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ET脑显像在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脑显像在各类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行 18F-FDG PET脑显像,将其定位结果与头皮脑电图(EEG)、CT或MRI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中14例定位后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56例(86%)患者发作间期PET图像上可见皮层局限性低代谢灶,4例(6%)可见皮层局限性高代谢灶,其余5例(8%)未见异常代谢灶.在PET图像呈典型低代谢表现的56例患者中,PET定位结果与EEG定侧(判定左右半球)或定位(判定具体脑叶)结果相符者40例(71%),EEG呈弥漫性异常者(无法定位)10例(18%),EEG检查未见异常者1例(2%),另5例(9%)PET定位结果与EEG定位结果不符.该56例患者中,44例(79%)CT或MRI检查阴性,12例(21%)CT或MRI检查阳性,后者中有11例PET定位结果与CT或MRI定位结果相符.明确致痫灶后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的14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9例(64%)术后未再有癫痫发作或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对于头皮EEG无法准确定位和CT、MRI检查阴性的癫痫患者,18F-FDG PET脑显像可替代部分侵入性EEG检查用于致痫灶定位,而不同的PET定位图形对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难治性癫痫患儿18F-FDG PET/CT表现,探讨皮层下结构在癫痫发作中的参与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11例难治性癫痫患儿18F-FDG PET/CT表现,分析患儿大脑皮层代谢异常区域,观察皮层下结构(基底核、丘脑、小脑)代谢改变。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低龄组、中龄组和大龄组,并根据皮层异常累及脑叶数将单侧大脑皮层代谢异常患儿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不同组别大脑皮层下结构代谢异常发生率。结果 611例中,525例单侧大脑皮层代谢异常,86例双侧皮层代谢异常。190例皮层下结构代谢改变,其中基底核64例、丘脑113例及小脑105例。不同年龄组大脑皮层下结构代谢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组大脑皮层下结构代谢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P均<0.001)。结论 18F-FDG PET/CT可发现难治性癫痫患儿皮层下结构代谢改变,有助于提示皮层病变累及范围。  相似文献   

3.
18F-FDG PET脑显像对癫痫颅内电极放置部位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脑显像对癫痫颅内电极放置位置选择的价值。方法 5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在7-38岁之间,平均22岁。所有患者脑MRI检查结果无异常。头皮EEG检查阴性23例,头皮EEG检查不确定癫痫部位的29例。采用SIEMENS ECAT47 PET扫描仪行18^F-FDG PET脑断层显像,在PET指导下经颅内电极定位后行癫痫灶切除。结果 52例癫痫18^F-FDG PET显像阳性患者中,发作期8例呈18^F-FDG摄取增高,发作间期44例呈18^F-FDG摄取减低。发作期18^F-FDG PET显像所提示的18^F-FDG摄取增高部位,颅内电极都可检测到癫痫波。18^F-FDG摄取减低44例患者,能记录癫痫波者39例,有效率为88.6%。5例不能检测癫痫波,无效率为11.4%。结论 18^F-FDG PET显像对癫痫颅内电极放置位置选择具有指导的价值,尤以发作期18^F-FDG PET显像明显。  相似文献   

4.
PET/CT与脑电图和MRI对难治性癫痫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脑电图(EEG)和磁共振成像(MRI)在难治性癫痫病灶定位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5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0±18)岁,病程平均(7±11)年,均行EEG和MRI检查及18F-FDG PET/CT(发作期PET/CT显像8例,发作间期显像42例),并对全部病例癫痫病灶的检出率及一致性进行比较。结果 PET/CT显像异常率92%(46例),其中低代谢灶39例,高代谢灶5例,低代谢灶和高代谢灶共存2例。EEG异常率74%(37例),MRI异常率36%(18例)。在病灶定位诊断上PET/CT与EEG一致率为72%,PET/CT与MRI的一致率为36%,MRI与EEG的一致率为32%。结论 PET/CT显像对难治性癫痫病灶的探测敏感性高于EEG和MRI,在病灶诊断上PET/CT与EEG一致性高于MRI与EEG。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无临床发作情况下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脑显像呈现高代谢时脑电监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共3例无临床发作的间期情况下18FFDG PET脑显像呈现皮层或皮层下高代谢的癫痫患者, 静脉注射安定抑制皮层放电,在脑电监测确认无皮层异常放电时复查18FFDG PET脑显像,并对比两次显像结果。结果 病例1为颞叶癫痫患者,在无临床发作时18FFDG PET显像除发现右颞低代谢外,右额部分皮层及同侧基底节、丘脑及左侧小脑局灶代谢增高。脑电监测下抑制皮层放电后的18FFDG PET显像示原额叶皮层及同侧基底节、丘脑、对侧小脑高代谢灶消失。表明该患者上述高代谢灶为颞叶外皮层潜在致痫灶亚临床放电所致,同时证实了致痫灶与同侧基底节丘脑、对侧小脑之间的神经传导。此例改变了先前单纯前颞叶切除术的临床决策。病例2的间期18FFDG PET显像发现右侧大片额叶皮层高代谢,脑电监测下抑制临床下放电后,原皮层高代谢仍存在,原同侧基底节、对侧小脑的高代谢已不明显,证实皮层存在高代谢的基础病变(炎症),而基底节丘脑为继发功能改变,确定了病变性质及范围。病例3为颞叶癫痫患者,临床及脑电无法确定癫痫起源部位,磁共振成像未见明显异常。18FFDG PET显像在无临床发作的情况下左侧海马区呈高代谢,脑电监测下在明确的间期状态复查18FFDG PET脑显像,左侧海马区仍为高代谢。提示该部位存在基础病变(肿瘤),帮助临床确定手术部位。 结论 癫痫患者无临床发作情况下18FFDG PET显像呈现高代谢图像时,在脑电监测下确认绝对的间期状态时复查18FFDG PET显像,有助于分析高代谢的病因及明确病变范围,帮助作出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脑细胞葡萄糖代谢与发育商(DQ)的关系。方法: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脑瘫患儿33例(脑瘫组),均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进行测试,同时进行18F-FDG脑显像检查(简称PET),并与健康自愿体检正常儿童(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脑瘫组中PET脑显像异常30例,正常3例;PET脑显像异常与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和言语能均有明显相关性;单灶低代谢灶其4个能区表现为轻度异常,多灶和弥漫低代谢灶则分别为中度和重度异常,且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程度越重,DQ分值越低(P〈0.05或0.01)。结论: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可影响小儿的DQ状况。GDS结合PET脑显像检查可了解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功能和细胞活动功能,客观反映脑细胞损伤部位及程度,对于脑瘫患儿DQ状况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发作间期FDG PET与发作期SPECT脑显像在小儿顽固性癫痫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小儿顽固性癫痫患者行发作间期FDG PET与发作期SPECT显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发作间期PET表现为局限性单叶代谢减低,14例表现为多灶或弥漫性改变。发作期SPECT显像18例为单叶局限性高灌注,10例为多处高灌注灶。30例患者中26例(86.7%)两项检查结果相符合,12例PET发作间期呈多病灶或弥漫性改变者,6例于发作期转化为单叶局限性病灶。结论:发作期SPECT结合发作间期PET显像,两者联合应用优势互补,可提高癫痫定位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颞叶癫痫患者发作间期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8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发作间期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且颞叶均为阳性表现,并于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颞叶癫痫患者62例,其中女22例,男40例,年龄范围18~58岁,平均(31.48±10.48)岁,按照病灶的数目(单发/多发)、侧别(单侧大脑半球/双侧大脑半球)将PET/CT图像分为单侧单发低代谢病灶组(病灶仅存在于单侧大脑半球颞叶中)、单侧多发低代谢病灶组(病灶存在于颞叶及其他同侧非颞叶中)、双侧多发低代谢病灶组(病灶分布于双侧颞叶或一侧颞叶与对侧非颞叶中),术后随访12~55(30.50±13.42)月,中位随访时间28.5月,根据Engel分级分为疗效满意组(EngelⅠ)45例和疗效不满意组(EngelⅡ+EngelⅢ+EngelⅣ)17例,对两组患者PET/CT图像中病灶的数目、侧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出18F-FDG PET/CT图像的代谢改变图型与成人颞叶癫痫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显示病灶的数目、侧别单因素分析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2,进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的数目与预后具有很强的相关性(OR=7.219,95%CI:0.339~8.676,P=0.008),而病变的侧别与预后不具有相关性(OR=1.714,95%CI:1.691~30.809,P=0.515)。结论: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可用于预测成人颞叶癫痫患者的术后疗效,单发低代谢病灶的患者手术疗效较好,低代谢病灶的数目是手术预后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作间期18F-FDG联合13N-NH3·H2O PET脑显像在颞叶内侧癫痫术前定位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头部MRI、18F-FDG及13N-NH3·H2O PET/CT检查并经术中深部脑电图(DEEG)及皮层脑电图(ECoG)证实的颞叶内侧癫痫患者17例。所有PET图像采用感兴趣区(ROI)分析,对18F-FDG及13N-NH3·H2O PET显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F-FDG PET显像对癫痫灶准确定侧12例(70.6%),准确定位5例(29.4%);13N-NH3·H2O PET显像准确定侧9例(52.9%),准确定位4例(23.5%)。两种显像方法对癫痫灶定侧性能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638,P=0.005),定侧准确性经McNemar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分析两种显像结果对癫痫灶准确定位8例(47.1%)。结论:发作间期18F-FDG PET显像对颞叶内侧癫痫有较高的定侧准确性,13N-NH3·H2O PET显像亦可以有效定侧颞叶癫痫。联合两种显像剂显像,优势互补,定位准确性明显提高,且癫痫灶低代谢、高灌注的表现使诊断特异性增加,更有助于颞叶癫痫灶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临床与PET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患者脑代谢状况,并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对3例临床下诊断为TGA的患者,分别行简易心理测试(MMSE)及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恢复后不同时间以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为示踪剂行脑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成像,并对其图像与 病史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例患者MMSE测试及MRI扫描均未见异常,PET成像显著,1例正常,另外2例发现与记忆相关相关结构有不同程度的低代谢.结论:TGA的发病机制离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其脑代谢状况与症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尽早终止其发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头部围针结合体针在偏瘫康复中的作用。方法90例患者分为头部围针体针结合康复组(实验组),焦氏头针体针结合康复组(对照组1),及康复组(对照组2)。判定标准为上田敏功能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头部围针组还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治疗前后评定。结果3组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实验组ADL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其他两组,上肢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治疗前后抑郁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部围针是有效的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硬化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磁共振检查在监测多发性硬化的病程进展和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出现的磁共振新技术如磁共振波谱成像、扩散张量成像、磁化传递成像等为早期显示病灶和判断病理类型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近年来MRI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吴丽丽  黄丽华   《护理与康复》2017,16(9):919-923+927
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为我国急性脑卒中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制定严密的文献检索策略,采用美国霍普金斯证据等级与质量评价方法评定检索到的文献质量,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定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37条,利用专家小组讨论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指标重要性、公式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构建了一套包括17个指标在内的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2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是92.00%和95.24%,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5,2轮专家咨询后各项指标重要性的变异系数为0.09~0.23,计算公式合理性变异系数为0.08~0.21,收集资料方法可行性变异系数为0.10~0.24,均小于0.3。结论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科学性强,可为我国急性脑卒中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5-12月在本院分娩、无慢性躯体疾患、无精神障碍、新生儿出生时健康的初产妇4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产后常规护理的同时加用产后康复按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产妇产后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疼痛、睡眠质量、排泄情况、子宫复旧、产后抑郁程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5—12月在本院分娩、无慢性躯体疾患、无精神障碍、新生儿出生时健康的初产妇4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产后常规护理的同时加用产后康复按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产妇产后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疼痛、睡眠质量、排泄情况、子宫复旧、产后抑郁程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于高原官兵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刚下4,000 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院的31名高原官兵分为疗养+高压氧疗组和正常疗养组,分别于入院时、疗养15 d,疗养30 d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原官兵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随着疗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疗养+高压氧疗组和正常疗养组疗养30 d、15 d较入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养+高压氧疗组较正常疗养组效果好。结论刚下高原官兵通过康复疗养,血液黏度显著降低,对提高高原守防部队官兵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增强部队连续作战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骨折病人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40例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系统化、针对性的康复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教育,统一发放问卷,比较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和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出院后康复知识得分、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折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骨折病人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40例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系统化、针对性的康复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教育,统一发放问卷,比较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和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出院后康复知识得分、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折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