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和成因,制定积极有效的防范对策和措施,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料来源:应用网络www.google.com,用“青少年网络犯罪”检索近几年相关文章,以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网络犯罪的相关文献,检索词:网络犯罪(networkcrime)、网络道德规范(networkmoralcriterions)、网络心理健康教育(network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资料选择:选择网络犯罪、青少年网络犯罪、网络道德规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犯罪等相关文献36篇。资料提炼:在36篇文献中,内容呈不同程度重复的有24篇,给予删除;对12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用于综述,其中4篇选用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主要有犯罪主体的低龄化、多元化及犯罪的虚幻性这几个方面,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与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污染及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因素有关,应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净化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和教育。结论:社会、学校和家长应该联合起来,加强网络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引导青少年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净化青少年的心理环境,从根源上消除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心理诱因,以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发生,维护青  相似文献   

2.
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的心理特征与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离异家庭、缺陷家庭、不稳定家庭均给子女带来了心灵的创伤,不仅会遏制其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甚至犯罪。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7-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和“青少年犯罪”,限定语言类型为中文。另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资料室里手工查找关于离异家庭方面的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和青少年犯罪方面相关的文章,筛除与内容要求无明显联系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章。资料提炼:收集的32篇文章中。资料内容呈现不同程度重复的有21篇,给予删除,对其余的11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用于综述,其中的5篇被选为参考文献;另外,还参考名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书籍。资料综合:离异家庭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智力发育低下、情绪情感障碍、性格孤僻、古怪、不适应周围人群,常抱有敌意。进攻、仇视、喜恶作剧、捣乱等心理方面的不健康发展。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的直接原因。减少和预防离异家庭子女的犯罪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同时帮助和教育已失足的离异家庭子女,培养健康的人格,也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结论: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需要家庭、学校、广大心理工作者和社会管理教育体系都来关心帮助这些孩子,使之能保持心理健康,幸福成长,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3.
目的:离异家庭、缺陷家庭、不稳定家庭均给子女带来了心灵的创伤,不仅会遏制其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甚至犯罪。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7-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和“青少年犯罪”,限定语言类型为中文。另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资料室里手工查找关于离异家庭方面的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和青少年犯罪方面相关的文章,筛除与内容要求无明显联系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章。资料提炼:收集的32篇文章中,资料内容呈现不同程度重复的有21篇,给予删除,对其余的11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用于综述,其中的5篇被选为参考文献;另外,还参考名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书籍。资料综合:离异家庭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智力发育低下、情绪情感障碍、性格孤僻、古怪、不适应周围人群,常抱有敌意,进攻、仇视、喜恶作剧、捣乱等心理方面的不健康发展。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的直接原因。减少和预防离异家庭子女的犯罪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同时帮助和教育已失足的离异家庭子女,培养健康的人格,也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结论: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需要家庭、学校、广大心理工作者和社会管理教育体系都来关心帮助这些孩子,使之能保持心理健康,幸福成长,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4.
网络成瘾成因机制的理论模型及其多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乐  余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126-129
目的: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成因机制方面的研究以及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展望,期望能对有关这一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矫正和治疗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相应的帮助。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roQuest Psychology Journals数据库1990-01/2005-12与网络成瘾相关的文献。检索词eInternet Addiction,Cyber Addiction,Computer Addiction,Online Addiction,Problematic Internet User。限定语种为英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的中国学术期刊1990-01/2005-12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网络成瘾”,限定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关于网络成瘾成因方面的研究,并对重点文献的主要参考文献进行检索追踪相关全文。排除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50篇。对内容重复及与主题关系较远的文章进行筛除,剩余26篇经分类整理后用于分析。资料综合:本文从理论模型建构、描述性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三个层面对网络戚瘾成因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性分析。网络成瘾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认知、动机、行为、人格、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现有对网络成瘾成因机制的研究处于理论探讨和描述水平,实证研究特别是国内的实证研究非常少。结论:加强实证研究、验证各理论假设将是今后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趋势;同时以网络成瘾成因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成熟的预防和干预方案也亟待提出。  相似文献   

5.
汪传宝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163-165
目的:分析近10年来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的文献,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20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internet addiction,cause”,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研究。②网络成瘾的现状研究。无论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及双盲法。排除文献中重复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30篇,按上述标准纳入21篇,其余文献均被排除。 资料综合:机体某些生化因素会导致某些个体对成瘾的易感性,如脑化学失衡以及神经递质,包括染色体、激素及某些控制大脑活动或其他神经系统活动的化学物质或神经递质的过剩或缺乏;人格因素、认知一行为因素、心理动力学因素、社会支持、个体需要等心理因素也可导致网络成瘾的发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接受现代高等教育,自主意识又非常强烈,在文化品位上需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网络正他们所需要的符合时代潮流、含有较高知识信息的新事物。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往往是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因素有待确定,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张新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22-123
目的:从心理学和医学角度认识和揭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以及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资料来源:通过文献检索方法获取资料,检索手段包括电子检索(网站为www.ncbi.nlm.gov,www.elsevier.1ib.tsinghua.edu.cn,www.cjfd.cnki.net)、手工检索(国外期刊及书籍),检索1990-01/2005-07期间关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和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语言种类不限。检索词:英文为“exercise,mentality,immunity”;中文为“身体锻炼,心理,免疫,神经肽”。资料选择:选择关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以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文献,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肽的文献,不排除其是否为随机、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献。资料提炼:检索到54篇关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以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文章,内容呈不同程度重复的有16篇,对其余38篇进行分类整理用于综述,其中13篇选用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心理免疫能力,良好的心理效应作用于中枢神经,进而调节内分泌,最终改善免疫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渠道影响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机制。结论:身体锻炼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可以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但对身体锻炼产生良好身心效应的途径问题上,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40-142
目的: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探析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5—06/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sychological health,sports educ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3-03/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体育、心理健康”,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体育及心理健康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相关文献,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文献中,5篇涉及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3篇涉及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2篇涉及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资料综合:在大学生群体中,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为数不多,但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第三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不高,缺乏目标与动力,情绪烦燥焦虑,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自卑逃避等。根据已有资料归结,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有: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改善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陶冶性情,锻炼意志,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改变睡眠模式;心理治疗效应等。体育活动的各种特征,如活动类型、活动强度、持续时间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不能将其功能窄化.要自觉将其心理教育功能加以实施;在体育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才能获得效果。 结论: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应认真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心理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明的现实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0-01/2004-01相关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的章,检索词“students’psychology,computercommunication netware,elements Analysis”,限定章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01相关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的章,检索词“学生心理、网络行为、因素分析”,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研究对象为18-24岁的中国在校大学生。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的献。纳入标准:①随机临床试验。②研究对象年龄为18-24岁。排除标准:①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②重复研究、综述及Meta分析类章。对纳入的献开始查找全。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1篇符合标准的章。资料综合:对纳入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为了人际交往、娱乐消遣以及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等。结论:分别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动机、性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就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提出了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网络成瘾症的理论模型、测量工具及其心理干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近年来对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现象的定性描述和理论探讨上,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普及最早、最广的美国,研究方法多以在线调查方式进行。国内对此研究起步稍晚,对网络心理学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有关此方面的认识大多只是陈述网络成瘾的现象及对策,或单一的从一个方面(如:性别,性格等)进行的探索,缺少对网络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动机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论证。资料来源:以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为检索词,全面检索www.googie.com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4),获取关于网络成瘾研究方面的所有相关文献。资料选择:对获取的资料筛选出综述主题文献,并对重点文献的主要参考文献进行检索追踪相关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9篇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其中11篇选用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近年来对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现象的定性描述和理论探讨上,缺少对网络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动机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论证。结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上的对网络的依赖,需要从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研究者应当从网络本身的特点及被试者自身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因素出发,对网络成瘾这一概念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基于这一界定,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则,编制出严格科学的测量工具。研究者还应当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成瘾的特点及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军队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在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军队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状况有其特殊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1989—01/2004—04和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1994—01/2004—04、万方数据库1994—01/2004—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大学生,心理”,以检索词“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二次检索,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研究的文献,并查找全文,然后筛除非研究性文章。资料提炼:共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928篇,筛除其他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关于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22篇,筛除2篇为综述性文章,20篇为研究性文章。资料综合:军队院校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地方大学生入伍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军人,也差于军队院校大学生:提出科学的管理,塑造新型军营的人际关系,加强军人职业理想教育和减轻学习生活压力是提高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学员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家住城市的军队院校大学生比家住在农村和县城的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情绪教育后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减少,且采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频率增加,并指出情绪教育对军队院校学生及战士都应该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结论: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既有军人的特点,又有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又不同于地方大学生,为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提高,必须大力开展研究军队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研究结果及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信息认知、人际关系、性心理、情绪宣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青少年短信行为的心理原因,指出短信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从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诸方面提出了教育对策,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短信,克服短信心理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0—01/2003—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adoleseendts,short message behavior of mobile phone,psycholog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0—01/2003—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青少年、手机短信、心理”,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相关资料,并查找全文,以是青少年短信心理研究作为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6篇关于手机短信的文章,8篇符合标准,排除8篇。资料综合:8篇文章中有3篇是实证调查研究,分别涉及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各方面心理现象,另5篇是综述性文章,其中两篇专门研究手机短信与青少年个性发展及人际交往的关系,综合所有文章的理论观点提出自己的新看法。结论:手机短信能促进青少年的信息认知、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手机短信的不良使用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短信,防止不良现象发生,克服短信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图书治疗的作用及其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澜 《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26-127
目的:对图书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进行概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4-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bilio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一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0-01/2001-04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图书(阅读)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图书治疗的概念、机制、功能、治疗效果以及实践运用等方面内容相关的文献,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6篇与图书治疗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论文。排除16篇重复研究或与本文主题联系不够紧密的论文。资料综合:图书治疗属内隐性、保护性、诱发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发挥转移、暗示、升华和投射作用,符合大学生思维深邃、相对闭锁、独立自主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一并且,图书治疗的随意性、灵活性、宽泛性及无需付出任何代价的突出优势,决定了它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中起着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表现出止怒泄愤、激情励志、调整观念、增长见识和解除困惑之功效一结论:图书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独特的教育干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当科学开展图书治疗,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曾琴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126-127
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有关矫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资料来源:在图书馆手工查阅国内公开出版的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著作及相关资料。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大学生,自卑心理”,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资料选择:选择与自卑心理形成与矫治相关性强的专著5本及期刊文献15篇。资料提炼:在20篇(专著和期刊)文献中,选择8篇(4本专著、4篇期刊)文献进行整理,作为参考文献,其余的12篇因与入选文献内容呈不同程度的重复,给予删除。资料综合:①大学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具有泛化性、敏感性、闭锁性、掩蔽性等特点,多与自我认识缺损及个人性格有关。亦与社会因素及他人评价相关。②自卑可能导致错误的心理定势。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困扰心理及行为,造成心灵扭曲。结论: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自卑使大学生出现很多行为方面的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心理障碍之一。矫治当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须通过高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及大学生自身创建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共同进行。  相似文献   

14.
唐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2):143-147
目的:青少年异常心理威胁青少年心理健康,在现代心理学、心理哲学的视野内探讨青少年异常心理的病因病机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hilosophy和Psychology 1990-01/2005-12期间有关青少年异常心理病因、病机的相关文献,检索词"Teen-agers,abnormal mind,intentionality",并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手工检索《中国临床康复》《医学与哲学》和《哲学研究》等杂志1999-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青少年、异常心理、意向性,病理机制”.研究对象为12~25岁的青少年.资料选择:选择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因、病机和意向性方面的文献进行初审,删除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生物因素和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献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哲学文化病因学内容.纳入标准:①哲学文化病因学,尤其是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的哲学式讨论和文化因素的逻辑论证.②价值和意义,心理现象(包括异常心理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即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排除标准:明显的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生物与遗传因素的研究.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逻辑论证是否严密和前后一贯性.资料提炼:共检索28篇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因、病机和意向性方面的研究文献,6篇关于哲学文化病因学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2篇文献中,8篇是纯哲学式的“意向性”研究,14篇是生物病因学机制研究.资料综合:青少年异常心理病因病机的哲学本质是:青少年异常心理临床表现最本质的特征还是青少年异常心理患者个体的内在体验,它是内在的、质的和主观的;青少年异常心理的病因是异常心理患者在实在的内容上没有随活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变化中没有统一性,或者说是青少年异常心理患者的异常心理现象与歪曲的对象相关联的结果;青少年异常心理的病理机制是心理的表现能力和对世界的因果关系以某种系统的方式协调一致的结果.结论:现代心理哲学的意向性理论揭示了青少年异常心理的哲学本质是异常心理患者在不合理信念和愿望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异常)态度对待他自己的经验,在意识内容与实在所指对象上是完全没有统一性的无意义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与青少年焦虑情绪相关的各个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焦虑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对此类研究的展望和思考,以获得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和相应的教育策略.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1994-01/2004-12有关青少年焦虑情绪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汉语,检索词“青少年(中学生),焦虑”.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献,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青少年焦虑的流行特征的研究原著.②有关青少年焦虑情绪相关因素的研究原著.③有关青少年焦虑情绪干预措施的研究原著.排除标准为:文献中重复的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3篇与青少年焦虑情绪相关的研究文献,排除重复或类似的研究,纳入7篇有关青少年焦虑的流行特征、青少年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研究以及有关青少年焦虑情绪干预措施研究的文献.资料综合:青少年处于身心成熟阶段,身心发展处于非平衡状态,如果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心理疏导,会产生高焦虑,表现为主观焦虑体验,外显的紧张行为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直接影响其精神状态及个性的成长.中国青少年焦虑检出率为7%~16%.青少年焦虑情绪与其个性特质,认知因素及其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另外家庭环境、各种学校教育因素,如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师生的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焦虑情绪有所影响.目前对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干预大多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疗法、暴露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暗示等.结论:青少年的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焦虑情绪与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及青少年认知方式、个性心理特征等密切相关.对青少年的焦虑情绪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需进行深入研究,创建符合中国青少年心理特点的集体、家庭治疗方案,实施全方位的、有针对性地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压力成因及其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概括心理压力内涵并总结了心理压力的类型,分析心理压力的成因及过程.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依据。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2000—01/2005—04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大学生;心理压力;成因”。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关文献,然后筛除不相关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7篇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文献资料,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2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对15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其中5篇选用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包括角色适应压力、学习与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主要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生理、心里的需求和外界因素的刺激。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结论: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诸多原因多由心理压力造成,新生代大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极端问题,使教育者、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本人不得不重视他们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心理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的现实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0-01/2004-01相关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的文章,检索词"students'psychology,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are,elements Analys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01相关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的文章,检索词"学生心理、网络行为、因素分析",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研究对象为18~24岁的中国在校大学生.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的文献.纳入标准①随机临床试验.②研究对象年龄为18~24岁.排除标准①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②重复研究、综述及Meta分析类文章.对纳入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1篇符合标准的文章.资料综合对纳入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为了人际交往、娱乐消遣以及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等.结论分别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动机、性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就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提出了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认识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资料来源:检索计算机网络1996-01/2006-07与青少年社会化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计算机网络,青少年社会化",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其他文章经维普数据库检索具体的杂志名称和文章题名收集。资料选择: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筛,选择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青少年社会化相关的文章,筛除明显不符合原文的文章,对剩余的文献手工检索查找全文。数据提炼:共收集64篇,纳入32篇,排除重复性研究、综述类文章32篇。资料综合:计算机网络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知不知道上网及上网的频率高低,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显著差异。网络是一面双刃剑,网络开辟了青少年社会化的崭新时代,为青少年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但在看到其消解传统的社会化模式、带来众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网络社会化自身的局限与带来的反弹。结论:不同的上网频率及不同的上网目的,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学习均呈显著差异,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秋苑  静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123-125
目的:分析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和干预现状。资料来源:检索PubMed 1998—01/2005—10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文章,检索词“mentalpetardation,parent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检索CNKl 1994—01/2005—10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文章,检索词“精神发育迟滞,父母,智力残疾”。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父母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和干预现状相关的文献。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4篇关于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父母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和干预现状相关的文献,36个实验或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8篇为重复性研究。 资料综合:关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父母的心理状况主要存在3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父母养育压力大,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第2种观点认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正常儿童的父母没有明显差异。第3种持长期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孩子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时,父母表现为抑郁,感到养育压力大,经过长期的调整,他们由消极到积极,欣然接受儿童,抑郁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多数获得满意的调节。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行为问题、残疾的严重程度、家庭支持和不健全的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等是影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父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且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社会支持服务、群体干预、同伴教育模式以及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行为的干预等方法对改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父母的情绪有一定的效果。 结论:影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父母的情绪因素是多方面,过程是复杂的,不同的模式导致不同的结果,需要用多种测验方法来正确描述这一复杂的反应。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来加强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父母压力干预的基础证据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自救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香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0):131-133
目的: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日见严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虽时有成果,但关于危机自救的研究却多有缺失。本文旨在通过探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过程,谋求自救策略。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01/2005-12期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检索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危机自救”,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1-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还以手工方式查找的相关书刊资料作为参考。 资料选择:选用近10年尤其是近5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章,筛除观点陈旧和内容重复以及综述性文章。 资料提炼:搜集到相关文章49篇,筛除28篇,对其余21篇按“成因:干预、调适求助及其他”作分类整理,选择10篇用作主要参考文献。 资料综合: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其形成除有生理、心理基础外,还有其现实根源、社会实践和知识文化缘由。自救是心理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宏观上要提升思想修养,塑造健康人格;中观上要增强能力培养,提高自救能力;微观上要尊重客观现实,积累应对经验。 结论: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增势明显,深入探究危机形成过程的生理、心理及文化承受一抗拒系统,积极寻找和组织实施有效的自救策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