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状况及血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连续三年我院7 569例下呼吸道感染儿童MP感染的情况.用明胶颗粒法测MP总抗体(IgG+ IgM+IgA).结果 7569例患儿中,MP抗体阳性1437例,感染率为18.99%,10岁以下儿童MP感染率随年龄段增加基本呈升高趋势(x2=816.7,P<0.01),5岁以上儿童MP抗体阳性率高于5岁及以下儿童(35.77%vs15.72%x2=5.57,P<0.05),5 ~10岁儿童MP感染率最高为38.18%.MP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发病年龄最小54 d、最大16岁.6~9月份为感染高峰月份.结论 MP在上海地区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有较高的感染率,10岁以下儿童M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夏秋季流行.  相似文献   

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发病率与发病年龄、发病季节、患儿性别的关系。方法:采用明胶颗粒凝集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MP-IgM抗体。结果:5年间共检测患儿6012例,总阳性数为1755例,总阳性率为29.19%。其中0~1岁组阳性率为12.58%,明显低于其它年龄组,而1~3岁和3~6岁组阳性率接近,且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发病季节以冬季(10~12个月)阳性率最高;男女儿童以女性儿童阳性检出率为高;且5年来,该地区阳性检出率呈连续上升态势。结论:小儿MP感染以冬季为多,女性高于男性,年龄以1~6岁为主,有婴儿感染病例,且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加强检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3.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快速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以帮助临床正确选择抗生素。方法:将159例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证实为MP感染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进行血清特异性IgM、IgG及双份血清补体结合实验,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A组53例中MP特异性IgM阳性48例(90·57%);B组53例检出MP特异性IgG阳性35例(66·4%);C组53例患儿分别于入院第1d及至少10d后收集双份血清进行补体结合实验,共采集标本50人份,证实为MP阳性的46例(92·00%);MP-IgM检测结果还具有年龄差异,3岁以下组的阳性率低于3岁以上组(P<0·05);50例健康儿童MP-IgM阳性1例(2·00%),MP-IgG阳性7例(14·00%),双份血清实验检测未见阳性。结论:MP血清特异性IgM检测是早期快速诊断儿童MP感染的有效手段,但其结果具有年龄组的差异,婴幼儿MP感染的诊断还需结合PCR及双份血清实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海岛地区儿童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月2086例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咽拭子标本进行MP快速培养。结果:2086名呼吸道感染儿童MP培养阳性780例,总阳性率37.4%;不同疾病组MP的阳性率分布不同,其中肺炎组51.8%为最高;在不同年龄组中,>6岁组MP的阳性率44.7%为最高;MP阳性率有季节性差异,秋季45.5%为最高,春季23.8%为最低。结论:MP是海岛地区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呼吸道感染所占的阳性率高于内地城市。对疑似MP感染患儿应尽早进行MP检测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血清调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率与季节、年龄以及性别的关系.方法应用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快速检测卡法进行血清MP特异性IgM检测.结果3年共检测957例患儿样本,其中阳性样本数共386例,阳性率为40.3%.男、女性肺炎患儿MP-IgM阳性率分别为34.5%、5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1岁婴儿期MP感染率为14.4%;2~3岁组幼儿MP感染率为40.6%;4~6岁学龄前期MP感染发病率为45.9%;7~14学龄期MP感染率为52.2%.0~1岁组MP-IgM阳性率低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病时间分布上,全年皆有不同程度MP感染病例发生,秋冬季节MP感染率比春夏季节高.从2002~2004年,MP阳性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MP感染的好发年龄为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女性儿童感染机会高于男性儿童,易发季节为秋冬季.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为诊断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富士明胶颗粒凝集法,检测具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5~7天住院患儿的血清MP混合抗体,对其中807例MP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 405例患儿中MP抗体阳性率14.9%,2008~2010年MP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患儿MP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MP感染率最高(P<0.05);2008年MP感染率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2009年秋季MP感染率最高,2010年夏秋季节MP感染率高于春冬季节;807例MP抗体阳性患儿发生肺外合并症129例,占16.0%。结论:MP感染的好发人群有提前趋势,且在儿童中的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MP感染的季节性每年均有变化,MP感染肺外合并症多见。  相似文献   

7.
姜今玉  董贞爱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4):1953-1954
目的:研究肺炎衣原体(CP)和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收集门诊哮喘发作期儿童136例,其中男96例,女40例,年龄(4.9±2.5)岁。分成1~3岁组41例,3~5岁组50例,5~15岁组45例;其中病程≤3月29例,35例按GINA方法使用吸入激素。对照组为无明显呼吸道症状的内分泌门诊儿童,共67例,男34例,女33例,平均年龄(5.4±2.6)岁,其中1~5岁35例,5~10岁32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肺炎支原体IgM、肺炎衣原体IgM。结果:①哮喘发作期儿童136例中有CP-IgM阳性28例,单纯CP-IgG阳性10例,其中1~3岁组急性CP感染率为14.6%,3~5岁组22.0%,5岁以上组24.4%。3组既往CP感染率分别是0.6%和15.5%;年龄因素与CP感染率呈弱相关(R=0.26,P<0.01)。对照组67例中急性感染3例,占4.5%,既往CP感染2例占3.0%,合计阳性率7.5%,其中1~5岁35例中未检出CP感染者;两组比较P<0.0001。哮喘儿童中MP-IgM阳性15例,阳性率11.0%,对照组阳性5例,阳性率7.4%,P>0.05。②哮喘发作期患儿病程≤3月的29例,CP感染者12例占41.3%,较病程长者CP感染率要高,P<0.05。③在吸入激素治疗时仍有哮喘频发的35例哮喘儿中,7例有急性CP感染(20.0%),4例有既往CP感染(11.4%),合计占31.4%,5例有MP感染(14.3%)。结论:肺炎衣原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部分哮喘儿童的哮喘发作有密切关系,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因其免疫力薄弱,CP的致病作用更应予以重视。在新诊断的儿童哮喘中有较高比例的肺炎衣原体感染。对使用吸入激素控制不住的儿童哮喘应注意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感染评估,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NFB)阳性检出情况,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3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MP、INFB、Q热立克抗体(COX)、嗜肺军团菌1型(LP1)、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副流感病毒(PIVs,1型、2型、3型)共计9种病原体的IgM抗体检测,对呼吸道感染患儿单一病原体感染和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从季节、患儿年龄分段入手,对比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患儿单一MP感染、单一INFB感染及MP+INFB感染的发生比例。结果 3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当中共检出病原体阳性感染136例,阳性率45.33%;检出病原体以MP、INFB为主,其中MP阳性有104例,阳性率为34.67%,占总阳性例数的76.47%;INFB阳性有47例,阳性率为15.67%,占总阳性例数的34.56%;混合感染共计45例,其中以MP+INFB感染最为常见,占阳性病例的17.65%;患儿在春冬季出现单一MP感染、单一INFB感染以及MP+INFB混合感染的比例明显大于夏秋季,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患儿出现单一MP感染、单一INFB感染以及MP+INFB混合感染的比例分别为22.03%、10.53%、12.50%,其感染构成比与幼儿组、儿童组两组患儿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幼儿组、儿童组两组之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儿童呼吸道感染以MP、INFB感染为主要病原体,MP容易与其他病原体发生混合感染;MP、INFB感染的发病年龄多见于1岁以上,且与季节密切相关,以春冬季为高发季节;通过检测呼吸道常见9种病原体能够明确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感染情况,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220-221
目的:了解温岭市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检测血清MP抗体的阳性率。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 012例患儿的血清进行MP IgM、IgG抗体检测。结果:患儿MP IgM抗体的阳性率为20.2%(608/3 012),IgG抗体的阳性率为20.6%(619/3 012),MP IgM和IgG抗体均为阳性的阳性率为13.5%(408/3 012)。<1岁、1~3岁、3~6岁和>6岁年龄组MP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4%、22.3%、23.7%和20.9;MP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8%、23.5%、21.4%和23.9%;两者同时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10.3%、16.9%、12.8%和14.6%。结论:MP感染已成为温岭市儿童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秋、冬季节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患儿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感染特点,为临床诊疗和病原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天津市儿童医院2016年3月-2019年2月住院的17 516例患儿血清,调查分析其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4 187份标本(23.9%)病原体IgM抗体检测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为22.16%,其次为乙型流感病毒(Flu B);混合感染294例,主要是MP合并Flu B的双重感染。各季节均以MP感染率最高,春、夏季嗜肺军团菌(LP)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P阳性检出率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Flu B、副流感病毒(PIV)、MP+PIV均为冬季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各种病原体在各年龄段(0~1岁、~3岁、~6岁、~18岁)患儿中的易感人群以及在高发人群中季节分布特点为:MP在~6岁组高发,季节感染阳性率春季夏季秋、冬季; RSV在0~1岁组高发,季节感染阳性率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 Flu B在3岁组高发,季节感染阳性率冬季春季秋、夏季; PIV在1岁组高发,感染阳性率在各个季节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结论本研究对不同病原体在患儿总体及高发年龄组中的感染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些结果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和相关部门在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有针对性进行病原体防治提供详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合肥市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多次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征,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合肥市的HFMD个案,筛选出多次感染的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合肥市HFMD再感染发病率为10.73/10万,多次感染发生率为5.12%。83.36%的再次感染发生在上一次感染后两年内。单次感染和多次感染首次发病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30岁和1.9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4,P<0.001)。0~岁组儿童多次感染发生率(8.15%)最高,<6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次感染发生率逐渐下降(χ趋势2=609.28,P<0.001)。男童更容易发生多次感染,再感染病例幼托儿童构成比高。HFMD发病率高的地区再感染发病率也高。结论 合肥市HFMD多次感染疫情比较严重,需重点关注首次发病年龄小于3岁的男童、幼托儿童等人群及发病率高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状况,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医院收治住院治疗的132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纳入研究。对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体培养、分离与鉴定。结果1324份标本中,检出阳性1012份,阳性率为76.44%,其中单纯病毒感染检出率为50.40%,单纯细菌感染检出率为16.21%,混合感染检出率为33.40%。1324份标本中,细菌和病毒总检出率为76.44%,其中单纯病毒感染检出率为47.13%,单纯细菌感染检出率为16.21%,混合感染检出率为33.40%;细菌类型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病毒类型以呼吸道合胞病毒A为主;不同年龄儿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儿童上呼吸道细菌和病毒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儿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地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流感嗜血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A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0~1岁为上呼吸道细菌感染高发年龄,1~4岁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发年龄,冬季和城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现状及特点,为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864例2007年5月-2011年5月门诊或住院的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年龄2~15岁,在研究开始时,进行Assure R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学快速筛查,阳性者进行粪便Hp抗原测定,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64例2~15岁儿童Hp检出率为30.9%,其中男、女分别为29.9%和30.9%。Hp检出率总体趋势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但不均衡,以13~15岁检出率最高,父母有胃十二指肠病史的儿童Hp检出率明显高于父母无胃十二指肠病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儿童中H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院2~15岁儿童Hp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在性别方面无差异,Hp感染有明显家庭聚集性和明显的城乡差别,并随着年龄增加,Hp检出率呈逐渐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610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BoV,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炎支原体(MP),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B型(IVA,I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和腺病毒(ADV)。结果共检出HBoV感染378例(6.19%,378/6108),其中HBoV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73例(19.31%,73/378)。与HBoV混合感染的前三位病原体分别为RSV(64.38%,47/73),PIV-3(16.44%,12/73),MP(12.33%,9/73)。HBoV感染阳性率在夏秋季分别为9.06%和11.35%,而在冬春季3.52%和2.37%,夏秋和冬春各季之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HBoV感染在7~12月和1~3岁儿童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14%和10.40%,而在0~6月组、3~5岁组、5~6岁组和≥6岁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83%、4.29%、3.11%和1.97%,7月~3岁患儿与其它年龄组间HBoV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44.26,P<0.01)。结论人博卡病毒是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苏州全年均存在HBoV感染,以夏秋季高发。HBoV易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RSV。HBoV感染在7月~3岁儿童中高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盐城地区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盐城地区儿童CAP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CAP患儿541例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多病原检测包括:痰常见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血肺炎支原体(MP)- IgM抗体、血EB四项抗体、痰培养或血培养。结果 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62.8%。MP28.7%,病毒21.8%,细菌16.8%。从单一病原来看,以MP感染率最高(28.7%),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1~5岁龄组及>5~14岁龄组CAP患儿,MP检出阳性率均较高。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1岁以内婴儿。年龄与发热的发生比及高低程度呈正相关,1岁以内年龄组发热比例低(41.6%)且以低热及中等度发热为主,1岁以上年龄组发热比例高(55.6%)以高热为主。CAP患儿5岁以下年龄组咳嗽、喘息气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5岁以上儿童;年龄越小肺部体征越明显。1月~1岁龄组CAP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小斑片影,多为单侧肺受累;>5~14岁龄组患儿则多为大叶受累阴影,多为单侧肺受累。结论 盐城地区住院儿童CAP病原依次为支原体、病毒、细菌。不同年龄段CAP患儿病原体检出率不同。不同年龄和不同病原学感染的儿童CAP的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陈雪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21-152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0月住院的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0例哮喘患儿中,有21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52.5%;而5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14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2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支原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本地区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方法: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并对6795例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46.4%;男、女性患者阳性率分别为41.7%、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岁~14岁阳性率最高;季节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秋季阳性率最高。结论:本地区MP感染率较高;3岁~14岁儿童为高危人群;女性感染机会高于男性;秋冬季高发;被动凝集法可作为支原体肺炎实验室诊断的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发病率、性别、发病季节及发病年龄分布。方法 用SERODIA@-MYCOⅡ颗粒凝集方法对本院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儿童做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结果 3年共检测肺炎儿童5 924例, 阳性数为2 321例, 阳性率为39.13%;男性患儿阳性率34.403%(1 208/3 512), 低于女性患儿阳性率46.14%(1 113/2 412), 差异有统计意义(χ2=82.82, P<0.01)。MP抗体阳性率最高季节在第4季度(10-12月), 为42.00% (625/1 488), 其次在第1季度(1-3月), 为41.25% (528/1 280)。按年龄共分为14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1岁年龄段MP阳性率最低为13.55%, 其次为1~2岁年龄段和2~3岁年龄段MP阳性率, 9~10岁年龄段MP阳性率最高为65.03%, 5~14岁年龄范围MP阳性率保持较高水平约51%~65%, 可见儿童MP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2010-2012年MP抗体阳性率无统计意义。结论 MP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 MP感染的高峰期第1季度和第4季度, MP感染的好发年龄范围为5~14岁之间, 2010-2012年期间的3年MP阳性率一致, 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检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呼吸道感染者进行肺炎支原体(MP)抗体检测,调查该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患儿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关系.方法 采用MP抗体检测试剂,对2010年3月-2011年2月在医院就诊的2139例呼吸道感染者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检测.结果 在2139例患儿中,检出MP抗体阳性637例,阳性率为29.78%;男性阳性率为27.46%,女性为34.52%,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季节为高,4个季节阳性率依次为40.21%、37.54%、21.45%、14.94%;各年龄组间,以<1岁组最低,为5.52%,1~3岁和4~6岁组最高,分别为40.65%和43.14%;对呼吸道感染者进行MP抗体检测,支气管炎MP感染阳性率最高,达35.24%,肺炎MP感染阳性率其次,占28.35%.结论 该地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较高,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均有感染,以1~3岁和4~6岁组感染率最高;季节以春夏季感染率最高;支气管炎MP感染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广州地区儿童腹泻中诺如病毒感染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防控提供可靠数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腹泻12岁以下儿童粪便标本856份,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确定是否感染阳性,并从患者感染年龄、性别、时间等方面比较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