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1年6月~2007年10月收治的17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的疼痛改善率88.2%,间歇性跛行改善率91.7%.术前Cobb角平均28.4°(16°~51°),术后Cobb角平均7.8°(0°~33°),改善率72.5%;随访8~48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矫正明显丢失,无断钉及螺钉松动.结论 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畸形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三维影像处理软件对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处理分析,对脊柱的矫形手术进行术前设计和模拟操作,指导脊柱矫形手术操作。方法利用三维处理软件对我科自2004年4月至2006年7月的30例脊柱后凸患者的连续断层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在矢状重建片上分别测量中矢位后凸Cobb角、经双侧椎弓根后凸Cobb角、分别经双侧椎弓根截骨所能获得的矫正角、畸形椎上下相邻两个椎体椎弓根横径,据此设计截骨方案,模拟脊柱后凸截骨。结果30例脊柱后凸患者中胸椎后畸形8例,腰椎后凸畸形22例,其中陈旧骨折后凸畸形24例,结核性后凸3例,半椎体畸形1例,侧弯后凸畸形1例,性质不明1例,年龄为18岁至66岁。所有患者术后慢性胸腰背痛和神经功能障碍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脊椎后凸畸形的角度(Cobb法):10°~60°,平均26.4°;行脊椎后凸矫形术后Cobb角为0°~35°,平均14.7°。利用三维处理软件能更加直观地对后凸脊椎行三维观察,有助于脊柱后凸患者截骨矫形的术前设计。结论螺旋CT扫描能充分获得病变部位的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算速度越来越快,通过三维影像处理软件,重建获得矢状位、冠状位以及三维立体图像,使得脊柱后凸的术前设计更加精确直观,有利于手术中截骨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选择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总结2006年3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的27例LenkeⅠ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根据术中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选择方法不同,全部病例可分为标准置钉组(A组)14例和个体化置钉组(B组)13例。术前2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角、T5-T12后凸Cobb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标准置钉组术中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进钉点选择方法,而个体化置钉组则根据术前CT预先设计出的进钉点来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结果术后2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角矫正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要明显高于标准置钉组(P〈0.01)。结论个体化选择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能提高术者的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严重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志振  宋洁富  陈斌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1):1506-1508
目的 评估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对13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患者行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单纯后路全脊椎截骨并钛网椎管重建的方法.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脊柱后凸Cobb's角、侧位片上C7-S1水平距离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 随访1~2.5年,平均(16.7±5.3)个月,后凸Cobb's角术前为(78.7±17.6)°,术后为(10.2±3.8)°,矫正率85.2%,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丢失(3±0.5)°.C7-S1水平距离术前为(15.2±4.3)mm,术后为(3.8±0.7)mm,矫正率75.3%;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者7例,Frankel C级4例,D级3例,术后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2例.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结论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并钛网椎管重建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良好,术后植骨融合好,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三维影像处理软件对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資料处理分析,对脊柱的矫形手术进行术前设计和模拟操作,指导脊柱矫形手术操作。方法利用三维处理软件对我科自2004年4月至2006年7月的30例脊柱后凸患者的连续断层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在矢状重建片上分別测量中矢位后凸Cobb角、经双侧椎弓根后凸Cobb角、分別经双侧椎弓根截骨所能获得的矫正角、畸形椎上下相邻两个椎体椎弓根横径,据此设计截骨方案,模拟脊柱后凸截骨。结果 30例脊柱后凸患者中胸椎后畸形8例,腰椎后凸畸形22例,其中陈旧骨折后凸畸形24例,结核性后凸3例,半椎体畸形1例,侧弯后凸畸形1例,性质不明1例,年龄为18岁至66岁。所有患者术后慢性胸腰背痛和神经功能障碍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脊椎后凸畸形的角度(Cobb法):10°~60°,平均26.4°;行脊椎后凸矫形术后Cobb角为0°~35°,平均14.7°。利用三维处理软件能更加直观地对后凸脊椎行三维观察,有助于脊柱后凸患者截骨矫形的术前设计。结论螺旋CT扫描能充分获得病变部位的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算速度越来越快,通过三维影像处理软件,重建获得矢状位、冠状位以及三维立体图像,使得脊柱后凸的术前设计更加精确直观,有利于手术中截骨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6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均实施后路小切口微创分期术,对照组行常规CT或X线辅助手术治疗,观察组行术前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平均置钉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观察组的终末融合后侧凸主侧凸冠状位Cobb角低于对照组,初次平均矫正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脊柱侧凸,可有效提升手术效果,更好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提高矫形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结果:21例患者经矫形术后康复良好,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脊柱侧凸矫形术是目前治疗脊柱畸形较好的方法,手术后的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郭新军  朱振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28-2629,2631
目的探讨人工珊瑚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某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人工珊瑚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患者19例,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9例,D级4例,E级1例,观察术后椎体后凸畸形Cobb角和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19例术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珊瑚骨植骨块均在4~12个月融合,未见植骨块移位。随访1年,未见矫正明显丢失,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明显,B级1例,C级1例,D级6例,E级11例。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人工珊瑚骨内固定矫正畸形,能够彻底清除病灶,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有助于植骨融合和减少结核复发,植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陈崇文  王宇飞  佟斌 《现代保健》2010,(13):135-13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类型比较繁杂,制定手术策略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系统的工程,其术前分型对手术指导有极其重要意义。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对Cobb角〉50°、骨骼发育未成熟者,Cobb角≥40°、非手术治疗无效(半年内侧凸进展超过5°)、胸椎后凸过小或过大、胸腰段后凸或腰椎后凸畸形及伴有明显外观畸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然而,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每个类型的侧凸又有不同的特点,其手术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重视分型,正确制定手术方案,对保证手术疗效、避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与后路手术效果,分析两种手术后椎体矫正角度丢失对影像学结果的影响,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6例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两组,前路手术组26例,后路手术组30例。随访24~48(36±11.7)个月。根据随访X线侧位片测量矢状位Cobb角作为评价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2组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矫正度丢失是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前路手术对于改善和维持脊柱该段骨折的矫正度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2例骨骼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Milwaukee支具或Boston支具矫正,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0~15岁,平均13.2岁。胸腰双主弯7例,单胸弯9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Risser征0度10例,Ⅰ度5例,Ⅱ度4例,Ⅲ度3例。原发弯Cobb角20°~52°,平均32.9°,20°~35°者10例,大于35。者12例。每3—6个月定期复查,摄片,测量初次就诊及末次随诊时Cobb角、顶椎旋转度及Risser征。结果全部病例随诊3~5年,32.3%的病例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进展率最低,Risser征越小,初步支具矫正率越大,测凸进展越高。结论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的支具治疗失败率最低,原发弯Cobb角越大,测凸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1例.结果:术后随访12~32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7例,4例术后1-3月结核窦道形成,行清创、引流、理疗等愈合,两例结核病复发,余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术前Cobb角19.8°,术后Cobb角10.4°,平均矫正9.4°.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应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的4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年龄(65±4.5)岁,病史(8.5±6.2)年,腰弯Cobb角32.4。±3.7°。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弯cobb角(°)、胸腰段后凸及腰椎前凸Cobb角(°)、腰3、腰4椎体倾斜度(°)、顶椎偏距(cm)、躯干偏移及经c7椎体中心的铅垂线距S1后上缘的距离(cm)。根据JOA评分标准判断随访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7例,随访时间(29±9.5)个月。术后早期:冠状面Cobb角较术前平均矫正17.9°±3.3°(矫正率55%),胸腰段后凸较术前矫正3.8°±1.6°(矫正率51%),腰椎前凸较术前平均增加13.4°±4.9°,顶椎偏距及腰3、腰4椎体倾斜度较术前分别矫正(1.9±0.7)cm、4.1°±1.3°、5.4°±2.6°,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矫正(1.8±1.0)cm、(3.6±1.1)cm]。末次随访显示:冠状面Cobb角矫正丢失2.4°±0.5°,胸腰段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2.6°±1.1°,矢状面矫正丢失(1.2±0.4)cm,无一例假关节形成,疗效优良率84%。结论对于腰弯Cobb角不超过70°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总体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不同病程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6年7月应用PKP治疗130例186个椎体。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病程)分组:〈3周为A组(46例);3~6周为B组(44例);〉6周为C组(40例)。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0~30个月,未见肺栓塞、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各组PKP术后所有伤椎疼痛均显著减轻,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止痛效果随时间保持稳定;各组疼痛缓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术后各组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不同,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KP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程度不同,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对新鲜和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可有效止痛;PKP对病程小于3周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间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9例患者进行随访,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MiGill—Melzack疼痛分级法,并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后凸畸形Cobb角。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相对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VAS评分、MiGill—Melzack评分及Cobb角均有改善(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迅速缓解疼痛,增强椎体强度和脊柱稳定性,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相似文献   

16.
曾祥永 《现代保健》2010,(27):25-27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39例,全部均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方法行手术治疗。其中单节段受累35例,T11 5例、T1215例、L115例。双节断受累4例,T11和T123例、T12和L11例。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4例、C级13例、D级7例。结果所有的脊髓均获得了充分的有效的减压,脊柱得到了良好的内固定,平均随访24个月,植骨处融合良好,有1例出现了脊柱后凸畸形,有2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伤椎由术前的(1.6±0.3)cm恢复到术后的(3.0±0.3)cm,Cobb角由术前的(27±2)。恢复到(40±3)°。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19例、D级8例、E级2例。结论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前后路均为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缺点。但前路手术可直接脊髓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且融合率高,在脊柱的畸形矫正以及脊柱的稳定性重建方面为一种更为确切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榕萍 《健康大视野》2007,15(5):108-109
脊柱侧凸是发生在三维空间的结构畸形。手术矫正是较有效的方法之一,进行前路矫形术除手术技术难度之外,也要具有高水平的麻醉技术,两个专业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现将手术配合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江地区中、小学青少年儿童学生脊柱侧凸的患病率。方法:应用目前常用的脊柱侧凸三检筛选(体检、云纹照相、X线片),对广东省阳江市19646名7-16岁在校中、小学青少年儿童学生进行普查,体检及云纹照相阳性者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X线片,采用Cobb法测量,Cobb角≥10。者确诊为脊柱侧凸。结果:19646名受检学生中一检阳性399人,阳性率2.03%;二检阳性175人,阳性率0.89%;三检阳性122人,阳性率0.65%;即广东省阳江地区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为0.65%,其中男性患病率0.62%,女性患病率7.8%,两者的患病率之比为1:1.26;Cobb角10°-19°103人,20°-29°18人,30°-39°10人,40。及以上者5人。结论:脊柱侧凸在青少年儿童时期有较高的患病率,开展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凸普查对早期防治脊柱侧凸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1月~2015年4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28例,随机选择其中64例作为A组,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剩余64例作为B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A组与B组患者的背部疼痛程度、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背部疼痛程度评分、后凸Cobb角低于B组,椎体高度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截骨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意义.方法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36例,均在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三维内固定截骨矫形术.站立位全脊柱正位片将患者分型:A型,C7铅垂线偏距骶骨中垂线<3 cm;B型,C7PL偏向腰椎主弯凹侧>3 cm;C型,C7PL偏向腰椎主弯凸侧>3 cm.结果 A型10例,B型 20例,C型6例.A型和B型后路顶椎区凸侧入路截骨矫形术,C型后路截骨水平在主弯远端.随访无丢失.结论 截骨矫形后平衡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