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近年来,由于病原学和血清学的突破性进展,我国已报道的流行性出血热(EHF)宿主动物有50多种。米尔英等从家鼠型疫区6种家畜家禽血清中检出EHF 病毒抗体,张云等从野鼠型疫区狗肺中检出EHF 病毒抗原并分离出两株病毒。但从野鼠型疫区犬血清中检出 EHF 病毒家鼠型抗体,未见报道。 四川省雅安市是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EHF分为家鼠型、野鼠型和混合型,各型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我们自1984年至1986年在EHF患者中随机抽查了30例,经血清学鉴定,其中家鼠型21例,野鼠型9例,现将两型的异同点报告如下。 方法: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按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EHF血凝抑制试验方法进行。 判断标准:以两种血抑抗体滴度高低为判断依据,A≥R4倍为野鼠型(A>R2倍时重复实验),A≤R为家鼠型。 临床资料:家鼠型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我国已证实各不同来源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株在形态学上是一致的[1],但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常不尽相同。说明各病毒株的型别与特性可能存在差异。陈伯(木义)等用35个EHF-MCAb对国内外不同来源的20株EHF病毒抗原进行分析,发现家鼠型EHF病毒的抗原决定簇明显多于野鼠型EHF病毒[2]。因此对各地不同类型的EHF病毒株进  相似文献   

4.
我科对46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进行肾脏B型超声检查,并设30例健康人做对照组,现分析如下。病例资料46例EHF患者年龄16~68岁,男25例、女21例.诊断均符合1986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诊断及分型标准、间接免疫荧光检测EHF抗体阳性.轻型22例、中型19例、重型3例、危重型2  相似文献   

5.
<正> 平顶山市舞钢区为一野鼠型EHF疫区,为了解野鼠型疫区EHF病人病后血清抗体(IgG)持续时间,我们于1990年在该疫区内随机抽取既往病人血清170份,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了检测调查。检测结果:阳性163份,病后抗体持续率为95.88%。病后8年、9年、10年各检测1例,抗体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详见附表。  相似文献   

6.
从家鼠型疫区家畜家禽血清中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告从山西农村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家畜家禽血清中检出EHF病毒抗体的初步结果。在8种动物的520份血清标本中,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RPHI)在6种动物的49份(19.42%)标本中检出EHF抗体。阳性血清的抗体滴度在1:10~1:80之间。抗体阳性率分别为狗20.95%(22/105),猪11.76%(11/119),羊6.06%(6/99),兔4.08%(4/98),牛3.85%(1/26),鸡2.90%(2/69)。3份驴和1份骡血清未检出EHF抗体。结果表明,家鼠型EHF疫区中,上述6种动物可被EHF病毒自然感染,同时说明在多种动物大数量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RPHI是一种简便的满意方法。这些受感染的动物,在流行病学及动物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病原,国内外近年来已由黑线姬鼠和病人血液等分离到EHF病毒,为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对研究EHF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EHF病人双份血清进行了特异性IgG、IgM荧光抗体检查,结合血清IgG、IgM含量测定及临床分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应用反相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PHI)对EHF病人血清进行分型,其结果与HAI法无显著差别,且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 一、材料和方法 收集EHF野鼠型为主疫区的病人血清53份,家鼠型为主疫区的病人血清38份,共计91份,均经IF试验证实为EHF抗体阳性。HAI试验方法按常规。RPHI试剂由北京病毒所提供,野鼠型(A)抗原效价1:64,家鼠型(R)抗原效价1:256,用微量V型血凝板,加入固定1:10稀释的血清25μl/孔,再顺次加入倍比稀释的EHFV抗原25μl/孔,最后各孔均加致敏血球,置37℃60分钟观察结果。结果判断:抗体滴度A≥R两倍者为野鼠型;R≥A两倍者为家鼠型;A、R抗原反应抗体滴度差别小于两倍者暂为未定型。  相似文献   

9.
戊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11):119-120
上海市部分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别和发病危险因素研究;不同基因型戊型肝炎病毒重组抗原p166用于抗体检测的价值;广西地区野鼠戊型肝炎病毒相关抗体的血清流行病学。[编按]  相似文献   

10.
我们测定6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不同病日的126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发现:IgG抗体存第1病日就有检出,第8~19病日达高峰。第20病日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第12病日有一次向下波动。不同临床病型患者相同病日血清IgG抗体滴度配对比较表明,轻型、中型及重型之间GMT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体液免疫反应的强弱与病情轻重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实验动物型出血热传播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动物型EHF目前已成为EHF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1990年WHO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东地中海地区、东南亚地区及西太平洋地区病毒性出血热国际会议”,将EHF的流行类型明确分为三类,即农村型、城市型和实验动物型。关于实验动物型EHF的传播途径,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可能与气溶胶有关,但80年代前这些看法均缺乏病原学证据。因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GMP—140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小板减少与活化的原因十分复杂,迄今尚未清楚。其中免疫损伤是其重要原因之一[1,2]。为验证之,我们对近年来收治的EHF患者36例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a-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993~1996年2月我们收治、送检的EHF36例患者。符合卫生部1987年颁发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诊断与分型标准。其中男33例,女3例。年龄18~63岁,平均39.9岁。轻型11例,中型15例,重危型10例,死亡3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与血清学证实(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3.
实验动物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4~8月及1990年4~5月某院实验室和动物室的工作人员中先后两次暴发了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检查均证明实验动物大白鼠为传染源。本文对22例临床特征进行探讨。 一 流行情况 1983年某院实验室和动物室工作人员中暴发EHF的流行病学调查已有报导,大白鼠的带毒率为16.7%,大白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7.8%,  相似文献   

14.
<正> 闽南地区无黑线姬鼠分布,过去列为EHF非疫区,而1984年在漳州市发现EHF疫源地后,次年在厦门市发现首例病人。福建南部永春县1986年通过临床表现、间接荧光抗体技术检查及流行病学特征,首次证实发生了家鼠型EHF的流行,发病数达61例,发病率13.52/10万,病死8例,病死率高达13.11%。61例分市于11个乡镇、45个村,均为1户1例。其中3个乡镇发病率较高,分别达65.40/10万、52.64/10万和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解我县家猫的猫龄结构及不同年龄、性别的猫感染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情况,1985年 1月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作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测定,抗体滴度≥1:20为阳性,对48只家猫进行了EHF感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于1984年3月~7月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对病家、疫区及非疫区捕捉的褐家鼠(Rn)进行了鼠肺EHF病毒和鼠脾携带EHF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用鼠夹法分别在病家、疫区和非疫区捕鼠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87例流行性出血热(EHF)采用捕获酶联免疫法检测IgM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荧光抗体,以评价前法早期诊断EHF的价值。 1.资料分析:87例EHF均按1985年11月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制定的标准诊断。男62例,女25例;年龄16~69岁,平均38岁;轻型21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危重型6例。均采用捕获酶联免疫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比较见附表。 附表 不同病日EHF的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  相似文献   

18.
用抗原阳性鼠肺组织分离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多数报道采用阳性较强的鼠肺标本。作者在用 以上阳性鼠肺分离EHF病毒过程中,不少标本分离不到病毒。据鼠类监测表明,鼠类抗原、抗体双阳性者比重较大,抗体阳性标本对分离EHF病毒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在对EHF监测点进行啮齿动物带毒常年监测中,选用阳性鼠肺10份,其中有4份属抗原、抗体双阳性,标本经处理后直接接种Vero—E6细胞单层进行EHF病毒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潍坊市某学院动物室于1986年1~3月先后发生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其血清EHF抗体滴度均呈4倍增高。为查明传染源,确定本次流行类型及进行传播途径的探讨,我们于2~4月进行了本次调查,结果证实传染源为实验大白鼠。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流行性出血热(EHF)特异的实验诊断方法相继建立,但大多以检测EHP病人血清中IgG 抗体为多,有些方法由于要求实验条件较高,难以推广和普及。近年邢峥等应用 IgM抗体捕获ELISA法(MacELISA)进行 EHF的早期诊断获得满意的效果。最近我们在应用免疫酶斑点法(Immune Enzyme DotAssay,IEDA)检测 EHF 病人血清和尿中IgG 抗体的基础上,试用于 IgM的检测,取得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