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Δ1-sul I)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的40株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acEΔ-su1I基因及1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TEM、SHV、OXA-10群、CTX-M-1群、PER、VEB、GES、CARB、IMP、VIM、DHA和oprD2)。结果40株中qacEΔ1-su1I基因阳性19株(47.5%),CARB基因阳性18株(45.0%),oprD2基因缺失35株(87.5%),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qacEΔ1-su1I基因及CARB基因携带率高,oprD2基因缺失严重。  相似文献   

2.
何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46-2847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类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50株铜绿假单胞菌,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其中最常用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达96%,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TEM(40%)、OXA-2群(5%)、OXA-10群(5%)、CARB(30%)4种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质粒型AmpC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均为缺失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严重,其原因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多耐药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耐药绿脓假单胞菌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采用MicroScan微生物鉴定系统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8株绿脓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该18株菌呈现多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0.0%-72.2%之间,对其他抗绿脓假单胞菌药物耐药率在16.7%-83.3%之间;14株(77.8%)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Ⅱ、aac(3)-Ⅱ、ant(3”).Ⅰ、aac(60')Ⅰ、ant(2”)-Ⅰ、aac(3)-Ⅰ、aac(3)-Ⅲ、aph(3’)-Ⅵ和aac(3)-Ⅳ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0.0%、38.9%、38.9%、33.3%、27.8%、11.1%、5.6%、5.6%和0;13株(72.2%)检出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DHA、IMP和OX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5.6%、27.8%、22.2%和11.1%,SHV、PER、VER、GES和VIM基因阴性,3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及消毒剂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IMP和blaVIM)、外膜孔蛋白D2(OprD2)基因(oprD)、消毒剂-磺胺耐药相关基因(qacE△1-sulⅠ)存在状况。方法采用ATB PSE5药敏试验条板微量肉汤法测定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该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均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最高为64-3%,其余的耐药率在57.1%.92.9%之间。28株Pa中blaIMP和blaVIM基因均阴性.25株(89.3%)oprD基因缺失.24株(85.7%)qacE△1-sulⅠ基因阳性。结论浙江湖州解放军第98医院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oprD基因缺失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qacE△1-sulⅠ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状,指导临床用药;分析多重耐药菌株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的亲缘性,揭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205株,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用PCR方法检测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用多分子标志分型法,以13种基因为分子标志行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检测菌株的亲源性.结果:20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18%.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在80%左右.PCR检测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bla TEM基因阳性率为50%,bla PER基因阳性率70%,bla VEB基因阳性率10%,bla CARB基因阳性率10%,bla GIM基因阳性率5%,bla DHA基因阳性率15%;未检出bla SHV,bla OXA,bla GES,bla SPM,bla VIM,bla IMP,oprD2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提示本院鲍曼不动杆菌存在院内感染传播且存在暴发性流行.结论;分离菌株对多黏菌素全部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相对较高,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敏感性较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bla TEM,bla PER,bla VEB,bla CARB,bla GIM,bla DHA等多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珏  靡祖煌  乔昀 《检验医学》2006,21(4):409-412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2005年4月从临床七分离的17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结果 17株菌中检出TEM基因为8株(47.1%),VIM、OprD2基因均为2株(11.8%),而IMP、SHV、OXA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主要是TEM基因,其次为VIM基因,OprD2缺失阳性率低,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基因的存在类型。方法用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K-B法做药敏试验,从1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且产ESBLs的菌株,用PCR检测ESBLs基因。结果17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8.9%,而对其余10种抗生素耐药率为30.3%~88.6%;20株多重耐药的菌株中,CARB基因阳性3株(15%),20株OprD2基因均缺失(100%),其余基因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可能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CARB基因国内罕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ICU分离株耐药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自我院ICU住院病人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rnonas aoruginosa,Pa)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我们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TEM、SHV、OXA-10群、PER、VEB、GES、CARB、IMP、VIM、SPM、GIM、DHA、FOX、MOX和oprD2),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Ⅱ,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并研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Micro-Walkaway-40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IMP、VIM、GIM、OXA)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进行检测,琼脂稀释法检测氰氯苯腙(cccp)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MIC的影响。结果 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舒普深、特治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43.1%和44.6%,对头孢他啶、马斯平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8%、53.8%和55.4%;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IMP阳性11株(16.9%)、VIM 4株(6.2%),oprD2基因缺失5株(7.7%),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CCCP检测阳性时,亚胺培南的MIC值下降,提示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菌株7株(10.8%)。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基因存在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30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20种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OXA-1群、OXA-2群、OXA—10群、PER、GES、VEB、CARB、IMI、VIM、SPM、GIM、SIM、DHA)和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3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TEM基因阳性28株,阳性率93.3%。CARB基因阳性1株,阳性率3.3%;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29株,阳性率96.7%。未检出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烟台地区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TEM)和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株检出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IMP和blaVIM)、外膜孔蛋白D2(OprD2)基因(oprD)、消毒剂-磺胺耐药相关基因(qacE△1-sulⅠ)存在状况.方法采用ATB′PSE 5药敏试验条板微量肉汤法测定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该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均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最高为64.3%,其余的耐药率在57.1%~92.9%之间.28株Pa中blaIMP和blaVIM基因均阴性,25株(89.3%)oprD基因缺失,24株(85.7%)qacE△1-sulI基因阳性.结论浙江湖州解放军第98医院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oprD基因缺失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qacE△1-sulI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12.
绿脓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绿脓假单胞菌(Pa)株β内酰胺酶、oprD2、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存在状况,我们进行了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情况。方法通过ICU 60株MDRP采用K-B法筛选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采用PCR法检测对亚胺培南耐药的MDRP oprD2基因。结果 60株MDRP对亚胺培南耐药有37株,耐药率61.7%(37/60);37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MDRP有30株缺失oprD2基因,缺失率81.1%(30/37)。结论 ICU MDRP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严重;细菌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导致菌体包膜通透性改变是ICU MDRP耐药机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地区引起临床感染的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耐药基因检出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临床送检标本中检出该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共分离出62株,所有符合条件的菌株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及社区门诊不同感染部位培养检测标本,剔除同一患者相同标本检出的重复菌。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该菌进β2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VIM基因、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磺胺类耐药基因和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62株该菌经PCR检测显示oprD2扩增检测呈缺失型、aac(6')-Ⅰb型、aac(6')-Ⅱ型AMEs、qacE△1-sul1型耐消毒剂、TEM型β2内酰胺酶等基因扩增阳性。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以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膜孔蛋oprD2基因为主)对亚胺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明显高于其他菌株、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与2种16SRNA甲基化酶基因型为主。多重耐药与非多重耐药菌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携带两种毒力基因菌株耐药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Ⅰ类整合子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自临床分离28株IR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ll和qacEace△I-sull基因)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28株中,intll、qacEΔ1-sull、blaTEM、blaoxA-30群和blaCARB基因阳性株数(%)分别为21株(75.0%)、24株(85.7%)、20株(71.4%)、1株(3.6%)和1株(3.6%),经序列分析分别确认为blaaxA-J0(GenBank注册号:AY841859)和blaCARB-3,25株(89.3%)oprD基因缺失,blaIDM、blaVIM、blaSHV、blaHR、blaVEB、blaCES、blaMIR、blaDHA、blaSPM、blaGIM、blaaxA,群、blaoxA-2群、blaBEL-1、blaCTX-M-1群基因均阴性。结论 临床分离的IRPa中Ⅰ类整合子携带率很高,至少存在blaTEM、boxA-10和blaCARB-3种β-内酰胺酶基因,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云浮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32%、24%、28%和24%,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SHV、DHA-1、PER和IMP-9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2%、12%、8%、12%、12%和12%,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其进行重新鉴定,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oprD2、金属酶基因、氨基糖苷类酶修饰基因。结果 4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厄它培南,亚胺培南(IPM)、头孢他啶(CAZ)、美罗培南、头孢吡肟(PE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环丙沙星、氨曲南(ATM)、庆大霉素(GEN)、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多粘菌素耐药率分别为100%、96.2%、92.0%、90.1%、84.8%、83.9%、83.1%、73.7%、65.1%、60.6%、58.0%、0%。PCR结果显示oprD2缺失率65.0%,整合子阳性率22.5%,发现金属酶基因IMP-1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ant2Ⅰ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6.0%、35.1%、26.2%,20.1%,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耐药基因占55.0%,携带2种以上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的有40.0%。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高,携带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很常见,另外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盒的整合子的存在也是细菌耐药的常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25株临床分离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外膜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耐药相关基因(IMP、VIM、SPM、GIM)。结果 25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60%;5株产金属酶,检出率20%(4株产VIM-2,1株产IMP-1);未检出SPM-2、GIM基因。结论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与产金属酶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株临床分离携有多重耐药基因盒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整合子进行检测及分型,用长片段PCR(Long—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进行DNA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含有的耐药基因。同时应用PCR扩增金属酶基因和oprD2基因。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PA27携带Ⅰ类整合子,其可变区大小为3.0kb,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经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BLAST),确定为一种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aac(6’)-Ⅱ-cm1A8-OXA-10,GenBank登录号为EU708817。oprD2基因检测阳性,未检出IMP-1、VIM-2和IMP-2型金属酶基因。结论该地区首次报道携带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的Ⅰ类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并携有多重耐药基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