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了解成都市成华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状况,探索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对成华区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7.5%,性行为发生率为47.6%,最近1次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3.6%,最近6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37.1%。结论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成华区的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安全套使用情况仍不理想,尤其是未婚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应更加关注,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性行为现状,为开展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282名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对象总知晓率为18.09%,《框架》指标知晓率为56.38%,柳州市艾滋病检测地点知晓率为29.08%,50.00%的人认为艾滋病防治与自己关系很大,38.65%的人不介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工作,53.19%的人认为未婚性行为可以接受。61.70%的人有过性经历,在有性经历的调查对象中,19.54%的人经常使用安全套。结论柳州市校外青少年性观念开放,性行为发生率较高,而艾滋病防治知识欠缺,应加强校外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及其社会影响因素,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朋友找朋友"的方法抽样,运用自编结构式问卷调查605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Excel录入,Spss11.8统计分析。结果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男性为60.3%,高于女性的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P=0.000)。其中61.0%的人很少或从不使用安全套,最近1次性行为中50.0%的人未使用安全套;5.0%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性交易。18.2%的人曾经使用过毒品,其中静脉注射占15.6%,共用针具占2.4%。使用过毒品者性行为、性交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过毒品者。结论校外青少年存在不安全性行为、毒品使用等艾滋病高危行为,增加其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改善其不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4.
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其社会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虹  陈磊  常春 《疾病控制杂志》2007,11(4):333-335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及其社会影响因素,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自填问卷,于2005年10月调查辽宁省鞍山市从事餐饮、娱乐、服务工作和社区无业/待业的校外青少年584人。结果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为42.6%,男性(62.3%)高于女性(37.7%),其中31.6%的人很少或从不使用安全套,最近一次性行为中51.2%的人未使用安全套;28.2%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性交易。22人(3.8%)使用过摇头丸、K粉等毒品,使用过毒品者性行为、性交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过毒品者。艾滋病知识水平以及对艾滋病易感性的认知影响校外青少年安全套使用频率。结论校外青少年存在不安全性行为、毒品使用等艾滋病高危行为,增加其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改善其不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潘池梅  田小兵  宋湛  张学锋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4908-4910,4913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朋友找朋友”的抽样方法,运用自编结构武问卷调查605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Excel录入,SPSS11.8统计分析. [结果]调查对象艾滋病传播途径总知晓率为50.4%,而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15.9%;男性、文化程度高、有固定职业者、来自城市的调查对象综合知识得分较高(P<0.05);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为51.3%,其中61.0%的人很少或从不使用安全套;5.0%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性交易.18.2%的人曾经使用过毒品,其中静脉注射占15.6%,共用针具占2.4%.使用过毒品者性行为、性交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过毒品者(P=0.000).[结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严重不足,危险行为较高,在控制艾滋病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校外青少年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流出地15~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性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该人群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某县一所职业培训中心在调查期间前来学习、咨询、求职的所有15 ~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1800名进行间卷调查.结果 流出地校外青少年中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达18.0%;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9.19±4.28)分,知晓率仅为33.3%;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同伴环境较差的青少年各种危险行为发生的比例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避孕知识教育、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得分是性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当前正在打工、朋友中有人发生过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多性伴、吸毒以及和朋友经常一起去喝酒为危险因素.结论 大力加强初中学校和职业培训学校的艾滋病预防教育,营造良好的同伴环境,多部门配合,可能减少校外青少年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出解决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问卷调查数据和个案资料为依据,分析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现状与成因.结果 单身和单亲家庭的校外青少年占13.56%;其性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多性伴侣者高达17.59%;性交时总是使用安全套者为7.41%; 28.81%的校外青少年肯定同伴中有吸毒者;5.93%认为同伴中有人感染艾滋病.结论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有个人、家庭、社会、环境4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整合各种有效资源,走“四位一体”综合治理之路是必行之举.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高校周边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艾滋病高发区某市高校周边,调查321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调查数据应用频数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6个艾滋病防治知识问题,答对率32.4%~93.1%。防治知识百分制综合得分68.98±19.10。综合得分62.50分以下者占41.6%,62.50~81.25分者占34.9%,81.25分以上者占23.4%,满分者占3.7%。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长者百分制综合得分高于年轻者;受教育年限越长,所获艾滋病知识越多;未婚者比初婚者得分少;男性百分制综合得分高于女性。结论艾滋病流行地区高校周边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不全面,需要针对校外青少年,特别是低龄、女性、未婚者重点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以参与式研究方法在农村校外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近期效果,为农村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按村逐级整群抽样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的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农村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知识的总知晓率由57.09%提高到82.36%(P0.01);愿意和艾滋病病人/感染者正常交往的由14.46%提高到67.93%,会接受同学递的烟和出于礼貌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分别由95.97%、98.42%下降到54.36%、23.90%,提议用安全套会尴尬由77.33%下降到33.13%;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了安全套的由28.84%提高到61.63%,性行为每次或经常使用安全套由26.65%提高到45.93%(P0.01)。结论应用参与式方法对农村校外青少年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有效提高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改变其相关态度和行为意向。而长期的行为改变还需持续的健康促进活动和社区政策支持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陇川县校外青少年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以便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和感染。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方便抽样方法,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调查校外青少年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结果共调查292名14~25岁的校外青少年,其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7.3%;38.4%(112人)曾发生过性行为;8.6%(25人)自我报告曾被诊断过性病;只有7.4%的人在与异性进行性交时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18岁、家中有人吸毒、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饮酒、经济来源等与校外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相关。结论陇川的校外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其性行为发生比例较高,这与外环境影响有一定联系。应加强对校外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以控制艾滋病向该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加深。KLF6是一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普遍表达的核转录调控因子,参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生长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形成等过程。研究表明,KLF6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文章从KLF6的结构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肿瘤中的失活机制及KLF6在恶性肿瘤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Workers engaged in oil-refining industries are exposed to constant occupation-related factors resulting in specific changes of the eye (moderate irritations of the palpebral conjunctiva, bulbar conjunctiva degeneration, angiopathy of the retina, and distortions in the light/darkness adaptation of the eye). There was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and degrees of exposure to the hazardous occupational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nervous, cardio-vascular and digestion systems. This proved a possibility of using respective data of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s for an early diagnosis of somatic diseases in the workers.  相似文献   

19.
Case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ertian malaria have been treated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atebrin cum plasmoquine.No recurrence was noted up to three months in cases of benign tertian treated with 0·3 gramme atebrin and 0·03 gramme plasmoquine for five days but the probable relapse rate in malignant tertian treated in this way was practically 15 per cent.Cases of malignant tertian malaria treated with 0·2 gramme atebrin cum 0·02 gramme plasmoquine for 8 days did not relapse in a period up to three months, and toxic symptoms were very sligh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s due either to the co-operation or failure of body resistance in assisting the drug.  相似文献   

20.
对硝基酚是人体接触硝基苯类同系物后体内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尿中对硝基酚浓度的测定,被认为是生物学监测和职业病诊断的重要指标.我们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人体尿样中对硝基酚的新方法.本方法操作简单,不需程序梯度洗脱,不需柱前衍生,灵敏度高,检出限低,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中含量较低的生物样品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