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及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之间的差别.方法 选取有角膜接触镜配戴适应证的屈光不正患者共172例(300眼),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任何眼病.根据患者的主观要求及眼部情况分为SCL配戴组(59例102眼)和RGPCL配戴组(113例198眼).配戴方法均为日戴型连续配戴,即每日戴镜时间不少于6 h.随访时间为3年.分别于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和3年进行检查,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比例及变异系数,采用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对两组戴镜前后的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中央角膜厚度:戴镜后3年,SCL组CCT较戴镜前减少(27.1±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CCT较戴镜前减少(3.1±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时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戴镜后3年时RGPCL组CTT较SCL组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SCL组戴镜后各时间点水平曲率和垂直曲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GPCL组戴镜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戴镜后3年RGPCL组角膜曲率较SCL组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SCL组和RGPCL组戴镜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戴镜前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3年,SCL组和RGPCL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降低了(368.5±31.5)个/mm^2和(140.2±5.6)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角形比例和变异系数:SCL组戴镜后3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戴镜前后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戴镜后3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配戴RGPCL对患者角膜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较小,同长期配戴SCL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配戴软性及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形态及前房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屈光不正患者60例(120眼),分别予以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contactlens,SCL)及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contactlens,RGPCL),其中SCL组30例(60眼),RGPCL组30例(60眼),ObscanⅡ角膜地形图观察戴镜前及戴镜后1a、2a角膜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Diff值、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戴镜前RGPCL组角膜上下表面屈光力差值为(0.98±0.49)D,戴镜后1a为(0.66±0.43)D,戴镜后2a为(0.59±0.37)D,均较戴镜前减小(P<0.05);戴镜后1a、2a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均较戴镜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L组戴镜后1a、2a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I-S值、前后表面Diff值、前房深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中央角膜厚度为(549±26)μm,戴镜后1a为(527±29)μ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2a为(509±31)μ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配戴RGPCL对角膜代谢和功能影响不明显,且能够提供更好的光学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和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对角膜组织的影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高度近视患者60例,30例配戴RGPCL,30例配戴SCL.在配戴3、6、12个月后,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和周边角膜上皮层、上皮下Langerhans细胞、神经纤维、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厚度的变化.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戴镜1年后,SCL组中央角膜表层细胞密度低于RGPCL组(F=4.262,P<0.05),上皮层可见微小囊泡及类似角膜营养不良的角膜小滴,上皮下Langerhans细胞密度及神经纤维曲折度均大于RGPCL组(F=5.362,P<0.05;F=-14.910,P<0.05).SCL组中央角膜浅基质层细胞密度低于RGPCL组(P<0.05),基质层中各层白色点状物密度均高于RGPCL组(P<0.05).SCL组内皮细胞形态变化较RGPCL组明显,但两组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L组中央角膜上皮层厚度小于RGPCL组(F=-2.061,P<0.05).同一戴镜组内各个观察指标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GPCL配戴者角膜上皮细胞、前基质细胞、内皮细胞、Langerhans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变化均轻于SCL配戴者,提示RGPCL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对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曲率的影响。方法:检测143例286眼配戴SCL患者的CCT、角膜地形图。154例308眼正常人为正常对照。比较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不同年限患者和正常人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的差异。结果:配戴SCL较短者(≤2a)的CCT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戴镜时间超过2a的Ⅱ组和Ⅲ组与对照组及配戴SCL≤2a的Ⅰ组CCT相比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配戴SCL对角膜曲率无显著影响。结论:短期配戴SCL后角膜厚度尚无明显的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厚度逐渐变薄。而不论长期或者较短时间配戴SCL角膜曲率并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的不规则性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配戴角膜接触镜超过5年以上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戴镜种类分成四组,每组又以年龄划分为亚组(20~60岁,每十岁一组),与相应年龄段的无戴镜史的人群比较。使用KonanSP-8000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测量和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六角形细胞频率(64A(%))。结果 PMMA镜片、低含水量软性镜片和低Dk值R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厚度、曲率的影响。 方法:检测143例(286只眼)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地形图。154例(308只眼)正常人为正常对照。比较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不同年限患者和正常人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的差异。 结果:配戴SCL较短者(≤2年)的CCT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戴镜时间超过2年的II组和III组与对照组及配戴SCL≤2年的I组CCT相比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配戴SCL对角膜曲率无显著影响 结论:短期配戴SCL后角膜厚度尚无明显的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厚度逐渐变薄。而不论长期或者较短时间配戴SCL角膜曲率并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的不规则性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连续3年以上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眼表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73例圆锥角膜患者.方法 收集2001年7月~2004年7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研究中心连续3年以上配戴RGPCL的73例患者(142眼),分别于戴镜前、戴镜1年、2年、3年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改变;用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眼轴长、中央及旁周边角膜厚度;定期复查,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有无眼表并发症.主要指标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改变、角膜厚度、眼轴长、眼表改变.结果 患者戴镜前、戴镜1年、2年、3年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901.92±445.20)个/mm2、(2862.78±497.13)个/mm2、(2854.71±526.80)个/mm2、(3015.61±421.22)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1,P=0.20);其他形态学改变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长分别为(25.15±1.50)mm、(24.93±1.36)mm、(24.78±1.25)mm、(25.39±1.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18,P=0.10).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489.09±59.64)μm、(484.02±60.80)μm、(496.61±59.74)μm、(487.44±54.25)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1,P=0.40);旁周边角膜厚度的改变也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裂隙灯检查发现轻度结膜充血69眼,角膜点染12眼,角膜上皮粗糙6眼,无其他异常表现.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不会引起显著的眼表异常变化,无明显的眼部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6年11月验配高透氧性RGPCL的患者94例(154眼),观察各组(高度近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特殊屈光不正组)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通过患者的评分评估配戴舒适度及清晰度。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高度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56眼(83.58%)、35眼(52.24%),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63眼(88.73%)、33眼(46.4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11眼(68.75%)、10眼(62.50%)。配戴高透氧性RGPCL后舒适度评分为80-95,而戴原RGPCL的评分为60-85。戴镜1年后有4例出现结膜充血,1例角膜上皮擦伤。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高透氧性RGPCL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治屈光不正的效果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观察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Super.OEX)矫正屈光不正的效果、使用安全程度以及配戴者的适应情况。方法:对来本中心验镜RGPCL的36例患者72眼,根据屈光度、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适合的镜片。分别于戴镜1w、1个月、3个月后进行戴镜视力、眩光对比敏感度、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等各项眼科检查:结果:配戴RGPCL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尤其对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矫正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P=0.005)。部分戴镜眼对比敏感度比戴框架眼镜眼有提高。配戴RGPCL的舒适度较好,但初戴者需要数日的适应。戴镜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眼轴长度、角膜厚度均无明显变化。戴镜后未见有严重的角结膜并发症。结论:RGPCL矫正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容易被接受的,并且明显优于框架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配戴不同时间软性接触镜( SCL)后对患者角膜组织的病理变化。
  方法:应用共焦显微镜分别检查中低度近视SCL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戴镜1,3,5,8,10a以上的中央角膜和周边角膜的变化。
  结果:戴镜5 a后SCL组中央角膜基底细胞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上皮层可见微小囊泡及类似角膜营养不良的角膜小滴,上皮下Langerhans细胞密度及神经纤维曲折度大于对照组( P<0.05)。 SCL组中央角膜浅基质层细胞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基质层中白色点状物密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SCL组内皮细胞形态变化明显,但两组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 P>0.05)。 SCL组中央角膜上皮层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SCL引起角膜组织的改变随戴镜时间的延长逐渐明显,且这种改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并分析单切口和双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 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对核硬度≥IV级伴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晶状体核硬度≥IV级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000 个·mm-2的白内障患者共92例9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46眼采用双切口ECCE治疗设为A组,46例48眼采用单切口ECCE治疗设为B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患者视力、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六边形细胞比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及术后视力、术后散光度、术源性散光度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A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780.73±110.14)个·mm-2,显著多于B组的(706.15±84.07)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六边形细胞比例分别为(4.08±0.52)%和(10.14±6.60)%,均显著少于B组的(10.89±1.40)%和(27.86±9.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随访期内,A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为8.70%,显著低于B组患者的37.50%(P<0.05);A组未见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600个·mm-2者4眼;B组6眼出现大泡性角膜病变,未见角膜内皮细胞密度<600个·mm-2者。结论 相较于单切口ECCE,双切口ECCE治疗核硬度≥IV级伴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可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降低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发生风险,且两种手术方式整体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12.
王莉  杨炜 《眼科新进展》2018,(5):478-48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干眼对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泪液生成不足型干眼28例(53眼,A组)、蒸发过强型干眼29例(58眼,B组)、正常对照组26人(51眼,C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角膜表面散光值(cylinder,CYL);采用角膜内皮镜检测3组中央、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的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并作对比。结果 A组、B组、C组3组间SAI、SRI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CYL值为(0.610±0.044)D,较B组的(0.740±0.068)D和C组的(0.870±0.075)D明显降低(P=0.023、0.003),B组与C组CY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各部位角膜厚度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中央及鼻侧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1.71±8.27)%和(50.83±10.23)%,均较C组的(56.35±8.66)%和(56.08±7.00)%降低(P=0.005、0.010),B组各部位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不同类型干眼对角膜地形图的影响存在差异;干眼对角膜内皮细胞可能有一定影响;干眼患者角膜厚度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丛、角膜细胞密度及形态变化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的DR患者94例(114眼),其中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41例(52眼,NPDR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53例(62眼,PDR组),收治时间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同期糖尿病无眼底改变的患者40例(40眼)作为对照组,三组均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进行检测,对比各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角膜细胞密度及形态的变化。结果 NPDR组和PDR组患者的角膜基底层、浅基质层、中基质层、深基质层的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PDR组患者的角膜基底层、浅基质层、中基质层、深基质层的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NPDR组(均为P<0.05);NPDR组和PDR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NPDR组和PDR组患者的内皮细胞变异率、神经分支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PDR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长度分别为(1962.0±117.3)个·mm-2、46.1%±5.5%、(15.4±3.3)根·mm-2、(6.2±2.7)mm·mm-2,均显著低于NPDR组的(2381.4±144.0)个·mm-2、58.2%±7.0%、(20.6±3.8)根·mm-2、(8.6±2.4)mm·mm-2(均为P<0.05),PDR组患者的内皮细胞变异率、神经分支密度均显著高于NPDR组(均为P<0.05)。结论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能有效观察DR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丛、角膜细胞密度及形态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谢培英  王志昕  杨丽娜  郭曦  唐琰 《眼科》2009,18(5):297-300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3年以上的视力矫正效果,屈光度和处方参数变化以及角膜塑形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配戴RGPCL连续观察3年以上的圆锥角膜患者73例(136眼)。方法患者于戴镜前、戴镜1、2、3年检测视力,自动验光仪/角膜曲率仪和角膜地形图仪的圆锥角膜筛查软件检测。观察戴镜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其他角膜形态学改变;对比RGPCL处方基弧、屈光度的变化。根据病变程度按轻度圆锥角膜组(A组)和中、重度组(B组)分级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视力,屈光度数,RGPCL基弧,角膜地形图的各项指标。结果患者平均戴镜(49.3±15.3)个月(36~76个月)。初诊裸眼视力(UVA)平均3.76±0.45,框架镜矫正视力(SPVA)4.57±0.53,RGPCL矫正视力(RGPVA)4.89±0.14,视力有显著提高(F=171.994,P=0.000);末诊RGPVA4.95±0.11,与初诊比较有显著提高(t=-6.733,P=0.000)。B组比A组提高更显著。RGPVA可达0.8或以上的比率,戴镜初期、1年、2年和3年后分别为85.13%、86.76%、85.60%和84.62%。初诊与末诊检查相比较,近视度为(7.13±4.01)D和(6.23±3.42)D(辟0.014),角膜散光度为(6.23±3.24)D和(4.42±2.34)D(P=0.000)。初诊与末诊RGPCL处方基弧为(7.38±0.50)him和(7.54±0.42)mm(P=0.000),RGPCL处方度为(-6.22±3.59)D和(-5.33±3.09)D(P=0.000)。与A组比较,B组的屈光度与镜片弧度的变化更显著。角膜地形图各项表面参数除SAI、IAI和AA3项其初、末诊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项参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圆锥角膜患者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能较好地获得持久的矫正视力,并可获得显著角膜塑形效果,明显降低近视度和散光度,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后波前像差及视觉质量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25例(43眼),选配合适的RGPCL配戴2周后,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测定其矫正视力,采用iTrace波前像差仪进行戴镜前后的全眼波前像差测量,并测量戴镜前后高阶、低阶像差及高阶像差中的球差、彗差及三叶草样散光.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配戴RGPCL前后,配戴前眼球总像差为(9.12±4.20)μm,配戴后为(1.67±0.9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2,P<0.01).低阶像差在配戴前为(8.88±3.90)μm,配戴后为(1.37±0.7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7,P<0.01);高阶像差在配戴前为(1.90±0.14)μm,配戴后为(0.79±0.2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3,P<0.05);彗差在配戴前为(0.99±0.15)μm,配戴后为(0.30±0.1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5);三叶草样散光在配戴RGPCL前为(0.92±0.19)μm,配戴后为(0.22±0.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7,P<0.05);球差在配戴RGPCL前为(0.54±0.25)μm,配戴后为(0.32±0.27)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9,P>0.05).结论 RGPCL为圆锥角膜患者提供了良好的矫正视力,配戴RGPCL后波前像差明显降低,视觉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OASIS瞳孔扩张器的效果。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临床工作中的小瞳孔白内障患者22例22眼,随机分为2组,其中术中采用器械瞳孔撕开操作13眼(A组),采用OASIS瞳孔扩张器扩张瞳孔9眼(B组)。所有病例均施行3.2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瞳孔大小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100%囊袋内植入,未见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BCVA(A组0.41±0.30 、B组0.77±0.23)与术前(A组0.17±0.14 、B组0.16±0.14)比较,2组均显著提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眼压:A组(14.62±4.70)mmHg(1 kPa=7.5 mmHg)、B组(12.67±6.35)mmHg,与术前A组(14.22±6.00)mmHg、B组(15.70±5.70)mmHg相比无明显变化;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A组(1486±718)个·mm-2、B组(1246±516)个·mm-2,与术前A组(2498±564)个·mm-2、B组(2424±640)个·mm-2均明显减少;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损失更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2组瞳孔直径均较术前扩大:术前A组(2.30±0.35)mm、B组(1.94±0.50)mm,术后A组(4.00±0.88)mm、B组(4.70±1.57)mm,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使用OASIS瞳孔扩张器辅助可在术中有效扩大并维持瞳孔扩张状态,不影响术后视力恢复和眼压情况;术后瞳孔较术前扩大,使用OASIS瞳孔扩张器时需要注意保护角膜内皮  相似文献   

17.
栗莉  亢晓丽  王方  李艳红  赵莼 《眼科研究》2013,(12):1152-1154
背景配戴角膜塑形镜可通过非手术方式治疗和延缓近视儿童屈光度的进展,但长期佩戴对角膜组织的影响值得研究。目的观察儿童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76例150眼,近视儿童每日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8~10h,分别于配戴前,配戴后3、6、12、24个月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测量戴镜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密度,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上述各指标变化进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近视儿童配戴前与配戴后各时间点间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1.34、7.16,均P〉0.05)。配戴前与配戴后3、6、12、24个月近视儿童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0,P=0.02),其中配戴后24个月近视儿童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值为0.36~0.02,明显高于配戴前的0.2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儿童配戴前及配戴后不同时间点间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0,P=0.04),其中配戴后12个月、24个月的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62~12)%和(60~14)%,明显低于配戴前的(69~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长期佩戴可使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的比例下降及角膜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