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模型营养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将60只SD大鼠建立SAP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5),采用肠外营养(PN)治疗;实验组又分为3组(n=15),采用不同时机启动肠内营养(EN)治疗。比较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淀粉酶、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病情指标,以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总蛋白(TP)等营养学指标,取肠道标本观察黏膜厚度及绒毛密度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TNF-α、血淀粉酶、IL-10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LB、TRF、TP水平较高(P<0.05);病理检查显示:实验组肠黏膜厚度和绒毛密度情况均较对照组好。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可以改善SAP大鼠模型营养学状况,EN启动越早恢复越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早产儿宫外生长的影响,为小于胎龄早产儿制定更为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对67例我院住院的小于胎龄早产儿进行头围和体重的监测,并将其按不同胎龄和不同出生体重分组,观察早期全肠外营养对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患儿的影响;统计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肠外营养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①33~35周组和〈1.5kg组患儿头围和体重增长最大,住院时间短,〈33周组和〉2.0kg组患儿头围和体重增长最小,住院时间较长;②早期"全合一"肠外营养从外周静脉24h均匀输入,未见有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结论积极地早期应用肠外营养,防治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微生态肠内营养对患者免疫功能和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手术治疗的2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其中术后营养支持方式采用早期肠内营养的137例患者纳入早期肠内营养组,采用肠外营养的131例患者纳入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以及术后胃肠功能、并发症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8天,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水平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术后第8天,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CD8+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重型破伤风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某院进行住院治疗的75例中重型破伤风患者,其中40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35例采用早期肠外营养,采集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入院时)及营养治疗后(出院前)的体重、BMI、TP、Hb、Alb、PA、外周血淋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血糖的影响。方法7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行胃肠手术后随机分为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术后第2天起分别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并根据血糖情况配合胰岛素治疗。每天监测血糖,于术后第4、8天测各项营养、生化指标,观察临床恢复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P〈0.01)。术后第4天观察,营养指标(HGB、Alb、TP)EN组较PN组改善(P〈0.01),生化指标(TF、ALT、TBIL)EN组较PN组术后第4天升高(P〈0.01)。患者均可耐受术后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胃肠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不会引起血糖较大波动,方便血糖调控,同时可促进体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肠癌根治术中经空肠置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0例和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并观察临床反应、肝肾功能及营养指标.结果 ①肠功能恢复时间EN组短于TPN组(P<0.01).②肝肾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EN组手术前后转铁蛋白(TF)变化无差异(P<0.05),而TPN组术后明显低于手术前(P<0.01).EN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也比TPN的明显上升;C反应蛋白(CRP)显著低于TPN组(P<0.01).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淋巴细胞计数(LYM)等指标在两组术前、术后组间比较,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肠癌根治术经空肠置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肠内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的营养支持应用于ICU危重症老年患者对肠道功能和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07~2020-10收治的121例ICU危重症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61例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给予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水平;肠道功能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ICU住院时间,耐受性及不良反应.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LB、TRF、PA、耐受率均高于对照组,D-乳酸、DAO、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的营养支持对ICU危重症老年患者干预,可改善肠道功能、营养状态,缩短ICU住院时间,提高肠内营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及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5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体重、营养状态、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在体重、氮平衡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肠内营养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时间及营养费用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简便、经济,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使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治疗区别,为临床合理选择营养支持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患者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值(SCr)、谷丙转氨酶(ALT)、血糖(GLU)、甘油三酯(TG).同时,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第14天分别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 治疗第14天测得的所有监测指标、NIHSS评分、CPI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肠内营养组指标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 肠外营养途径营养效果较肠内营养确切,但肠内营养并发症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3例进展期胃癌病人随机分成3组,即早期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对照组(C),每组21例。EEN组按Witzel法留置空肠营养胃管,经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液体能全力(nutrison fibre),TPN组经外周静脉进行,共7天,对照组常规输液治疗,肠蠕动恢复后逐渐恢复饮食。结果 营养支持后BW、TSF、MAC、TP、Alb、TF等TPN组与对照组下降较EEN组明显(P<0.05);EEN与TPN均能显著改善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支持后LDH、GGT水平TPN组高于EEN组(P<0.05);与TPN组相比,EEN组 肠功能恢复快,(P<0.05)。结论 胃癌切除早期肠内营养可安全实施,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徐玉英  陈倩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45-2146
目的 比较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68例和肠外营养组20例,两组危重症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EN)和肠外营养支持(PN)治疗,观察比较两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B)及转铁蛋白(TRF)等.结果 EN组与PN组相比,其患者ALB、TB、TRF等营养指标均显著增高,分别可以达到(36.01±5.74)g/L、(67.96±7.52)g/L以及(2.88±0.8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4.13、3.93,均P<0.05);EN组并发高血糖、二重感染、肝功能损伤及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x2=7.82、8.41、9.02、9.47,均P<0.05).结论 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选择适当的营养支持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在术后48h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在术后24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生化营养、免疫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术后1周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低于观察组术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营养支持后的血清CD3、CD4、CD4/CD8、CRP和IgM水平高于术前水平,且高于对照组营养支持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道通气、肠道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营养相关费用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免疫力增强。较肠外营养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接受肠道外营养治疗的早产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大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对照组行小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同时两组均在接受氨基酸肠外营养方案的基础上辅助行“全合一”静脉营养方案。于早产儿出生第14天,计算统计两组的相关生长发育指标和营养及代谢指标。结果出生后第14天,观察组早产儿体质量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增加速度、头围增加速度、身长增加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肠内营养能量达418.4 kJ/(kg·d)的天数、恢复出生体重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出生第14天,观察组早产儿平均血清前清蛋白(pre-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血清肌酐(Cr)、直接胆红素(DBiL)及钙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早产儿生长,且对机体代谢影响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邵仁德  鲁厚清 《安徽医药》2011,15(9):1137-1138
目的评价早期放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该院近3年来收治的25例SAP患者,12例早期接受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肠外营养(EN+PN)治疗,13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感染率的差异。结果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EN+PN)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组腹胀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感染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经鼻空肠管EN+PN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改善全身情况,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相关管路感染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10例进行研究,按是否耐受肠内营养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按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分为抑酸治疗组和非抑酸治疗组,比较各组间的细菌感染谱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肠内营养组营养治疗管路细菌培养均为阴性(0/80),肠外营养治疗组血培养结果(2/30)与肠内营养组(0/8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无法证实与营养治疗直接相关。结论 肠内营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肠外营养需更加注重感染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住院确诊为胃癌并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88例,按照营养干预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术后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观察组43例(术后早期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于术前1 d和营养干预1周后分别检测淋巴细胞计数(TLC)、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转铁蛋白(TRF)及体重指数(BMI)、握力(GS)、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等变化情况,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 营养干预1周后,观察组TLC及血清ALB、PRE、TR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体重、TSF及GS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观察组与对照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S、TSF经营养干预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胃大部分切除术胃癌患者营养状况,效果优于常规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整体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NS)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营养状态和肠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组(n=30)和B组(n=30)。A组给予ENS,B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TPN)。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首次排气时间(FET)、首次排便时间(FDT)、胃肠功能恢复时间(GFRT)、住院时间(HT)],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N)],肠屏障功能(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细菌内毒素(ET)、尿乳果糖/甘露醇(L/M)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比较患者FET、FDT、GFRT和HT均显著降低(P<0.05)。与术后第1d相比,术后第8d两组患者TP、ALB、PAB、TRF、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均显著增加,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D-LA、DAO、ET、L/M、大肠杆菌显著降低,且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疾病(胸外科)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疾病术后患者88例。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样本44例。参照组术后实施肠外营养,研究组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的并发症情况、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结果 并发症:参照组4例(9.09%),研究组1例(2.27%),无差异(P>0.05);术后第1天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8天的PA、ALB、TP水平:研究组的结果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上升,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食管疾病(胸外科)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护理模式可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改善神经功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锋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155-156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5例术后行肠外营养治疗(对照组),25例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体重及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及CRP,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能明显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水平(P<0.05).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简便、经济,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相比,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魏飞  曹旭  冯志健  卢帅 《江苏医药》2012,38(18):2197-2198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6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每组30例,在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测定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两组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降低,CRP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及全肠外营养支持均能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