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胰岛素泵治疗4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黑龙江医药》2010,23(5):862-864
目的:为了观察胰岛素泵(胰岛素连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与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及皮下注射胰岛素相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40例DK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剂量持续胰岛素静脉滴注结合皮下胰岛素注射;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酮体转阴时间治疗组少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次数治疗组为0,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DKA的治疗中:在纠正酸中毒时间,血糖平稳下降,低血糖发生率总治疗效果上治疗组(胰岛素泵治疗组)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小剂量胰岛素联合电解质补充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60例,采用随机奇数偶数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以补充电解质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胰岛素给予观察组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和纠正酸中毒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胰岛素联合电解质补充治疗后,对血钠、血钾和血糖的控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胰岛素联合电解质补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补充电解质联合小剂量胰岛素注射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郭洪亮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61+164-161,164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住院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观察组)和常规皮下注射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对照组进行胰岛素常规的皮下注射,另外两组均给予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胰岛素用量与对照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疗法相比,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调节快,能迅速纠正代谢紊乱,且元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给予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34例小剂量胰岛素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包括血糖、尿酮体变化情况、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总用量等。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达到目标值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尿酮体转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总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全且可靠。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比较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尿酮体转阴时间、pH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用量、尿酮体转阴时间及pH恢复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OD、MDA、GSH PX及TAC水平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中,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可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及pH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联合诺和锐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5例DK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采用胰岛素泵联合诺和锐和普通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纠正酸中毒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后药物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纠正酸中毒和尿酮体转阴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尿酮体转阴后药物用量试验组也少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夜间低血糖和午餐前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胰岛素泵联合诺和锐治疗DKA的治疗时间短,症状改善早,发生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与胰岛素泵用于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45例,随机分成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23例与胰岛素泵组22例。观察及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有效率100%,胰岛素泵的有效率为86.36%。经χ2检验两两比较,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有效率高于单独用胰岛素泵, P=0.042。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无论是治疗时间还是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胰岛素泵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5、0.031和0.043)。结论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对于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功能恢复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董瑾  赵彦  黄乐 《天津医药》2015,43(8):889-891
目的比较胰岛素的不同给药方法对儿童1 型糖尿病(T1DM)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1 型糖尿病(T1DM)患儿223 例,其中T1DM 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T1DM 组)患儿125 例,DKA 组患儿 98 例,2 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对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尿酮转阴和DKA 纠正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CSII 和MSII 均能有效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但患儿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DKA 纠正时间、尿酮转阴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CSII 组较MSII 组疗效显著。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儿童T1DM 及DKA 能迅速纠正代谢紊乱,且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使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A组)20例及对照组(B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组)15例.观察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血、尿酮体恢复时间,低血糖人均次数,pH恢复时间.结果 胰岛素泵治疗组达到靶血糖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血pH值恢复正常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及血酮体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发生低血糖人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邵珊 《北方药学》2018,15(5):54-55
目的:探讨胰岛素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共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小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n=40)与对照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n=40).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H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尿酮体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血酮体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一例出现低血糖,对照组出现4例低血糖,发生率为1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可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胰岛素泵在急性心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1年9月收治的50例发生急性心脑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而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泵的方法,对比7d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糖较为稳定,无明显波动,且没有出现低血糖现象;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其中4位患者出现低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血管病变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能有效维持血糖平稳,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应用胰岛素泵技术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胰岛素泵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胰岛素应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糖水平恢复时问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胰岛素泵技术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连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对照组给予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剂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可加快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控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治疗的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2例行静脉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48例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比较2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为(2.3±0.8)d短于对照组的(4.8±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8%低于对照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控制血糖安全、稳定,疗效迅速,低血糖发生率低,适合不同个体的生理需要,是控制应激性高血糖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期持续胰岛素皮下脉冲式注射治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CSII)初诊2型糖尿病(T2DM)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对60例空腹血糖>10mmol/L的初诊T2DM患者,分别用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CSII)组32例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MSII)组28例,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效果、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控制达标时间。结果:两组血糖均显著下降(P<0.01);血糖达标胰岛素日最大用量:CSII组(0.89±0.35)U/(kg·d)较MSII组(1.08±0.31)U/(kg·d)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平均控制天数:CSII组(6.3±2.1)天,较MSII组(9.5±4.9)天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SII方式较MSII方式更快速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以及血糖达标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胰岛素用量、并发症。结果 2组术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与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第一个小时内口服结合静脉补液对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fDKA)青年患者血糖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4例T1DM并发DKA的青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在抢救开始的第一个小时内给予口服或胃管内注入液体1000ml,同时补充快递静脉补液1000ml,并给予微泵控制胰岛素注射速度;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静脉补液1500ml。比较抢救前及补液1小时后的血糖、血酮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血酮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抢救前改变俨〈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血酮、pH及PaC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轻度胃扩张;对照组1例血压升高、呼吸困难,1例心律失常。结论在第一个小时内口服温开水结合静脉补液,有助于降低T1DM并发DKA的青年患者的血糖及血酮,更加有效地纠正酸中毒。  相似文献   

18.
王雪琴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470-1471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控制饮食、运动疗法等基础治疗,观察组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2U·kg-1·d-1,餐前口服瑞格列奈,3~6 m/d,分3次服用;对照组给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起始剂量0.4U·kg-1 ·d-1,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事件.结果 两组治疗后FPG、2hPG、HbA1c、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Homa-β均明显升高(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HbA1c、Homa-IR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 =2.786、3.449,均P<0.01),Homa-β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4.833,P<0.01);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 =2.126,P<0.01);观察组未出现低血糖,对照组出现4例低血糖,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 =4.151,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平稳降低血糖至正常水平,并保持血糖稳定,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泵诺和锐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类似物以胰岛素泵为输入载体时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方法:34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诺和锐治疗组及诺和灵对照组各17例,均为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胰岛素抵抗患者.根据毛细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比较两组血糖达标后每日药量及达标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达标后每日药量及达标所需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泵诺和锐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明显优于胰岛素泵诺和灵.  相似文献   

20.
郑红英 《安徽医药》2012,16(10):1534-1536
目的 观察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效果并探讨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将11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常规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为对照组,使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泵入胰岛素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间、12 h HCO3、1 h血糖及24 h平均血糖值、配置RI维持液次数、住院天数、低血糖风险.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7.73 d,对照组为9.58 d;观察组胰岛素配置次数平均为2.3次,对照组为4.01次;24 h胰岛素用量观察组平均为30.16单位,对照组是37.04单位;12 h HCO3平均为18.55 mmol·L-1,对照组是14.45 mmol·L-1; 酮体转阴时间观察组平均是46.93 h,对照组为49.38 h;24 h血糖观察组平均是12.11 mmol·L-1,对照组是13.45 mmol·L-1;低血糖发生人数观察组平均为0.11人次,对照组为0人次.结果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微量泵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减少、胰岛素的配置次数和用量显著降低、治疗效果亦明显优于常规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给药途径,减少了护理工作量的同时为患者带来了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