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儿总胆汁酸浓度与胎儿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孕妇22例(对照组)及ICP孕妇20例(ICP组)胎儿脐血皮质醇及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 S)浓度;循环酶法测定两组母血及脐血总胆汁酸浓度。 结果 ICP组胎儿脐血总胆汁酸浓度(8.93±3.16) mmol/L高于对照组(4.33±1.51) mmol/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且与母血胆汁酸浓度呈正相关。ICP 组脐血皮质醇浓度(99. 83±41. 34)ng/ml与对照组(74.93±29.58)ng/ml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ICP组脐血DHEA S浓度(24.62±8.89)μg/dl明显低于对照组(69.18±39.37)μg/d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CP组脐血DHEA S与皮质醇比值(0.29±0.09)亦明显低于对照组(0.87±0.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CP组脐血皮质醇、DHEA S浓度及DHEA S与皮质醇比值均与脐血胆汁酸浓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 0.87,r2=-0.88,r3=-0.84;P<0.05)。 结论 ICP孕妇的胎儿总胆汁酸浓度增高,与母血总胆汁酸浓度呈正相关;ICP孕妇的胎儿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损,其受损程度与脐血总胆汁酸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母胎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Dong M  Xie X  Wang Z  He J  Zhou J  Cheng Q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9):523-525
目的 通过观察母胎间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探讨母胎组织相容性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淋巴细胞转化法对 2 2例ICP患者 [ICP组 ,其中 5例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 ]和 2 1例正常孕妇 (对照组 )进行母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 ,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 ;比较两组间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差异。通过检测ICP组孕妇的血清甘胆酸盐水平 ,分析淋巴细胞转化率与血清甘胆酸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ICP组淋巴细胞转化率为 ( 2 4± 5 ) % ,对照组为 ( 3 6± 9)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ICP组合并与不合并妊高征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ICP组淋巴细胞转化率与血清甘胆酸盐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关系数 (r) =0 40 3 ,P>0 0 5 ]。结论 ICP患者母胎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性降低 ,提示母胎间组织相容性增高、免疫识别与反应性降低。这一变化可能与ICP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孕妇女血清及蜕膜组织液对自然杀伤 (NK)细胞及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同位素掺入法 ,检测 3 2例正常早孕妇女血清 (早孕血清组 )及蜕膜组织液 (蜕膜组织液组 )对正常妇女外周血中NK细胞活性 (% )及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并采用 2 5例正常未孕妇女的血清作对照 (对照组 )。结果 早孕血清组、蜕膜组织液组及对照组的NK细胞活性分别为 (3 5 .8±3 .0 ) %、(19.1± 2 .9) %及 (46.1± 3 .2 ) % ,淋巴细胞增殖功能 [每分钟同位素放射次数 (CPM) ]分别为(3 689± 4 5 6)CPM、(2 0 5 9± 2 88)CPM及 (4883± 64 3 )CPM ,3者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 ,且蜕膜组织液组均显著低于早孕血清组 (P <0 .0 0 5 )。结论 正常早孕妇女血清及蜕膜组织液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而蜕膜组织液可能是调节早期妊娠子宫局部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Lu S  Wu R  Wang Z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0):625-627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蜕膜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探讨药物流产的免疫作用机理.方法将38例停经≤49d的早孕妇女分成3组米非司酮组13例(Ⅰ组),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组12例(Ⅱ组),对照组13例(Ⅲ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蜕膜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即辅助T淋巴细胞(CD+4)、抑制或杀伤T淋巴细胞(CD+8)、T总淋巴细胞(CD+3)、自然杀伤(NK)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簇(CD+56、CD+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Ⅰ组、Ⅱ组CD4+分别为(30.9l±2.57)%、(31.58±3.28)%,与Ⅲ组(25.64±2.36)%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Ⅰ组、Ⅱ组CD+56分别为(22.40±2.77)%、(26.88±3.79)%,与Ⅲ组(18.58±4.04)%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Ⅰ组、Ⅱ组CD+16分别为(8.98±2.18)%、(10.84±2.51)%,与Ⅲ组(6.34±2.0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01).TNF-α在Ⅰ组、Ⅱ组的表达较Ⅲ组有增高趋势,TGF-β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3、CD+8、CD+4/CD8+比值,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通过影响蜕膜组织局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可导致局部免疫微环境的破坏,使母体免疫抑制反应减轻,排斥反应增强,这可能是其抗早孕的免疫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及其分娩的新生儿脐血血浆中抑制素(INH)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水平变化及其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及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观察组)及21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及其分娩的新生儿脐血血浆中INH、EGF水平。结果观察组孕妇血浆INH水平为(499±52)ng/L,对照组为(421±36)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生儿脐血INH水平为(274±53)ng/L,对照组为(252±28)n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GF水平为(408±60)ng/L,对照组为(463±87)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新生儿脐血中EGF水平为(232±99)ng/L,对照组为(380±97)ng/L,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血中EGF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关系(r=0.326,P<0.05),与胎盘重量呈正相关关系(r=0.451,P<0.05)。结论孕妇血浆中INH、EGF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有关,脐血中EGF水平对胎儿及胎盘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胎盘MDR3的表达及其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胎盘中胆盐载体磷脂输出泵(multidrug resistance p-plycoprotein,MDR3)的表达,以及母、胎血中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和甘胆酸(cholylglycine,CG)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胎盘胆盐载体对胆汁酸水平的调节作用及其与ICP的关系。方法ICP(ICP组)及正常妊娠(对照组)孕妇各20例。母血、胎儿脐静脉血中TBA、CG水平的测定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速率法;胎盘组织中胆盐载体MDR3 mRNA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1)ICP组母血、脐血中的TBA、C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CP组母血TBA水平高于脐血(25.8±16.6和8.6±5.5)μmol/L,CG水平高于脐血(3416.1±1986.0和821.8±673.2)μg/dL(P<0.05);对照组母血和脐血TBA水平(3.4±2.5和4.4±3.3)μmol/L,CG水平(342.7±234.9和309.3±145.2)μg/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CP和正常妊娠各期胎盘组织中均有MDR3 mRNA的表达。ICP组MDR3 mRN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80±0.67和162.63±334.33)拷贝/ng(P<0.05)。(3)ICP组、对照组胎盘中MDR3 mRNA表达量与母血、脐血中TBA和CG水平均无相关性(r=-0.60~0.165,P>0.05)。结论ICP胎盘胆盐载体MDR3 mRNA表达降低,可能引起ICP胎盘对胆汁酸的转运障碍、胎儿体内胆汁淤积,可能是引起ICP胎儿窘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金艳  刘建  刘红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4):279-282,F0003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HO/CO)体系变化意义及其与胎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测定25例ICP患者及25例正常晚孕妇女母血、脐血血浆CO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HO-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确定血红素氧合酶(HO)在体外分离培养人胎盘滋养层细胞上的表达及定位。结果:(1)ICP组母血血浆CO的含量为33.0±10.9μmol/L,与对照组的含量为38.3±6.1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P组脐血血浆CO的含量为26.7±7.0μmol/L,与对照组的含量31.1±7.7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母血血浆CO的含量与TBA相关,(r=-0.32,P<0.005);(4)未发现ICP组CO水平与羊水粪染、胎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脐动脉S/D值及孕周之间相关;(5)ICP组胎盘组织中HO-2蛋白定量结果为OD=0.88±0.41,与对照组的OD=1.24±0.4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O在体外分离培养人胎盘滋养层细胞有表达,阳性物质分布于胞浆内,胞核为阴性反应。结论:(1)ICP患者母血血浆和脐血血浆CO的水平降低,胎盘组织中HO-2表达减少。HO/CO体系与ICP的发生发展及患者胎儿的不良结局有关;(2)HO在体外分离培养人胎盘滋养层细胞有表达,阳性物质分布于胞浆内,胞核为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儿缺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Zhang Y  Liu S  Wang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0):600-601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患者胎儿缺氧机理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分别测定ICP患者 (30例 ,ICP组 )及正常妊娠妇女 (30例 ,对照组 )新生儿脐动脉血胆汁酸总量 (TBA)、次黄嘌呤 (HX)、内皮素 (ET)及有核红细胞 (NRBC)计数。结果  (1)ICP组缺氧者 (10例 )脐血HX水平为(18.6 8± 15 .73) μmol/L ,明显高于ICP组无缺氧者 (2 0例 ) [(6 .87± 2 .82 ) μmol/L ]及对照组 [(6 .81±2 .83) μmol/L](P <0 .0 1) ;但NRBC[(4 .2 0± 2 .49)个 / 10 0白细胞 ,(3.40± 2 .2 6 )个 / 10 0白细胞 ,(3.5 0± 1.74)个 / 10 0白细胞 ]及ET水平 [(72 .44± 12 .2 3)ng/L ,(70 .16± 2 6 .6 1)ng/L ,(6 7.2 7± 43.5 6 )ng/L],各组相似 (P >0 .0 5 )。 (2 )ICP组缺氧者脐血TBA为 (2 3.77± 11.82 ) μmol/L ,明显高于ICP组无缺氧者 (14.86± 5 .46 ) μmol/L ,ICP组无缺氧者脐血TBA又高于对照组 [(9.2 8± 4.39) μmol/L](P <0 .0 1) ;且ICP组脐血TBA与HX水平呈正相关 (r=0 .6 89,P <0 .0 1) ;ICP组羊水胎粪污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5 3.3% ,13.3% ;P <0 .0 1) ,ICP组羊水胎粪污染者脐血TBA[(2 1.44± 9.92 ) μmol/L],明显高于羊水清亮者 [(13.6 9± 5 .74) μmol/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ICP时 ,  相似文献   

9.
黄芪对新生儿脐血淋巴细胞凋亡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芪(astragalusmenbranaceus,AM)对新生儿脐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并分离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cordbloodmononuclearcells,CBMC),分别经(phytohemagglutinin,PHA)、PHA+IL-6和PHA+AM刺激培养48h,采用丫啶橙-溴化乙锭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CD38+和CD25+细胞百分率,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L-6水平。结果(1)PHA+AM、PHA+IL-6和单纯PHA组细胞凋亡率(x±s)分别为(16.5±3.5)%、(16.9±4.0)%和(32.4±2.8)%,PHA+AM和PHA+IL-6组均明显低于单纯PHA组(q=25.16,24.54;P<0.01),而前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62,P>0.05);(2)PHA+AM、PHA+IL-6和单纯PHA组CD38+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8±1.8)%、(9.9±0.6)%和(22.3±1.5)%,PHA+AM和PHA+IL6组明显低于单纯PHA组(q=48.95,48.42;P<0.01),但前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3,P>0.05);PHA+AM、PHA+IL-6和单纯PHA组CD25+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3.2±2.4)%、(82.1±3.0)%和(65.8±4.9)%,PHA+AM和PHA+IL-6组明显高于单纯PHA组(q=26.60,24.86;P<0.01),而前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74,P>0.05);CBMC中CD38+细胞百分率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68,P<0.01),而CD25+细胞百分率与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r=-0.65,P<0.01);(3)PHA+AM组培养上清液中IL-6水平[(253.0±30.8)ng/L]明显高于单纯PHA组[(37.9±12.2)ng/L](t=6.50,P<0.01),CBMC凋亡率与培养上清液中IL-6浓度呈负相关(r=-0.75,P<0.01)。结论黄芪能明显抑制CBMC体外经PHA激活后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CBMC中胸腺细胞向T淋巴细胞分化、增强脐血淋巴细胞活化和增加IL-6产生水平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胎界面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表型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2免疫状态的变化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于剖宫产时采集20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及11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的子宫底蜕膜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产妇底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亚群,子宫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受体CD69、CD94及Th1/Th2免疫状态。结果(1)子痫前期组底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CD56^bright CD16^-亚群及CD56^dim CD16^+亚群的含量分别为(17.3±11.1)%及(16.3±8.7)%,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7.9±16.8)%及(16.2±8.8)%,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痫前期组底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CD56^+CD69^+及CD56^+CD94^+的含量分别为(37.9±18.9)%及(34.9±15.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6.8±19.7)%及(32.7±16.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痫前期组CD56^+CD69^+/CD56^+CD94^+值为1.1±0.2,正常对照组为1.2±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痫前期组底蜕膜组织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c)2型细胞含量为(3.0±1.0)%,正常对照组为(4.3±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痫前期组Tc1/Tc2值为17.8±3.4,正常对照组为11.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痫前期组Th1/Th2值15.1±2.4,正常对照组为13.2±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底蜕膜组织中母-胎界面的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表型无明显变化;但Tc1/Tc2值向Tcl偏移,使得母-胎界面Th1/Th2免疫状态向Th1型免疫偏移,这一现象可能与子痫前期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Tao H  Wang XM  Ji X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2):808-811
目的探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DNA水平检测在子痫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子痫前期孕妇为子痫前期组(其中轻度18例,重度12例),另选择3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分别于孕20周、孕晚期(子痫前期组孕33周+3、对照组孕34周+3)、分娩后1、3、6 h取外周血,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胎儿DNA水平(B超确定两组孕妇所妊娠的胎儿均为男性);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孕妇孕晚期内皮素水平。结果(1)子痫前期组孕20周时的胎儿DNA水平为(316±61)copy/m l,其中轻度、重度患者分别为(266±79)、(396±91)copy/m l;对照组孕妇为(165±43)copy/m l,子痫前期组及轻度、重度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子痫前期组孕晚期胎儿DNA水平为(970±413)copy/m l,其中轻度、重度患者分别为(758±357)、(1285±573)copy/m l,对照组孕妇为(319±99)copy/m l,子痫前期组及轻度、重度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子痫前期组产后1、3、6 h胎儿DNA水平分别为(139±45)、(76±31)、(44±13)copy/m l,其中轻度患者分别为(102±42)、(57±25)、(36±12)copy/m l,重度患者分别为(209±51)、(97±40)、(52±17)copy/m l;对照组分别为(33±13)、(9±5)、0 copy/m l。子痫前期组及轻度、重度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子痫前期组内皮素水平为(80±18)ng/L,其中轻度患者为(74±14)ng/L,重度患者为(89±32)ng/L;对照组为(50±11)ng/L,子痫前期组及轻度、重度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子痫前期组胎儿DNA水平与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48,P<0.01)。结论孕妇外周血胎儿DNA水平变化可以作为预测和诊断子痫前期发病与疾病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Tan L  Ding Y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840-845
目的 探讨孕鼠血清高胆酸水平对胎鼠大脑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成年SD孕鼠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0只.在妊娠第13~20天,A组孕鼠每天1次腹腔注射纯胆酸5.5 mg·kg-1·d-1(高胆酸);B组孕鼠每天1次腹腔注射纯胆酸1.4 mg·kg-1·d-1(低胆酸);C组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妊娠第21天剖腹取胎,测定胎鼠体重及记录死亡率.测定孕鼠和胎鼠血清总胆酸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水平.同时,胎鼠断头取脑,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胎鼠大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1)3组孕鼠及胎鼠血清胆酸水平分别为:A组(22.3±8.1)μmol/L,(28.8±8.1)μmol/L;B组(9.8±3.6)μmol/L,(9.3±3.5)μmol/L;C组(3.6±1.8)μmol/L,(4.0±1.2)μmol/L.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鼠血清总胆酸水平与胎鼠血清总胆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75,P<0.01).(2)胎鼠死亡率在A、B、C组中分别是30.1%,16.9%和7.1%,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C组胎鼠血清NSE水平分别为(31.9±13.1),(13.9±5.9)和(9.3±3.9)ng/L,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血清NSE水平与总胆酸水平呈正相关(r=0.758,P<0.01).(4)胎鼠大脑皮层组织光镜下病理改变:A、B组胎鼠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脑皮层组织层次紊乱,神经元变性坏死,密度降低,胞核固缩深染.胎鼠神经元变性面积积分在A、B、C组中分别是(1.4±0.6),(1.5±0.7)和(0.7±0.3),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神经元变性面积积分与胎鼠血清NSE水平的r为0.282(P>0.05).胎鼠神经元坏死面积积分在A、B、C组中分别是(1.8±0.7),(0.9±0.4)和(0.6±0.3),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神经元坏死面积积分与胎鼠血清NSE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98,P<0.01).(5)胎鼠神经细胞透射电镜下病理改变:A、B组胎鼠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核膜双层结构模糊,核固缩及核仁消失,染色质浓缩;内质网和线粒体数目减少,残留线粒体肿胀破坏,嵴空化消失.胎鼠神经细胞内线粒体数密度(Nv)在A、B、C组中分别是(21.9±9.0),(45.5±13.1)和(36.1±12.1)μm-3.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神经细胞内线粒体平均体积((V))在A、B、C组中分别是(7.0±1.8),(5.7±1.6)和(3.2±1.2)×10-4μm3.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鼠血清中胆酸可使胎鼠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低水平胆酸主要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和线粒体体积增大,而高水平胆酸主要导致神经细胞坏死和线粒体数目减少.胎鼠血清NSE水平与总胆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脐带血管病理改变、脐带血管活性物质表达的变化与胎儿窘迫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HE染色法制片,光镜下观察25例ICP伴有胎儿窘迫(ICP窘迫组)、25例ICP不伴胎儿窘迫(ICP对照组)以及27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新生儿脐带血管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辣根过氧化物酶-生物素标记(SABC)法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内皮素1(ET-1)蛋白在各组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量,以平均吸光度(A)值表示;应用循环酶法测定脐静脉血总胆酸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脐静脉血总胆酸水平:ICP窘迫组为(19.0±2.3)μmol/L,ICP对照组为(9.0±1.7)μmol/L,正常妊娠组为(4.4±1.5)μmol/L,各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脐静脉病理改变:ICP患者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扁平结构丧失,细胞向管腔耸立,梭形排列,细胞排列不均甚至脱落.ICP窘迫组患者脐静脉内皮细胞出现此病理改变的发生率(92%,23/25)明显高于ICP对照组(68%,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脐静脉内皮细胞中eNOS蛋白表达量:ICP窘迫组为0.09±0.06,ICP对照组为0.21±0.08,正常妊娠组为0.47±0.07,各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静脉内皮细胞中iNOS蛋白表达量:ICP窘迫组为0.20±0.04,ICP对照组为0.21±0.05,正常妊娠组为0.26±0.04,两ICP组分别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ICP窘迫组与ICP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脐静脉内皮细胞中ET-1蛋白表达量:ICP窘迫组为0.49±0.08,ICP对照组为0.32±0.07,正常妊娠组为0.14±0.06,两ICP组分别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5)脐静脉血总胆酸水平与其病理改变的关系:脐静脉血总胆酸水平升高是脐静脉病理改变的危险因素;且与脐血管内皮细胞eNOS、iNOS的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r1=-0.88、r2=-0.45,P<0.01);与脐血管内皮细胞ET-1蛋白的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r3=0.79,P<0.01).结论 ICP患者脐静脉血高胆酸状态可能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且与其eNOS、iNOS蛋白表达下调、ET-1蛋白表达上调有关,脐静脉的这些改变可能与ICP患者胎儿窘迫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米非司酮对胎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米非司酮引产的胎儿血液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 ,了解米非司酮对胎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机理。方法 :选择妊娠 2 2~ 2 4周要求引产的健康妇女 3 0例 ,随机分成 2组。实验组 1 5例 ,顿服米非司酮 1 5 0mg,2 4h后行水囊引产术 ;对照组 1 5例 ,行单纯水囊引产术。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脐动脉血 ,用流式细胞仪 (FCM)分析胎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结果 :实验组CD8+ 细胞、CD1 2 2 + (IL 2受体β)、NK细胞 (CD3 -/CD1 6-CD5 6-和CD3 + /CD1 6+ CD5 6+ )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CD4+ /CD8+ 比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两组比较 ,CD3 + 细胞、CD4+ 细胞及CD2 5 + (IL 2受体α)细胞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可影响胎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 ,使胎儿免疫抑制反应减弱 ,免疫排斥反应增强 ,影响胎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蛋白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4月至10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及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科行剖宫产分娩的晚孕妇女60例,其中ICP孕妇30例(ICP组),根据妊娠期是否接受过地塞米松治疗又将ICP组分为治疗组(15例)和非治疗组(10例,因未治病例少);正常晚孕妇女30例为对照(根据检测指标不同分为对照1组,15例;对照2组,30例)。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HLA-G蛋白在对照1组、治疗组及非治疗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平均吸光度值表示);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HLA-G基因外显子8上14bp缺失多态性在ICP组及对照2组孕妇外周血及新生儿脐血中的分布。结果(1)非治疗组胎盘组织中,HLA-G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值为56±8,明显低于对照1组的70±10及治疗组的66±9,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1组胎盘组织中HLA-G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LA-G基因外显子8上14bp缺失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对照2组及ICP组母儿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患者胎盘组织中HLA-G蛋白表达下调可能是ICP发病机制之一;地塞米松对胎盘组织中HLA-G蛋白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HLA-G基因外显子8上14bp缺失多态性可能与ICP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6.
Xia S  Chen Z  Li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1):669-671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患者高水平胆汁酸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及其与胎儿窘迫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 3 3例ICP产妇(ICP组 )和 3 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 (对照组 )血清中VEGF水平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两组产妇的胎盘血管密度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产妇的血清胆汁酸水平。结果  (1)ICP组产妇的VEGF水平为 (2 0 72± 17)ng/L ,胆汁酸水平为 (47 9± 14 2 )ng/L ,血管密度为 (68± 5 )个 /高倍镜下 ;对照组产妇VEGF水平为 (2 2 5 6± 3 0 )ng/L ,胆汁酸水平为 (1 6± 0 7)ng/L ,血管密度为 (74± 7)个 /高倍镜下。 (2 )ICP组产妇血清中VEGF水平与胆汁酸水平呈负相关 ,与胎盘血管密度呈正相关。对照组产妇血清中VEGF水平与胆汁酸水平无相关性 ,与胎盘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ICP产妇血清中高水平的胆汁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 ,导致内皮细胞分泌VEGF减少 ,造成ICP患者胎盘毛细血管减少 ,母儿间物质交换困难。这可能是ICP患者易发生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与胎儿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与胎儿异常的关系 ,为将它用于无创性产前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孕 6~ 40周的 86例妇女 (包括胎儿正常组 68例、胎儿异常组 1 8例 )的外周血进行单密度梯度离心、瑞氏染色和细胞计数 ,分析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与孕周、胎儿异常及胎儿性别的关系。结果 :胎儿正常组 ,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平均数量为 1 4.2 3±1 2 .0 1 /ml,与妊娠周数呈直线相关 (R >R0 .0 5)。胎儿异常组中 ,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平均数量较正常胎儿组显著增加 ,约为 3 8.73± 2 4.97/ml,且与妊娠周数无明显直线相关性。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与胎儿性别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胎儿发生异常时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较正常妊娠时增加。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在胎儿正常时随孕周而增加 ,且不受胎儿性别的影响。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计数可以辅助用于产前筛查胎儿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