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将9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4~6 h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为延迟肠内营养组,入院72 h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入院7 d和14 d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各时段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将9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4~6 h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为延迟肠内营养组,入院72 h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入院7 d和14 d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各时段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免疫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SHI)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SHI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营养组和早期免疫营养组,各15例。早期营养组采用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免疫营养组除采用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治疗外,同时给予谷氨酰胺颗粒10g,3次/d。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营养支持。观察治疗第1、7和14d,患者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结果①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营养治疗第1d比较,对照组第7和14d,CD3+水平较低(P0.05),CD4+水平较低(P0.01);与营养治疗第1d比较,早期营养组和早期免疫营养组第7d,CD4+水平较低(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早期营养组第14d,CD4+水平、CD4+/CD8+比值较高(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早期免疫营养组第7d,CD3+、CD4+水平、CD4+/CD8+比值较高(P0.05),第14d,CD3+水平、CD4+/CD8+比值较高(P0.05),CD4+水平较高(P0.01)。②免疫球蛋白指标:与营养治疗第1d比较,对照组第7和14d,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较低(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早期营养组和早期免疫营养组第14d,IgG水平较高(P0.05)。③营养代谢指标:与营养治疗第1d比较,对照组第7d,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较低(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早期免疫营养组第7d,白蛋白水平较高(P0.05)。结论 SHI患者急性期存在蛋白质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抑制。在加强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营养或者早期免疫营养,尤其是早期免疫营养,能促进SHI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肠道内营养自1858年Busch首次报道以来,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才产生肠内饮食配方并应用于临床,到8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具有屏障功能,它的功能失去将导致肠道内细菌移位[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分别在伤后24~48h及3~5d行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出现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具有简单,并发症少,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肠道内营养自1858年Busch首次报道以来,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才产生肠内饮食配方并应用于临床,到8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具有屏障功能,它的功能失去将导致肠道内细菌移位[1]。90年代以来,强调早期胃肠内营养[2]。近年来,由于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不足和人们对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优点的认识,早期EN作为治疗严重创伤的一种重要手段逐渐受到重视[3],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基本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4],尤其对于重症颅脑损伤合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 相似文献
7.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尔肯·斯依提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2,(3):35-37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干预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营养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干预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14 d后干预组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和功能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伴高血糖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高血糖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动态监测血糖变化,直至清晨空腹静脉血糖连续2次正常。试验组同时制订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措施和早期功能训练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血糖、胰岛素应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病人伤后7d、21d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素的应用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试验组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伤后7d、21d试验组的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病人尽早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把1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治疗组8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组于入院后48h给予鼻饲肠内营养液,并观察两组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院内感染及血糖等。结果治疗组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少(P〈0.05,P〈0.01)。提示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1.
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在入院或术后24h内插管鼻饲进食,对照组50例在入院或术后24h后插管鼻饲进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腹泻、上消化道出血、院内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院内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实施胃肠内营养,可以减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4例,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69例在入院或术后24 h内插管鼻饲进食,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65例在术后24 h后插管鼻饲进食.比较2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 EEN组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DEN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实施胃肠内营养,可以减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被动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研究组实施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联合被动训练,对比两组呕吐、腹泻、胃潴留、便秘发生率及首次排便时间和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时间。结果研究组呕吐、腹泻、胃潴留、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和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富含胶原蛋白肽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被动训练,可有效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和肠内营养目标量时间,降低呕吐、胃潴留、腹泻、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鼻胃管早期规范化肠内营养监护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鼻胃管早期规范化肠内营养(EN)的监护方法和疗效。方法将神经外科住院的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60例分成两组,每组30例,常规组按医嘱用注射器注入营养液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规范化护理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营养状况及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发生率33.3%,常规组发生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营养状况及康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鼻胃管采取早期规范化EN,并进行有效的监测,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EN持续有效地进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鼻肠管实施肠内营养的适宜时机.方法 将126例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2例,第一组伤后12~24 h、第二组伤后48 h、第三组伤后72 h经鼻肠管实施肠内营养.记录3组患者伤后6h、48 h、第5天、第10天的营养情况,包括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等指标水平.观察伤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例数,并发症包括腹泻、消化道出血、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等.结果 伤后48 h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含量,伤后第5天、第10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肌酐含量3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第一组均优于第二组与第三组;伤后2周内腹泻、消化道出血、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3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3组伤后2周内反流的发生率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单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2~24 h内经鼻肠管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应用预消化型短肽制剂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研究组于入ICU后24~48h开始肠内营养(EN).予预消化型短肽制剂,对照组于入ICU7d后开始EN。比较两组其入院第1、7、14天的血白蛋白(A)、血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周径(AMC)指标变化,并观察两组的胃肠道功能状况。结果入院第7天,研究组各指标较对照组下降缓慢,其中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P〈0.05),第14天,两组的A、PA、Hb、TSF、AMC指标有所回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9、1.24、0.76、0.68、1.30,P均〉0.05)。研究组较对照组的胃肠道功能障碍(上消化道出血、胃潴留、腹泻、反流)发生率低,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5.87、3.85、4.44、4.11,P均〈0.05)。结论预消化型短肽制剂实施EEN,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8.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菌群及SIg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梭菌)、粪便分泌型IgA(SIgA)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研究组25例;对照组于伤后24h~48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前14d联合合生元制剂(金双歧)。在肠内营养支持0d、4d、8d和15d分别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定量分析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SIgA。观察研究期间两组病人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在肠内营养支持8d和15d,研究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高于对照组(P〈0.01);类杆菌和梭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内营养支持8d和15d研究组大便SIg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比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早期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菌群失衡,上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张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1):5-7
目的对比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肠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含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组(Gln组)、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各20例,于手术前1 d、术后1 d、术后10 d分别检测相关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营养、免疫指标均较前下降,术后10 d上述指标有所恢复。Gln组术后免疫指标较EN及PN组升高。结论肠癌术后患者,采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剂对改善营养状态机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