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内皮素(endothelin,ET)及甲襞微循环在原发性高血压和有原发性高血压史的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分别测定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NPY、ET的含量及使用微循环测定仪观察以上各组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中NPY、ET的含量增高,微循环异常积分增高(P均<0.01),但患者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存在神经内分泌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及微循环障碍,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这两类疾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临床意义。方法选用XG-5型微循环摄影体视显微镜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状态,并利用“田牛法”进行评定。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异常,且微循环障碍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存在着较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或高血脂患者,应定期进行甲襞微循环测定,以便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对83例高血压患者、同步进行血流变及甲襞微循环指标的观察,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血沉和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值和总积分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 0.01。提示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和甲襞微循环的障碍是并存的,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和微循环的障碍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和甲襞微循环改变。方法对50例健康人和6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的改变(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与微循环障碍有一定关系,微循环检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诊断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4种神经肽(NP)在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3例HCH患者24 h内和3 d、7 d、14 d外周血4种神经肽水平,并以3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血浆ET、NPY、CGRP水平动态检测均高于正常水平,而NT水平动态检测低于正常水平.以发病第3 d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浆4种神经肽含量在HC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严密监测这4种神经肽含量的动态变化,对于患者病情程度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平肝潜阳针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平肝潜阳针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针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200l-04/2002-10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中医辩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潜阳的原则,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取穴为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1次/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d以后测量血压和观察甲襞微循环,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15d后,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压均有明显改善,血液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81&;#177;0.50,0.97&;#177;0.49)分,(1.11&;#177;0.50,0.70&;#177;0.45)分,(3.81&;#177;1.00,2.53&;#177;0.97)分,血压变化显效9例(28%),有效18例(56%),无效5例(16%),总有效率为84%(P&;lt;0.05),健康志愿者各项变化不明显(P&;gt;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减小血管外周阻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4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测定。结果表明,患者存在着煎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微循环障碍,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Y ,NPY)、神经降压素 (neurotension ,NT)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noassay,RIA)测定 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 2 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NPY、NT水平 ;同时检测其心、脑、肾靶器官功能。结果 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NP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而NT水平低于对照组(P<0 .0 5 ) ;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水平随血压升高而逐渐增高 (P>0 .0 5 ) ;而血浆NT水平随血压升高而降低 (P <0 .0 1) ;③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血浆NPY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 ,而血浆NT水平低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 ,而在各靶器官损害患者之间血浆NPY、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与NT水平两者呈负相关 (r =- 0 .4 5 ,P <0 .0 5 )。结论 血浆NPY和NT水平的变化不仅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 ,也参与了疾病的发展。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NPY、NT水平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测定。结果表明,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与对照组之问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平肝潜阳针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2001-04/2002-10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中医辩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潜阳的原则,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取穴为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1次/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d以后测量血压和观察甲襞微循环,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15d后,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压均有明显改善,血液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81±0.50,0.97±0.49)分,(1.11±0.50,0.70±0.45)分,(3.81±1.00,2.53±0.97)分,血压变化显效9例(28%),有效18例(56%),无效5例(16%),总有效率为84%(P<0.05),健康志愿者各项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减小血管外周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与神经降压肽(NT)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其动态血压监测的特征将其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在2: 00、8: 00、16: 00分别测定其血浆NPY、NT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而N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在2: 00时NPY水平明显升高(P<0. 05),NT明显降低(P<0. 05)。结论 不同昼夜血压分布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NT水平昼夜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脑卒中患者血浆GMP-140及vWF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卢岑  王小朝  汤立军 《新医学》2000,31(2):82-83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管性假友病因子(vWF)在高血压病和有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的发病过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高血压病、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GMP-140及vWF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脑出血患者,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GMP-140及vWF的含量均分析高于正常对照组,脑出血患者的血桨GMP-140的含量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但其作用的研究结果具有争议性.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一氧化氮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神经内科,血液科,检验科.对象选择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42例,正常对照组41例,均为健康体检者和献血者.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研究对象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正常对照一氧化氮含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入院时高(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出血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60.70±21.56)μmol/L,(55.19±28.53)μmol/L,(58 51±28.53)μmol/L,(62.13±23.30)μmol/L,比正常对照组低(t=4.386 8,t=4.747 6,t=4.187 3,t=3.969 8,P<0.01),且连续4次检验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前3次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与脑出血同期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出血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高(t=3.3436,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低水平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脑出血患者的低水平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梗死患者持续时间更长,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但其作用的研究结果具有争议性。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一氧化氮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设计: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神经内科,血液科,检验科。对象:选择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42例,正常对照组41例,均为健康体检者和献血者。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研究对象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正常对照一氧化氮含量低,差异有显著性(P&;lt;0.01);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入院时高(P&;lt;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出血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60.70&;#177;21.56)μmol/L,(55.19&;#177;28.53)μmol/L,(58.51&;#177;28.53)μmol/L,(62.13&;#177;23.30)μmol/L比正常对照组低(t=4.3868,t=4.7476,t=4.1873,t=3.9698,P&;lt;0.01),且连续4次检验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梗死组前3次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与脑出血同期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梗死组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出血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高(t=3.3436,P&;lt;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低水平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脑出血患者的低水平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梗死患者持续时间更长,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神经内分泌因素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分泌因素与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24h血压节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78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其与24h血压节律正常组(杓型组)及异常组(非杓型组)的关系。结果 78例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水平与2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呈正相关;血浆NT水平与24h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结论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血浆NPY、NT水平昼夜变化不同,二者含量的改变与血压波动相关。NPY、NT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病过程,并促进其发生、发展。血浆NPY和N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评估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特点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对11例OSAHS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观察。结果OSAHS者存在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甲襞微循环血流减慢,红细胞轻度至中度聚集,血流变学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增高。结论OSAHS患者微循环异常,血液粘度增加,血流缓慢,造成微血流滞缓形成为微血栓,是易发生脑血栓、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脑卒中患者血浆内皮素 (endothelzhe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hgene re latedpepticle ,CGRP)含量 ,探讨其疾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RIA) ,对4 1例脑梗死患者和 4 0例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浆 ,分别作ET和CGRP分析 ,并用 33例健康对照者作比较。结果 脑卒中患者血浆ET含量 ,在 2 0天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但治疗后有所下降 ;血浆CGRP含量在疾病的急性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第 2 0天恢复正常。结论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 ,血浆ET及CGRP均升高 ,并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提示两者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 (ET)含量的影响。方法 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亚低温组入院或术后 6小时入重症监护病房行亚低温治疗 ,治疗后 2 4、72小时与 3周后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ET含量 ,并与常温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2 4小时后两组患者血浆ET含量均较正常明显增高 ,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 (P <0 .0 1) ;治疗后 72小时两组患者血浆ET均比 2 4小时明显下降 ,但亚低温组仍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后 3周均恢复正常。亚低温组病死率 (2 0 .9% )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4 0 .9% ) (P <0 .0 1)。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血浆ET水平可作为判断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患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偏头痛与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偏头痛患者组及80例健康对照组,从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值、球结膜微血管的异常率及血液流变性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偏头痛患者组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异常,其改变程度与病情、病程呈正相关。甲襞循环的各项积分值和球结膜微血管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粘附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通过微循环观察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估计偏头痛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及判定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红梅  先红  黄明慧  丁群芳 《临床荟萃》2001,16(10):436-43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损害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Y ,NPY)和神经降压素 (neurotensin ,N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分析法 ,对 5 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 3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进行血浆NPY和NT含量的检测。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NPY含量 [( 1 5 0 .7± 1 5 .5 )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1 0 1 .9±37.9)ng/L],血浆NT含量 [( 4 8.5± 1 9.1 )ng/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 88.4± 2 7.8)ng/L];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浆NPY含量 [( 1 6 5 .7± 2 0 .1 )ng/L]明显高于无心脏损害患者 [( 1 2 0 .7± 2 3.4)ng/L],而NT含量 [( 4 0 .5± 1 6 .4)ng/L]则明显低于无心脏损害患者 [( 5 9.4± 1 7.3)ng/L]。 结论 :老年高血压及心脏损害患者存在血浆NPY水平异常增加和NT含量的降低 ,二者可能协同促进了老年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的形成。检测血浆NPY和NT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评估老年高血压及其靶器官心脏损害受损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