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研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2月-2011年7月13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细心观察和细心护理.结果 97例治愈好转,自动出院17例,死亡22例.结论 细心的观察与高质量的护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康复好转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代偿及失代偿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其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单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或两者联合治疗3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例,观察病例临床症状、体征、生化学指标、HBV-DNA阴转、影像学检查对比以及Child-Pugh评分分级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病情稳定、脾厚度缩小为显著,25% (3/12)患者CTP评分下降值>3分,未有1例进展至失代偿期;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在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控制肝硬化活动方面较显著,3年治疗结束仅1例仍有少量腹水,87.5% (7/8)患者CTP评分平均下降值>3分.治疗期间,未有HCC病例发生,无死亡病例.两组HBV-DNA定量下降均大于3log1o拷贝/ml.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稳定,延缓和减少肝脏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且安全有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肾前性氮质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肾前性氮质血症患者8例,均给予CBP治疗,方案为日间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结果入选患者诱因包括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基础急性加重)左心功能衰竭、营养不良性低白蛋白血症、肝硬化失代偿期。经CBP治疗后除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其余7例患者肾功能改善,尿量恢复正常。心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尿量及肾功能无改善。结论CBP对肾病性低蛋白血症及心源性低灌注所致肾前性氮质血症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肾前性氮质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肾前性氮质血症患者8例.均给予CBP治疗,方案为日间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结果入选患者诱因包括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基础急性加重)左心功能衰竭、营养不良性低白蛋白血症、肝硬化失代偿期。经CBP治疗后除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其余7例患者肾功能改善,尿量恢复正常。心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尿量及肾功能无改善。结论CBP对肾病性低蛋白血症及心源性低灌注所致肾前性氮质血症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2—2019年院内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2019年在医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496例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基本情况、随访期间首次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死亡原因。结果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以男性和≥60岁为主;各年龄段,男性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P<0.05);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构成比在性别、年龄、地区、发现丙肝感染年限、肝病家族史、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接受抗病毒治疗、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首次并发症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腹水、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随访期间共有97例死亡,年死亡率为4.89%,死亡原因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原发性肝癌、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结论年龄、性别、地区、发现丙肝感染年限、肝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接受抗病毒治疗、肝功能为2012—2019年院内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降低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将48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24例/组.两组均进行内科治疗,一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恩替卡韦(观察组).对比两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以及HBV-DNA阴转率.结果:观察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后的TBIL和ALT、治疗12周后以及48周后的HBV-DNA阴转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B相比数据相近(P>0.05).结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抗病毒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整理我院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药物治疗资料,探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8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3例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传统基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病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利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健  曹威  刘超 《工企医刊》2013,26(1):32-33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透明质酸(HA)及血小板计数(PLT)在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PT、HA及PLT,同时检测5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代偿组)及61例失代偿患者(失代偿组)的相应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PT、HA、PLT较健康组有明显提高;失代偿组较代偿组相应指标有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T、HA、PLT的检测可以反应肝损程度和病情轻重,在指导临床对肝硬化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临床诊治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总结其胃镜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出血原因主要为:门静脉高压所致胃部出血(胃部有明显斑点状或弥漫性出血)21例(37.50%)、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6例(28.57%)、消化性溃疡出血11例(19.64%)。经止血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止血成功率为92.86%(52/56)。结论门静脉高压所致胃病出血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导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应采用胃镜明确患者出血部位,及时进行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院自1981年以来对肝硬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现就近年来研究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气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极易发生碱中毒,且其发生率随肝病病情的加重而升高,pH值明显升高,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临床上最常遇到的是呼吸性碱中毒,其次为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主的二重或三重酸碱失衡.本院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为:pH7.43±0.06酸碱平衡正常7例占14%,呼吸性碱中毒40  相似文献   

11.
符忠策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846-184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用于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1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疗程1年。结果治疗组在1年治疗结束时肝功能恢复情况及HBV-DNA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并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因素,有助于临床预防与治疗.方法 收集医院2006年6月-2011年8月人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110例,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的特点.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以院内感染为主,占69.1%,34例为院外感染,占30.9%,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膜腔、肺部、胆道,分别占30.0%、25.5%、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37株病原菌,91例为单种病原菌感染,19例为≥2种的病原菌混合感染,革兰阴性菌62株占45.3%,革兰阳性菌68株占49.6%,真菌7株占5.1%;110例感染患者,存活98例(90.1%)作为存活组,死亡12例(10.9%)作为死亡组;女性、高龄(≥60岁)以及感染菌种数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较高(P<0.05).结论 抗菌治疗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转归呈正相关关系,≥2种感染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转归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糖尿病肾病对改善糖尿病肾病预后的意义。方法对近5年来,诊治的糖尿病肾病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情好转16例,病情稳定17例,病情进展恶化13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肾病,可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我院针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所提出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的临床实际效果,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干预组(n=122)和对照组(n=12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保肝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组患者在采取常规的保肝对症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的相关情况.结果 干预组的12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死率为12.30%,肝性脑病发病率为20.49%;对照组的12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死率为22.13%,肝性脑病发病率为36.89%.病死率与肝性脑病发病率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干预组患者水平,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院针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所提出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显著,是预防肝性脑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脂肪肝 ,严重时可出现肝硬化。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 ,肝病常导致糖代谢发生紊乱 ,严重时可并发糖尿病。现将我院 1994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合并肝硬化 4 2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4 2例中 ,男 36例 ,女 6例 ,年龄 10~ 6 5岁 ,平均5 5岁 ,其中肝硬化代偿期 9例 ,失代偿期 33例。先有糖尿病后发现肝硬化者 10例 ,其中 1型糖尿病 7例 ,2型糖尿病 3例。先有肝硬化后发现糖尿病者 32例 ,其中 1型糖尿病 3例 ,2型糖尿病 10例 ,其他类型即肝源性糖尿病 19例。其诊断均符合WHO(19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常规保肝、护肝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结果 经48周治疗,患者肝功能改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上升、HBV-DNA下降、Child-Pugh分级上升、肝纤维化各项指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快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肝功能与Child-Pugh分级,改善肝纤维化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叶军 《健康博览》2011,(5):14-14
慢性乙肝得不到适当的调养和治疗就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及时发现和认识肝硬化,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有利于延缓、控制病情。肝硬化早期,肝功能处于代偿期,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也不多,肝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但在肝脏组织学上已有明显的病理变化。随病情发展,肝功能进入失代偿期,出现典  相似文献   

18.
周宁飞 《健康天地》2010,4(8):84-84,8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与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对照组治疗过程中YMDD变异发生后,因患者肝功能基础差,易出现肝衰竭,后续治疗药物选择难度加大,易出现多重耐药株,故拉米夫定应用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治疗有一定局限性。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明确,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转归,其中一部分将发展为肝硬化。无胸腔疾病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合并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称为肝性胸腔积液,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肝性胸腔积液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往往预后较差,难治性病例的治疗较为棘手。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治疗320例肝性胸腔积液患者,临床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72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感染非嗜肝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对肝功能及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的累计感染率、感染时间及感染病毒种类,以38例未感染非嗜肝病毒的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对照组,测定非嗜肝病毒抗体,甲、戊型肝炎抗体,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指标,并进行HBVDNA定量测定.按照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进行分层对照研究.结果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非嗜肝病毒累计感染率为32.7%(72/220),以冬、春季为感染高峰,感染病毒以腺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居多.研究组中男性、体重较重(>60kg)、身高较高(>170 cm)者,感染后一定程度上可加重肝功能损害,而女性、年龄较小(≤41岁)者,感染后易造成心肌酶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并不少见,并会造成部分患者肝功能损害加重及心肌功能损害,临床上要重视对非嗜肝病毒感染的预防,防止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