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筋壮骨丸结合股骨头髓芯减压死骨清理配合腓骨棒支撑治疗早中期(Ⅰ、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髓芯减压死骨清理后异体腓骨棒支撑治疗,对照组加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治疗组加用强筋壮骨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Harris评分、ARCO分期情况。结果:2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24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P 0. 05)。治疗后24个月的ARCO分期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 33%(25/30),高于对照组的70. 00%(21/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强筋壮骨丸结合髓芯减压腓骨棒支撑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腓骨条镙钉双支撑术结合力学研磨功能疗法在股骨头坏死保头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自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骨科采取腓骨条镙钉双支撑术、中药活骨胶囊,部分结合力学研磨功能疗法治疗的股骨头坏死病人65例100髋,分为力学研磨功能疗法观察组30例46髋,对照组35例54髋;根据Harris评分、ARCO影像学评价、综合疗效评价及不良事件等指标,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7.37±18.28)和(44.88±18.84)个月,两组治疗前Harris评分分别为(51.52±11.30)和(52.30±10.80)分,治疗后分别为(89.15±12.21)和(83.62±12.92)分,组内比较疗后Harr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稳定率分别为67.39%和59.26%,股骨头修复率分别为71.74%和59.26%;综合疗效分别为97.85%和87.04%.组间比较,观察组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CO影像学评价以及综合疗效评价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腓骨条镙钉双支撑术结合力学研磨功能疗法在股骨头坏死保头治疗中能够增进改善髋关节功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苦参合剂熏洗对痔病术后切口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痔病术后切口水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联合苦参合剂熏洗;对照组采用苦参合剂熏洗,观察2组患者术后3、5 d切口水肿、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术后3、5 d水肿评分(0. 73±0. 87)分、(0. 33±0. 61)分低于对照组(1. 27±1. 05)分、(1. 27±1. 05)分,P 0. 05,治疗组术后5 d疼痛评分(2. 60±1. 33)分低于对照组(3. 37±1. 25)分,P 0.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住院时间基本相当,P 0. 05。结论热敏灸联合苦参合剂熏洗能有效降低痔病术后水肿的发生及促进水肿的消退,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熏洗配合踝关节功能锻炼治疗双踝骨折术后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治疗的90例双踝骨折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仅于术后予以踝关节功能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熏洗。采用Kofoed评分标准,分别比较2组治疗后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得分、结果评价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关节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的评分(39. 29±4. 96)分高于对照组(36. 60±5. 04)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20. 49±3. 68)分高于对照组(18. 93±4. 47)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后活动度评分比较:观察组(15. 49±1. 84)分高于对照组(12. 67±2. 42)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 01)。结果评价比较:观察组的Kofoed总评分(75. 27±6. 92)分高于对照组(68. 20±8. 47)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 01)。观察组结果评价:16例优,18例良,8例及格,1例差;对照组结果评价:10例优,19例良,14例及格,4例差,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22例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对照组14例显效,29例有效,4例无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好。结论双踝骨折术后采用中药熏洗联合功能锻炼较单纯的功能锻炼能更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恢复踝关节功能及改善关节活动度,对术后关节的功能恢复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熏洗方辅助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扶他林乳剂涂搽治疗,观察组予以益气活血通络方熏洗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背肿胀程度评分及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检查(测定掌倾角及尺偏角)。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1. 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 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为(3. 26±0. 53)分与对照组的(3. 52±0. 57)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观察组手背肿胀程度评分为(0. 13±0. 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 15±0. 05)分(P 0. 05)。治疗后,观察组腕关节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11. 67±2. 03)°、(21. 65±4. 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 44±1. 36)°、(16. 74±2. 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熏洗方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障碍,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肿胀程度,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创髓芯减压打压支撑植骨术结合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ARCOⅡ、Ⅲ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1例91髋ARCOⅡ、Ⅲ期ONFH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32例47髋、手术治疗组29例44髋。2组均行微创髓芯减压、死骨清理、打压植骨、异体腓骨支撑术。联合治疗组在术后第3天开始服用补肾活血汤,每天1剂,连续服用6个月。采用陈卫衡教授制定的影像学评价标准,利用X线片评定患者治疗后股骨头形态的稳定性,同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治疗后12个月,按照陈卫衡教授制定的影像学标准评定,联合治疗组稳定39髋、加重8髋,手术治疗组稳定36髋、加重8髋;2组患者股骨头形态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5,P=0.885)。治疗前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629,P=0.190);治疗后12个月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增加[(69.97±5.77)分,(89.00±2.70)分,t=19.965,P=0.000;(69.09±5.02)分,(85.84±2.93)分,t=18.654,P=0.000],联合治疗组的评分高于手术治疗组(t=5.355,P=0.000)。结论:微创髓芯减压打压支撑植骨术在短期内可有效防止ARCOⅡ、Ⅲ期ONFH患者股骨头塌陷,配合口服补肾活血汤则更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骨坏死康复汤辨证加减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予以分组,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骨坏死康复汤辨证加减,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组间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骨坏死康复汤辨证加减治疗能够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补肾活血纯中药复方生脉成骨胶囊(或者通络生骨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随访135例患者(210髋),观察治疗前后Harris评分、股骨头坏死保髋疗效评价标准百分法评分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患者治疗前后保髋疗效评价标准百分法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保髋疗效评价标准百分法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各ARCO分期组比较方差不齐;在α〈0.05水平上各ARCO分期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RCOⅡ期和Ⅲ、Ⅳ期之间有差异,可以认为,ARCOⅡ期优于Ⅲ、Ⅳ期。结论: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肯定。ARCO分期可影响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ARCOⅡ期优于Ⅲ、Ⅳ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陶瓷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微创植入治疗ARCO 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1月至2015年1月收治3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男26例,女6例;年龄31~53岁,中位数39岁;共涉及42髋,左侧19髋、右侧23髋;按照ARCO分期标准,Ⅰ期7髋、ⅡA期12髋、ⅡB期12髋、ⅡC期11髋;病程10~24个月,中位数16个月。X线透视下经皮微创髓芯减压,充分清除坏死骨,以自体红骨髓和β-磷酸三钙制备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填充,并植入β-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棒进行支撑。术前及随访期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程度和关节功能,拍摄X线片观察病变进展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可耐受手术,手术时间35~70 min,中位数49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中位数70 mL。术后12个月时,1例(单髋病变)ARCO Ⅰ期、1例(单髋病变)ARCOⅡA期患者失访;术后24个月时,1例(单髋病变)ARCO Ⅰ期、1例(单髋病变)ARCOⅡC期患者失访。随访24个月以上的28例(38髋)患者中,1例ARCOⅡB期患者术后16个月时进展至ARCOⅡC期,以后未进展;2例有激素使用史的ARCOⅡC期患者术后24个月时股骨头逐渐塌陷,进展至ARCOⅢ期,术后30个月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排异反应。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3±1.02)分,(4.26±0.95)分,(2.04±0.52)分,(2.02±0.46)分,F=146.236,P=0.000]。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术后12个月、24个月时的VAS评分均小于术前的评分(P=0.000;P=0.000)和术后6个月时的评分(P=0.000;P=0.000);术后12个月和术后24个月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84±2.63)分,(84.65±1.25)分,(93.58±2.54)分,(94.84±2.27)分,F=340.245,P=0.000]。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均大于术前的评分(P=0.000;P=0.000;P=0.000);术后12个月、24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均大于术后6个月时的评分(P=0.000;P=0.000);术后12个月和术后24个月时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采用基于生物陶瓷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微创植入治疗ARCO 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短期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坏死康复丸在治疗股骨头坏死(肝肾亏虚证)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确诊的132例肝肾亏虚证股骨头坏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试验组给予骨坏死康复丸治疗,6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Harris评分平均为(83. 56±10. 25),对照组平均为(65. 35±11. 36),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66例患者中显效数为16例(24. 2%),有效数为30例(45. 5%),无效20例(30. 3%),总有效率为69. 7%;对照组治疗显效数为10例(15. 2%),有效数为30例(45. 5%),无效26例(39. 4%),总有效率为60. 6%,2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骨坏死康复丸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较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肾壮骨通络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的效果。[方法]选定2017年11月—2019年3月雷州市雷州骨科医院收诊的80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0例(补肾壮骨通络汤+活血健骨片)与对照组40例(活血健骨片),比较2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Harris评分、JOA评分、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指标。[结果]治疗结束,观察组Harris评分(87. 84±7. 53)分、JOA评分(89. 76±6. 39)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2. 50%)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 <0. 05);观察组疼痛评分(2. 14±0. 28)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 <0. 05)。[结论]补肾壮骨通络汤可有效改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减轻其疼痛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坚骨胶囊与胫骨高位截骨术、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2018年1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8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0例给予坚骨胶囊与胫骨高位截骨术、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关节功能、疼痛、膝关节内翻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后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后2组患者的HSS评分与SF-36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 05),研究组患者的HSS评分与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内翻角度、VAS评分、Lequesne评分、WOMCA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研究组患者的内翻角度、VAS评分、Lequesne评分、WOMC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步速、步长、步频均明显增高(P均0. 05),双支撑相明显降低(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步速、步长、步频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双支撑相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坚骨胶囊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在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以及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针刺夹脊穴联合中药内服外用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者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生命质量(QOL)评分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文登整骨医院收治的肱骨踝间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骨折术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刺夹脊穴联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分别比较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2周后、4周后的疼痛情况、生命质量情况、肘关节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 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 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4周后观察组VAS评分为(2. 05±0. 9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 57±0. 91)分,而QOL评分为(88. 86±11. 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54±10. 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4周后观察组ROM、Mayo评分分别为(105. 87±22. 38)分、(91. 85±6. 2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 27±24. 19)分、(82. 57±7. 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 00%(3/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 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中药内服外用可提高肱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同时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命质量,且有效改善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膝前正中旁侧入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TKA治疗60例(股内侧肌下入路组),采用膝前正中旁侧入路TKA治疗60例(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失血量、手术时间、初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1)一般指标。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初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12.45±1.00)cm,(16.00±0.89)cm,t=-12.056,P=0.000;(2.35±0.40)d,(3.43±0.47)d,t=-7.816,P=0.000;(8.60±1.27)d,(9.85±0.88)d,t=-3.618,P=0.001],失血量少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375.85±12.51)mL,(396.25±7.93)mL,t=-6.161,P=0.000],手术时间长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74.65±4.89)min,(64.30±7.74)min,t=5.746,P=0.000]。(2)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9.907,P=0.000);2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77,P=0.787);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0.021,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F=0.951,P=0.000;F=0.269,P=0.000);但2组的下降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0±0.64)分,(5.70±0.73)分,t=0.919,P=0.364;(2.70±0.47)分,(2.90±0.31)分,t=1.592,P=0.120;(2.05±0.76)分,(2.20±0.41)分,t=0.777,P=0.442;(1.55±0.51)分,(1.80±0.41)分,t=1.707,P=0.096];术后3 d股内侧肌下入路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4.10±0.79)分,(4.55±0.51)分,t=2.143,P=0.039]。(3)膝关节活动度。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1.204,P=0.000);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782,P=0.921);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5.367,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均呈上升趋势(F=7.541,P=0.000;F=6.247,P=0.000);但2组的上升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前及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50°±6.51°,52.35°±5.87°,t=1.853,P=0.072;110.25°±3.43°,105.50°±3.20°,t=4.525,P=0.096);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67.00°±2.99°,63.00°±2.51°,t=4.579,P=0.000;97.70°±5.49°,93.72°±6.46°,t=2.083,P=0.044;103.75°±2.75°,100.00°±2.29°,t=4.682,P=0.000)。(4)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6.513,P=0.000);2组患者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954,P=0.74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6.7821,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呈上升趋势(F=12.235,P=0.000;F=10.907,P=0.000);但2组的上升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2组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0±4.76)分,(60.50±3.59)分,t=0.375,P=0.710;(82.35±2.50)分,(80.50±4.26)分,t=1.675,P=0.102;(87.20±1.47)分,(86.35±1.27)分,t=1.956,P=0.058];术后3 d、术后1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72.25±4.13)分,(68.75±6.04)分,t=2.139,P=0.039;(76.50±5.16)分,(73.25±3.35)分,t=2.363,P=0.023]。(5)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末次随访时,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高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76.55±2.65)分,(74.40±3.00)分,t=2.405,P=0.021]。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TKA相比,短期临床疗效较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切口长度、初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髓活血健骨汤治疗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月治疗的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髓内减压植骨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髓活血健骨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疼痛症状、功能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 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 42%(P 0. 05); 2组治疗前疼痛VAS评分、OD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疼痛VAS评分、ODI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补髓活血健骨汤治疗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显著,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活动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热祛湿汤对痔开环式微创痔吻合术(tst)后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湿热下注型痔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择期行tst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地奥司明片等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清热祛湿汤,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候积分与总积分,记录其创面愈合时间、排便通畅程度评分,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度,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 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 00%(P0. 05);治疗后观察组便血、肛门坠痛、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小便色黄积分及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 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23. 20±0. 91)天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 05),观察组排便通畅程度评分(0. 29±0. 05)分低于对照组(P0. 05);术后1天、3天、1周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清热祛湿汤可有效提高单纯西药对痔的治疗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疼痛及排便不通畅,促进术后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护理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联合中医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 44%(34/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 34%(25/36)(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8. 24±7. 1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 63±6. 57)分(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为(2. 13±1. 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 92±1. 36)分(P 0. 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可有效缩短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降低疼痛评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味苦参汤坐浴联合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2017年12月选择本院高位肛周脓肿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1例,对照组采用脓肿切开挂线疗法联合高锰酸钾治疗;观察组采用脓肿切开挂线疗法联合加味苦参汤坐浴治疗,术后2个月进行评定,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脓腔愈合时间、腐肉脱落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Wexner量表,并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0. 49%,观察组有效率为95. 12%,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在脓腔愈合时间、腐肉脱落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VAS量表评分分别为(1. 52±1. 01)分、(0. 67±0. 59)分,Wexner量表评分分别为(1. 58±0. 65)分、(1. 19±0. 42)分,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创面感染、肛门功能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1年,对照组复发率为17. 07%(7/41),观察组复发率为2. 44%(1/41),两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加味苦参汤坐浴联合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缩短恢复时间,减轻疼痛,且复发率低,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应用温针灸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20例,按不同治疗方案分2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电针基础上施予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疗效、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 00%高于对照组76. 67%(P 0. 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7. 32±2. 31)分、运动功能评分(80. 12±4. 29)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80. 54±4. 92)分高于对照组相(P 0. 05)。结论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联合温针灸、电针疗法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疗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运动功能,促进生活能力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辅助下经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拟行经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的11例(11髋)ONF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期均为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Ⅲ期。术前采用VR技术进行方案设计,将CT数据导入软件构建坏死区域形态,模拟旋转截骨,根据负重区股骨头完整率设计旋转角度。术中按照术前规划进行旋转截骨,C臂机下透视确认旋转角度和负重区情况。如出现计划旋转角度偏小情况,则在透视下继续增加旋转角度。术后第2天通过摄X线片评估旋转效果,与术前规划旋转角度比较。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术后均达到VR术前规划旋转角度。10例(10髋)截骨处愈合良好,1例(1髋)出现截骨处延迟愈合。术前Harris评分为(55.00±4.73)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2.73±10.9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7,P0.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评分优1髋,较好2髋,良5髋,差3髋,优良率为72.7%。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经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