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艳霞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82-82,84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抗-HBe与抗-HBc出现假阳性的因素,旨在找出一些克服办法。方法: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次检测出的78例抗-HBc阳性和72例抗-HBe阳性的血清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试剂进行复检,ELISA方法初检呈阳性反应而TRFIA复检为阴性者判为假阳性。结果:ELISA法检测出的78例抗-HBc阳性和72例抗-HBe阳性的血清标本,用TRFIA方法复检出抗-HBc阳性71例,抗-HBe阳性63例,以TRFIA方法为准,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抗-HBc和抗-HBe假阳性率分别为8.97%和12.50%。结论:有多种影响因素可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抗-HBc、抗-HBe出现假阳性,除了消除其影响因素外,对怀疑假阳性的标本,还应进一步采用更敏感的方法如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和化学发光等方法重新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胶体金法检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1)灵敏度试验:将15份经免疫印迹法确诊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血清进行倍比稀释,应用ELISA法和胶体金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原液、稀释血清的抗HIV抗体,记录两种方法抗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最大稀释倍数.(2)特异度试验: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同时检测200份非AIDS患者的血清,记录两种方法的阴性率.结果(1)灵敏度试验:ELISA法的最大稀释倍数显著高于胶体金法(P<0.05).(2)特异度试验:两种方法的阴性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法抗HIV抗体的灵敏度优于胶体金法,但是两种方法检测血清原液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均一致,因此胶体金法可以代替ELISA法用于AIDS的初筛试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免疫检验在抗艾滋病病毒(HIV)检测中的结果。方法 189例疑似艾滋病患者,分别接受胶体金快速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验,以免疫印迹法作为金标准,比较胶体金快速法与ELISA法的准确性。结果 189例疑似艾滋病患者经由免疫印迹法确诊,经血清检验后其中HIV抗体阳性114例, HIV抗体阴性75例。ELISA法检测HIV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2.1%(105/114)、88.0%(66/75)、90.5%(171/189)高于胶体金快速法检测的83.3%(95/114)、73.3%(55/75)、79.4%(150/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HIV临床检测过程中,胶体金快速法与ELISA法均能够达到较高检测准确性,两种方法检验特异度与灵敏度均较高,但ELISA法阳性准确性更高,更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sAg)的定性检查,用于临床标本 HBsAg 的检测。方法用 ELSIA 法检测临床血样标本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126例,阴性健康对照30例,与 HBV DNA 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26例 HBsAg 阳性样本,HBsAg 与 HBVDNA 共同阳性率为43.0%,HBsAg 阳性率为82%,HBV DNA 阳性率为59%,二者结果显著相关。结论 ELISA 法可用于临床标本 HBsAg 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选择在我院进行丙型肝炎检测的患者26456例作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对抗HCV抗体进行检测,判定阳性情况。结果化学发光法检测抗HCV抗体阳性345例,阴性26111例,检出率为1.30%;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阳性350例,阴性26106例,检出率为1.32%,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共同检出阳性样本344例,ELISA法检测阳性而化学发光法检测阴性为1例,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而ELISA法检测阴性的有6例。结论相对于ELISA法,化学发光法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应用具有更好的敏感性,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与胶体金试纸法在检测HBsAg、HCV抗体和HIV-1/2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的2072例急诊手术患者,分别用胶体金试纸法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比较2种方法的阴性符合率。结果胶体金试纸法检出HBsAg、HCV抗体和HIV-1/2抗体阴性分别为2062例,2068例,2070例,ELISA法检出阴性分别为2066例,2070例,2068例。2种方法检测HBsAg、抗-HCV阴性符合率为100%,检测抗.HIV阴性符合率为99.9%。2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体金试纸法和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的阴性符合率高,而胶体金试纸法操作简便、反应快速,适用于急诊手术输血前的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结果。方法:从某院收集1832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末梢血及血清,采用胶体金法、间接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3种方法进行MP-IgM检测。结果:1832例中采用胶体金法检测阳性率42.07%,间接荧光法阳性率20.52%,酶联免疫吸附法阳性率21.0%,胶体金法在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中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间接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胶体金法在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中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间接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且操作简便,结果报告快速,可作为临床肺炎支原体筛查指标;间接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一致性好,但操作相对繁琐,适合临床肺炎支原体抗体感染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集的400份新生儿脐血标本,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对所收集的新生儿脐血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抗体。结果采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0份新生儿脐血标本,血清中HIV-1/HIV-2抗体阳性2例,阳性率为0.50%,梅毒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为0.75%,丙型肝炎抗体阳性4例,阳性率为1%;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0份新生儿脐血标本,血清中HIV-1/HIV-2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为0.75%,梅毒抗体阳性4例,阳性率为1%,丙型肝炎抗体阳性5例,阳性率为1.25%。结论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的敏感性高于酶联免疫法检测,可作为首选检测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ELISA法与胶体金法检测血液中HIV抗体的结果。方法随机选取我实验室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自愿咨询检测人员524例血清,分别给予ELISA法和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并通过免疫印迹法确定,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经免疫印迹法检测,本组524例血清中有224例呈阳性,其阳性率为42.75%。经ELISA法检测,本组血清中有235例呈阳性,11例呈假阳性,其假阳性率为4.68%;经胶体金法检测,本组血清中有244例呈阳性,20例呈假阳性,其假阳性率为8.20%,显然胶体金法检测血清出现假阳性的概率高于ELISA法。ELISA法HIV抗体阳性血清最大稀释比例(3.18±0.32)较胶体金法(1.40±0.17)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ELISA法相比,胶体金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但ELISA法综合准确性更高,所以临床在对血清HIV抗体检测过程中,可两种方法共用,以便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确认试验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筛查梅毒抗体阳性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梅毒检测的准确性。方法:先用ELISA法对7112例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阳性标本再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聚试验(TPPA)和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试验。结果:ELISA法检出110例阳性,TPPA法确认107例阳性,假阳性率为2.72%(3/110);WB法确认106例阳性,假阳性率为3.64%(4/110);WB法与TPPA法检出假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结论:为提高梅毒检测的准确性,对ELISA法筛查的阳性标本,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用TPPA法进行确认试验,对有疑问的结果用WB法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ECLIA)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结果。方法 12000份血液样本,均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HI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上机初筛结果、阳性确诊例数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12000份样本,经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初筛阳性3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初筛阳性35例。两种检测方法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6, P=0.535>0.05)。经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诊断准确3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诊断准确30例,两种检测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P=1>0.05)。12000份样本,经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临界值处于150~220的阳性患者最多,共计20例,占比66.67%;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不同吸光值与临界值的比值处于1.35~1.80的阳性患者最多,共计19例,占比63.33%。结论对HI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准确率、灵敏度更高,在实际检测中的耗时更短,操作难度更小,不管是从临床诊断准确率方面分析,还是从临床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均更有益于临床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抗HCV联合实时荧光定量(RFQ-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在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怀疑为丙型肝炎的血清标本以ELISA联合RFQ-RT-PCR法检测。结果在152例标本中,抗-HCV阳性率为77.63%(118/152),73.68%(112/152)的患者HCV RNA含量高于检测下限.两组经χ2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4301,P>0.05)。抗-HCV+HCV RNA(联合)检测HCV阳性率86.84%(132/152)。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组(χ2=4.41363,8.30601。P<0.05)。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联合RFQ-RT-PCR检测HCV是临床诊断丙型肝炎的有力证据,可以大大提高了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有利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宜昌市2500例孕晚期妇女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宜昌市2500例孕晚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分析各年龄段抗体及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所选孕晚期妇女中共检测出HBs Ag阳性185例(7.4%),抗HAV IgM阳性5例(0.2%),抗HCV阳性8例(0.3%),抗HEV Ig M阳性11例(0.4%),抗HEV Ig G阳性587例(23.5%)。结论孕晚期妇女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与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监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有助于准确诊断病毒性肝炎类型,为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的临床符合性。方法采用科华公司HCV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和HCV RNA基因扩增试验作为对照。结果对照两种方法,其敏感性均为100N,特异性分别为92%和90%,类风湿(RF)阳性血清无干扰,阳性和阴性血清的批内(n-10)变异系数分别为8.15%和11.08%。结论丙型肝炎抗原ELISA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易行,不需特殊的仪器设备、费用低廉,具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目前已是血站、医院的常规检测项目,虽然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但在实际操作中,ELISA检测抗-HCV抗体结果假阳性、假阴性问题还是比较常见,这给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检测丙型肝炎抗体(HCV-Ab)的过程中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找出一些解决办法。方法对ELISA法检出的HCV-Ab弱阳性血清标本做确证试验,用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测定其HVC—RNA,确定其假阳性率,分析引起假阳性的因素和寻找解决方法。结果80例ELISA法检出的HcV-Ab弱阳性血清标本,经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测定后有阳性64例,以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为准,ELISA法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假阳性率为20%。存在16例假阳性,假阳性率为20%(16/8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检测HCV抗体出现假阳性有许多影响因素,除了要尽量消除这些因素外,对于怀疑其为假阳性的血清标本要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梅毒螺旋体抗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CMI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TRUST),探讨一种适合临床梅毒筛查的检测方法。方法:对5 710例临床患者血清标本分别用ELISA,CMIA,TRUST检测,阳性标本再进行TPPA确证实验。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LISA检测出阳性标本128例,阳性率2.24%,TPPA复检阳性126例(126/128);CMIA检测出阳性标本132例,阳性率2.31%,TPPA复检阳性126例(126/132);TRUST检测出阳性标本38例,阳性率0.66%,TPPA复检阳性37例(37/38)。结论:CMIA,ELISA,TPPA三种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UST与CMIA,ELISA,TPPA三种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减少漏检,提高诊断率,应联合使用TRUST与CMIA或ELISA两种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检测四项传染性指标中的应用。方法 164例进行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且已被确诊的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与实验组(82例)进行二次检测,对照组给予胶体金法检测,实验组则给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比较并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胶体金法检测抗-HIV1/2、抗-TP、抗-HCV以及HBs Ag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例、20例、14例、18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则为1例、29例、21例、24例,两组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65.9%、91.5%,两组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操作简便且灵敏性高,尤其是在特殊治疗前的检测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送检患者血清共10000份,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抗-HIV抗体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两组资料。结果 ECLIA法检测26份为阳性,阳性率0.26%。ELISA法检测中,28份为阳性,阳性率为0.28%。所有28份阳性标本后经确证中心确认,HIV阳性26份。两种初筛方法不同吸光度值/临界值(OD/CO)及临界值具体检测结果在被确诊的HIV阳性结果患者中的分布特点为,OD/CO值及临界指数越大,确认试验越有较高的符合率,临界值分布阳性ECLIA法以150-220临界指数最多,在总阳性率中占73.9%,ELISA法以35-1.80最多,在总阳性率中占60.7%。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HIV检测中,ECLIA法具有较高灵敏感度和特异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自动化程度较高、简便、快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艾滋病筛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中的临床价值,为完善疾控中心HIV检测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具有艾滋病高危感染风险而在疾控中心接受艾滋病筛查的75例HIV自愿咨询检测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检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对HIV抗体进行检测,比较2种检测方法对艾滋病高危受检者HIV抗体的筛查结果,并针对HIV抗体阳性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75例HIV自愿咨询检测者中,经酶联免疫吸附法初筛阳性共13例,经胶体金法初筛阳性共9例,2种试剂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酶联免疫吸附法对HIV抗体初筛阳性的灵敏度、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均高于胶体金法(P <0.05),酶联免疫吸附法与胶体金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假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艾滋病高危风险人群HIV抗体筛查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提高初筛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