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7月某院收治的82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吡非尼酮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3个月后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FVC、FEV1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吡非尼酮联合糖皮质激素明显改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且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吡非尼酮的抗纤维化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收集发表的相关文章,对吡非尼酮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作用、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吡非尼酮是一种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抗纤维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它能够抑制促纤维化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同时抑制多种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化应激。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均表明,吡非尼酮可以减少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延缓疾病进展。结论:吡非尼酮具有广谱抗纤维化作用,轻中度IPF患者服用吡非尼酮能获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ICI相关性肺炎(CIP)较为常见。本文对CIP的临床特点、疾病分级、治疗策略等进行了介绍, 建议多学科合作对接受ICI治疗的患者进行全流程管理,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建立明确有效的预防和预警策略, 使肿瘤患者最大程度受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片联合吡非尼酮胶囊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吡非尼酮胶囊,200 mg/次,在两周时间内每次增加200 mg最后达到每次维持剂量为60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汉防己甲素片,2片/次,3次/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肺功能指标、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Ⅲ型胶原(Ⅲ-C)、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胸憋、喘息、气短、咳嗽、咳痰等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呼气流量(PEF)、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PEF、FVC、FEV1水平升高较多(P<0.05)。治疗后,两组TGF-β1、VEGF、IGF-I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TGF-β1、VEGF、IGF-I水平降低较多(P<0.05)。治疗后,两组Ⅲ-C、Ⅳ-C、HA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Ⅲ-C、Ⅳ-C、HA水平降低较多(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片联合吡非尼酮胶囊治疗肺间质纤维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调节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吡非尼酮是近年来上市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研究证实该药具有抑制胶原合成、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吡非尼酮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纤维化药物,在特发性肺纤维化、肝纤维化、肾纤维化、心脏组织纤维化、多发性硬化症、神经纤维瘤、子宫肌瘤、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器官移植纤维化的预防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新药吡非尼酮导致皮肤光敏反应这一特殊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吡非尼酮导致光敏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吡非尼酮导致患者光敏反应是一种光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生活方式、用药剂量有关,出现光敏反应建议暂停药物治疗,对症处理。结论:临床应用吡非尼酮应加强预防与用药监测,以避免和减少光敏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性肺炎(CIP)的临床特征、处理策略及转归。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接受ICIs治疗后诊断为CIP的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IP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 329例接受ICIs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有14例发生CIP,发生率为4.1%,ICIs用药至CIP发生的中位时间为71 d(4~176 d)。G1、G2、G3、G4的比例分别为7%、72%、14%、7%。首发症状以咳嗽、咳痰、胸闷、发热、乏力多见。影像学图像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斑片及条索影、网格影、肺实变的比例分别为50%、29%、14%、7%。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13例患者中有11例好转,2例病情控制欠佳。有3例重新启动免疫治疗。结论 CIP发生率较低,无特征性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由不明原因引起的疾病,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来有效治疗该疾病.吡非尼酮是一类吡啶类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改变胶原合成和累积,抑制细胞外基质增殖和表达,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纤维化的作用.在一系列的临床试验中,显示了吡非尼酮是潜在治疗特发性纤维化的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估吡非尼酮应用于肺纤维化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检索1999年1月至2015年12月发表的吡非尼酮治疗肺纤维化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吡非尼酮组肺活量及用力肺活量(FVC)较基线下降减少,且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吡非尼酮组FVC减少≥10%、6 min步行距离缩短≥50米、全因死亡及IPF相关死亡的相对风险均显著降低,无进展生存明显增加。吡非尼酮组胃肠道、皮肤、神经系统相关不良发生率较对照组增加。结论:吡非尼酮能够延缓轻中度肺纤维化患者病情进展。大多数患者对吡非尼酮耐受良好,常见胃肠道、皮肤相关轻度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赵璐 《中国药师》2010,13(8):1170-117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ivd,qd;,联合吡格列酮15mg,po,qd,疗程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以及B超等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证候、肝功能、血脂、B超检查结果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1),总有效率82.4%。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客观疗效并改善了生存,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并应用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在肾癌、膀胱癌及前列腺癌等常见泌尿系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常见泌尿系肿瘤的临床研究结果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1例62岁男性因肝细胞癌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仑伐替尼,1周后出现水样腹泻,每天2~3次。此后,患者接受第1剂替雷利珠单抗后20余天,腹泻渐加重,每日约40次,停用仑伐替尼,接受第2剂替雷利珠单抗,腹泻无明显缓解,对症治疗后减轻。重启仑伐替尼,腹泻再次加重,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急性结肠炎伴全结肠糜烂,推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性结肠炎。患者停药入院接受肝移植后,给予免疫抑制剂抗移植物排斥反应,腹泻逐渐痊愈。PD-1抑制剂引起的腹泻程度通常较轻,本例患者最初由TKI引起轻度腹泻,在给予第1剂PD-1抑制剂后迅速发展为严重结肠炎。TKI和PD-1抑制剂联合应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及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 qd; B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 tid; C组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 qd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 tid。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酶、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等指标,肝脏超声影像学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评价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肝酶、血脂、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A、C两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FIN)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C组患者的肝酶、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血脂和FIN、IRI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1);A组的IRI明显低于B组,而肝酶水平高于B组(P<0.01)。治疗后,3组患者治疗后肝脏B超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C组肝脏B超积分明显低于A组、B组(P<0.01),B组积分也明显低于A组(P<0.01); B组、C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均明显优于A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为88.2%,明显高于A组(65.0%)及B组(68.4%)(P<0.05),三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能降低患者肝酶、血脂及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肝纤维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的药学实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例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临床药师从药学角度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提供合理化建议,并提醒临床治疗前建立基线,临床采纳。结论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订及优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用药方案,提高了新型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程钱  孙明辉 《中国药师》2020,(10):2019-2024
摘要:吡非尼酮(PFD)作为一种新型抗纤维化药物,在临床上已经成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一线用药。前期多项体内外研究中,PFD均表现出明显抗纤维化活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部分患者表现出肺部纤维化特征。本文从IPF的发病机制和PFD的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研究、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并探讨其用于COVID-19伴肺纤维化患者对症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1例57岁男性患者因肺腺癌根治术辅助化疗后出现脑转移接受安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用药2周、停用1周)+替莫唑胺150 mg口服、1次/d(用药3周、停用1周)联合抗肿瘤治疗。治疗5个月后, 患者出现咳嗽、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 且进行性加重。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未见明显异常, 胸部CT检查示两肺出现间质性肺水肿, 考虑与安罗替尼有关。停用安罗替尼与替莫唑胺, 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5 d后, 患者胸闷、咳嗽等症状缓解, 换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抗肿瘤治疗, 未出现不适。1个月后复查胸部CT, 两肺间质性水肿较前吸收。  相似文献   

17.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自出现以来,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着适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时间的延长,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工作中必须对这些不良反应予以重视。本文综合了不同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中发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晚期肺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同时发生多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患者的药学分析和监护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解救治疗后出现多种irAEs的诊疗过程,从irAEs的发生、判定和处理等整个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及监护。结果 本例患者应用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后,同时发生免疫相关性心肌炎、重症肌无力、肝损伤不良反应,通过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治疗,各项指标持续呈下降趋势,各器官损伤均有明显改善。在激素减量过程中,部分指标回升,调整激素用量后,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各项毒性反应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既往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发生的不良反应多为1~2种,而多种不良反应同时发生的事件比较少见,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及药学监护,了解特瑞普利单抗引起的irAEs的特征,结合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革命性进展。ICI一方面可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另一方面也会诱导免疫反应的过度激活,损伤正常组织,引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免疫治疗中,ICI相关性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CIP)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低、死亡率较高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3%。随着ICI在NSCLC中的应用增多,识别CIP的高危因素和潜在机制是预防和监测不良反应的关键。该文主要对CIP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知,为患者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吡非尼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和用药建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20年4月30日前发表的吡非尼酮在中国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评价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对主要研究指标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涉及393例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吡非尼酮治疗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动脉氧分压(PaO2)、最大呼气流量(PEF)等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吡非尼酮治疗后,上述有效性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0%(35/393),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转氨酶升高,程度多为轻至中度,患者均可耐受。结论吡非尼酮在中国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