落、跌伤,面神经损伤发生率较小,且恢复良好。听力损害恢复较差。及时治疗可提高并发症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矿区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的5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有关患病情况、诱因、临床表现及预后诸方面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患病年龄以7岁以上最多,占61.54%,男女之比为1.17:1。②98年至03年患病率依次为0.71%、1.54%、1.65%、1.79%、1.80%、1.85%。③诱因:感染30例,占57.7%,其次为食物过敏、疫苗接种、药物过敏等。④紫癜同时有消化道症状18例,占34.62%;关节症状15例,占28.85%;有肾脏损害16例,占30.77%,肾损害同时伴其他症状13例。⑤预后:住院时有6例为复发病例,其中3例合并紫癜肾,治疗出院后随访12例有3例复发,2例发展为紫癜肾。结论 ①过敏性紫癜多见于7岁以上儿童,患病有逐年上升趋势。②伴有消化道症状多见,其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或剧烈腹痛者易误诊为急腹症。③预后取决于有无反复及合并肾脏损害,病情反复迁延者常易导致肾脏损害;伴有消化道和同时合并关节症状者,应密切关注紫癜肾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肺不张病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肺不张病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一般治疗无效而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40例肺不张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中以炎症最多见,共21例,占52.5%;其次为异物10例,占25.0%;支气管扩张3例,占7.5%,居第三位。肺不张发生率右肺高于左肺。炎性肺不张以右中叶最多,占71.4%;异物所致肺不张以下叶为多,且多发生在1~3岁的幼儿;支气管扩张所致肺不张多发生在较大儿童。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37例(有异物者予异物取出术)。部分或完全复张者31例,复张率达83.8%。结论小儿肺不张病因中以炎症、异物、支气管扩张最多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明确肺不张病因,而且在小儿肺不张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间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共收治22例儿童肱骨髁间骨折患儿,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11岁,平均5.5岁。左侧13例,右侧9例。运动伤15例,车祸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地震伤1例。骨折分型按照Riseborough—Radin标准,其中Ⅱ型12例,Ⅲ型8例,Ⅳ型2洌,均为闭合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10例,桡神经损伤5例,尺神经损伤1例,血管损伤1例,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h至7d。均采用小切13克氏针内固定术,并同期行神经、血管探查修复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6例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6例有轻度移位。2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平均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个月。3例发生肘内翻,但肘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正常,继续功能锻炼并随访观察。参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优14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5%。术后伤13仅遗留轻微瘢痕,有神经、血管损伤患儿术后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间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可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于Riseborough-RadinⅡ型、Ⅲ型骨折疗效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8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肝功能及肝脏B超检查,对其中108例合并肝脏损害者进行分析。结果肝脏损害患儿中,丙氨酸转移酶(ALT)升高者30例,占27.8%;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者18例,占16.7%;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者10例,占9.3%;ALT和AST2项酶同时升高者24例,占22.3%;ALT、AST和γ-GT3项同时升高者12例,占11.1%;转氨酶升高伴胆红素(TBIL或DBIL)升高者3例,占2.7%;肝功能异常伴肝肿大者8例,占7.4%。90%病例于2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可同时合并肝脏损害,其中以ALT及AST升高为最多见,经过一般抗病毒及护肝治疗及细致的护理后,90%病例2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住院儿童精神障碍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10年间住院儿童精神障碍患者(≤15岁)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主要对患者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29例儿童住院患者占住院病人总数的1.23%,男124例(54.15%),女105例(45.85%)。诊断以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最多,分别占56.7%、15.2%。氯氮平、氯丙嗪、利培酮、奋乃静占使用几率的前四位,联合用药情况常见,治疗方法不理想。结论儿童精神障碍在住院精神患儿中所占比例不高,以重性精神病为主,治疗手段、服务模式落后。今后应重视儿童精神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TORCH感染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先天性TORCH感染的早期临床表现,为尽早诊断提供依据,本文分析了我院新生儿病房1994年7月 ̄1998年7月收治的先天性TORCH感染35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1.86%。在感染类型中,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常见,占71.42%,其次为弓形体感染,占11.43%。其临床表现以黄疸、贫血、肝肿大最多见,分别占94.29%,45.71%及20%。合并感染以肺炎最多见占25.71%。提示先天性TORC  相似文献   

10.
衣原体IgM及IgG抗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因学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4岁内小儿衣原体感染的病因及发病率,检测151例下呼吸道感染小儿血清衣原体特异性抗体,结果有24.7%确诊为呼吸道衣原体感染,且22.7%为肺炎衣原体引起,沙眼衣原体仅占2%。衣原体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危险因子,研究100例7个月-15岁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的血清沙眼衣原体特异性抗体,其中55例IgM和IgG抗体阳性,8例(14.5%)有两种抗体。患儿之母亲血清抗体阳性率亦高(75%),并发现沙眼衣原体抗体平均滴度值与患儿年龄呈线性关系,在6岁以内反复呼吸道感染最多的组内特异性IgG抗体平均滴度明显高于7-15岁小儿(P<0.05)。所以宫内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其次是日常生活接触传染(家庭性衣原体病)。  相似文献   

11.
326例儿童手外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地区儿童手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儿童手外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4年间我院收治326例儿童手外伤患儿,对其病历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6例患儿中,男209例,女117例,男女比1.79:1.发病高峰年龄为幼儿期(1~3岁),发病高峰时间为中午及16~20点.伤后8 h我院就诊率73.6%.受伤原因多为生活性,以锐器伤、挤压伤和砸伤为主,开放性损伤占92%.受伤部位以手指居多,掌部次之;受伤类型多以挫裂伤、擦挫伤为主.受累组织以单纯皮肤软组织受损及骨折多见,肌腱及神经受损次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33例;单纯清创缝合的86例;骨折固定的81例;神经吻合的17例;行肌腱吻合的63例,植皮或者行皮瓣移植的28例;截肢或截指的12例;拔甲,甲床修补的45例;血管吻合的7例.术后感染率4.0%.治疗后优良率达91.2%.结论 儿童手外伤有其自身发病特点,幼儿期多发,生活性损伤多见,受伤程度大部分较轻,经早期恰当治疗预后多良好.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监管,以降低发病率,同时重视儿童手外伤的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43例小儿胸部外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43例胸部外伤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43例中,车祸伤占73.68%;39.85%的患儿为单纯胸部外伤,其平均住院时间(6.89±3.24)d;60.15%的患儿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其平均住院时间(12.19±5.27)d。肺挫伤占胸部脏器损伤的90.90%。合并伤中颅脑外伤占14.68%,其次为肝挫伤(12.59%)。采取胸腔闭式引流27例,胸部手术4例,肺修补术3例,支气管吻合术1例,机械通气6例。治愈137例,死亡6例,治愈率95.80%。结论并发症及合并伤是影响小儿胸部外伤预后的关键因素,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检查在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41例临床怀疑为肘关节不典型损伤患儿的MR表现。均有伤后肘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其中加做CT检查3例。结果41例中,31例(75.6%)经MR检查确诊为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其中33例X线平片或CT检查未见骨折患儿中,7例(22.6%)经MR检查发现骨骺损伤,3例(9.7%)X线片未显示骨折片而MR检查显示关节软骨骨折;18例(58.1%)骨挫伤;无肌腱损伤病例。6例X线或CT检查虽明确诊断骨折但不能显示损伤是否累及关节面及对位情况。经MR检查证实平片所见,并进一步确诊为骨折伴不典型损伤3例(9.7%)。单纯骨折不伴不典型损伤3例(7.3%);5例(12.2%)仅有单纯软组织损伤或关节积液。合并两处骨损伤4例。2例X线片显示可疑骨折,MR检查排除骨损伤。结论MRI是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能明确显示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2~2002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75例病例资料。结果 生后1周内发病就诊者35例(46.7%),第2周内20例(26.7%),第3、4周内分别为13例及7例。伴发消化道其他畸形17例,占22.7%。其中1周内治愈25例(71.4%),死亡7例,退院3例;2—4周组治愈34例(85.O%),死亡5例,退院1例。14例获2.5—23年随访,平均8.3年,除1例生长发育一般外,均良好。结论 肠旋转不良伴发消化道其他畸形较多,以1周内发病者伴发畸形最高,本组有12例,其中以十二指肠及空肠闭锁或狭窄最多。术中应仔细检查,防止遗漏。  相似文献   

15.
30例新生儿尸检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儿科、产科近年共送检新生儿尸检30例,其中死胎1例,活胎29例;生后一天内死亡11例,占36.6%,为首位;生后一周内死亡26例,占死亡病例86%,提示围产期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以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共11例,占36.6%,其次为先天畸形、颅内出血及其它产科原因(窒息等)。尸检诊断与临床诊断不相符者12例,误诊率为40%;误诊原因为:(1)临床症状不典型造成,其中3例临床诊断为窒息,尸检结果分别为肺发育不全、吸入性肺炎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情况及病原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用呼吸机治疗的34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儿中20例并发VAP(占58.8%)。并VAP患儿机械通气时间[(130.12±16.30)h]明显长于未并VAP患儿[(69.12±11.33)h](t=4.313P〈0.01)。气管分泌物的致病菌培养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5%),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10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醋酸不动杆菌1例。革兰阳性菌3例(1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并念珠菌混合感染各1例(5%)。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头孢哌酮40%,哌拉西林39%,头孢他啶36%,头孢噻肟35%,阿米卡星32%,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5%。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美罗培南6%,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分别为头孢唑啉38%,万古霉素0。并VAP者治愈10例(50%),死亡7例,3例自动出院。未并VAP者治愈12例(85.7%),死亡1例,1例自动出院。二者治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5.133P〈0.05)。结论VAP患儿气管分泌物的致病菌培养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为减少VAP发生应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有效洗手,呼吸机管道、器械的有效消毒,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7.
125例新生儿休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新生儿休克的临床分析,发现新生儿休克的特点,更好的指导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乃对1997年1月-2002年4月125例新生儿休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休克发生于0-3天99例,占79.2%,3-7天13例,占10.4%,7-28天13例,占10.4%。心源性休克88例,占70.4%,低血容量性休克67例,占53.6%,其中上述两种休克同时存在的43例,占34.4%.感染性休克13例,占10.4%,无过敏性休克。有85.6%的患儿存在呼吸系统症状,应用呼吸支持l17例,占93.6%。治愈93例,治愈率74.4%,死亡8例,病死率6.4%。合并胃肠功能障碍73例,继发ARDS29例,继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例,继发肾功能不全2例。不难看出:新生儿休克多发生于新生儿早期,以心源性休克最多见,其次为低血容量性休克,但应注意上述两种休克常同时存在,只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呼吸支持,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6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1994年我科共收治构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脑动脉炎69例。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69例中男SO例,女19例,年龄4~12a,其中4~6a17例,7~9a32例,10~12a2o例。二、发病季节:以秋季最多41例(5.4%),其次冬季17例(24.6%),春季9例(13.l%),夏季2  相似文献   

19.
小儿毒蛇咬伤4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儿毒蛇咬伤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49例毒蛇咬伤患儿,记录性别、年龄、居住地、受伤及就诊时间、受伤部位、受伤后的局部症状及全身情况、治疗过程及预后,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小儿蛇咬伤病例集中于夏秋湿热季节,乡村小儿发生率多见(占81.6%),从发生至来院时间平均38.4h,93.9%未看见毒蛇或不能描述毒蛇的特征。按照Downey系统分类,3、4级重型伤员所占比重较大(占59.2%)。蛇咬伤局部可出现肿胀、疼痛、瘀斑、伤口感染、局部坏死伴组织缺失、骨筋膜室综合征等表现,亦可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均行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早期诊断和综合对症处理可有效降低小儿蛇伤后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心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的11例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岁1个月至6岁4个月,平均4岁5个月。患儿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0~90d,平均52d。受伤初期按Milch分型,MilchⅠ型4例,MilchⅡ型7例,肘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患儿均切开复位后用1枚空心钉外加2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Dhillon评分值和Baumann角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12~34个月(平均22.7个月)随访。均在术后6~8周获骨性愈合。术后1年按照Dhillon评分标准,10例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100%,术前患侧肘关节活动弧度平均为90.5°±27.3°,术后1年时平均为129.1°±1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7,P=0.000)。术后1年所有患儿Baumann角均在正常范围(68°~80°),平均74.3°±4.2°。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骨不连、肘内外翻、肱骨小头缺血坏死、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后采用1枚空心钉外加2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可达到复位满意、内固定稳定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