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球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系统在国际旅行健康与传染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全球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国际传染病疫情信息收集的自动化和系统化。结果利用全球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系统所收集的国际、国内传染病疫情信息,可正确指导国境口岸一线传染病卫生检疫查验工作,协助完善口岸传染病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以及为出入境人员提供国际旅行信息,提高传染病防控意识。结论全球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系统推进了卫生检疫工作的电子化,是国境口岸传染病卫生检疫查验工作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面对城市“一网统管”建设的大趋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建设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通过汇集各类数据资源,加强苗子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应急资源的管控与调配、流动人口的筛查与跟踪、医学管理的下沉与监测,以及事态局势的研判与决策,整体助力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对以“公共卫生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卫生治理体系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着重介绍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系统设计与构建的相关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构建类似平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健康中国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把建设健康中国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坚持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公益性;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动力;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核心要素。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慢性病防控;加强健康教育;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预防为主方针;坚持大卫生观念和国家公共卫生的基本职能;坚持大众生态健康模型,推进医学整合发展;坚持人才战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的能力建设;坚持科研为依托,切实抓好公共卫生基础研究;坚持科学、规范、有序,抓好常规公共卫生工作,确保常规与应急协调发展;坚持循证决策,早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中国、健康一生都需要健康的环境支持。要携手共同应对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促进全球健康。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时代,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医改的深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正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文章试图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财政转移支付、市场化供给、主要问题等方面研究梳理及述评,提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法制化建设,探索卫生资源公平分配与有效利用的新路径,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热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快城乡卫生综合配套改革衔接的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杨善发 《中国卫生》2021,(4):102-1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并要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十四五”时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向卫生健康共同体转型升级。向卫生健康共同体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组建由7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医联体,每年为1300余万名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实现了机构能级、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与社会认可“四提升”,成为城市医联体建设的先行者、探索者与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公共卫生监测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互联网数据因其更新快和数据量丰富的特点被引入公共卫生监测领域。通过挖掘分析互联网中丰富的健康相关信息,研究者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以快速估计人群中健康相关事件的分布。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根据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主动式监测系统和被动式监测系统。相较于传统监测系统,基于互联网的监测系统具有及时性佳和成本低的优点,还可在健康相关行为监测和卫生政策评价等传统监测力所不逮的领域发挥作用。但由于假阳性消息的存在,基于互联网的监测系统存在准确性不佳的缺点。本文介绍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卫生监测进展及其在疾病预警中的应用,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卫生检疫在全球卫生治理背景下的发展策略。方法分析传染病在中国和全球间的互动和影响,以及全球卫生治理的必要性,从全球视野和体系建设、健康促进、卫生公平等方面探讨卫生检疫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导致传染病风险具有全球化特征,全球卫生治理是适应全球传染病控制的有效进路。中国卫生检疫在跨国传染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中国卫生检疫应从全球理念出发进行战略和机制调整,加大多部门、多组织参与的平台建设,促进全球监测和控制体系建设步伐,同时充分利用健康促进和公平促进更好的发挥传染病防控职能,以在未来的全球卫生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19(2):106-108
一 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坚持中央指导、地方负责;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坚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坚持落实供水单位主体责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夯实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基础.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加强能力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完善制度机制,不断提高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水平,有效保障城乡饮用水卫生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迫使全社会必须反思创新基层卫生治理体系的新动力与方式。加强运用区块链技术不失为一条通过技术性治理变革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互为适应的现实路径。文章分析了此次疫情背景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疫情监控、舆情应对、应急联动管理等方面暴露的一些突出的问题,介绍了区块链作为一种治理方式的发展历史,论证了区块链引入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自动式联动预警、可信型疫情信息公开、交叉数据共享与分析、防疫物资调配与监管、基层数字化健康服务以及智慧化健康教育与干预等方面介绍了通过区块链技术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的方向与方法,未来应从加快应用实践、构建新型信任体系、挖掘技术治理潜能、创新健康管理四个方面加快基于区块链的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e—Health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国内外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立个人电子健康记录,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疾病和(或)健康监测系统等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由此对信息互操作性的要求日益迫切,对卫生信息标准化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投入,业已成为全球卫生信息化行动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基层治理提出严峻挑战,为提高基层监测预警与响应处置能力,转变以往被动服务与静态管控、资源分散与主体单一的治理格局,社区网格化治理理念被提出。社区网格化治理强调服务理念共生、资源要素共享、多元主体共治的基层精细化协同治理,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协作过程中,仍存在多元主体的目标难以统一、"权力点"固化、成员结构模糊复杂、主体间信任缺失、领导力不足等"协同惰性"风险。利用协同优势理论的"反思性建构"逻辑,对社区网格化协同治理的困境机理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价值理念协同、制度体系协同、身份规范协同、考核标准协同、条块政社协同等消解路径,能够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精细化与协同化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新发传染病带来的全球卫生危机,国际社会发展和完善了现代国际卫生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传染病的全球治理机制。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民主失衡与冲突频发、多个并存的国际组织公共卫生职能重叠、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有效性有待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初具雏形的传染病全球治理机制还比较粗糙,有待在传染病治理的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完善。建议加强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地位、增加全球卫生投入、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机构、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协调伙伴关系、明确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重视健康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人人享有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全球卫生治理的使命就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人人享有健康”。目前,全球卫生治理面临诸多重大挑战,如治理主体众多但目标不一致导致领导权威难以确立,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体制使跨国集体行动的达成存在一定困难,各国对公共卫生事项设置的优先顺序存在分歧,全球卫生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均,全球卫生治理严重缺乏国际协调,全球卫生治理基本框架尚未完全形成等。为了应对挑战,建议深化全球卫生改革,提高全球卫生治理的能力与效率;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必须审思与重构自身卫生法律与政策,把重点放在促进卫生公平而非提高经济竞争力上;各国政府必须重点关注民生和民权,重视非卫生领域政策与卫生政策的协调,从根本上改善健康的决定因素;增加全球卫生治理的透明度、建立新型问责制,增强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在全球层面构建全球卫生治理基本框架,增强全球卫生治理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4.
精神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基于社区的精神健康服务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是促进精神健康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的社区精神健康服务需综合运用健康治理、优势治理和协同治理的规律和方法,重组社区事务,建立协同平台,完善监护制度,加强考核评估的协同,提升服务能力,对社区居民不同的精神健康服务需求进行多层次、整体性回应。  相似文献   

15.
县域医共体的构建与运行超越了单一行政部门和服务组织边界,需要运用更加系统化与整体性的视角进行治理。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三方面结合安徽省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践,对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过程与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紧密型医共体整体性治理模式的构建逻辑与实现路径。并进一步对整体性治理模式的适用性、确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共同目标与推进医防融合、探索医共体内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卫经费打通使用等医共体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卫生服务体系六模块理论,分别从服务提供、领导力与治理、信息系统、卫生人力、筹资和技术等方面对日本急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综合监测和应对体系进行介绍。提示我国在应对急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重视事前预防,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决策支撑作用;加强智库建设,保证资金到位;加强信息共享,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整合技术性贸易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The academic health center and the healthy communit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US medical care reflects the priorities and influence of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eadership role assumed by one academic health center, the State University at Buffalo's School of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its eight affiliated hospitals, to serve its region by promoting shared governance in educating graduate physicians and in influencing the cost and quality of patient care. Cooperation among hospitals, health insurance payers, the business community, state government, and physicians helped establish priorities to meet community needs and reduce duplication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s; to train more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to introduce shared governance into rural health care delivery; to develop a region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o implement health policy. This approach, spearheaded by an academic health center without walls, may serve as a model for other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as they adapt to health care reform.  相似文献   

18.
At a crossroads, global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exists in a fragmented state. Slow to detect, register, confirm, and analyze cases of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provide feedback, and communicate timely and useful information to stakeholders, global surveillance is neither maximally effective nor optimally efficient. Stakeholders lack a globa surveillance consensus policy and strategy; officials face inadequate training and scarce resources.Three movements now set the stage for transformation of surveillance: 1) adoption by Member State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of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2005]); 2) matur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the penet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o distal parts of the globe; and 3) consensus that the security and public health communities have overlapping interests and a mutual benefit in supporting public health functions. For these to enhance surveillance competencies, eight prerequisites should be in place: politics, policies, priorities, perspectives, procedures, practices, preparation, and payers.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global surveillance, disparities in technical, logistic,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capacities must be addressed. Challenges to closing these gaps include the lack of trust and transparency; perceived benefit at various levels; global governance to address data power and control; and specified financial support from globa partners.We propose an end-state perspective for comprehensiv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global, multiple-hazard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and describe a way forward to achieve it. This end-state is universal, global access to interoperable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when it's needed, where it's needed. This vision mitigates the tension between two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first, the right to privacy, confidentiality, and security of 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ight of sovereign, national entities to the ownership and stewardship of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and second, the right of individuals to access real-time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that might impact their lives.The vision can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an interoperable, global public health grid. Adopting guiding principles, the global community should circumscribe the overlapping interest, shared vision, and mutual benefit between the security and public health communities and define the boundaries. A global forum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to guide the consensus governance required for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sharing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深入分析医学社团在全球卫生治理进程中的特点,参与路径;思考医学社团助力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带来的启示。 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医学社团的特点,理解在全球卫生进程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法,回顾中华预防医学会疫情期间国际交流工作实践,探索医学社团助力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路径。 结果 医学社团利用专业性、灵活性和协同性等特点,在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应对、推动全球卫生倡议、促进全球卫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医学社团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会议、分享抗疫经验、搭建权威信息平台及争取国际组织任职等路径,帮助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进程。 结论 医学社团应提升能力,配合政府开展工作,主动将国际交流工作主动纳入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工作大局。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人口老龄化,法国公立医院开始了以成本控制为主要目标的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具体措施包括成立区域卫生管理局,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为公立医院发展设定目标和明确功能定位;通过构建权责明晰的治理结构和签订绩效管理合同,公立医院院长在政府宏观管理下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等多种方式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加强对公立医院的认证和评价。改革主要特点是加强医疗资源规划与整合,促进公立医院与区域卫生管理局的契约化,明确公立医院治理的各方权责,通过控制医疗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具有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