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观察手术及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选择1997-11/2004-02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法治疗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患者23例,患者均了解相关治疗目的、方法并同意治疗方案。①17例骨不连患者采用手术治疗。15例存在骨质缺损者在骨折端间隙及周围自体髂骨植骨10例,收集术中骨屑及骨髓原位植骨4例,异体植骨1例;2例单纯外固定架重新固定未植骨并行自体骨髓移植。术后2周抽取自体骨髓注入骨折部位,注射10~20mL/次,每2周1次,需注射2~4次。②6例骨延迟愈合患者仅行自体骨髓移植,未改变固定方式。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标准:X射线片显示连续骨痂通过折线,骨折处无疼痛及压痛,能够全部负重。23例骨不连、骨延迟愈合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2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其中随访7~9个月11例,10~12个月6例,13~15个月5例,16个月1例。23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率100%,平均愈合时间为5.6个月。坚强固定加必要的植骨修复骨缺损是治疗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基础和关键,自体骨髓具有成骨作用,可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体外冲击波对骨膜组织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了解体外冲击波对骨膜组织代射的影响及其治疗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体外冲击波作用于骨组织,通过动物组织体外培养3H-TdR掺入放射自显影研究;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19例,骨折延迟愈合22例。结果:证明冲击后1、2周实验侧骨膜组织3H-TdR标记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表明实验侧骨膜成骨细胞有丝分裂明显加强,骨膜成骨作用增强。治疗后12周,22例骨折延迟愈合均愈合,冲击后16周,19例骨不连中,16例愈合。结论:体外击波可促进骨膜成骨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加强骨膜成骨作用,可治疗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等疾病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选择20D0-03因左大腿车祸伤后行走疼痛男性患者1例,X射线片检查显示左股骨干骨折且骨缺损距离为5 mm,诊断为骨折.经一系列固定复位治疗及髓内钉固定和自体髂骨植骨2次和外固定架与自体髂骨植骨4次治疗后,骨折仍未愈合,于2008-03入住四平市中心医院接受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在小C型臂X射线透视下,从骨折点大腿皮肤的前面,用硬膜外穿刺针垂直注射辅以10%患者自体血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 mL,细胞浓度为1.8×107L-1.以门诊复查方式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X射线片显示,移植后2个月,骨折间隙缩小,左股骨干骨痂连续,骨折线部分模糊;移植后4个月,左股骨干骨折线模糊,骨痂连续;移植后7个月左股骨干在实现骨性愈合,患者开始完全负重行走,功能良好,完全治愈,无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骨不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显降低,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成骨细胞增殖和骨钙素的表达,分析骨形成蛋白在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SD雄性大鼠30只,2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破坏胰岛细胞诱导为糖尿病大鼠后,随机均分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模型对照组,另10只为正常对照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方法:3组大鼠行右胫骨上段骨折建立大鼠胫骨骨折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用10 μ g/kg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模型 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渗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伤后第1,2,4,6周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光镜下观察骨痂内成骨细胞数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表达.结果:骨形态发生蛋白2、正常对照组X射线片显示骨痂生成量多,骨折愈合程度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0.01)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略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组血清骨钙素均呈上升趋势,在第2周达到峰值.第4用下降,至第6周进一步下降.模型对照组骨钙素升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低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正常对照组的骨钙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较正常大鼠,骨钙索水平降低,成骨细胞增殖下降,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可提高骨钙素水平,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骨痂形成较差,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而Ⅰ型胶原纤维和钙质成分是骨痂的主要成分。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早期过程中骨痂组织中Ⅰ型胶原纤维含量和骨密度的变化,分析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的原因。方法:1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破坏胰岛细胞诱导为糖尿病大鼠,10只为正常对照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2组大鼠均造成右胫骨斜形骨折,于伤后第1,2,4,6周取骨痂组织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X射线片显示骨痂生成量多,骨折愈合程度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0.01),各组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均呈上升趋势,在第2周达到峰值,第4周下降,至第6周进一步下降。模型对照组骨痂中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和骨密度升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较正常大鼠骨痂生成下降,骨痂中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和骨密度升高幅度同步下降。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的疗效.方法:15例无感染的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患者,在局部麻醉下,于患者双侧髂嵴前部吸取骨髓后,用细胞分离器进行浓缩,分离出50 mL淡黄色细胞层(内含纤维母细胞、血管生成素、成骨细胞素和单核细胞),在C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将其注入骨折断端,每个骨折部位均注入浓缩骨髓.结果:全部病例术程顺利,骨不连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术后4~9个月,中位时间6.5个月.随访12~19个月,骨折肢体功能恢复正常14例,并发异位骨化1例,暂未予以特别处理.15例均无骨折畸形愈合及感染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来源成骨细胞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自体成骨细胞培养后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可行性。选择2006—04/2007—10本科收治的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骨折延迟愈合9例,骨折不愈合3例;胫骨4例,股骨7例,指骨1例。抽取患者自体红骨髓,体外诱导及培养成骨细胞,在X射线透视下定位穿刺将细胞注射至骨折断端局部,定期复查x射线平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副反应。12例患者中11例得到随访。4例治愈,平均愈合时间为成骨细胞移植后6.8个月:6例有效,有效率90.9%:1例无效。移植后未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热、痛等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发现,脑损伤合并骨折有些部位骨痂过度生长,出现异位骨化,骨折愈合明显加快.目的:对比观察脑损伤合并骨折与单纯骨折两组患者骨折愈合过程骨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布,探讨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于2006-02/2007-07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对象:合并脑损伤组与单纯骨折组骨痂病理标本各50例.合并脑损伤组:男41例,女9例,年龄19~55岁;单纯骨折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7~52岁.方法:取两组患者各50例受伤7~10,11~15,16~20,21~27,28~35 d的骨痂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期骨痂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低,观察骨折愈合速度.主要观察指标:①X射线观察结果.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两组骨痂内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细胞来源一致,合并脑损伤组骨祖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中早期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增加,7~10 d达到高峰,高峰持续30 d后逐渐减少:单纯骨折组在11~15 d出现高峰,高峰在20 d开始下降,峰值明显低于合并脑损伤组,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合并脑损伤组在伤后4周即可见X射线片长骨骨折处大量骨痂生长,单纯骨折组在伤后7~9周才见到大量骨痂生长.结论:脑损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显著强于单纯骨折患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快速大量分化,是骨折快速愈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肱骨干及胫骨干骨折患者140例,无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病史。男100例,女40例,年龄6~67岁,平均36岁,匀为术后6~8个月并且X射线片显示骨折线清晰、骨折端硬化、骨髓腔闭塞后开始治疗。按骨不连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自体髂骨移植组(70例)及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70例),分别进行自体骨移植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并行简单有效内外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观察骨痂形成及平均愈合时间。结果:1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片观察结果:2个月骨折端周围有新生骨痂,5个月有连续骨痂形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骨移植组[(7.0±3.0),(9.0±3.0)个月,P<0.05)。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两组各有2例5个月时无骨痂形成,分别进行骨髓干细胞经皮注射在14个月时愈合。自体骨移植组3例出现取髂骨部位血肿,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有5例出现抽取骨髓部位疼痛,所有病例无明显其他并发症,随访24个月无再次骨折发生。结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较传统植骨治疗骨不连有明显优势,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体外冲击波技术是利用液电能量转换及传递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它用于治疗泌尿系、消化系结石已成为十分成熟的技术.而将其用于骨组织,治疗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的报道很少.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验证试验,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果.方法:采用冲击波通过体外聚焦作用于骨组织,了解体外冲击波对骨膜组织代谢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膜组织体外培养H~3-TdR掺入放射性自显影结果.临床验证部分通过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16例及骨折延迟愈合16例,观察其冲击治疗后的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冲击1,2周实验侧骨膜组织H~3-TdR标记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0.01),说明实验侧骨膜成骨有丝分裂明显增强,骨膜成骨作用增强.临床验证结果表明,治疗后16周,16例延迟愈合均愈合;16例骨不连患者中13例愈合,另3例也有明显骨痂形成.所有病例冲击治疗后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提示冲击波治疗各种类型的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背景:降脂类药物辛伐他汀具有一定的促进骨形成作用潜能,局部应用效果更佳。先前研究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中期的观察证实辛伐他汀涂层内固定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但其对骨折愈合晚期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涂层内固定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晚期进程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分为单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及辛伐他汀干预组。单纯骨折组仅暴露腹腔卵巢不予切除,其余2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卵巢切除后6周,所有大鼠建立股骨中段开放性骨折模型,单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及辛伐他汀干预组分别采用无涂层、聚乳酸涂层和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涂层克氏针内固定。骨折造模后12周分析骨折侧股骨骨密度,X射线摄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折局部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密度检测结果提示股骨全长及中段骨密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辛伐他汀干预组显著低于单纯骨折组,辛伐他汀干预组骨折部位骨密度显著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X射线摄片结果提示,单纯骨折组骨折两端对位、对线良好,骨痂与骨皮质密度接近相同并相互连接,塑形基本完成;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愈合质量差,骨痂密度浅淡,部分标本仍见模糊的骨折线;辛伐他汀干预组骨折线消失,骨痂填满骨缺损,骨膜反应深,单纯骨折组、辛伐他汀干预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愈合进程较单纯骨折组延迟,辛伐他汀干预组骨小梁较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更规则有序。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各组大鼠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辛伐他汀局部应用可有效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周围新生骨形成加速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快速形成的骨痂或异位骨化是否是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论。目的:利用骨密度检测来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各25例,以切开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6,12周行X射线测量骨痂体积。术后1,3,5周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骨折区骨密度值。结果与结论: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第12周较第6周骨痂体积明显增加。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第6,12周骨痂体积均有明显增加,且大于单纯骨折组骨痂体积。在第1,3,5周时骨折区骨密度值逐渐增大,并且高于同时间点单纯骨折组骨折区骨密度值。说明创伤性脑损伤可增加股骨干骨折愈合时的骨痂体积,提高骨折区骨密度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骨折后72h~3周骨折断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持续高表达,推测其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的方式诱导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正受到人们关注。目的:通过局部注射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剂和质粒混合物寻找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体内转染的有效途径,以及其基因表达对于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动物实验室。对象: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30~25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方法:实验于2003-04/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动物实验室完成。40只大鼠建立右侧股骨干骨折模型。于股骨中段切断,断端间相距1mm,于髁间倒置入直径1mm的克氏针,固定骨折断端。实验组将脂质体转染剂100μL和pBLAST49-mVEGF100μg质粒混合物两侧骨膜下多点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3,7,14,28,42,56,70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2只取右侧股骨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大鼠各时间点右侧股骨断端标本观察:①大体观察。②X射线摄片结果。③组织学结果。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胞浆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结果:两组大鼠7个时间点各选2只,共28只进入结果分析,剩余12只剔除。①不同时间点大鼠骨折端大体标本和X射线片结果观察:实验组骨折端28d软骨骨痂出现并逐渐替代纤维骨痂,骨折线消失,术后56d骨折完全愈合;对照组28d可以看见纤维骨痂,骨折线仍然很清楚,56d才有较多骨痂出现,骨折线开始变模糊。②大鼠骨折端组织学结果观察:骨折端切片后组织细胞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术后56d,骨折完全愈合,重新塑形,髓腔再通;对照组术后56d,骨折未完全愈合,髓腔未再通。③不同时间点大鼠骨折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两组表达均于14d达到高峰,28d开始下降。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骨膜下局部注射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剂和质粒混合物是一种有效的体内转染途径;pBLAST49-mVEGF基因转染能有效促进大鼠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术治疗四肢骨折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选取四肢骨折骨不连患者16例,自体髂骨获取其BMSCs后进行培养,经皮注射于骨不连部位。术后定期x线检查观察骨折断骨痂生长情况。结果15例愈合。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0~18个月,骨痂出现时间(8.2±2.5)周,骨折愈合时间(4.5±1.6)个月;上肢骨折按照临床上肢评分系统标准,胫骨骨折按照Johner-Wruhs功能分级法评定标准,股骨骨折按照Schatzker-Lamben疗效评分系统等评估患肢恢复情况,优12例、良2例、可2例。均未发生注射创口化脓性感染、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肌腱损伤、神经损伤以及固定材料失效与断裂等不良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自体BMSCs移植治疗非感染性四肢骨折不愈合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研究认为捆绑带的使用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目的:观察3种不同宽度捆绑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分别在骨折部位加用3,6,9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于固定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观察不同宽度捆绑带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影响。结果与结论:固定后4,6周,6mm捆绑带组骨密度明显优于9mm捆绑带组(P〈0.05)。固定后4,6周9mm捆绑带组骨密度和固定后2,4,6周骨痂直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6mm捆绑带组新生骨小梁数量和成骨细胞数均多于其他两组。结果证实,保持相同的捆绑带束缚力条件下,6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对骨折愈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背景:当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时,遭受轻微创伤或其他各种风险因素均易发生骨折。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小梁组织学变化,骨密度及骨矿化沉积率的改变。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术后3个月,建立骨折模型。骨折后4,8,12,1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改建的动态参数,双能X线骨密度仪下测定骨痂组织的骨密度;骨折后1,2,4,6,8,12,16周,应用自动图像系统测量骨组织形态。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大鼠成熟小梁骨占骨痂面积比对照组小,且小梁骨厚度变薄、小梁骨间距较宽,骨质疏松组骨小梁表面荧光标记百分比及骨痂组织骨密度低于对照组;而骨矿化沉积率高于后者对照组。说明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的组织学的异常改变导致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早期的影响尚存争议,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将50只雌性1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骨折组、去卵巢组、去卵巢+骨折组及治疗组,后3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制备去卵巢模型,骨折模型于去卵巢后4周制备,为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治疗组在去卵巢及骨折基础上灌胃给予仙灵骨葆250mg/(kg·d)。给药3周,取去卵巢+骨折组、骨折组和治疗组大鼠骨折侧标本行X射线摄像仪摄片后,测量其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计数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去卵巢处理后大鼠的骨密度、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显著降低(P〈0.05),仙灵骨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的骨密度及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仙灵骨葆可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骨痂组织的血管数量(P〈0.05),但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无影响。提示,去卵巢后大鼠骨折早期愈合过程延迟,仙灵骨葆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早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背景:异体皮质干燥异体骨为多孔状结构,孔均匀且相互贯通,孔径200μm左右,在形态结构上与人类无机骨极为相似。目的:观察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皮质人工骨复合物治疗骨折不愈合及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3例创伤性骨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6-85岁。首先提取患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一步以异体皮质人工骨为支架材料,同时导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人工合成方式制成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皮质人工骨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处,每例植入人工骨复合物20-45 g。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2.5年,根据Mankin及Komender等对同种异体骨移植结果的评分标准,满意32例,不满意1例。复查X射线片示32例达骨性愈合,其中新鲜骨折愈合时间2-7个月,陈旧性骨折愈合时间4-9个月。同种异体松质骨6-9周开始与自体骨融合爬行替代。1例感染性骨缺损移植后迟发性感染,去除内固定及同种异体骨,置管冲洗、局部稳定后再次植骨愈合,随访2年1个月骨感染未复发;1例钢板松动致骨折未愈合,再次行内固定、自体骨移植后骨折愈合。表明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皮质人工骨复合物治疗骨折不愈合及骨缺损无明显不良反应,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若将骨折端周围的骨痂组织去除,骨折端比较难完全吻合,可以推测这些骨痂组织是人体在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应该是有益的,拟将这些骨痂做组织学分析和冰冻切片的原位杂交,观察其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并做为供骨植于骨折端,了解骨痂植骨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目的:通过测定骨痂中的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来了解延迟手术中骨折端周围骨痂组织的再利用价值。设计:采用骨痂组织原位杂交及随机分组对照的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台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材料:病例分别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和台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994-07/2003-10骨折延迟手术的住院患者51例,在手术中取骨折延迟愈合的骨痂做标本(均已征得患者同意),Dig标记试剂盒购自BoehringerMannheim公司,转化生长因子β1寡核苷酸探针的序列:CTTGCTGTACTGTGTGTCCAA,由DNA合成仪合成,X线计算机系统(CR)购自日本富士公司。方法:在骨折后的2,4,6和8周,在手术中取出少量骨痂做标本,采用不脱钙的骨痂组织做冰冻切片,采用非同位素Dig标记原位杂交,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痂中的基因表达。术中将骨断端清理后,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同时,再将原骨痂植于骨缺损处及骨折周围。对延迟手术的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骨痂植骨、髂骨植骨,骨痂加髂骨植骨,经1~4年患者复诊随访,平均1年9个月。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折不同时期骨痂中的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②不同植骨方式对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参加治疗51例,有7例因死亡和到外地生活而未能进行随访,评定44例,纳入结果分析。①骨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基因表达:骨折后第2周,骨折端有少量纤维骨痂,软骨骨痂较多,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软骨小岛内的软骨细胞中高表达。骨折后4周左右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成骨细胞内表达显著。8周左右大量骨痂生长,并以软骨化骨为主,成纤维细胞、骨痂、成骨细胞、骨小梁越来越多,术后6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各种细胞内的表达消失,但随着骨重建过程增强,8周时骨基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又有增高趋势。②不同植骨方式的愈合时间:不同的植骨方式在愈合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愈合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阶段骨痂的组织变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量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骨痂是机体修复和重建的产物,骨痂植骨再利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对需要植骨的患者可减少其痛苦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