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及咬肌痉挛的防治效果。方法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154例,根据放疗后问卷评分分为康复训练组和观察组,86例能完成指导训练内容80%的患者纳入康复训练组,其余6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放疗后1年及2年分别测量2组患者的张口度,并评价有无咬肌痉挛性疼痛。结果康复训练组放疗后1年及2年的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46.5%、52.2%,比观察组64.9%、83.8%低。康复训练组1年及2年的咬肌痉挛发生率分别为31.3%、36.0%,比观察组的66.2%、77.9%低。经分析,康复训练组张口困难各级患者的张口困难及咬肌痉挛发生率与观察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及咬肌痉挛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头颈部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常造成面部畸形、咀嚼吞咽困难和语音不清等多种并发症,而张口困难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综合治疗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出现牙关紧闭、进食困难,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不仅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也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如何...  相似文献   

3.
放射治疗是预防腮腺区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最有效的方法。放疗后张口困难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为探讨预防腮腺区恶性肿瘤放疗后张口困难的有效方法,对21例腮腺区恶性肿瘤行放疗的患者,进行了开口器支撑张口功能锻炼,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4.
综合康复治疗拔牙后张口困难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疗张口困难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药物、咬合板、脉冲电磁场、离子导入、激光、针灸等。本文对1例拔牙后张口困难的患者采用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电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中频电疗)、中医推拿、功能训练、肌肉牵拉、关节牵拉等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临床使用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病例进行疗效评价,比较稳定性咬合板和再定位咬合板疗效。方法:使用稳定性咬合板治疗的病例66人(男19人,女47人),再定位咬合板29人(男9人,女20人)。以上病例均是通过临床检查、颞下颌关节许勒位片和关节上腔造影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研究设计与统计:分别对两组用咬合板治疗前后的关节弹响,疼痛指数,压痛的程度,以及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对部分人治疗后的关节造影及许勒位进行评价,用SPSS建立数据库,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95例患者中,经过咬合板治后,关节弹响的消失的有69例,消失为72.63%。关节弹响减轻有17例,治疗弹响的有总的效率为90.5%。两种咬合板的分组对照,在两组在弹响治疗效果上没有差异(χ^2值为0.138,P=0.719)。在治疗前有疼痛的患者41名中,经过咬合板治疗后有34名患者疼痛消失,其比率为82.96%,其它7名患者均表示疼痛较治疗前有改善,在两种咬合板治疗的分组统讲计中,疼痛的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χ^2值为0.005,P=0.967)。结论:两种咬合板治疗关节盘前移位均有疗效,当稳定性咬合板无法消除的弹响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也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再定位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研究不同咬合板对不同TMD症状的疗效对比。方法:TMD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再定位咬合板和稳定性咬合板进行治疗,在佩戴后第1、2、4、6月复查并调磨,同时做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张口度的变化。结果:稳定性咬合板对治疗关节疼痛效果优于再定位咬合板(P<0.05);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明显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1);两种咬合板治疗6个月后张口度与治疗前比较才有效果(P<0.05),且两种咬合板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关节疼痛效果较好,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好,两种咬合板对改善颞下颌关节病的张口度稍有作用,两种咬合板都能使咬合紊乱的牙齿脱离接触而达到新的咬合关系,使髁突复位到关节窝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7.
弹性咬合板在磨牙症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 《口腔医学纵横》1999,15(4):266-266
  相似文献   

8.
咬合板是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一种有效的可逆的治疗方法,对咬合创伤、咬合干扰及磨牙症有辅助诊断治疗作用,在临床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咬合板的分类、适应症、咬合板的制作、咬合板的咬合调整及后续治疗以及各类咬合板的作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磨牙分为白天磨牙及夜磨牙,对应为清醒时磨牙及无意识磨牙,其中白天磨牙比夜磨牙对患者的精神及牙体牙周组织、咀嚼肌群、颞下颌关节的损害更为严重。笔者2009年2月为1例白天磨牙症患者进行了治疗。  相似文献   

10.
颞下颌关节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颞下颌关节间隙改变 ,关节腔压力增大 ,使关节盘受挤压前移、变形甚至穿孔 ,因而运动时使双板区受压而产生疼痛、弹响和运动异常等症状。临床治疗首选保守治疗 ,其中以咬合板治疗为主[1] 。咬合板治疗的原理是增加垂直距离 ,使关节间隙改变 ,降低关节内的压力 ,使咀嚼肌松弛 ,因而使关节疼痛缓解或消失、弹响减弱 ,运动异常也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 ,3 ] 。治疗方法分三步 :第一步 ,取模 ,制取人造石模型。第二步 ,制作咬合板。根据病人口腔具体情况在上颌或下颌模型上铺蜡 ,平…  相似文献   

11.
Trismus is a serious problem for some patients after oral and oropharyngeal cancer, and it has a detrimental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 We know of few published papers that includ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in reports on the longitudinal outcomes of mouth opening after oral and oropharyngeal surgery. We prospectively measured mouth opening in patients who had primary surgery for oral and oropharyngeal cancer from baseline to six months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t baseline and at discharge of those who develop trismus at six months. Ninety-eight patients were eligible between February 2007 and March 2008, and 64 (65%) were recruited into the study. The range of mouth opening was measured on three occasions: before operation, on the ward before discharge from hospital, and at follow-up six months after operation. Using a criterion of 35 mm or less as an indication of trismus, 30% (19/63) had trismus before operation, 65% (37/57) at hospital discharge, and 54% (26/48) at six month follow-up.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trismus were those with T stage 3 or 4 cancers who required free flap reconstruction and adjuvant radiotherapy; radiotherapy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at six months. Trismus at discharge was a prediction of trismus at six months. Interventions such as spatulas or a passive jaw mobiliser should be targeted at patients at high risk early in the postoperative phase. The efficacy of such interventions needs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 M D)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美国 E M2 型肌电仪记录102 例患者带咬合板前后的姿势位( M P P)及牙尖交错位( I C P)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变化。结果:(1)即刻戴入咬合板后颞肌前束( T A)与嚼肌( M M)的 M P P高电位明显降低( P< 0.05);治疗后不戴咬合板复查, T A、颞肌后束( T P)和 M M 肌紧张缓解。(2)戴咬合板紧咬双侧 T A、 T P 和 M M 的肌电活动显著减小( P< 0.05), M M 的肌电活动对称性明显提高( P< 0.05),活动指数显著增加( P<0.05)。结论:肌位咬合板能明显降低升颌肌最大紧咬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的肌电活动对称性及活动指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的疗效。方法:TMD疼痛患者61例,急性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慢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记录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TA)和咬肌(masseter muscle,MM)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电位及最大紧咬时咬合接触情况。结果:(1)2组治疗后1月疼痛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值及显效率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无论是急性组还是慢性组TA及MM最大紧咬电位症状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非症状侧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急性组TA和MM肌电不对称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肌电不对称指数TA慢性组明显高于急性组(P〈0.05),而MM无明显差异(P〉0.05)。(4)2组治疗前后左、右两侧咬合接触点数、以及咬合接触不对称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可以明显缓解TMD疼痛,但对急、慢性疼痛的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肌功能活动情况易于得到明显改善等生理学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患者下颌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信,记录99例患者戴板前和即刻置入咬合板后自姿势位(MPP)至牙尖交错(ICO)、自然张闭口及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孪-吞个月后复查(不戴板)。结果:戴板后87.8%CMD患者由MPP闭合至ICO侧后移消失,自然张闭口轨迹一致率由戴板前4%提高到78.8%,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轨迹规则度由15.2%提高至89.9%,速度也显著增加(P<0.05).复查显示:咬合正常者MPP至ICP侧后消失,张闭口轨迹一致,速度轨迹规则,速度增加,咬合异常者下颌运动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结论:肌位咬合板对CMD治疗机理之一是调整异常的下颌运动.  相似文献   

15.
A型肉毒毒素治疗咀嚼肌群痉挛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A型肉毒毒素治疗咀嚼肌群痉挛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7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咀嚼肌群痉挛患者进行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受累咬肌和颞肌注射剂量分别为1ml(50U)和0.5ml(25U),未受累咬肌和颞肌注射剂量分别为0.5ml(25U)和0.25ml(12.5U).观察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患者最大张口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不同时期患者最大张口度明显大于治疗前(P<0.001),而治疗后不同时期患者最大张口度相差不大(P>0.05).平均随访时间4~9年(6.5±1.6),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A型肉毒毒素治疗咀嚼肌群痉挛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咀嚼肌功能,增大张口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手术前后胎力,咀嚼效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8年2月~2008年10月对24例在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接受正颌手术的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根据畸形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仅接受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16例(单颌治疗组),接受LeFort Ⅰ型截骨术合并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8例(双颌治疗组)。利用咬合力计和分光光度计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3、6个月的胎力和咀嚼效能进行测定。结果: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胎力及咀嚼效能显着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胎力和咀嚼效能已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时,单颌治疗组患者的胎力均值超过术前,而双颌组患者的咀嚼效能均值也高于术前。结论:正颌手术短时间内对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的胎力、咀嚼效能影响较大。随着手术后患者对新的胎关系逐渐适应,其胎力和咀嚼效能均有明显变化。单颌治疗组胎力改善较快,双颌治疗组咀嚼效能提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Trismus is a comm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for patients operated on for cancer of the masticator space, infratemporal fossa, or pterygomaxillary fossa, particularly those who need radiotherapy. When other techniques have failed, free tissue transfer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option in young patients who have previously been treated for oral cancer.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free anterolateral thigh musculocutaneous flap in two childre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者耳症的发生纺、临床特征及对肌位He板的治疗反应。方法 将208例CMD者分为耳症组与非耳症组进行研究,临床症状以Helkimo指数计算。结果 CMD者耳症发生率26.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其中耳鸣发生率14.9%,耳痛发生率10.6%,耳且盘突关系异常者显著多于非耳症组,临床症状表现为DiⅡ者明显遍于非耳症组,耳症出现与颞颌关系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而与髁突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咬合板治疗磨牙症的磨牙信息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自行研制的磨牙症监测仪客观评价稳定型咬合板与尖牙高型咬合板治疗磨牙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2 0名磨牙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在受试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于低于息止颌位 0 5mm的高度分别制作稳定型咬合板与尖牙高型咬合板。应用自行研制的磨牙症监测仪监测每名患者治疗前后的磨牙时间与磨牙次数。结果 尖牙高型咬合板组患者磨牙时间与磨牙次数明显减少 ,治疗前后差异有极显著性 ;稳定型咬合板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监测数据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磨牙症监测仪能自动测量和记录戴咬合板的磨牙症患者的磨牙数据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尖牙高型咬合板治疗磨牙症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稳定型咬合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量并分析夜磨牙症患者使用弹性垫治疗前后各项咬合数据变化。方法:使用弹性垫对青年夜磨牙症患者(n=10)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使用T-Scan咬合检测仪进行咬合检测,观察和记录实验组闭合时间、分离时间、力中心位置、力不对称指数的变化,与对照组( n=10)进行对比和研究,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实验组闭合时间及左、右侧分离时间均比对照组长(P<0.05),治疗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2组前伸分离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力中心位置左右向偏移和右侧力百分比及力不对称指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闭合时间及左、右侧分离时间均比治疗前缩短(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右侧力百分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伸分离时间、力中心位置偏移、左侧力百分比及力不对称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接触、侧方干扰、全牙列力中心的偏移等咬合因素与磨牙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使用弹性垫治疗磨牙症,可以有效地改善上述问题,使关系更加协调和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