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有关温清两法并用时条文的研读,比较分析探讨:温清两法虽属八法中截然相反的治疗方法,但病有寒热同见,则治亦需温清并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寒热互结,上热下寒,外寒内热,寒热错杂等不同寒热互见情况下的温清之法,并给出具体方剂.最后总结出寒热同见之症虽有表里、上下、互结、错杂交织之不同,治之大法则一:温清并用.只是侧重遣药之异同.故临证见之,可从上述四个方面探讨,辨其消长,确立治法方药,则寒热互见之症可除.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寒热并用配伍方法,散寒之中配以清热,清热之中伍以温散,温清两法并投,为后世立下了寒热并用的典范,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也由此成为方剂配伍的指导原则.寒热并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和调理阴阳、三因制宜、祛邪扶正的基本原则,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系古今中外推崇的中医经典。后整理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本文根据“文理服从医理”的要求,着重探讨二书的理论原则及思想方法,首先提出应寻求书中“病脉证治”的主线以提纲掣领,网罗全书,从而探讨仲景辨证之规矩及立方遣药之法度。再说明寒热是观察外感热病的主线,以寒热变化为纲,可以分析出六经三阴三阳各证;虚实是观察内伤杂病的主线,以虚实变化为纲,可以分析出杂病各证;表里及表里双方的轻重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交叉重复的主线,以表里轻重为纲,可以分析出表里证的先后缓急。文章从六个方面举例进行理论方法探讨,最后指出,寒热、虚实、表里六个方面,也不是各自孤立而不相涉的。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张方剂,由于此方寒热并用,配伍庞杂,在临床上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史锁芳教授运用该方强调:要充分把握厥阴病之提纲症,紧扣"阴尽阳生、寒热错杂"之病机;乌梅作为乌梅丸的君药,用量宜大;必须处理好寒热药比例的关系,以调和阴阳为任。  相似文献   

5.
贾海燕 《光明中医》2012,27(3):434-435
寒热并用之法,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使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亦称温清并用.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广泛应用,涉及临床常见病种如呼吸系统:感冒、肺胀、喘证,消化系统:痞证、呕吐、下利、腹痛、肠痈.还有痫证、痹症.  相似文献   

6.
温清并用是将温热与寒凉药适当配伍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始于《伤寒论》。笔者根据胃肠病常见寒热虚实并存、气机升降紊乱等病理特点,每以温清并用、寒热兼顾之法,收效显著。现对此谈点体会,供同道参考。1温阳泄热止呕血呕血为上消化道出血之急症,多属胃中积热,灼伤...  相似文献   

7.
手足少阳同病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手足少阳同病刍议梅国强(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关键词手足少阳,同病《伤寒论》中少阳病,为外邪传入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而上扰,故见往来寒热等象。《温病学》有三焦湿热证候,其病变在手少阳经之窒滞。二者见证似是而非。其辨证要点,前者...  相似文献   

8.
《湿热病篇》是温病学重要著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特色用药,其用药取材各得其所,药物炮制独具巧思,注重煎服法,体现了薛生白用药灵活,遣药精而严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机体阴阳水火升降失调是造成寒热错杂证的根本原因,而寒热错杂又是临床诸多复杂疑难病的主要病机,往往难以准确辨证。其中肺胃表里之枢机与机体外感病之发热恶寒关系极为密切,外感病以及伤寒三阳病传变若以此为切入点,可对疾病的病位和病势有更直观和准确的把握,以指导临床灵活辨证用药。对于肺胃表里之发热恶寒的研究,应更多结合《伤寒论》的相关条文以及温病学家的著述,从而更好地理解肺胃同治、卫气并调、解表清热、调节升降等思想对于治疗外感病寒热错杂、外寒内热之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伤寒论》少阴、厥阴病用灸治疗的分析,可知《伤寒论》对"厥"的认识和治疗来源于较早的医学文献,与《素问》、《灵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的联系密切。这提示,在研究《伤寒论》时,不应将视角局限在《伤寒论》本身上,相反如果置之于"重建秦汉医学史"的学术研究背景下,对《伤寒论》甚至对整个中医理论的理解会与现在的一般理解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11):1419-1420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现代《伤寒论》研究中,概念的混淆使用已经影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表述,因此应该及时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痉病的出处,同时也论述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里都有关于痉病的论述,并从病因、病机、主证、兼证、治法、方药等方面比较了有关文献关于痉病论述的异同。最后总结出认识痉病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反馈信息辨证法,大致包括与衣、食、饮、药和按(切)诊等几个方面。兹分别讨论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衣之反馈以辨寒热真假和阴阳盛衰《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以表现于外的寒热不同的证情,辨病发于阴或发于阳的内在本质,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但是当其处于寒热真假难辨,阴阳疑似之际,《伤寒论》则是以衣衾试之,通过观察、分析患者对衣衾的反应以去伪识真。如病人虽周身大热,但反喜加衣被以御寒,则说明“大热”  相似文献   

14.
<正>《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主要贡献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当代的医学上仍然是优化的,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案。《伤寒论》对复杂病机证候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思想。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脏腑气血虚实变化及其预后等。《伤寒论》中的复杂病机证候是指多经同病及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并见、阴阳混淆的病机证候。现从治疗原则方面探讨《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陈亦人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伤寒学科点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的仲景学说研究专家。曾主编《伤寒论译释》、《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伤寒论求是》等专著,在《伤寒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陈亦人教授认为:从古至今,在《伤寒论》研究中存在着三大误区,正是这三大误区的存在,使得《伤寒论》的研究常常陷入无谓的争论之中,而离临床实际越来越远,亦贬低了《伤寒论》本身的价值。因此必须要清楚地认识这三大误区的危害,迅速走出误区,才能使《伤寒沦》的价值充分得到发挥,使仲景学说发扬光大。兹将陈教授之灼见简介如下。1 误认《伤寒论》为外感病之专著《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改名《伤寒论》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及至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又被认为是单论  相似文献   

16.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是一部较早研究《伤寒论》而有一定影响的医学著作,该书在理、法、方、药方面对《伤寒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有相当的补充和发辉。庞氏毕生致力于《伤求论》的研究,阐《伤寒论》理论之未发,补《伤寒论》证治之不足。所著《伤寒总病论》设专篇研究温病,别温病于伤采,独树一帜,在冶疗外感热病方面,他大胆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以“羽翼伤寒”,为促进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庞安时是创立温病学说的杰出代表,其医学思想与学术成就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发狂为疫病急症之一。清代温病学家刘奎《松峰说疫》治疫病发狂独具特色,其经验为:狂分3种,治辨三阳经;详察脉症以断预后;辨别病位,灵活加味;善遣单方、成药;巧用外治,内外结合;识五运六气论治;制方遣药,独创新意。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欲解时"问题,研究《伤寒论》者多置而不论,或认为当存疑待考,或有探讨者亦都拘泥于"欲解",鲜见运用指导临床。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依据《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对三阴三阳的时空定位来的,参照"欲解时"判定证候的六经属性,并据此遣方用药,执简驭繁,常取良效。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的序文和正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2层含义,在治疗方法、遣方用药及药后调护方面都有体现,如时时顾护正气,祛邪不忘扶正,有病早治,防止传变、加重等。整理、挖掘经典医籍,掌握原始资料,还原治未病的真正内涵,对于预防医学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医学模式和病与证的统一性原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和疾病过程本质的科学理论体系,医学模式只会有一种.中医和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类的疾病过程,病与证都是对于人类疾病过程的认识,因此病与证必然有其内在的本质性联系.根据现代科学理论,阐述了医学模式的惟一性原理和病与证的统一性原理,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原理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