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使用口罩及头罩吸氧时,必须准确掌握吸入氧浓度,以保证氧疗效果及避免发生氧中毒。我们从这一临床需要出发,对30例新生儿使用口罩及头罩吸氧时的吸入氧浓度进行测定,观察供给不同氧流量时口罩及头罩内形成的不同氧浓度,以探讨在没有测氧仪的情况下,根据供给氧流量测算吸入氧浓度的方法。为新生儿临床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提供正确使用氧疗工具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COPD患者实施入睡时段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COPD急性期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相同治疗程序下,观察组患者进行入睡时段氧疗(18∶00~次日9∶00持续低流量氧吸入15 h),对照组患者进行日间氧疗(6∶00~21∶00持续低流量氧吸入15 h)。观察两组患者夜间突发事件情况及氧疗第5 d和第10 d日间及夜间呼吸、脉搏及血气分析情况。结果:对照组有3例发生夜间不良突发事件。氧疗第5 d和第10 d两组患者日间呼吸及脉搏情况差异不明显,但夜间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aO2,PaCO2及pH值情况氧疗第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氧疗第10 d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入睡时段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可减少COPD患者夜间不良突发事件发生,可有效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氧疗法减少肺癌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效果.方法 将3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分别给予不同的氧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面罩吸氧6~10h,氧流量为6L/min,再改用鼻导管吸氧2d,氧流量为2~4L/min.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鼻导管吸氧2d,氧流量为4~6L/min.分别于术前、术后回抢救室第一时间(术后当天)和术后的第1、2、3天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2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平均血氧分压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PaO2、PaCO2均正常;术后当天PaO2均低、PaCO2略高,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1、2天PaO2明显提高, PaCO2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d后 PaO2、PaCO2基本恢复正常,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低氧血症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合理氧疗可以预防和减少肺癌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2020年2月1日—3月10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二、北二、北四病区41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使用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的护理流程,总结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治疗的护理重点及体会。41例患者吸氧浓度为50%~70%,氧流量为40~60 L/min,氧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压力性损伤、氧疗失效等并发症,且氧疗0.5 h、1 h、2 h、4 h后患者SpO2逐步上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5.
高流量氧疗加赛肤润治疗新生儿重度红臀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流量氧疗加赛肤润治疗新生儿重度红臀的效果。方法:将86例新生儿重度红臀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排便后用清水洗净或湿纸巾擦干臀部后用红外线照射臀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局部先用干燥氧吹臀部再将赛肤润均匀喷洒在整个臀部。结果:观察组红臀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护理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流量氧疗联合赛肤润治疗新生儿重度红臀较常规方法疗效佳,而且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樊小朋  孙云霞  王芹 《全科护理》2021,19(30):4245-424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氧疗在肺挫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肺挫伤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普通面罩吸氧,观察组采取高流量氧疗.比较两组病人在持续氧疗24 h、48 h、72 h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气分析指标以及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舒适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持续氧疗24 h、48 h、72 h后心率、呼吸频率、MAP、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肺挫伤病人中应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可有效改善病人肺功能,缩短症状缓解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氧疗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短期加大氧流量到4L/min,氧浓度为37%,2h后,继续低流量吸氧。对照组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1.5L/min,氧浓度为27%。氧疗2h后复查动脉血气。结果:观察组氧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短期加大氧流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HFNC)三种不同流量设置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90例在我院新生儿科入住的NRDS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分别为低流量组(3 L/min)、中流量组(5 L/min)以及高流量组(7 L/min),每组各30例。观察氧疗72 h前后3组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pO_2)基本指标的变化,并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结果 3组氧疗前后PaO_2、PaCO_2、SpO_2配对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氧疗前后PaO_2、PaCO_2、SpO_2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间两两比较,中流量与高流量组各项指标分别与低流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流量与高流量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方式,采取5 L/min或7 L/min流量设置方式,对NRDS患儿氧合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缺氧症状、纠正二氧化碳潴留、提高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氧流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小量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住院的患者,将其随机分A、B、C三组,氧疗时间均为4 h,A组选择氧流量2 L/min;B组选择氧流量4 L/min;C组选择前2 h氧流量6 L/min,后2 h后改为4 L/min。观察三组氧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与氧疗前相比,氧疗后三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以C组最为明显(P<0.01),B组次之(P<0.05),A组仅轻度升高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幅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加大氧流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患者疗效显著高于持续低流量吸氧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潘国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923-4924
目的探讨新生儿有效的氧疗的护理。方法分析33例新生儿的给氧方法和护理方式,找出有效的给氧护理。结果 32例缺氧改善,1例死亡。结论新生儿缺氧应及时给予适当方式的氧疗及护理,以防止吸氧的不良反应发生,达到最佳吸氧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氧疗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短期加大氧流量到4L/min,氧浓度为37%,2h后,继续低流量吸氧.对照组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1.5L/min,氧浓度为27%.氧疗2h后复查动脉血气.结果观察组氧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短期加大氧流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加温氧疗对预防先心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非早期拔管失败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心胸外科2017年1-12月间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心吸氧,观察组应用高流量湿化加温氧疗,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拔管前和拔管后4 h、8 h、12 h)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标[呼吸频率、Pa(O 2)、Pa(CO 2)、SpO 2]、二次插管率、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和ICU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分析两组患儿资料发现,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撤机后4 h、8 h、12 h三个时间段所收集的呼吸频率、Pa(O 2)、Pa(CO 2)、SpO 2存在差异;两组患儿的二次插管率、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均存在差异,观察组的ICU滞留时间亦较对照组短,除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外,其它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加温氧疗的应用能使患者氧合指标在撤机后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且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并降低患儿二次插管率和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儿的ICU滞留时间,对预防拔管失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吸氧在呼吸衰竭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20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面罩氧疗;将2017年11月1日~2018年3月31日收治的20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经鼻高流量吸氧。比较两组循环氧合情况、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率及氧疗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及治疗结束时循环氧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氧疗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鼻高流量吸氧在改善呼吸衰竭低氧血症患者氧合效果方面优于面罩吸氧,能提高患者氧疗舒适度,缩短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采用非湿化给氧与普通气泡湿化给氧对低流量鼻导管氧疗患者氧疗舒适度及氧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在呼吸科住院且接受低流量鼻导管氧疗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患者用干燥的湿化瓶直接吸氧,对照组患者常规用无菌蒸馏水湿化吸氧,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氧疗第3、第5天氧疗舒适度(氧气气味、氧气湿润度、鼻咽部感觉)及氧疗效果(咳嗽程度、咳痰难度、痰量、痰液性状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的差异.结果 氧疗第3、第5天两组患者在氧疗舒适度和氧疗效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非湿化给氧对低流量鼻导管氧疗患者的氧疗舒适度及氧疗效果不产生影响,且有利于降低吸氧患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和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一种吸氧导管,解决呼气箱停止给氧以达到节约氧气,提高氧疗的目的.方法:采用自制吸氧导管与普通吸氧导管对比,将48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并有氧疗指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4例,并动态观察其PaO2和PaCO2变化.结果:同等流量给氧,PaO2节氧吸氧导管给氧明显高于普通吸氧导管给氧,差异有显著性(P<0.05);1/2流量节氧吸氧导管给氧与普通鼻导管给全流量氧PaO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吸氧导管给氧两组PaCO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节氧吸氧导管在1/2流量吸氧效果与普通吸氧导管相同,可节约氧气50%左右,氧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经鼻高流量氧疗与传统氧疗治疗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高流量氧疗组(43例)和传统氧疗组(45例);高流量氧疗组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传统氧疗组给予鼻导管/面罩吸氧,所有患者均针对心源性肺水肿给予标准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利尿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及心电监护。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干预60min后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及Brog呼吸困难评分情况。结果:经鼻高流量氧疗60min后平均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及Brog呼吸困难评分均低于传统氧疗组(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氧疗能改善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及氧合。  相似文献   

17.
控制性氧疗是Ⅱ型呼衰患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最常用的给氧方式是鼻导管法。通常认为鼻导管侧孔小,氧流量易控崩。为了观察鼻塞的氧疗效果,我们将40例肺心病Ⅱ型呼衰患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使用鼻导管给氧,另一组使用鼻塞给氧,给氧流量和时间均为1.8±0.21/min、吸入30min,给氧前后均采取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给氧方式的PaO2、PaCO2差异无显性(P>0.05),并且均可提高患的PaO2在1.6kPa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有效机械通气已作为抢救严重急慢性呼吸衰竭(ARE)的常用措施,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由于给患者带来痛苦,并有许多并发症,临床上只用于危重病人,对ARE初始发作患者只能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本科采用鼻塞正压给氧(N-CPAP)治疗ARF3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选取本院2000年8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危重新生儿中符合ARE标准[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发病年龄、原发病及呼吸衰竭类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1·2方法观察组应用CPAP-Ⅰ型氧疗仪,通过鼻塞正压给氧,氧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湿化与非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氧疗患者氧疗舒适度的差异,为中低流量鼻导管氧疗是否需要湿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氧疗舒适度问卷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4个科室的482例经鼻导管进行中低流量氧疗的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共匹配出308例患者,分为湿化组与非湿化组各154例,分析两组患者氧疗舒适度的差异。结果湿化组与非湿化组患者的口腔干燥、口腔烧灼感、说话困难、口渴、喉咙干燥、喉咙痛和/或吞咽困难、鼻腔干燥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氧疗舒适度总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给氧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儿科常用的氧疗方案,因儿科资料的缺乏,大多参照成人经验制订。随着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及氧自由基损伤认识的深入,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吸氧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1]。新生儿氧疗的方法包括:鼻导管吸氧、一侧鼻塞吸氧、氧气头罩、双侧鼻塞吸氧[2]、暖箱内吸氧、改良鼻导管吸氧等。由于儿童及新生儿在病理生理方面与成人差异较大,简单应用成人经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且计算FiO(2吸入氧浓度)的公式主要适用于鼻导管或鼻塞吸氧者[3]。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氧流量时患儿的实际吸入氧浓度,探讨了鼻导管吸氧、改良鼻导管吸氧和暖箱内供氧3种新生儿常用的吸氧方式的临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