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考察朋友、陌生人和竞争对手3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归因过程、责任推断、情感反应和助人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学校处罚情景问卷,通过角色扮演,引入3种人际关乐;通过likert 7点量表测量129名被试的反应。结果与行为者是竞争对手关系时倾向于内部归因,陌生人和朋友关系倾向于外部归因;朋友关系时,被试产生更多的同情和更少的生气,竞争对手关系反之;陌生人关系居中。人们的助人意愿程度按朋友、竞争对手、陌生人依次减弱。结论不同人际关系对助人过程有影响作用.其中在归因部位这一维度表现十分明显,并由此影响了后继助人意愿,但是在责任推断和情感反应上没有发现不同人际关系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小学生特有的归因风格特点,以便针对性地培育良好归因风格。方法采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对河南、江西两地共2109名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归因问卷的各个维度上,小学女生均比男生得分高,除负性事件普遍化、永久化和无望感外,其他维度得分差异均达统计学意义(P0.05)。在归因各维度得分上,年级差异显著(P0.05),小学高年级学生负性事件的普遍、永久和内在归因得分高(F=2.84,P0.05;F=6.33,P0.001;F=3.40,P0.05),无望归因得分高(F=6.16,P0.00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正性事件的普遍、永久归因上得分低(F=10.79,P0.001;F=9.19,P0.01),但内归因得分高(F=3.59,P0.05)。结论小学女生整体上比男生乐观,其归因风格异于男生。小学高年级学生易于对负性事件做悲观归因,低年级学生不善于将正性事件的原因推广,但具有内归因的倾向。提示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关注孩子的归因风格训练,帮助其养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为学生迈入青春期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的特点。方法采用多维度-多向归因量表(MMCS)对右江民族医学院4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5.458,P<0.001);②不同民族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上不存在差异;③大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上与大四的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5.887,P=0.001),在人际关系归因上与大二年级的学生有显著差异(F=3.482,P<0.05)。结论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在民族间几乎没有区别,但与性别和年级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厦门市农村3所初中,每所学校每个年段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824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归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初一学生PmG、P sB、TG与初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5.53,7.76;P<0.01),PvG、Hope Score存在差异(F=3.43,2.51;P<0.05);初一学生P sB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5.53,P<0.01),P sG存在差异(F=2.95,P<0.05);初二学生PmG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P<0.01),农村初一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5.95,6.31,8.43;P<0.01),在焦虑和恐怖上存在差异(F=3.41,3.18;P<0.05);农村初二学生在强迫、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6.31,8.43;P<0.01),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及恐怖上存在差异(F=5.95,3.41,3.18;P<0.05),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敌对主要受PmG的影响,恐怖主要受TOTALB的影响;结论农村初二学生的积极归因方式最差,农村初三学生的次之,农村初一学生的较好;农村初三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受积极归因方式中永久性的归因模式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中生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归因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和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潍坊市405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性别在情绪耗竭(t=3.34,P0.05)、低效能感(t=2.89,P0.05)、生理耗竭(t=2.03,P0.05)、学习倦怠(t=3.55,P0.05)、总分、社会支持(t=-2.26,P0.05)、内部可控(t=-2.28,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年级间学习倦怠无显著性差异(t=-1.53,P0.05),在社会支持(t=2.25,P0.05)和外部可控(t=-2.44,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父亲的文化程度高低对子女的学习倦怠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F=3.055,P0.05);(4)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性相关,通过检验三者成线性关系,可建立回归方程:学习倦怠=-0.543×社会支持+0.37×归因方式+56.65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山东省某大学279名在读大学生,运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乐观量表(LOT-R)及归因方式问卷(ASQ)对心理健康状况、归因方式及灵活性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在ASQ的正性事件普遍维度和负性事件的内外维度上以及归因灵活性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正性事件内外维度及归因灵活性得分与SDS、SAS及PANAS负性情绪得分均呈负相关(r=-0.42~-0.14,P0.05或0.01),与PANAS正性情绪和LOT-R得分均呈正相关(r=0.20~0.31,P0.01);负性事件内外维度得分与SDS、SAS及PANAS负性情绪得分呈正相关(r=0.38、0.26、0.33,均P0.01),与PANAS正性情绪和LOT-R得分呈负相关(r=-0.17、-0.29,均P0.01)。回归分析表明,正性事件内外维度与抑郁相关(β=-1.42,P0.05),归因灵活性与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及乐观度相关(β=-6.12、-5.49、-1.84、2.49、1.67;P0.05或0.01),负性事件内外维度与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及乐观度相关(β=4.72、3.09、2.63、-1.45、-1.17;P0.01)。结论:倾向于把正性事件归因为外在的和暂时的、把负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持续的和普遍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倾向于把正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和持久的、把负性事件归因为外在的和暂时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正性情绪,有着较高的乐观水平;归因灵活性得分低的个体抑郁、焦虑情绪较高,正性情绪、乐观度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师范类大学生对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及其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对山西师范大学的14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描述师范类大学生对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及其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学业失败归因上差异显著(F总归因=0.016,P〈0.05;F失败=3.064,P〈0.05);②性别在控制点上差异显著(t内控=-2.282,P〈0.05),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稳定性(F稳定=3.674,P〈0.05;F不稳定=2.939,P〈0.05)、控制点上差异显著(F外控=3.073,P〈0.05);③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与元认知能力两者正相关显著(r=0.307,P〈0.01),且两者线性关系显著(t=4.399,P〈0.01)。结论学业归因方式是影响元认知能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服刑人员与普通群体归因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从而为预防犯罪和降低服刑人员攻击行为提供建议。方法:采用个体归因方式自陈式问卷和攻击性问卷(AQ),对广西某监狱66名服刑人员和68名普通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服刑人员相比普通群体倾向于对正性和负性事件均做外在的、不持久的、影响局部的归因(t=-8.83,-8.73,-11.94,-6.69,-2.36,-8.63;P0.05),服刑人员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得分均高于普通群体(t=21.25,6.38,13.92,12.14;P0.01)。在控制了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家庭居住地影响的基础上,被试类型仍对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具有独立预测作用(△R~2=0.89,0.51,0.78,0.74;P0.01)。正性事件普遍性归因、正性事件持续性归因、负性事件普遍性归因可有效预测身体攻击54%的变异(F=52.71,P0.01),正性事件持续性归因和负性事件普遍性归因可有效预测言语攻击16%的变异(F=13.44,P0.01),正性事件普遍性归因、正性事件持续性归因和负性事件内外归因可有效预测愤怒41%的变异(F=32.04,P0.01),正性事件普遍性归因、负性事件普遍性归因、正性事件持续性归因可有效预测敌意45%的变异(F=36.76,P0.01)。结论:与普通群体相比,服刑人员存在归因偏差且攻击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①是否是独生子女对网络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77,P=0.009<0.01);②户口类型对网络成瘾倾向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76,P=0.037<0.05);③人际交往中的异性交往(t=2.500,P=0.014<0.05)、交谈行为(t=2.236,P=0.027<0.05)、待人接物(t=3.100,P=0.002<0.01)3个维度对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④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和异性关系)在网络成瘾的影响路径中起了中介变量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艺术类高中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方法 对90名艺术类高中生进行自尊量表(SES),学业成败归因量表(MMCS)测验,以及内隐自尊(IAT)测量研究.结果 1艺术类高中生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r=-0.078,P>0.05);2艺术类高中生对学业成功进行归因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成功归因于努力(r=0.162,P<0.01),归因于运气(r=0.291,P<0.01);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成功归因于能力(r=0.075,P<0.05);(③进行学业失败归因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失败归因于情境(r=0.116,P<0.05),归因于运气(r=0.091,P<0.05);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失败归因于情境(r=0.104,P<0.05),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学生倾向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不足(r=-0.231,P<0.05).结论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不同的艺术类高中生在进行学业成败归因时会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个体归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归因方式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深圳大学25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自尊、归因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t=0.696,0.466,1.167;P>0.05);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和总分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归因"普通特殊"维度与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结论男女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没有区别,自尊与归因方式的不同对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各层面的预测作用不同,高自尊者可能比低自尊者产生更强的幸福感,个体归因为特殊性可能比归因为普遍性更容易产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尊、归因与内隐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归因、攻击性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65名大学生的自尊、归因方式、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结果 ①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自尊、归因和攻击性3个方面,男生和女生愤怒因子差异显著(t=-2.562,P<0.05),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尊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倦怠(Job Burnout,MBI-GS)问卷,对138名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①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称、户籍、是否值班(或中夜班)及职业上,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作年限在成就感低落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01,P0.05);②医护人员情绪衰竭与收入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467,P0.01);玩世不恭与收入状况、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呈负相关(r=-0.412,-0.209,-0.273;P0.05);成就感低落与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284,-0.238;P0.01);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入状况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情绪衰竭程度(β=-0.658,P0.01);收入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玩世不恭程度(β=-0.557,-0.407;P0.01);工作年限、家庭状况及年龄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成就低落感程度(β=-0.815,-0.401,0.653;P0.01)。结论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年龄、工作年限、收入状况、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刚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差生的成败归因和成就动机差异。方法采用归因和动机量表对初中优、差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成功情境,优、差生能力(F=4.64,P〈0.05)和教学质量(F=12.37,P〈0.01)归因城乡差异显著;②失败情境,优、差生教学质量归因城乡差异显著(F=10.87,P〈0.01);③优、差生避免失败动机城乡差异显著(F=8.29,P〈0.01)。结论优、差生成败归因与成就动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中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多维度多归因量表对3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②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水平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③自我和谐水平与不同的归因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④努力归因在自我和谐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结论高中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与归因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积极正确的归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简易调查表,对420名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宿舍人际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F=0.014、0.828,P0.05);宿舍内无小团体的学生其人际关系质量好于有小团体的(F=38.262,P0.001);2宿舍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对幸福感因子中的焦虑感、满足感、抑郁或快乐的心境、控制感、精力有预测作用(F=7.799、29.768、13.700、17.500、12.728,P0.01、0.001、0.001、0.001、0.001,R2=0.019、0.070、0.031、0.042、0.031)。结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焦虑感、满足感、心境、控制感、精力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师生关系现状,以及师生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状况进行研究,以便对他们有效的人际交往进行有效指导.方法 使用2个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量表,对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5所高等院校的76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①人际状况不良的比例为6.4%,师生人际状况不良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