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业巍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4):34-35,3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手术适应症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2月~2001年2月29例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5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上腹部不适、疼痛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反酸、寒战等消化道症状。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镜、ERCP协助确诊。29例中采用憩室旷置,Billor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22例.效果满意。3例行憩室切除术,发生严重的十二指肠瘘并发症1例;2例行憩室内翻缝合;1例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结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首选方法。憩室旷置.Billor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较为安全,疗效确切可靠,是治疗十二指肠憩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憩室临床诊断病例少,平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容易被患者和医师忽视。现将我院2005年6月收治的由下级医院转入的1例十二指肠憩室穿孔患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手术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对误诊原因及其预防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詹先进  董攀  赵世胜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49-1650
目的 探讨3D胰胆管磁共振成像(MRCP)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 经磁共振(MR)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38例,其中32例并发胆管结石,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及憩室患者32例的病历资料.结果 32例中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乳头区外者27例,十二指肠乳头区4例(其中1例发生在胆总管、胰管开口于憩室内),发生在十二指肠水平段近端1例.结论 MRCP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有重要意义,降低了患者接触X线的概率,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73年12月~1984年5月的2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5例,年龄23~63岁。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者14例,占66.6%。横部3例,升部2例,球部2例(手术证实为继发性憩室)。本组多发性憩室3例(1例降部、升部各有1憩室,2例降部多发性憩室,分别有2及3个,两例中1例合并空肠近端多发性憩室)。本组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胃下垂、十二指肠结核、乏特氏壶腹癌者各1例。十二指肠憩室临床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多由其并发症引起。本组常见症状有:上腹或右上腹无规律性的绞痛、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我院97年至2000年间、经上消化道造影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症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从年龄分布上看50例中、50~60岁20例、70岁以上4例、25~40岁2例。1 临床表现50例中有35例无与十二指肠憩室相关的临床症状,15例有上腹症状,其中有10例有胃炎史,3例有十二指肠球部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憩室并不常见,但近年来,随着检查方法不断改进,使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现率及定型诊断得到提高,国外报告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的发现率为2%~5%,国内为6.2%,而十二指肠镜检查的可发现率高达23%[1].本院自1988~2005年收治十二指肠憩室患者18例,其中1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是消化道憩室多发部位,临床多数无症状,少数症状严重者需外科处理。现对我院收治的41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临床资料 1958~1986年收治十二指肠憩室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33~69岁,其中40岁以上31例(75.6%),平均年龄48岁。憩室单发39例(95.1%),多发2例。憩室位于降部32例(78%),球部3例,水平部4例,上升部2例。憩室大小直径为0.5~6.0cm,多数直径为1.0~2.0cm。临床表现均有上腹部隐痛、饱胀感、  相似文献   

8.
吴兰富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077-3078
十二指肠降部的憩室,通常与胆总管进人十二指肠的开口处十分靠近,大多在距乳头2.5 cm范围内,称壶腹周围憩室或乳头旁憩室综合征、Lemmel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边彦文  梁广路 《河北医药》2011,33(12):1817-1818
目的 探讨腹部CT扫描对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腹部CT扫描患者中筛查出经其他检查方法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对其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25例患者中,发现十二指肠憩室70例。憩室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2.5cm范围内,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憩室表现为含液、含气或气液相间的囊袋状影。25例合并胆道结石。结论常规螺旋CT扫描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较低,不应作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手段。十二指肠憩室与胆道结石有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十二指肠憩室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胆道结石存在。  相似文献   

10.
张新爱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45-145
目的通过ERCP诊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了解憩室发病年龄及确定其与胆石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ERCP诊疗术的患者,了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病率、发病年龄及憩室与胆石症的关系。结果 ERCP诊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68例(憩室组),发病率14.72%,60岁以上50例,其中胆系症51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胆石症发病率75.00%。结论 ERCP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石症患者诊断率高,60岁以上发病率高,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石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本院1998~2008年10年期间治疗的16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16例,其中行十二指肠憩室切除术3例(后发生十二指肠瘘1例),憩室内翻缝合术3例,胃大部切除术8例,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十二指肠憩室以降部多发,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首选方法。憩室旷置,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较为安全,疗效确切,是治疗十二指肠憩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继良 《江西医药》2009,44(12):1249-125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MSCT和上消化道钡餐(GI)检查确诊的23例(25个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个十二指肠憩室经多层螺旋CT检查。均为大于1.0cm,憩室表现为胰头后方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可有液平,显示为气一碘囊袋影,与胰头交界区边缘锐利,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炎时,平扫边缘模糊。结论MSCT能及时发现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的胆胰疾病,对判断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影像科医师应重视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葛路岩  苑欣然  田云霞 《河北医药》2010,32(20):2896-2897
随着影像设备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率逐年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经十二指肠镜确诊的30例十二指肠憩室的CT表现,就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十二指肠第二段破裂的早期诊断、术中探查及术式选择,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5~2005年收治的17例十二指肠第二段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后经十二指肠CT检查确诊2例,疑诊5例,其余均为术中探查确诊.行十二指肠破裂单纯修补术11例,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改良憩室化手术2例,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6%(3/17),病死率11.7%(2/17),治愈率88.3%(15/17).结论对十二指肠第二段前后壁的完整探查是发现其破裂的重要方法,十二指肠修补术、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术及术后十二指肠减压引流是治疗十二指肠第二段破裂的有效手术方法,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术式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憩室穿孔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收治的十二指肠憩室穿孔5例临床经验。结果十二指肠穿孔行单纯修补加外引流2例,修补加十二指肠造口加外引流2例,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5例均痊愈。结论十二指肠穿孔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处理非常重要,十二指肠修补加外引流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是较实用的手术。十二指肠憩室的并发症极少发生,但可以较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憩室炎伴穿孔,因为憩室通常位于腹膜后腔,所以症状的发展常呈隐匿性,会贻误诊断。  相似文献   

16.
十二指肠憩室的外科治疗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平海 《云南医药》2006,27(3):285-289
十二指肠憩室是肠壁上向外的袋状突出,相当常见,按钡餐X线的资料,发现1%~2%的人有十二指肠憩室,按尸检资料,发生率为22%。消化内窥镜的发现率为3%~9%。60%~70%憩室发生在十二指肠内侧壁,大多数在降部,约20%在横部,10%在上升部,发生在十二指肠首部者少见。憩室多为单个,少数患者可以有多个。绝大多数十二指肠憩室没有任何症状,仅在手术,内镜检查或尸检时偶然发现。憩室本身也没有特殊的体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  相似文献   

17.
何明  张宗权  刘克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690-691,69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以提高放射科医生对其认识。方法对28例经临床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28例患者共检出憩室33个,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8个,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5个。典型的十二指肠憩室在CT上表现为胰头右后方紧贴降段内侧壁的大小不一、圆形或类圆形囊袋影,21个囊内表现为气-液平面,8个囊内表现为混杂密度影,4个囊内仅为气体密度影;检查前服用阳性对比剂者均能见阳性对比剂进入憩室,其中囊壁增厚伴边缘模糊2例,并发胆总管扩张7例,胆总管结石3例,胆囊结石3例,急性胰腺炎1例,胆囊炎2例。结论 MSCT扫描对十二指肠憩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能及时发现胆、胰疾病及其并发症,对判断二者的临床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放射科医生应重视并提高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例十二指肠憩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十二指肠憩室手术治疗12例中,憩室切除术4例,憩室内翻缝合3例,十二指肠转流手术5例(远端胃切除BillrothⅡ式2例,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术后随访1年,除1例远端胃切除BillrothⅡ式术后患者右上腹疼痛无明显缓解外,其他的均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憩室切除、憩室内翻缝合和十二指肠转流术均可以有效治疗十二指肠憩室,应根据憩室部位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结石的关系探讨(附16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的167例患者,其中合并乳头憩室31例(憩室组),无合并乳头憩室136例(非憩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胆结石的发病率、结石发生部位及结石成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本组167例患者中,合并乳头憩室31例,占18.56%。憩室组平均年龄62岁,明显高于非憩室组的52岁(P<0.01),且憩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本组发现的86例胆结石患者中24例合并十二指肠憩室,胆结石并憩室发生率27.9%;而非结石组81例中仅7例合并十二指肠憩室,占8.6%。结石组并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结石组(P<0.05)。本组中乳头旁憩室胆结石发生率(100%)明显高于乳头周围型憩室者(46.2%),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且结石成分主要为胆色素结石。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胆结石发病率显著增高,且主要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相关。  相似文献   

20.
[病例]女,36岁.因间断右上腹疼痛3年,加重伴呕吐半月入院.查体:体温、脉搏、血压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B超示:胆总管下段呈囊性扩张6.0 cm×4.0 cm.钡餐检查十二指肠后及降部各见一憩室,圆形,直径分别为2.0 cm和3.5 cm.经手术探查,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胆肠吻合,切除十二指肠降部憩室(球部较小,触摸无异常,未做处理).术后10天痊愈出院.大体标本检查:切除的憩室底部隆起增厚,无粘膜破坏.病理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十二指肠多发憩室伴类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