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4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有41例(17.1%)为慢性抑郁症患者,同非慢性抑郁症患者相比,多在26岁前起病,具有神经质人格,病前多有负性生活事件、躯体疾病,且有明显的认识障碍及焦虑躯体化症状,较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结论抑郁症预后并不乐观,应加强社会心理因素的干预,减少其复发率和病程的慢性。  相似文献   

2.
肾脏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不同类型以及疾病不同阶段肾脏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其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调查于2004—03/04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肾内科及泌尿外科完成。84例不同肾脏疾病患者为男49例,女35例,年龄18-76岁,病程0.3~360个月,接受肾透析者19例,接受肾移植者11例,其他为一般肾脏病患者。应用90项症状清单、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生活事件量表、疾病影响程度量表,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由专人负责分组进行,严格按量表评定方法及标准进行评定,采用上海惠诚心理测试软件分析,对发现心理症状的患者进一步面谈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结果:共调查84例。肾脏疾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90项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肾脏疾病患者躯体化症状、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疾病因子明显高于常模组[(1.80,1.37),(1.86,1.62),(1.85,1.50),(1.75,1.39),(1.81,1.48),(1.57,1.29)]。②不同。肾脏疾病精神状况比较结果:免疫代谢患者抑郁精神状况筛检阳性率最高为80.0%,炎性疾病的患者最易出现强迫症状和驱体化症状,发生率均为45.5%,肾衰竭易出现躯体化和敌对症状,发生率均为45.0%。③。肾脏疾病心理障碍相关因素分析:肾脏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大都与人格精神质、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婚姻、工作、人际关系及疾病本身对患者造成的躯体或社会功能损失显著相关。不同精神障碍与不同的因素有关,躯体化障碍与家庭、工作、环境、上网等因素显著相关,焦虑受学习、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满意度的影响。结论:肾脏疾病患者存在躯体化障碍、焦虑、抑郁、恐惧、强迫、敌对和精神病性症状等多种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在不同类型、阶段。肾脏疾病中的分布仅抑郁症状有差异。个性、生活事件、躯体状况、环境、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与患者的心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与躯体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以利正确诊断和实施准确的治疗方案。方法:根据病因病机,结合临床特征的异同进行分析。结果:躯体形式障碍发病有明显的心理因素及受心理因素影响的病理过程。临床特征是症状多样多变,病程无规律,无可合理解释的病理依据。就医的行为特点是有紧迫、疑虑情绪,经常更医。而躯体疾病则症状稳定,有明确的病理学基础。结论: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可互相影响或并症存在,治疗要兼顾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和抑郁症的人格特征。方法对5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和56例抑郁症患者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躯体化障碍组艾森克个性问卷E维度分、L维度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症组,P维度分显著低于抑郁症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00),而N维度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87)。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与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明显不同,在心理干预时应注意患者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职学生述情障碍与功能性躯体不适的相关性。方法对158中职学生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病人健康问卷进行测评分析。将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58分者设为述情障碍组(45名),<58分者设为对照组(113名)。结果述情障碍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评分和病人健康问卷总分及5种症状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中职学生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与9种躯体不适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识别情感障碍因子分与10种躯体不适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描述情感障碍因子分与6种躯体不适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回归分析显示识别情感障碍和年龄为功能性躯体不适的预测因素(R2=0.246)。结论中职学生述情障碍者功能性躯体不适主要表现为疼痛及睡眠障碍,识别情感障碍与这些不适症状关系密切,可作为青少年功能性躯体不适症状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6例阿尔茨海默病中32例以抑郁症状为首发患者(研究组)与32例以非抑郁症状为首发患者(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及精神症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抑郁症状、病前心理社会因素、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对照组人格改变、行为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1)。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被动和退缩行为人格和情感症状常于痴呆病程的早期出现,伴有病前人格特征以及有心理社会因素的患者有较高的抑郁障碍。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被误诊,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某综合医院亚健康状态员工的身心症状特点,为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亚健康状态躯体症状自评量表(SC—SHs—Q)对北京某综合医院205例亚健康状态员工进行测评和身心症状分析。结果:该综合医院亚健康状态员工的心理症状主要以躯体化症状形式表现出来,如疲劳、睡眠障碍和疼痛等。SCL-90中躯体化因子评分性别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C—SHs—Q中50岁以上年龄组的睡眠因子分明显高于50岁以下各年龄组(P〈0.01);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的疲劳因子分高于20—29岁组(P〈0.05)。SCL-90中情绪问题表现为敌对、焦虑与抑郁;行为问题表现为强迫和人际关系障碍。其中,护士组情绪问题评分高于其他职业组(P〈0.05)。与1986年全国常模值比较,除人际关系障碍外,亚健康组各项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值(P〈0.01)。各因子排序比较,躯体化因子在亚健康组位于首位,在全国常模组则排在第7位。人际关系障碍在常模组排名第1,在亚健康组则排名第5位。两组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因子排序相同或相似。结论:躯体化症状是综合医院亚健康状态员工的主要症状。因此.亚健康状态干预中应注重改善躯体化症状。以提高亚健康状态者的生存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躯体化现象与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旨在有效区别躯体化现象与躯体形式障碍与器质性病变的不同之处,为临床及咨询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资料来源:应用网络www.google.com和心理学期刊检索,查阅1980至2005年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检索词:躯体形式障碍(bodyformdisorder),躯体化现象(bodyphenomenon)。 资料选择:共查阅到躯体形式表现、身心障碍等相关文献12篇。资料提炼:在12篇文献中,内容呈不同程度重复的有4篇,给予删除。其余8篇进行分类整理,用于综述,其中4篇选为参考文献。 资料综合:躯体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患者的感受。但在综合医院的门诊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主诉了躯体症状,却无相应的器质性政变;精神科也有许多患者在无任何器质性基础时出现躯体症状,或虽有器质性基础,躯体症状却将机体的异常进行夸张性表现,这就是躯体化症状。 结论:躯体化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即社会人际关系造成的,是表达与应付社会和个人烦恼的手段。它是个体在心理应激反应下,一种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和症状的倾向,这种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来发现。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演化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用躯体症状来表达和解释个人和人际间的种种问题,且体验成为躯体症状。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心身疾病(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心身疾病的概念石川中(1978)认为,心身疾病可按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界定。狭义:因心理因素而起的躯体疾病;广义:除了狭义界定的内容之外,另还含有两层界定:①虽然是由于躯体因素引起,但心理因素作为第二位的因素也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②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但却表现为躯体症状,如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的“躯体型障碍(somatoformdisor-ders),即那些具有明显躯体症状的器官性神经症或心理生理障碍。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广义的…  相似文献   

10.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不能完全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特点是指心理问题、阻抑的心理冲突以躯体症状或躯体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是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老年组)和7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以焦虑、激越、自杀意念及行为、躯体化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伴发躯体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日夜变化、睡眠障碍及绝望感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阻滞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以新型抗抑郁剂治疗为主,但老年组联合情绪稳定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多伴有躯体疾病,以焦虑、激越、自杀意念及行为、躯体化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以单用新型抗抑郁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老年组)和7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以焦虑、激越、自杀意念及行为、躯体化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伴发躯体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日夜变化、睡眠障碍及绝望感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阻滞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以新型抗抑郁剂治疗为主,但老年组联合情绪稳定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多伴有躯体疾病,以焦虑、激越、自杀意念及行为、躯体化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以单用新型抗抑郁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魏晓燕 《家庭护士》2007,5(12):32-33
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性抑郁,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而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病人要求治疗,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一个显著特征是纹状体多巴胺缺乏导致的PD患者运动自动化能力下降,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姿势平衡障碍及步态异常等。此外,PD患者还常伴有非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情绪改变、睡眠障碍以及二便异常等。以上症状导致PD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15.
<正>惊恐发作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或惊恐症,属于非人格性障碍,其特征为无法预料的、频繁的惊恐发作,表现为非精神病性功能障碍,常伴有强烈濒死感和/或失控感反复出现,心悸、出汗、震颤等严重的自主神经症状精神和躯体方面症状,其发病原因和心因性障碍(刺激)、人格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环境)等有关[1-2]。惊恐发  相似文献   

16.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在躯体化障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电位在躯体化障碍中的应用。方法:用自编主诉不适症状量表对5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进行访谈,并对这些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SSR测定,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躯体化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SSR波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SR潜伏期与消化系统、呼吸循环、皮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SR波幅与神经系统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病程、症状总数目以及呼吸循环系统、皮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SSR能较好地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以作为躯体化障碍的一项客观电生理参考指标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张丽芳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580-158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状。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有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甚至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时也同样如此。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了解症状的起因,  相似文献   

18.
杨丽  徐辰 《临床荟萃》2006,21(21):1548-1549
来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多属于隐匿性抑郁,大部分患者以失眠症状为主诉,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但其躯体症状的痛苦往往掩盖了情绪症状,常被误诊为某种躯体疾病,长期对症治疗效果不好而延误病情。抑郁症患者脑电图(EEG)检查常有阳性表现。为进一步探讨EEC的特点,我们从2003~2005年连续收集以睡眠障碍为主诉、经心理测量诊断为抑郁状态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常规做EEC检查,并设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鉴别诊断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与成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和诊疗状况调查表对42例儿童少年期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与40例成年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儿少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成年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χ2=10.9,P〈0.01)。儿少组阳性家族史高于成年组(χ2=8.34,P〈0.01)。儿少组发病诱因以精神因素为主,其中自主神经紊乱、抑郁情绪、疼痛障碍多见;成年组以躯体诱因为主,其中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及疑病多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成年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应用及心理干预显著高于儿少组(P〈0.05)。结论儿童少年期躯体形式障碍有一定特点,应重视其早期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癔症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本障碍有癔病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病程多反复迁延,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