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无血清F12培养基培养大鼠气管上皮(RTE)细胞。RTE细胞可在该种培养基中生长,增殖。形成典型的上皮细胞集落。当无血清培养基换成含血清的选择性培养基时,正常细胞停止生长进而退化死亡,而转化的RTE细胞则可以继续生长,成为转化集落。转化集落经多次传代可在裸鼠体内引起肿瘤。大鼠暴露于致癌物NNK或X射线后,收集其RTE细胞,先在体外进行无血清培养然后再进行选择性培养,其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TE细胞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对于探究人类肺癌发生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N-苯基-2-萘胺(P2NA)和 N-苯基-1-萘胺(P1NA)主要用作橡胶制品的抗氧化剂。由于它们对大小鼠诱发癌症而引起各界对深入研究其代谢和致癌机理的重视。芳香胺类致癌物的代谢是通过羟化酶、偶氮还原酶、去甲基酶等而实现,其中尤以羟化酶较为重要。大多数致癌性芳香胺及酰胺都是通过N-羟基化而激活,生成最终致癌物。但我们在用新鲜分离的肝细胞作P2NA和P1NA体外代谢时,其主要产物首先为环氧化物,再进一步生成酚类化合物。环氧化物具有较强的使细胞恶性转化的能力,因其与核酸、蛋白质的结合较强,并具有致突变作用,因而认为环氧化物可能是某些致癌物的最终致癌物。而环羟基化的生物转化可能是解毒作用。本文研究了P2NA和P1NA的大鼠体内代谢,旨在与用大鼠肝细胞的体外代谢转化过程作比较,进一步阐明它们的致癌机理。  相似文献   

3.
细胞转化试验(CTAs)是利用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模拟致癌物的体内致癌作用,从而进行致癌物检测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在不考虑致癌机制的情况下衡量化学物的致癌能力,能够满足对潜在致癌物致癌能力预测的需求。与动物试验相比,CTAs既可以充分反映细胞与致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明显缩短了试验周期,减少了动物的使用。通过不断地对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良,已形成更为客观准确的CTAs细胞转化灶判定标准,其必将在临床前致癌性早期评价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TAs的背景、优化、影响因素、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CTAs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结晶型NiS诱发恶性转化细胞中的p16基因和FHIT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i WD  Wu ZL  Chen JK  Yi F  Feng SM 《中华肿瘤杂志》2003,25(1):26-30
目的 检测结晶型NiS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和p16基因的变化,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RT-PCR、DNA序列分析、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恶性转化细胞、成瘤细胞中FHIT基因和p16基因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16HBE相比,转化细胞、成瘤细胞p16基因第2外显子、第2-3外显子末见突变,mRNA表达末见异常;FHIT基因第5,6,7,8外显子及第1-4外显子、第5-9外显子末见突变,但发现转化细胞、成瘤细胞FHIT基因的mRNA失表达或出现异常转录本;对其中FHIT基因第5-9外显子的一异常转录本测序分析显示,FHIT第6,7,8外显子缺失,第5,9外显子异常拼接,且中间插入一个36bp的小片段。结论 在结晶型NiS诱发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p16基因在DNA和mRNA水平末见异常改变,提示p16基因在镍致癌过程中可能不发挥作用;FHIT基因在mRNA水平出现缺失或异常转录本,表明FHIT基因在镍致癌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镍诱导的FHIT基因异常,可能是将外源致癌物、染色体脆性部位不稳定性和细胞恶变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分子事件,FHIT基因可能是镍等外源致癌物作用的主要靶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张曼聪 《肿瘤》1990,10(4):183-184
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发生目前尚未明确。比较实验性和人类肝癌的代谢变化及发生方式,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本综述旨在通过对癌前期病变的研究,探讨肝癌组织发生的几种可能性。 一、肝细胞与肝癌的组织发生 (一)肝细胞的中毒反应及癌前期细胞对致癌物毒性效应的抵抗和增生。 Haddow A最早提出,细胞对致癌物敏感性的改变是恶性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认为细胞增殖的抑制是致癌物的早期效应,对这种抑制的反应是形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研究胡麻油烟对人体潜在的致癌危险性.材料与方法:以胡麻油烟凝聚物(SOFA)作为受试物染毒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建立体外恶性转化实验系统,对转化细胞进行ConA凝集实验、软琼脂培养实验以及裸鼠体内致瘤实验,观察并检测细胞是否发生恶性变.结果:实验剂量范围内的SOFA(25~400 μg/ml)能够诱导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形成细胞恶性转化灶,转化灶细胞生长失去接触抑制性、饱和密度增大、ConA凝集能力增强、锚着依赖性丧失及裸鼠体内具有成瘤性等多种细胞发生恶性变的生物学特性改变.结论:SOFA具有诱导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对人体具有潜在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两种胆汁酸诱发MW/3T3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陈耀富,印木泉(上海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200433)众所周知,胆汁酸是一种促癌物。但仍有认为胆汁酸可能是一种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报道。本文观察了两种胆汁酸(石胆酸和脱氧胆酸)诱发MW/3T3培养细胞的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烟草特异性亚硝胺(NNK)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恶性转化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变化情况.方法:以500μg/ml的NNK处理BEAS-2B细胞24小时后,细胞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在此过程中观测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第5代细胞显示抗血清生长,细胞在裸鼠体内不成瘤.与对照细胞相比,细胞及细胞核形态、细胞器形态及数量无显著变化;第15代细胞在半固体琼脂中克隆形成率(0.032%)为对照细胞(0.0023%)的13.9倍,细胞在裸鼠体内不成瘤.细胞超微结构显示转化细胞特征;第25代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组织学证实为鳞癌(Ⅰ~Ⅱ级).细胞超微结构显示具有明显的肿瘤细胞特征.结论:浓度为500μg/ml的NNK可成功诱发BEAS-2B细胞恶性转化,在此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及生物学特性逐步改变,提示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经致癌物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多次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胚纤维母细胞诱发了恶性转化,其表现包括形态改变、转化灶形成、生长特性改变、寿命明显延长、染色体非整倍体明显增加和细胞内血卟啉衍生物(H.P.D)掺入量增高,后两种现象出现早且持续于整个观察过程,可能是人类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较早期出现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0.
结晶型NiS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恶性转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研究结晶型硫化镍(NiS)诱发SV-40 Large T抗原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作用.方法:体外用不同浓度结晶型NiS多次处理16HBE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和裸鼠成瘤试验鉴定转化细胞的恶性度.结果:细胞培养至35代,发现NiS可诱导16HBE恶性转化.转化细胞排列紊乱,重叠生长,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转化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结晶型NiS有较强的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能力;该转化模型为镍致癌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系统。  相似文献   

11.
乙酸镍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的恶性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乙酸镍(niekel acetate)对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BHE)的恶性转化模型,为下一步关于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恶性转化细胞。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乙酸镍对16HBEK细胞转化浓度后,对16HBE细胞进行分阶段多次染毒:每隔20d染毒1次,每次染毒24h。染毒12次后,通过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和鼠体内致瘤试验鉴定细胞恶性转化程度。结果:经乙酸镍多次处理16HBE细胞至75代时,细胞生长速度加快,排列紊乱,失去接触抑制,出现复层生长,并可在软琼脂上生长,且呈剂量反应关系,但在第75代之前的细胞则不能在软琼脂上生长。转化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乙酸镍具有使16HBE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到现在为止,人们对癌变的基本分子机理还了解得很少。化学致癌物或其代谢物可同DNA起反应,并可引起突变。它们还可同RNA、蛋白质及其他细胞组分起反应。DNA病毒的核酸可整合到细胞的基因组中,并使细胞转化,但发生了逆转(Reversion)的细胞虽然带着整合进去的病毒DNA,却往往很少表现出转化细胞的任何特性。多数癌细胞在继续生长时,其核型变成非整倍体,但也有少数癌细胞分化或逆转为正常的、非恶性的表型(Phenotype)。由于存在着这些互相矛盾的事实,所以对癌瘤究竟是由于基因型(Geno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体内、外的许多感染模型证实,ANXⅠ介导糖皮质激素的抗炎症效应,被认为是糖皮质激素抗炎症效应中的第二信使。然而,ANXⅠ与原发性肺癌之间的相关性尚未知晓。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肺癌标本中ANXⅠ的表达分布;蛋白组学方法描绘ANXⅠ在永生化、转化与恶性转化中的表达状况。[结果]ANXⅠ的表达分布与原发性肺癌的组织学分型相关(P<0.05);在永生化细胞中表达丰度低,转化细胞较高,恶性转化细胞中最高。[结论]ANXⅠ可能参与原发性肺鳞癌形成的启动或促进阶段,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α4在化学致癌物诱导细胞转化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化学致癌物诱导既往转化细胞模型和肝肿瘤细胞株中α4的表达水平,再利用病毒感染法在肝永生化细胞株L02R上构建α4高表达(L02R-α4)和低表达(L02R-SHα4)的细胞株,检测其细胞生长速度和转化能力。进一步选择已建立的细胞株、化学致癌物AFB1诱导转化的细胞(L02RT-AFB1)及肝肿瘤细胞株HepG2和SMMC等,在有或无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处理下,通过免疫印迹检测mTOR下游两个分子p70S6K1和4E-BP1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在化学致癌物诱导转化的细胞模型和肝肿瘤细胞株中发现α4的表达比对照细胞上调1.9~5.9倍。蛋白印迹结果证实L02R-α4和L02R-SHα4细胞株构建成功,α4表达上调能够促进L02R细胞增殖并发生转化(P<0.05)。在α4高表达的转化细胞L02R-α4中,p70S6K1和4E-BP1呈高磷酸化状态。当有雷帕霉素作用时,所有细胞中p70S6K1和4E-BP1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在L02R-SHα4细胞中下降尤为显著。结论:α4具有癌基因功能,α4的异常上调激活mTOR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5.
非致瘤性的F344大鼠食管上皮细胞RE-149培养于低钙、并含有透析血清及七种生长因子的PFMR-4培养基中。经致癌物(±)反式-7.8-二氢苯并(a)芘-7.8-二醇或甲基硝基亚硝基胍作用后2周,种入不含血清和EGF的选择性培养基中。经致癌物作用的细胞集落转化率增高11~77倍。这种转化集落可以在选择性培养基中连续传代,接种于同种新生大鼠皮下形成鳞状细胞癌。该研究表明,致癌物作用后引起细胞对生长因子依赖性的变化,可能作为选择转化上皮细胞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镍的多数化合物及金属镍有致癌性。人类吸入含镍的粉尘能导致肺癌的发生;经注射途径,动物也能生成肿瘤;鼻咽癌高发区,病人体内的镍含量也比正常人高。镍在癌症方面的研究颇被重视:不少学者报道,镍的化合物能使体外培养细胞恶性转化;结晶Ni_3S_2由于有结晶结构,又不溶于水,能被培养细胞吞噬,导致细胞恶性转化;故在科研工作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实验使用的人成纤维细胞谱系MSU-1包括由v-myc转染正常二倍体人成纤维细胞及随后自发遗传改变而形成的有不同程度生长优势的3个连续细胞株,这些衍生细菌株可能代表着由正常细胞向恶性细胞多步骤进展过程中不同的癌前阶段。使用致癌物诱发恶性转化以鉴别其不同类型细胞的反应,从而建立人类成纤维细胞肿瘤进展的体外模型。结果MSU-1.1细胞 接触BPDE和1CR-191后形成转化灶,MSU-1.2细胞经^60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Ames试验,CHL细胞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了脱氧胆酸和石胆酸的遗传毒性;还观察了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对NIH/3T3细胞的恶性转化作用。并应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观察了胆汁酸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脱氧胆酸和石胆酸无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作用,也无诱发培养细胞的恶性转化作用。因此本实验未证明脱氧胆酸和石胆酸是遗传毒性致癌物。然而,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对  相似文献   

19.
体外培养条件下的正常细胞,转化细胞与肿瘤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有许多不同表现。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转化细胞和肿瘤细胞都获得了无限增殖的能力(ImmortalitY)但转化细胞往往表现具有不死性,染色体改变等特性,而没有致瘤能力。肿瘤细胞或恶性转化细胞除了具有不死性以外,还可在裸鼠或新生小鼠体内形成肿瘤。细胞又如何从正常状态转变成具有恶性表型的肿瘤细胞,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人们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的研究认为,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异常是细胞恶性变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人们  相似文献   

20.
本实利验用叙利亚金黄地鼠胚胎细胞(SHE)检测了合成洗衣粉和洗涤剂的主要成分,烷基苯磷酸钠(Alkylbenzene Sulfonafe,ABS)和烷基磺酸钠(Alkyl Sulfonate,AS)。结果表明ABS及AS对体外培养的SHE细胞无恶性转化作用,但有促进其集落形成的效应。另外,本实验建立了体外短期转化测试系统,为检测环境中的致癌物及促癌物提供了简便迅速可靠的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