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速尿对诊断膜迷路积水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速尿试验诊断膜迷路积水的可靠性,对膜迷路积水患者(实验组)及非膜迷路积水的眩晕患者(对照组)各54例进速尿试验。静脉注射20mg速尿,眼震电图(ENG)记录用药前后眼震的变化,以用药后眼震最大慢相速度(MSV)上升22.97%为阳性指标,两组阳性率分别为70.4%及25.9%,两组速尿试验阳性患者药后优势偏向(DP)阳性率均明显降低,实验组降低率为77.8%(21/27),其中9例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2.
变温实验中冷和热刺激反应强度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变温实验检查中冷和热刺激对患者反应强度变化有无影响。方法 应用眼震电图仪和冷热刺激仪对 12 0例有眩晕症状的患者进行冷热实验检查 ,观察他们在不同温度刺激下眼震的最大慢相角速度。结果 单热刺激以及先冷后热刺激中的热刺激引起的患者眼震的最大慢相角速度较冷刺激组明显大 (P <0 .0 1)。结论 变温实验中患者对热刺激的反应强度要较冷刺激强  相似文献   

3.
冷热刺激先后顺序对眼震最大慢相角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了解变温实验检查中冷热刺激顺序同眼震反应强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眼震电图仪和冷热空气刺激仪进行冷热刺激检查。将 12 0例眩晕患者分成两组 ,第 1组先热后冷刺激 ,第 2组先冷后热刺激 ,观察不同冷热顺序刺激下眼震最大慢相角速度的变化。结果 :冷热反应强度差同冷热刺激顺序明显相关 ,第 2组比第1组大 (P <0 .0 1)。另外第 2组眼震最大慢相角速度半规管轻瘫差相对值和优势偏向差相对值比第 1组大 (P <0 .0 1)。结论 :变温实验中变温的顺序影响前庭对冷热刺激的敏感性和半规管轻瘫差值以及优势偏向差值。  相似文献   

4.
盐酸利多卡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局麻药,当静脉用药时,具有显著的多系统效应。静注利多卡因对听觉和前庭系统的影响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注意。曾有报导静注利多卡因可治疗耳鸣,改善听力;亦有用鼓膜穿刺注射此药的方法缓解美尼尔氏病患者耳鸣、眩晕等症状的成功实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利多卡因静注对单侧迷路切除猫的眩晕控制效果。作者用体重2.5公斤左右的成年猫作为实验动物,观察切除猫的一侧迷路后及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后动物的行为变化,并用眼震电图(ENG)记录眼震情况。对照组则静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视频眼震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VBTIV患者行系列化眼震电图检查,并以2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BTIV组有自发性眼震1例。视眼动系统检查28例(73.7%)出现1项或多项异常,表现为扫视试验26例异常(68.4%);视跟踪试验Ⅲ型改变13例、Ⅳ型改变3例,共16例异常(42.1%);视动眼震减弱或节律、振幅不规则,双侧不对称17例(44.7%),未出现凝视眼震。引出异常位置性眼震29例(76.3%),位置性眼震强度(4.08±3.18)°/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5例变位试验出现眼震。温度试验一侧或双侧反应低下19例(50.0%),出现优势偏向者6例(15.9%),5例出现固视抑制失败。患者慢相速度之和的人数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有所不同。结论:VBTIV功能改变既累及前庭中枢,又累及前庭外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异常率达92%(35/38),对VBTIV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轻嵴帽患者的眼震特点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眩晕门诊并确诊为轻嵴帽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视频眼震电图记录并分析其眼震数据,全部患者均给予Barbecue法复位治疗及复位后予口服药物治疗,评价即时、1周后及1个月后疗效。结果 42例患者中继发于突发性耳聋2例(4.8%),出现直立位自发性眼震10例(23.8%),仰卧位眼震24例(57.1%),眼震均朝向健侧,并出现眼震消失平面即第二零平面,且位于患侧。所有患者双侧转头位均出现持续性向地性位置性眼震,平均持续时间>1 min,平均慢相角速度(SPV)>20°/s,且无明显潜伏期,治疗后即时痊愈0例,改善5例(11.9%),无效37例(88.1%)。1周后痊愈2例(4.8%),改善18例(42.9%),无效22例(52.4%);1个月后痊愈39例(92.9%),改善3例(7.1%),无效0例。即时疗效、1周后疗效及1个月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即时疗效相关(P<0.05);患侧眼震强度与1周后疗效相关(P<0.05),患侧眼震强度及持续时间与1个月后疗效相关(P<0.05)。结论 轻嵴帽眼震特点表现为持续性向地性位置性,持续时间长,且无潜伏期,部分可出现零平面,并伴随仰卧位眼震发生。该疾病具有一定自愈性,预后良好。年龄、患侧眼震强度、时长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年龄小、眼震强度弱且眼震持续时间短的患者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旨在建立豚鼠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 利用 2 0只豚鼠行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 ,观察手术前后眼震电图、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及形态学的变化 ,非手术耳作为对照。结果 豚鼠术后 1d出现自发性眼震 ,正弦摆动刺激单侧眼震反应消失 ,侧别与术侧一致 ,术后 30d左相与右相眼震反应对称。术前微量冰水灌注 ,两耳均能引出眼震 ,术后 30d做冰水实验结果为术耳未能引出眼震 ,非术耳出现正常的眼震反应。术后ABR阈值有轻度升高 ,DPOAE反应幅度无明显改变。 8只动物病理切片证实三个半规管完全阻塞而耳蜗Corti器和壶腹嵴结构正常。结论 表明三个半规管阻塞动物模型成功 ,提示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可望成为治疗难治性外周性眩晕的安全有效、操作相对容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红外摄像眼震观察系统在前庭功能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球运动是人体前庭功能检查的一个灵敏的观察窗口。其观察手段有肉眼观察法、Frenzel镜法、摄影法、眼震电图法 (ENG)、电视摄像法等〔1〕。1 977年Waldorf等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 ,采用红外线及红外线敏感的摄像机记录了眼球运动情况〔2〕。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此项技术的优点 ,并加以改进 ,研制出红外摄像机眼震观察系统 (Videonystag moscopeVNS)。 1 997年 5月~ 2 0 0 0年 8月 ,我们分别利用VNS、ENG和Frenzel镜对 78例眩晕患者进行了前庭功能检查与比较 ,借以探讨VNS的临床应…  相似文献   

9.
三半规管阻塞与迷路切除术后前庭功能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豚鼠三半规管阻塞与迷路切除术后前庭功能代偿的异同。材料与方法 :将 15只健康豚鼠分为 2组 ,其中 8只豚鼠行右侧三半规管阻塞术 (triple semicircular canal occlusion,TCO) ,7只豚鼠行右侧迷路切除术(labyrinthectomy,L E) ,于术后一个月内观察豚鼠行为学及眼震电图 (ENG)的动态变化。结果 :发现术后第 1天两组均出现自发性眼震 ,正弦摆动刺激术侧时未引出诱发性眼震 ,头向右侧偏斜并沿地面垂直轴向术侧旋转 ;L E组却出现翻滚现象。术后第 3、5、10、15、30天正弦摆动眼震试验 ,两组豚鼠术侧眼震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 ,TCO组于 15天左右向眼震基本恢复对称 ,而 L E组至术后 30天仅摆动幅度 12 0°、15 0°、180°左右向眼震基本对称 ,摆动幅度为 6 0°、90°双向眼震反应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另外 ,L E组有 3只豚鼠仍存在头偏。结论 :TCO组要比 L E组动物恢复快 ,建立代偿和失平衡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微波技术对 2 0只豚鼠行后半规管阻塞术 ,观察术前、术后豚鼠眼震电图 (ENG) ,听性脑干反应 (ABR)及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 1天豚鼠正弦摆动刺激时术侧眼震反应减弱 ;术后第 3天双侧眼震恢复对称 ;术后 30 d冰水实验结果显示两耳能引出对称性眼震 ;术后 ABR阈值无明显改变 ;术后 6 0 d病理切片证实后半规管完全阻塞而耳蜗 Corti器和壶腹嵴正常。结论 :应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是对后半规管阻塞术的一种有意义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前庭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前庭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6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用跟震电图测试仪进行自发性眼震试验、位置试验、摇头试验、转颈试验、温度试验和视眼动系统检查(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对上述各项试验数据进行相应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前庭功能异常为68.4%,对照组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72,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前庭功能减退有一定关系,且多为外周性眩晕,眼震电图可提供客观的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眩晕患者的致病原因及眼震电图特点。方法应用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phy,ENG)结合听力学、影像学及其它检查方法对129例45~68岁的眩晕患者进行检查。结果129例患者中,病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者72例(55.8%);耳毒性药物中毒15例(11。6%);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12例(9.3%);突发性耳聋7例(5.4%):脑供血不足5例(3。9%);听神经瘤5例(3.9%);前庭神经元炎2例;良性位置性眩晕2例:后颅窝肿瘤1例;病因未明8例(6。2%)。结论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较多,常2~3种以上疾病并存,应注意鉴别,并采取综合治疗。在鉴别中枢性、外周性眩晕方面,病史的详尽分析,临床神经耳科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和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在内的听力学检查以及ENG检查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前庭学     
931684智能化眼震电图机临床应用体会/朱丽雅…犷河南医科大学学报一1993,28(1)一89~90 为了提高对眼震电图分析计算的精确度和速度,研制出HzY一I型智能化眼震电图机,是以IBM一PC微型计算机为主体,将常规眼震电图机做成一块功能插板,利用计算机监视器绘出眼震刺激信一号,实现眼震信号的诱发、测试、记录及分析一体化的全汉字智能化仪器。测试项目包括常规眼震电图机所测项目,并可同时将各项试验波形、数据存贮以备分析、计算结果。可记录眼震潜伏期、快慢相角速度、振幅、频率,白动计算出左右眼震不对称比和左右眼震优势方向比,并可打印…  相似文献   

14.
冷热试验是评价前庭功能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眼震电图 (ENG)可量化各眼震参数 ,如反应时间、反应高潮期最大频率 (Fmax)、最大慢相速度 (Vmax)等。其中 Vmax是反映前庭功能最敏感的指标 ,为目前诊断单侧轻瘫 (UW)、优势偏向 (DP)的标准。但 ENG检查费用昂贵、操作复杂、费时。为寻求一种简便、经济又能反映前庭功能状态的方法 ,用 Frenzel′s镜观察眼震 ,记录反应时间及 Fmax,并与 ENG记录的 Vmax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患者半卧位头前倾 30°,冷水温度2 2℃ ,温水温度 4 4℃ ,用水量 2 0 ml,于 2 0秒内注入外耳道深处。灌注顺序依…  相似文献   

15.
红外视频眼震检查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震视图(VNG)应用于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价值。方法对50例拟诊BPPV患者,在视频眼动观察记录下完成DIX_Hallpike变位及ROLL滚转试验,判别受累半规管并采取相应手法复位。结果 (1)依据眼震特点和方向判断受累半规管[1]:后半规管(PSC-BPPV)39例,占78%;水平半规管(HSC-BPPV)6例,占12%;前半规管(ASC-BPPV)1例,占2%;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同时受累及4例,占8%;(2)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手法进行复位治疗,1周后随访疗效:痊愈4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眼震视图对BPPV患者眼震情况的客观记录,提高了受累半规管的准确判别率,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可以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裸眼及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VNG)下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患者眼震及诊断结果的差异。方法108例BPPV患者分别进行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Roll),应用红外视频眼震电图仪观察眼震特点,进行定位诊断,并与裸眼下观察其眼震特征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08例患者中共诊断后半规管BPPV(PSC-BPPV)75例(69.44%,75/108),裸眼及VNG辅助下典型眼震检出率分别为66.67%(50/75)和93.33%(70/75);前半规管BPPV(ASC-BPPV)18例(16.67%,18/108),裸眼及VNG下典型眼震检出率分别为72.22%(13/18)和100%(18/18),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9例(8.33%),裸眼及VNG辅助下分别正确诊断7例和9例;混合型BPPV6例(5.56%),裸眼及VNG辅助下分别正确诊断3例和6例。结论 VNG能够客观地记录BPPV患者的眼震情况,有助于提高眼震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速尿试验诊断膜迷路积水的可靠性,对膜迷路积水患者(实验组)及非膜迷路积水的眩晕患者(对照组)各54例行速尿试验。静脉注射20mg速尿,眼震电图(ENG)记录用药前后眼震的变化,以用药后眼震最大慢相速度(MSV)上升22.97%为阳性指标。两组阳性率分别为70.4%及25.9%。两组速尿试验阳性患者用药后优势偏向(DP)阳性率均明显降低,实验组降低率为77.8%(21/27),其中9例降至正常,提示DP的变化亦有重要意义。全部受试者无1例听功能受损或原症状加重。速尿试验为诊断膜迷路积水的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限震电图(ENG)能发现强度弱、肉眼不能发现的前庭性眼震(V N)及慢相速度低于6°/秒的眼震。这类眼震既可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耳病患者。有认为它是由内淋巴液的微弱飘动所致成的生理性眼震;有人称其为无诊断意义的特发性眼震;另有人认为它是前庭功能紊乱(如前度系外伤或感染的后果)的客观体证。作者为确定前庭弱度眼震的临床意义,曾对103名健康人(20~44岁,平均25岁;男38,女65)进行了自发性  相似文献   

19.
前庭学     
900451 眼震电图微机系统控制及处理/杜宝东…∥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9,24(3).-155~157 本研究采用国产TP801单板机系统控制眼震电图检查的各种测试设备,并对眼震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采用了我国自己设计和生产的测试装置,可做八种试验检查,能获得慢相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家族性显性遗传之视动特征。32岁的母亲和9、8、4岁三个孩子中,母亲及其两个幼女早年发病,为非进行性向上跳眼震和轻度共济失调,长子为向上顿挫凝视眼震。核磁共振发现母亲及二女小脑蚓部萎缩,而子则正常。眼震电图检查:4人中3人有向上的自发性眼震。慢相速度为8°/sec,向上看速度加大,向下看降低;2例慢相呈线性,光线和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