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肿瘤转移对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并影响肿瘤的预后,是肿瘤患者的主要死因。整合素激活粘着斑激酶介导的信号传导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施展重要作用,整合素传导信号的结构基础为黏着斑(FAP),踝蛋白(Talin)是细胞外基质(ECM)整合素-细胞骨架间互相作用的关键因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文将对近年来关于Talin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关系的研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其中中医药治疗是肿瘤治疗的特色,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养阴法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术后及放化疗后运用尤多,本研究就其治疗肿瘤的临床及实验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冀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杨吉伟  门同义 《山东医药》2012,52(26):96-98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1],治疗后容易复发。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抑制肿瘤复发是膀胱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T细胞的致敏、激活和扩增均需依赖于抗原递呈细胞(APC)递呈相应的  相似文献   

4.
彭志红  房殿春 《胃肠病学》2007,12(7):428-431
在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中,蛋白质组学能直接从分子水平动态定量考察肿瘤发生过程中蛋白质种类、数量的改变,有助于寻找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特异性标记物以及有效的治疗靶标。蛋白质组的进一步研究将在肿瘤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肿瘤研究、诊断和治疗带来新希望。  相似文献   

5.
[摘要] 结直肠癌(CRC)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上病理分期相同的患者在治疗反应和生存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肿瘤形态学分类不能完全体现结直肠肿瘤异质性,不能适应现代肿瘤治疗的需要。因此,需要依据结直肠肿瘤的异质性特征进行分子分型,指导CRC的精准化治疗策略。目前,临床工作中依据肿瘤TNM分期、肿瘤分级、微卫星状态、脉管神经束浸润等参数,制定CRC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KRAS、NRAS和BRAF的突变状态也在转移性CRC患者中常规检测,以预测对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的反应。近年,4种不同的CRC分子分型已被描述,它们具有治疗和预后的相关性。此外,炎症浸润的特征研究显示,在不同类型的结直肠肿瘤中,炎症细胞的数量和位置亦存在显著差异。总之,这些参数都有助于将患者分为不同的治疗亚组和预后亚组,并为CRC的个体化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环状RNA(circular RNA)在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1~3]。最近的研究表明,circRNA在肿瘤的发生、进展和治疗抵抗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基因调控功能[4~6],可以作为肿瘤抑制剂或加速器发挥作用[5]。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很容易的比较circRNA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截至目前,已经发现数千个在肿瘤组织表达水平明显变化的circRNA[7]。与线性RNA不同,circRN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毛细血管生长以及在肿瘤中建立血液循环的过程。肿瘤组织中大量的新生血管是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如能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肿瘤可因缺乏血供而缩小或消退。此后,抗血管生成治疗从调节肿瘤血管生成过程、阻断或抗血管生成、干扰或改变肿瘤血管生成的微环境等多个角度,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胃癌和结直肠癌的临床应  相似文献   

8.
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肿瘤的发生、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CAF的募集、活化、促血管生成及调节肿瘤免疫等方面对CAF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H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头颈部肿瘤病人放疗期间的营养状态改变状况及放疗毒副反应情况.方法 应用主观全面营养评价量表(sGA)描述头颈部肿瘤病人放疗起始、2周、4周及结束时营养状态;应用美国肿瘤研究中心的"肿瘤放射治疗毒副反应评价标准(2rd)"在放疗起始、2周、4周及结束时对放疗毒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病人在接受放疗期间,普遍出现体重下降,在第4周及结束时,放疗副反应较为严重;营养不良程度越重,症状反应越重.结论 头颈部肿瘤病人接受抗肿瘤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体重改变和营养状态变化,及早给予营养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单个不适合手术的肝细胞癌 (HCC)与射频 (RF)消融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主要是肿瘤的播散 )及治疗反应率 ,在肝移植 (LT)等待过程中RF治疗作为常用的辅助治疗措施。方法 研究包括 3 2例单个HCC≤ 5cm不适合外科手术的肝硬化病人。每个病人完全治疗的平均时间 ( 2 2 1± 2 )s,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少于 1h。肿瘤超过 2cm的有些病人需要多次消融 ( 1~ 5)次重叠区域。完成后 ,肝内针孔用热凝固术处理以防止局部扩散。用螺旋CT检查剩余的肿瘤以决定是否进行RF治疗 ,或根据剩余肿瘤的放射学特征进行经皮无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和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ur Lysis Syndrome,TLS)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TLS,介绍目前关于TLS的研究进展。结果:确诊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例,予CHOP方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高钾、高磷、高尿酸及尿素氮血症及肌酐升高等肿瘤溶解综合征的特点,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得以纠正。血象恢复后复查骨髓达完全缓解。结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疾病,预后不良;而治疗中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使结局进一步恶化.但若能早期预测、发现TLS,并予积极的治疗,能得到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的转移是癌症患者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组织蛋白酶参与许多癌细胞的浸润以及肿瘤血管生长过程。若这一过程被抑制,则可能减少肿瘤的转移,延缓肿瘤的发展,改善预后。研究发现Cystatin C通过抑制组织蛋白酶B和L的活性,从而减少肿瘤间质组织以及基底膜的降解,延缓了肿瘤的浸润以及转移过程。因此,Cystatin C有望成为抗肿瘤转移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我国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人~([1]),目前针对CHB的治疗以抗病毒为关键。对于慢性HBV感染合并肿瘤的患者,在进行相关抗肿瘤治疗时,有发生HBV再激活的风险,因此对该类患者,应当关注其抗病毒治疗。1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存在HBV再激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微小 RNA(miRNAs)参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及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致瘤基因或抑瘤基因的作用,另外全身血液循环中存在与特定肿瘤组织相应的循环 miRNAs。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的与肝胆胰肿瘤相关的循环 miRNAs,并分别阐述了 miRNAs 在肝胆胰肿瘤的诊断、临床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提出循环 miRNAs有望成为临床肿瘤筛查、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价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局部消融治疗是在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组织;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二是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肿瘤治疗的挑战之一是寻找针对病理发生学上一致的肿瘤类型的特异性靶向疗法,以达到最大疗效和最小毒性,其中肿瘤的精确分型是关键。目前,肿瘤分类或分型主要依据于形态学标准,故有局限性,因为相同形态的肿瘤可能具有明显不同的临床过程和治疗反应。这些肿瘤在临床上的异质性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亚型。近年,肿瘤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糖皮质激素在肿瘤内科临床应用中效果。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肿瘤科患者110例,全部患者均使用糖皮质激素帮助患者预防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减少并发症,按照糖皮质激素每日使用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5例,在肿瘤放化疗时期给予每日40 mg以下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55例,每日给予40 mg以上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缓解程度。结果对患者抗肿瘤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治疗效果也不相同。结论将糖皮质激素应用与肿瘤科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辅助用药,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以改善肿瘤患者在放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缓解肿瘤患者痛苦,促进抗肿瘤治疗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比一般肿瘤病人更早且多见,近80%的胃肠道肿瘤病人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营养不良[1],病人的肿瘤综合治疗受营养状况的影响也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的程序转化为间质细胞的生物学过程,EMT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肿瘤的侵袭迁移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MT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迁移病理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消化系肿瘤方面.由于上皮性肿瘤在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较大及转归预后较差,探究上皮细胞在获得迁移侵袭能力的过程,即EMT过程,为消化系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方向.EMT的研究将为消化系肿瘤患者的预后和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本文对EMT的机制和在消化系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肿瘤微血管生成在胰腺癌的发生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等血管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反映肿瘤微血管的生长 ,肿瘤微血管的检测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将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