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甲状腺癌切除术后气管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甲状腺癌侵犯气管患者13例经甲状腺肿瘤切除、颈部淋巴结清扫、气管部分切除术,以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气管缺损。结果 术后随访36~53个月,11例患者气管腔无肉芽生长,管腔光滑,顺利拔管;2例拔管失败,气管内肉芽形成感染1例,气管修复处内陷1例。结论 累及气管的甲状腺癌患者,可根据肿瘤切除后气管缺损范围,选择适当病例,以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气管缺损,保障气道通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8例喉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喉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主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咽痛、咽异物感、吞咽困难、咯血及咳嗽等,全身症状不明显。喉部特征性表现:喉部苍白水肿、增生结节、溃疡糜烂。经胸CT或胸部X线平片证实,10例患有肺结核,但未经规范抗痨治疗。9例行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1例。14例行病理诊断,发现阳性杆菌6例,阳性率42.9%。所有患者确诊后转结核病防治所行抗痨治疗,发现喉结核合并喉癌1例。 结论 喉结核的发生与肺结核密切相关,天津地区肺结核经呼吸道的直接传播仍是喉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易造成误诊、漏诊;纤维喉镜下或全麻手术下病理活检是喉结核确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发生于咽淋巴环的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2019年度收治的4例发生于咽淋巴环的套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细胞遗传学、治疗和预后。 结果 发生于咽淋巴环的套细胞淋巴瘤报道较少,主要发病部位为腭扁桃体、鼻咽部及舌根,早期症状并不特异,肿瘤较大时出现相应的阻塞症状,鼻咽部表现为单侧或者双侧鼻堵,腭扁桃体及舌根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吞咽阻挡感、口内含物感及说话含糊,B组症状少见。查体可见鼻咽部、腭扁桃体或舌根隆起肿物,确诊依靠病理,典型的免疫学特征为:CD5+、CD19+、CD20+, CD22+、CD43+、CD10+、CD23-,CyclinDl+,BCL-6-。分子遗传学特征是检测到t(11;14)(q13;q32)/(IgH/CCND1)染色体易位。套细胞淋巴瘤(MCL)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淋巴瘤类型,就诊时往往处于Ⅲ、Ⅳ期,易发生结外及骨髓侵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多数预后较差。 结论 咽淋巴环MCL作为临床少见疾病,早期症状并不特异,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是确诊的方法,目前治疗方案并不统一,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及伊布替尼等新药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上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的声门上区喉淀粉样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3例声门上区喉淀粉样变患者行喉显微镜下CO2激光辅助喉部病变切除术,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经喉显微镜CO2激光手术治愈,术后随访1~2年,未复发.结论 喉淀粉样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病理切片刚果红染色阳性可确诊本病;喉显微镜CO2激光手术是有效的喉淀粉样变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方法 7例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均经颈部CT及术中所见确诊,其中行气管切开并行颈部切开引流术(其中1例为外院施行)2例,另仅行颈部切开引流术5例,术后冲洗换药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结果 治愈6例,随访半年无复发;死亡1例。 结论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确诊后应尽早采取手术探查,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并有助于预防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常规气管切开手术中,避免和防止气管撑开器械滑脱和气管套管气囊破裂,设计和研发新的手术器械—气管撑开钳。 方法 设计气管撑开钳,应用于156例患者气管切开术中。 结果 156例患者在气管切开中应用气管撑开钳,没有出现气管撑开器械滑脱和气囊破裂的现象。 结论 气管撑开钳保障气管切开术顺利进行,有效避免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头颈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方法 收集28例头颈部病理诊断为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采用HE染色及EnVision法对其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表达进行检测及回顾性分析。 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基本相同(1∶1.15);4~77岁,平均40岁;病程较短,25例少于6个月,肿块平均直径为1.3 cm,边界尚清,无包膜,15例位于外耳周围(53.6%),6例位于面部(21.4%),鼻背部及腮腺分别为3例(10.7%),另1例位于颈部(3.6%)。巨检显示肿瘤多呈结节状,镜下由增生的梭形或胖梭形的纤维母及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呈漩涡状及编织状排列,并见黏液样基质和胶原纤维,部分病例可见微囊性腔隙,呈渔网状,间质内常可见外渗的红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表达Vimentin、SMA、MSA、calponin和CD10,不表达CK、Desmin、CD34、S-100、WT-1、ALK等。随访2~125个月,患者经手术切除后,均无复发。 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手术局部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因其进展较快,镜下核分裂象易见,并可以侵犯周围组织等原因,很容易被误诊为各种恶性软组织肿瘤,在诊断为结节性筋膜炎之前一定要排除其他肿瘤性病变,再作出病理诊断。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该疾病,另外有文献表明结节性筋膜炎存在MYH9-USP6基因融合,故可行FISH检测从而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新生儿上气道梗阻病因、临床特征及喉显微外科手术疗效,以提高新生儿阻塞性呼吸困难的诊治水平。 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分析16例咽喉相关的严重上气道梗阻新生儿临床资料。 结果 共纳入患儿16例(男9例、女7例),出生后7~28 d出现临床症状,包括吸气性呼吸困难、喉喘鸣、三凹征等。其中先天性喉软化症6例、下咽及舌根囊肿3例、喉部血管瘤2例、喉入口畸胎瘤1例、先天性喉蹼1例、双声带麻痹1例、继发性声门下狭窄1例、插管后喉粘连1例。16例患儿均给予相应显微外科治疗,手术顺利。顺利拔管患儿15例,仅1例喉软化症患儿拔管后仍有明显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 结论 严重新生儿上气道梗阻多与咽喉病变相关,需早期行局部及全身检查明确病因及诊断,对有手术指征者积极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可挽救患儿生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位于颈根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选择较佳的手术方案,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1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 结果 147例患者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诊,其中颈段食管癌56例、胸骨后甲状腺50例、气管肿瘤9例、神经纤维鞘瘤18例、神经纤维瘤9例、淋巴导管囊肿5例。146例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1例淋巴管囊肿因粘连严重未能全部切除。24例(16.33%)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随访3年,恶性肿瘤患者3年存活率35.62%,良性病变均无瘤生存(除1例未完整切除患者)。 结论 颈根部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以手术最佳,颈根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扁桃体炎引起甲状腺脓肿继而导致颈部间隙脓肿的病因,研究其感染可能的发展途径及治疗手段的利弊。 方法 依照CT所示进行颈侧切开、开放所有颈部间隙,充分冲洗引流。 结果 经过颈侧切开,颈部间隙充分开放引流后,患者体温逐日下降,10 d恢复正常。 结论 B超、增强CT是鉴别颈部囊肿与脓肿有效手段,穿刺病理诊断是鉴别的金标准。口腔、颌面部感染同时出现甲状腺囊肿样结节要警惕脓肿形成。颈侧切开、充分冲洗引流是治疗咽旁间隙脓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例临床少见的以耳部症状首发、合并鼻咽部占位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理表现及诊疗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病例特点并回顾国内外GPA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以中耳炎、迷路炎症状为首发表现,合并鼻咽部占位,病程中逐渐出现面瘫,三叉神经刺激症状加重。多次留取耳及鼻咽部活检示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升级抗生素,同时为避免中耳炎侵犯岩骨及颅内行乳突开放术。中耳局部炎症改善后其耳痛、面瘫等仍不缓解,但激素治疗有效,遂进一步完善自免病相关检查并再次行鼻咽部活检,最终确诊为GPA,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得以控制症状。术后3个月暂无显著肺部及肾脏受累表现。结论 临床上发现不典型的中耳炎或常规治疗反复不愈,且逐渐进展出现内耳、颅神经侵犯表现如眩晕发作、面神经麻痹等,同时激素治疗有效,且合并鼻咽部占位、鼻窦炎影像学表现,或累及其他器官如肺、肾脏时,均应考虑到GPA的可能。当反复留取病理活检未能取得特异性确诊依据时,动态监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红细胞沉降率、尿潜血、胸部CT、血肌酐等也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1例面鼻眶脑毛霉病(ROCM)的诊疗经验,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ROCM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总结。 结果 本例患者以口腔牙齿酸痛为首发表现,既往糖尿病血糖控制差,完善相关检查,实验室确诊为根霉菌属感染的ROCM病,经控制基础疾病、抗真菌、手术治疗等,患者最终临床结局死亡。 结论 ROCM病多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典型表现为局部皮肤或黏膜焦痂样坏死,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病理及真菌培养为其诊断金标准。早期诊断,及早有效的抗真菌、基础疾病治疗、手术治疗是诊治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耳间变性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以便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中耳间变性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淋巴瘤多发生于骨骼、骨髓、皮下组织和脾脏,发生于中耳者罕见.中耳淋巴瘤起病时均无浅表淋巴结肿大,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及耳内溢液(浆液性、脓性或血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耳鼻喉科临床医师对婴儿中耳横纹肌肉瘤的认识.方法 对1例婴儿中耳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女,10月龄,患儿家长发现患儿左侧耳道肿物,伴耳道少量出血.CT及MRI提示左侧外耳道、鼓室及乳突内占位性病变,咽旁间隙、颈部、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通过活检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横...  相似文献   

15.
Facial palsy can occur as a result of various path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are not always amenable to early diagnosis. This article is a case presen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facial palsy, after an acute otitis media manifestation, as a first symptom of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The clues leading to diagnosis consist of the practitioner's clinical suspicion of the disease, the use of the appropriate serological measurements (c-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y), and the histological confirmation. The early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leads to high rates of remission of an otherwise lethal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腔呼吸上皮性腺瘤样错构瘤(REAH)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及治疗。 方法 分析1例鼻腔RE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 鼻腔REAH临床表现常以鼻塞、嗅觉减退为主。影像学方面,嗅裂增宽>10 mm是本病在CT上的特征性表现。本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其显微镜下特点是大量内衬呼吸道纤毛上皮的腺体显著增生。 结论 鼻腔REA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而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尤其重要。内镜下切除肿瘤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喉纤维上皮性息肉(FEP)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提高对头颈部FEP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于喉的FE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FEP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该患者先行气管切开解除气道梗阻并行喉肿物活检,病理示FEP后再次支撑喉镜下等离子行喉FEP完整切除。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好,成功拔除气套管,随访1年未见复发及恶变。结论 喉FEP为来源于中胚层的良性肿瘤,临床罕见,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预后良好,不易恶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1例既往确诊Blau综合征11年的成年患者先后出现多种眼部病变后手术治疗的效果,为规范化诊疗、围手术期管理提供思路及参考。 方法 通过报告1例Blau综合征成年患者病程中先后出现双眼葡萄膜炎、双眼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并发性白内障,并分别于2016年左眼行青光眼阀管植入+异体巩膜移植+前房成形+瞳孔再造术、2020年行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虹膜周边切除术的病例,分析和总结Blau综合征患者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诊疗思维、围手术期管理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前房中深,虹膜周切口通畅,人工晶状体位正。 结论 Blau综合征患者的眼部病变需要早期、持续的观察和监测,及时给予规范合理的诊疗后患者可保留足够的视力以保障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Laryngeal pleomorphic rhabdomyosarcom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case of an extremely unusual tumor of the larynx, pleomorphic rhabdomyosarcoma, is presented with a review of literature. This is the fifth case of this malignancy described in the larynx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made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In contrast to other reported cases, the tumor in the present case had a very aggressive behavior. Despite radical surgery involving total laryngectomy and neck dissection followed by radiation therapy, the patient died of disease 8 months following treatment. Received: 14 March 1997 / Accepted: 23 January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