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乳腺癌基因-1(BRCA1)及癌抗原125(CA125)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E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该院妇科收治的82例EC患者、30例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及30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子宫内膜正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EC组、增生组及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BRCA1和CA125的表达情况,比较3组内膜组织中BRCA1及CA125的阳性表达率,分析其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并分析BRCA1与CA125的相关性。结果 EC组BRCA1阳性表达率低于其他两组,而CA125表达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组患者组织中BRCA1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组织分级、病理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不同的肌层浸润深度中,BRCA1的表达无差异(P0.05);除在淋巴结是否转移中的阳性表达率无差异外,EC组患者组织中CA125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组织分级、病理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C组患者组织中BRCA1与CA125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825,P0.05)。结论 BRCA1的低表达及CA125的高表达可能与EC的发生发展有关,且其水平变化与EC患者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EC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叶酸受体α(FRα)和糖类抗原125(CA125)的表达,分析其在EC发生、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EC患者作为EC组,选取同期4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为非典型增生组,42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对比3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CA125的高表达率情况,并比较EC组患者不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者FRα、CA125的表达差异,观察EC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与CA125表达的相关性。同时对EC组中术后满1年患者共53例进行随访,分析组织FRα、CA125表达与EC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的关系。结果:EC组中FRα、CA125的高表达率均高于非典型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EC组患者不同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者之间FRα、CA125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为G2~G3、临床分期为Ⅲ~Ⅳ期、肌层浸润深度≥1/2的EC组患者FRα、CA125高表达率均高于肿瘤分化程度为G1、临床分期为Ⅰ~Ⅱ期、肌层浸润深度<1/2者(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证实,EC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与CA125表达呈正相关(rs=0.328,P=0.009);EC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与CA125呈高表达者术后1年复发率与低表达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组织中FRα、CA125均呈高表达且有相关性。可尝试检测FRα和CA125表达,作为EC病理诊断、恶性程度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叶酸受体α(FRα)和糖类抗原125(CA125)的表达,分析其在EC发生、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EC患者作为EC组,选取同期4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为非典型增生组,42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对比3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CA125的高表达率情况,并比较EC组患者不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者FRα、CA125的表达差异,观察EC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与CA125表达的相关性。同时对EC组中术后满1年患者共53例进行随访,分析组织FRα、CA125表达与EC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的关系。结果:EC组中FRα、CA125的高表达率均高于非典型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EC组患者不同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者之间FRα、CA125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为G2~G3、临床分期为Ⅲ~Ⅳ期、肌层浸润深度≥1/2的EC组患者FRα、CA125高表达率均高于肿瘤分化程度为G1、临床分期为Ⅰ~Ⅱ期、肌层浸润深度1/2者(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证实,EC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与CA125表达呈正相关(r_s=0.328,P=0.009);EC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与CA125呈高表达者术后1年复发率与低表达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组织中FRα、CA125均呈高表达且有相关性。可尝试检测FRα和CA125表达,作为EC病理诊断、恶性程度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出蛋白(XPO)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2K)4及小脑锌指结构蛋白(ZIC)1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C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47例E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E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XPO4、MAP2K4、ZIC1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对患者E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XPO4、MAP2K4、ZIC1阳性率,以及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EC组织XPO4、MAP2K4、ZIC1阳性率进行比较。采用Two-stage检验,对EC组织XPO4、MAP2K4、ZIC1呈阳性与呈阴性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OS)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经过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60803、20160502)。 结果①本组患者EC组织XPO4、MAP2K4阳性率分别为34.7%(51/147)、38.1%(56/147),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6.7%(98/147)与72.8%(107/147),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060、35.812,P<0.001)。本组患者EC组织ZIC1阳性率为72.1%(106/147),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40.1%(59/147),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0.512、P<0.001)。②不同年龄、EC直径及绝经与否患者的EC组织XPO4、MAP2K4、ZIC1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子宫肌层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患者EC组织XPO4、MAP2K4、ZIC1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组EC组织XPO4、MAP2K4呈阴性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42.7%、38.5%,均显著低于XPO4、MAP2K4呈阳性者的68.6%、71.4%,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60、P=0.003,χ2=15.077、P<0.001)。EC组织ZIC1呈阳性患者3年OS率为35.8%,显著低于ZIC1呈阴性者的68.3%,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9、P<0.001)。 结论在EC组织中,XPO4、MAP2K4呈低表达,而ZIC1则呈高表达。XPO4、MAP2K4、ZIC1表达水平与患者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FIGO临床分期、子宫肌层侵犯及3年OS率显著相关,其在评估EC患者发病、进展及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基因-1(breast cancer gene 1,BRCA-1)和CA 125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东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58例EC患者(A组)、31例非典型增生型子宫内膜组织(B组)、13例来院体检的健康人正常子宫内膜组织(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BRCA-1和CA 125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的表达差异及其对EC预后的影响。结果 (1) BRCA-1在A、B、C 3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8%、61.3%、92.3%,CA 12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1%、48.4%、0。(2) BRCA-1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组织分化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 CA 125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及组织分化有关(P 0.05)。(3) BRCA-1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94.7%)高于BRCA-1阴性表达患者(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BRCA-1与CA 125在EC中表达呈负相关性(P 0.05)。结论 BRCA-1与CA 125表达在EC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表达呈负相关,通过临床BRCA-1与CA 125检测可为早期诊断和判定EC患者病情、预测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nnexin A1、P16及CDK4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1例单纯型增生过长、29例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3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过长、6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nnexin A1、P16及CDK4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增生过长、腺瘤型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nnexin A1(χ2=50.421,P=0.000)、P16蛋白(χ2=25.929,P=0.000)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K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19,P=0.000)。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显示不同肌层浸润组、不同手术病理分期、不同组织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组的AnnexinA1、P16及CDK4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nnex-inA1阴性、P16阴性并CDK4阳性者的比例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6,P=0.013,χ2=8.071,P=0.018)。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Annexin A1和P16蛋白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895,P0.001);Annexin A1和CDK4蛋白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935,P0.001);P16和CDK4蛋白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912,P0.001)。结论:Annexin A1、P16及CDK4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相关,An-nexin A1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4( KLK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对预后的影响,为改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81例子宫内膜癌、30例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KLK4的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合随访资料做生存分析,并分析KLK4的表达和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KLK4在正常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0%、5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9,P=0.002);KLK4的高表达和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及深肌层浸润相关(χ^2=7.985,P=0.021;χ^2=4.629,P=0.031),与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χ^2分别为0.266、1.761、0.277,均P>0.05);KLK4高表达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较低表达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KLK4的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分化和局部侵袭有关,其高表达提示早期复发,KLK4有可能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早期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2(C-erb B-2)、突变型p53、Ki-67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erb B-2、突变型p53、Ki-67蛋白在增生期子宫内膜15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15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癌60例(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erb B-2、突变型p53、Ki-67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35.00%、75.00%。子宫内膜癌组中Cerb B-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及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突变型p53、Ki-6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及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292,23.627,P0.05),增生期子宫内膜组与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47,P0.05)。C-erb B-2在子宫内膜癌组中阳性表达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阳性表达逐渐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13,P0.05)。突变型p53在子宫内膜癌组Ⅰ期与Ⅱ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9,P0.05);而在G1与G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90,P=0.001);突变型P53随肌层浸润深度增加阳性表达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5)。Ki-67随肌层浸润深度增加阳性表达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22,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 B-2、突变型p53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89,P=0.000;r=0.780,P=0.000),而C-erb B-2与突变型p5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无相关性(r=0.148,P=0.258)。结论联合检测C-erb B-2、突变型p53、Ki-67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及预后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0—2008年我院行手术切除或门诊刮取的子宫内膜癌165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20例及正常子宫内膜1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分别检测各类子宫内膜标本组织中的HIF-1α与MTA-1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条件下二者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中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9.156,P〈0.01);HIF-1α蛋白随着肌层浸润深度的加深和淋巴结的转移其阳性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MTA-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肿瘤间质表达缺失,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中MTA-1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32.782,P〈0.01);随着病理分级增加和肌层浸润深度的加深,MT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增高,且其增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4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TA-1和HIF-1α表达进行相关系数分析,二者呈正相关(rs=0.659,P〈0.01)。结论:HIF-1α与MTA-1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作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标志,并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erbB-2、PCNA在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66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及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肌层浸润相关性。结果cerbB-2、PCNA表达阳性率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到子宫内膜癌的表达逐渐升高,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分别与子宫内膜癌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29、30.66、15.93、5.98,均P〈0.05);随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erbB-2、PCNA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miR-93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接受治疗的EC患者133例作为EC组,同期接受治疗的子宫良性疾病患者87例作为良性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miR-93、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人附睾分泌蛋白E4(human epididymal secretory protein E4,HE 4)的水平,分析其血清水平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EC的早期诊断及淋巴结转移预测的价值。结果EC组的血清miR-93、CA125、HE4水平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EC患者血清miR-93水平与FIGO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C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C患者血清HE 4水平与年龄、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血清miR-93对EC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及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且在与CA125、HE4联合检测后,对EC的早期诊断价值及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结论miR-93在EC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与FIGO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对EC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及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联合CA125、HE4可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的表达情况,观察过表达VCAM1甲状腺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60例DT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VCAM1蛋白表达情况将其分为阳性组(39例)和阴性组(21例)。对两组患者DTC组织及癌旁甲状腺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TC组织及癌旁甲状腺组织VCAM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对比DTC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及预后的蛋白表达阳性及阴性表达情况。采用慢病毒转染法建立过表达甲状腺细胞系FTC-133-VCAM1、空载细胞系FTC-133-control,采用Transwell小室及划痕试验检测并对比FTC-133、FTC-133-VCAM1及FTC-133-control细胞系的穿膜细胞数及迁移率。结果:DTC组织与癌旁甲状腺组织比较,VCAM1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24,t=44.423;P<0.05);DTC组织VCAM1阳性表达构成比为65.00%,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11,P<0.05);阳性组存在淋巴结转移、复发及死亡患者占比分别为33.33%、17.95%和15.38%,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χ2=4.065,χ2=3.867;P<0.05);FTC-133-VCAM1细胞与FTC-133、FTC-133-control细胞相比,穿膜细胞数及迁移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穿膜细胞数=5.107,t=5.440;t迁移率=14.108,t=13.387;P<0.05)。结论:VCAM1在DTC中异常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推测与VCAM1高表达增强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骶前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20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信息.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为实验组,分析影响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同期未行骶前淋巴清扫术的11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结果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14例(16%)发生骶前淋巴结转移,其中年龄≥45岁、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宫颈受累、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OR值分别为6.293、5.562、5.150、8.548、8.258、11.774,均P<0.05),病理类型与骶前淋巴结转移无关(P=0.733).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6,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年龄较大、病理分级越高、肌层浸润越深,以及宫颈、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均为骶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nm23 H1)在宫颈增生性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C和nm23 H1的表达水平,以31例宫颈炎性、修复性增生组织,2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做对照,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宫颈炎性、修复性增生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分别为3.2%、40.7%、72.5%,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7.702,P<0.01);nm23 H1的表达分别为100.0%、59.2%、33.3%,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5.349,P<0.01)。在宫颈鳞癌组织中, VEGF-C和nm23 H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7.5%和16.7%;未伴淋巴结转移中阳性表达率为59.3%和48.1%。在宫颈增生性病变组织中,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VEGF-C与nm23 H1阳性表达始终呈负相关(r=-0.532,P<0.05)。结论 VEGF-C和nm23 H1存在相关性,并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作为评价宫颈病变、推测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CXC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Ki-67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以及 SDF-1对 MMP-2和 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宫颈癌手术(初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的60例切除癌组织标本(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宫颈鳞癌)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的60例患者的正常宫颈组织标本60例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 SDF-1、CXCR4、MMP-2和 Ki-67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DF-1、CXCR4、MMP-2和Ki-67在研究组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0%,68.33%,70.00%,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8.33%,13.33%,1.6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3,7.04,4.00,4.00;P〈0.05);在研究组中,SDF-1、CXCR4、MMP-2和Ki-67的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呈阳性标本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呈阴性者(χ2=16.692,P〈0.001;χ2=8.496,P〈0.01;χ2=4.762,P〈0.001;χ2=6.125,P〈0.05);SDF-1的表达水平与 CXCR4、MMP-2和 Ki-67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586,P=0.002;r=0.419,P=0.025;r=0.645,P〈0.001)。结论 SDF-1、CXCR4、MMP-2和 Ki-67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的发生、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指标。SDF-1/CXCR4轴可通过加强肿瘤细胞MMP-2和Ki-67分泌的途径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提示SDF-1可能是药物治疗该病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J-1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DJ-1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J-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期别及患者血CA125水平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DJ-1 mRNA及DJ-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间表达无显著差异。DJ-1 mR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期别及血CA125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中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J-1 mRNA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者,深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J-1 mRNA的表达高于局限于黏膜层及浅肌层浸润者,DJ-1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DJ-1 mRNA及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浸润和转移等环节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EC患者癌组织标本64例为EC组,选取同期子宫内膜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0例为增生症组及内膜正常组20例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TIMP-2在3组中的表达。结果:MMP-2、TIMP-2在EC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和增生症组(P<0.05),而增生症组与正常组比较阳性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MMP-2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的转移相关(P<0.05);TIMP-2表达仅与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EC组MMP-2表达高于TIMP-2(P<0.05),且两者表达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P-2和TIMP-2均高表达;但TIMP-2的表达却不足以抑制MMP-2高表达的活性,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B (LRP1B)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选用原位杂交的检测方法,用LRP1B寡核苷酸探针对20例正常的宫颈组织和40例宫颈鳞癌组织标本中LRP1B mRNA表达进行测定,用HPV16/18探针对40例宫颈鳞癌标本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在40例宫颈鳞癌标本中,有22例呈现LRP1BmRNA低表达,在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仅有3例呈现低表达,癌症组的阴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宫颈鳞癌组中,LRP1B阴性者的HPV16/18阳性率明显高于LRP1B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P<0.05).在40例宫颈鳞癌标本中,LRP1B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均无关(χ2值分别为0.22、4.65、0.90,均P<0.05);但在发生浸润至浆膜层和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呈现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5、6.15,均P<0.05).结论 LRP1B在宫颈鳞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与HPV16/18感染很可能作为协同因子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并且LRP1B与宫颈鳞癌发病和转移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