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孤立型跟骰关节不稳的经验。方法2017年1月及2018年2月共收治2例孤立型跟骰关节不稳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6、56岁。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分别为51、5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7、6分。分别采用跖肌腱转移和带线锚钉修复重建跟骰关节稳定性。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分别获随访13、11个月。术前跟骰关节处持续肿胀及疼痛症状消失,无关节不稳,患者可长时间负重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97、100分,VAS评分为1、0分;X线片示跟骰关节匹配较好。结论跖肌腱转移重建术和带线锚钉修复术均为治疗孤立型跟骰关节不稳的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无线结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5例患者。均因踝关节扭伤致踝关节外侧疼痛、不稳就诊,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术前踝关节前抽屉试验与内翻应力试验(+),全镜下关节腔清理,距腓前韧带双线环套后收紧止点处置入可吸收无结锚钉1枚,恢复韧带张力。[结果]平均随访(14.56±2.32)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45.34±3.4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6.68±2.32)分。VAS评分由术前(5.68±1.76)分降至(1.56±1.36)分。无伤口并发症发生,无皮神经损伤,无再发不稳定。所有患者主观感觉踝关节稳定性提高。[结论]应用关节镜无线结锚钉技术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创伤小,解剖修复,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42例,并运用关节镜诊治关节内继发病损.结果 术后39例获随访13~27个月,平均(18.5±5.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评分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带线锚钉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方法合理而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丝攻试验对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比较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与锚钉缝合修复三角韧带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51例疑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丝攻试验,并将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锚钉缝合修补三角韧带组(A组)和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组(B组)。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最终45例患者纳入统计学分析。A组21例,B组24例。A组有1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B组有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7.50±6.30)分和(1.79±1.47)分,B组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5.20±7.54)分和(1.56±1.20)分。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复位不良率达34.8%,A组仅为5.26%。结论三角韧带的完整性是影响下胫腓联合分离和内侧踝穴增宽的重要因素,修补三角韧带与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疗效相当,但其复位不良率低,且无二次取钉及断钉等问题。丝攻试验对于三角韧带损伤诊断和手术效果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访采用关节镜手术联合小切口辅助下缝合距腓前韧带缝合术式治疗的患者,分析此术式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近期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随访自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选择保守治疗无效的踝关节机械性不稳患者,排除功能性不稳、足踝部畸形等其他病史的患者。共纳入了西南医院关节外科63例应用关节镜手术联合韧带缝合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患者。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以上末次随访的踝关节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与后足(AOFAS)评分。 结果患者末次随访较术前踝关节VAS评分、AOFA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20.8,两者均P<0.01)。关节镜手术探查发现:合并软组织撞击征47例,撕脱性骨折24例,前踝骨性撞击征11例,距骨软骨损伤8例,关节游离体8例,腓骨肌腱脱位1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关节镜手术联合韧带缝合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可以获得较理想的近期疗效。该联合方案,既可以应用关节镜微创术处理踝关节内合并损伤,又可以使用锚钉技术缝合距腓前韧带,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重建跟骰韧带和跟舟韧带治疗慢性分歧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采用自体半腱肌重建跟骰韧带和跟舟韧带治疗的12例慢性分歧韧带损伤患者资料。男4例, 女8例;年龄(41.4±9.6)岁;左足7例, 右足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9.3±4.3)个月。通过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足负重正、侧位影像学表现, 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负重行走时足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 以及跗横关节稳定性应力试验、运动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4±4.0)个月。术后(6.8±3.9)个月完全恢复至体育活动。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 1例患者发生皮神经损伤皮肤麻木并发症, 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足负重正、侧位X线上可见"双谐波曲线"、跟骰关节及跟舟关节间隙正常、关节位置匹配度可, 跟骰关节均处于稳定状态, 无复发或加重情况出现。VAS评分由术前的[6.5(5.6, 7.0)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0.0(0.0, 1.0)分], AOFAS的中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外踝解剖钢板内固定外踝骨折后同时采用带线锚钉缝合修复三角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8—2018-08诊治的16例外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先作内侧踝关节弧形切口探查损伤的三角韧带,将嵌顿在踝关节间隙内的三角韧带断端牵出,标记三角韧带的浅层和深层。再作外踝纵形切口进行外踝骨折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置入1枚空心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垂直距骨体中心部置入2枚Anchor带线锚钉缝合固定三角韧带深层,用2枚Anchor带线锚钉于内踝尖前部及下部缝合固定三角韧带浅层。结果 16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2(10~20)个月。随访期间外踝骨折愈合良好,无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前抽屉试验阴性,无距骨倾斜。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内侧踝关节间隙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确三角韧带断裂后一期行外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带线锚钉缝合修复三角韧带可以明显缩小内侧踝关节间隙,增加踝关节稳定性,减少因三角韧带损伤导致的踝关节不稳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4-08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5例。根据术前应力位X线片明确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损伤,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术后12个月进行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位试验,同时观察应力位X线片上距骨倾斜角的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12~38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术后踝关节不稳、肿胀、疼痛均缓解,内固定锚钉稳固,2例踝关节背伸活动轻度受限。术前距骨倾斜角为(15.6±4.4)°,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为(7.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0,P=0.026)。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43.5±6.9)分增加至(69.8±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32)。结论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中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优势在于创伤较小,在不破坏正常肌腱的情况下达到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改良Brostrom修复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Brostrom术式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1例,术后行踝关节MRI检查、活动度检查并按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表(AOFAS)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本组随访11个月~5年,所有患者恢复了关节稳定性.采用AOFAS踝-后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锚钉结合筋膜瓣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09—2011-09本院诊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59例分为2组,采用腓骨筋膜瓣修复腓跟韧带和腓距前韧带45例(A组),只修复腓距前韧带14例(B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结合筋膜瓣移位重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4~28个月,平均16.9个月。术后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按AOFAS评分标准,术前与术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59例中,优31例,良2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3.2%。结论采用骨锚钉结合筋膜瓣重建外踝韧带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方法简便,术后功能恢复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0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23例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采用AOFAS评分、Karlsson评分及Tegner评分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3例均获得24~57(36.7±9.6)个月随访。术后1年内,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不稳感、肿胀均消失,行走正常,关节活动度良好。查体前抽屉试验(-),内翻试验(-)。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2.0±5.6)分,Karlsson评分为(89.4±6.6)分,Tegner评分为(4.7±1.1)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可以较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术中修复与不修复三角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12手术治疗的4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观察组(29例)于解剖钢板固定踝关节骨折后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对照组(19例)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踝关节骨折后不修复三角韧带。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6(6~3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踝穴内侧距离更小,疼痛VAS评分更低,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更大,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钢板或螺钉内固定踝关节骨折后采用带线锚钉修复完全断裂的三角韧带能够有效维持踝穴的稳定性,促进韧带愈合,以利于恢复远期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联合跟腓韧带(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27例(28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资料,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踝关节镜下解剖重建ATFL和CFL,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为75.8min(72~104rain)。2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8个月(12~25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明显踝关节僵硬及活动时疼痛等不良表现。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平均(10.82±3.32)mm减小至末次随访时平均(4.03±1.70)mm,距骨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5.60°±3.86°减小为末次随访时平均6.01°±2.64°,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79±1.79)分降至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54±1.35)分,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由术前平均(63.64±11.20)分提高为末次随访时平均(90.21±4.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踝关节镜下ATFL联合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可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彭飞  唐金明 《骨科》2016,7(6):385-389
目的 探讨和评价带线锚钉加强带结合改良Brostr?m重建术修复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断裂所造成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采用带线锚钉加强带结合改良Brostr?m重建术修复因ATFL断裂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13例患者资料,男7例,女6例;年龄为17~32岁,平均为(25.50±4.37)岁.均有踝关节外侧轻度疼痛、反复扭伤病史和6个月以上的陈旧性损伤.术后1周在踝关节支具保护下行早期功能锻炼,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为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为(90.54±3.28)分较术前的(62.00±4.47)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带线锚钉加强带技术结合改良Brostr?m重建术修复踝关节ATFL,可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改善踝关节功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2):1093-1096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患者接受距骨侧锚钉联合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3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开放复位内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后,35例均采用在距骨侧置锚钉,缝线通过损伤韧带实质部,在内踝内侧放置金属垫片打结增强修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和影像评价临床结果。[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用时2~3 h,术中出血量30~52 ml,住院时间12~9 d,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术后9~15周负重活动。末次随访时,依据AOFAS评分评价临床结果,优18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2.86%。影像评估方面:术后复查骨折部位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8~12周。踝内侧间隙由术前(5.32±0.35) mm显著减少至术后(2.61±0.2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内侧间隙(2.56±0.20) mm,与健侧踝内侧间隙(2.42±0.19)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关节或骨折复位丢失,未见内置物断裂或松动、脱落等。[结论]距骨侧锚钉与内踝部垫圈增强修复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有助于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结合改良Brostr(o)m法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间收治1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9 ~31岁,平均23.6岁;均有踝关节外侧轻度肿胀、疼痛、不稳感,均为6个月以上的陈旧性损伤,而且经过3~6个月康复训练无改善,反复扭伤.均采用带线锚钉技术结合改良Brostr(o)m法修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Good 症状评级标准对患者术后主观感觉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92.06±3.13)分]、距骨前移距离[(3.19±1.17) mm]、距骨倾斜角度(4.69°±1.35°)均较术前[(65.00±6.65)分、(11.38±2.23) mm、13.44°±2.25°]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Good症状评级标准:Ⅰ级8例,Ⅱ级6例,Ⅲ级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应用带线锚钉结合改良Brostr(o)m法解剖修复韧带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9—2015-04采用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3例,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并发症、距骨倾斜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结果 1例失访,22例获得随访12~56个月,平均32.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足外侧皮肤麻木。2例主诉走不平的路时感觉不稳。距骨倾斜角:术前(14.02±3.66)°,术后(3.80±1.80)°;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术前(71.08±5.93)分,术后(95.12±4.91)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术前(6.65±1.15)分,术后(1.76±172)分,术后距骨倾斜角(t=11.750,P0.001)、AOFAS评分(t=14.650,P0.001)、VAS评分(t=11.085,P0.001)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优20例,良2例。结论微创小切口应用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CLAI),创伤小、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关节清理联合自体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对18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先行关节镜踝关节清理,然后用同侧部分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采用AOFAS和VAS评分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8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距骨侧锚钉联合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三角韧带深层断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8诊治的27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深层断裂。三角韧带断裂部位:距骨止点处断裂18例,体部断裂5例,内踝止点处断裂4例。对三角韧带深层断裂者用锚钉在距骨侧置钉,进行重建或修补,并于内踝内侧放置垫片以防止切割及松脱。末次随访时采用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25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8~23)个月。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切口及骨折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平均92.4(88~96)分,未出现踝关节内侧不稳定。结论采用距骨侧锚钉联合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三角韧带深层断裂的效果满意,操作相对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