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柔肝法与肝气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李冠仙曾说“治病若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临床上,肝气病治法有疏肝、柔肝、缓肝、泄肝、抑肝等多种。其中,疏肝法为医家常用,也多能收到药到病除之功,但有很多肝气病,会出现疏之不愈或愈疏愈甚的现象,此时要转用柔肝。正如治肝大家王旭高所述“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又如张山雷所言:“肝阴耗损之证,专事疏肝不独无效,反增其燥伤阴血,柔可驭之。”  相似文献   

2.
治肝八法在妇科临床应用浅谈刘文圭(山东省临沂地区中医院276007)主题词月经失调/中医药疗法,疏肝,泻肝,平肝,柔肝,温肝女子的生理病理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笔者从临床实践中观察,治肝法在妇科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就几种...  相似文献   

3.
和肝法是以柔和调达,复平肝木气血及其人体气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有疏肝气、柔肝血、清肝热等。女子以肝为先天,因而和肝法在妇科病中广泛应用。带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在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强调肝在带下病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将和肝法贯穿在带下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即采用疏肝健脾、养血柔肝、清肝祛湿等方法调肝气、助肝用,既可调理气血,又能助脾运化水湿以治带下病症。总结近年来的文献发现:在带下病的治疗中,脾虚湿困型常用柴胡、荆芥、玫瑰花、绿萼梅、川芎等疏肝理气使肝不乘脾,阴血亏虚型则用当归、白芍、阿胶、山萸肉等滋阴补血柔肝,湿热型用栀子、茵陈、龙胆草、椿根皮等清肝泄热,肾阳亏虚型则用熟地黄、山茱萸、补骨脂、菟丝子肝肾同补等等,并总结了近代大家以和肝法治疗带下的独家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医临床治疗鼻病,多从肺、脾、肾论治,虽有从肝胆论治者,亦多辨为肝胆湿热之证,鲜见以平肝、疏肝、养肝等法治疗鼻病的报道。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柔肝法治疗鼻病,疗效满意。柔肝即是在养肝体的基础上使郁滞得舒、横逆得缓,从而恢复肝木柔和之性[1]。柔肝法是疏养结合[2],用于血  相似文献   

5.
柔肝法是中医临床常用肝病治法之一。恰当的运用柔肝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诸多常见病证和疑难杂证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文献和临床两个方面探讨柔肝法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当代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黄丽娟教授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既要重视心脏本身气血阴阳的失调,又应重视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对心脏的影响。心与肝、脾在生理、病理上联系紧密,因此,黄教授强调"心脾相关""心肝相关",认为理脾、调肝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重视从调理肝脾入手治疗心血管疾病,提出了"理脾六法("补益心脾法,益气温脾法,温补脾肾法,清胃化滞法,疏理气机、理脾和血法和清热化痰法)和"调肝五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法,清热平肝、凉血清心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法,养血柔肝、宁心安神法)。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10年柔肝法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文献。柔肝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主要有胃脘痛、嘈杂、震颤、抽搐、中风病、瘿病、臌胀、症积、胁痛等。通过对具有柔肝作用的方剂进行实验研究,证实多种柔肝方分别具有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抗消化性溃疡、调治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参考文献33篇。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从肝论治四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临床常见的病,与肝失疏泄及情志过激波动有关,采用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清肝通络、清肝和胃、柔肝益胃法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调肝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长期精神刺激、紧张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笔者应用调肝法治疗糖尿病 ,取得一定疗效。肝郁气结 ,化火伤津型 ,治以疏肝清肝养肝生津 ;肝郁犯胃 ,胃失和降型 ,治以疏肝和胃降逆 ,柴胡疏肝散合温胆汤加减化裁 ;肝阴不足型 ,治当疏肝养肝柔肝 ,一贯煎加减 ;脾虚肝郁型 ,治当健脾柔肝、舒肝 ,自拟方加减 ;肝肾亏虚 ,风阳内动型 ,治当滋补肝肾 ,平肝熄风 ,自拟方化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病机特点与治疗方药,启发辨证思路,指导郁病临床防治。方法:通过整理和分析古代医家有关郁病论治的相关文献,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体会,从理论基础与临床运用两个方面进以论述。结果:补肾柔肝法论治老年抑郁症,疗效确切,并附以相关方药。结论:补肾柔肝法为老年抑郁症论治的根本,且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关于肝病的治法,历代医家的论述繁多,但是一直到清代对肝病治法才有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其中王旭高的《西溪书屋夜话录》中仅存的《肝病证治》一篇,专门阐述治肝三十法,可以说是总结了历代肝病的治法。现将其归纳为四类八法,笔者以其中的清肝法、泻肝法、养肝法、温肝法作研究。笔者遵循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以“整体观念”分析彼此之间的逻辑与哲理,达至临床上选用适当的“治肝法”。  相似文献   

12.
肝心痛与疏肝法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型性格或行为是冠心病的独立易患因素之一,与肝心痛的发生密切相关。疏肝法可取得较好疗效,因此疏肝法防治肝心痛的发生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裘昌林教授诊疗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方法]通过复习相关中医文献、跟师临证、整理医案等方式,总结TTH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裘师的治疗思路、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一则以示临床应用。[结果]裘师认为,TTH的发生虽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之阴血不足,肝体失柔是导致头痛反复发作的内在病理基础;临床辨证分为肝血不足型、肝脾不调型、风痰上扰型、肝阳上亢型、肝火炽盛型5型;临证时分别以养血柔肝、调和肝脾、健脾化痰,平肝息风以及滋阴潜阳,平肝息风和清热平肝为治则,分别以四物汤、逍遥散、半夏白术天麻汤、滋水清肝饮、龙胆泻肝汤加减辨证治疗;用药上注重疏肝与柔肝并举,清肝与平肝合用,适时选用引经药,久病入络配伍虫药。所举验案属风痰上扰型头痛,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健脾化痰、平肝息风,取得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裘师治疗本病的辨证诊疗思路。[结论]裘昌林教授从肝论治TTH,疏肝与柔肝并举,清肝与平肝合用,中医理论依据充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介绍李永寿教授疏调肝木法治疗脾胃气机升降的经验。李永寿教授认为肝主疏泄,脾胃是人体气机之枢纽,脾升胃降,中焦气机顺畅,肝气宣达,脾胃升降和顺;肝藏血,主疏泄,厥阴通过任脉与胞宫相连,司血海,调胞脉,肝主冲脉,致月经不调;情志不遂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以"疏调肝木、气机和畅、脏腑自安"为基本治疗原则,再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加减,常用"疏肝解郁和胃、疏肝理气化痰、平肝降逆止呕、抑肝扶脾止痛、培土抑木止泻、疏肝益气健脾、滋阴疏肝和胃、疏肝除湿散满、清肝散郁和胃、化瘀疏肝和络、疏肝涤痰安神、疏肝理气利水法"治疗肝木不调诸病,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读《傅青主女科》是如何运用养血柔肝解郁法治疗妇科病的,从而对妇科临床进行指导。方法:本文从不同病种、不同白芍用量,对《傅青主女科》应用养血柔肝解郁法调经、治带、止崩、种子的内涵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调经方剂共15首,其中12首方剂用养血柔肝之白芍,其中"经行腹痛"共5条,4条用到白芍;5种带下病中,"赤带"、"青带"、"白带"3种用到白芍;10种不孕中,3种用到白芍;"郁结血崩"中用到白芍;"嫉妒不孕"、"少腹急迫不孕"、"身瘦不孕"中用到白芍。结论:运用白芍为主药的养血柔肝解郁法,是《傅青主女科》常用的治疗妇科病的方法,进一步印证了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观点以及治疗妇科病柔肝重于疏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升肝和胃法治疗胃脘痛青海省中医院王常绮青海省卫生学校高炳英升肝和胃法,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所创立。他用药独具匠心,自成风格,笔者在临床采用此法治疗胃脘痛疗效颇佳,浅析其特点,仅供参考。1升肝以调理脾胃:慢性胃脘痛、多见肝气郁而不达,木气旺而横逆犯胃,出现...  相似文献   

17.
作者据“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理论,对临床部分咳喘病人分别用疏肝化痰、凉肝化痰、柔肝化痰等法辨证施治,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34例患者均经多种抗组胺药物及钙剂、中药治疗,部分使用激素短期多次治疗.本文采取滋阴柔肝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4.1%.结论: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切合病机、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肝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萎缩性胃炎属慢性难治之症,临床观察病变过程中每每与肝有关。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证候.从肝着手,以疏肝理气和胃、疏肝利胆和胃,柔肝养胃等法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并认为肝郁气滞、血瘀贯穿病之始终。理气活血不可忽视。由此认为萎缩性胃炎实证、虚实夹杂证多,虚证较少。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常见治法有益气健脾法、益胃生津法、清热解毒法、理气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及化痰祛湿法等。然调肝法在预防胃癌发生,对化疗减毒增效,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好疗效。胃癌从肝论治,当首重疏肝,还当结合平肝、清肝、补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