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柴胡汤作用机制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小柴胡汤证的发病除外感因素外,还与病人的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对小柴胡汤证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小柴胡汤对肿瘤坏死因子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小柴胡汤能剂量依赖性地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小柴胡汤的类方大柴胡汤和柴胡桂枝汤也有同样的作用。而对照药小青龙汤则变化轻微,否定了小柴胡汤的体外作用为非特异性的结论。认为小柴胡汤预防至癌作用的重要因素,是其具有诱导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柴胡汤治疗胃脘痛151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祝建华 《河南中医》1995,15(4):212-213
小柴胡汤治疗胃脘痛151例临床总结祝建华广东省英德市中医院(513000)主题词小柴胡汤/治疗应用,胃脘痛/中医药疗法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半表半里之证。但临床上小柴胡汤的应用十分广泛,笔者以此方为主治疗胃脘...  相似文献   

4.
李战 《江西中医药》1994,25(4):57-58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近况李战(江西省南城卫校344700)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综述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大枣、甘草组成,主治外感风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半表半里之征,但临床上小柴胡汤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就其应用近...  相似文献   

5.
浅淡小柴胡冲剂的合理运用唐乌香南京建邺医院(210004)主题词小柴胡汤/治疗应用,感冒/中医药疗法,腹胀/中医药疗法世医皆知,小柴胡汤出自先辈张仲景著《伤寒论》一书。现今临床所用的小柴胡冲剂即小柴胡汤的成品。它是由柴胡、黄芩、半夏、南沙参、炙草、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方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应用于临床各科。结果:小柴胡汤对感冒、胃痛、乳痹有良好的疗效。结论:小柴胡汤临床运用广泛,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蒸馏、煎煮和提取黄芩甙等综合工艺,将我国医圣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改制成小柴胡汤合剂,不仅其药效成分与小柴胡汤汤剂完全一致,而且其挥发性成分和黄芩甙的含量均高于原汤剂。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柴胡汤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举隅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100077)卢嘉惠东阿县中医院(252201)张兆清关键词小柴胡汤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近2年,笔者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举验案数例。1急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9.
经方"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柴胡汤证的代表方,《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简称《讲座》)集中体现了经方大家胡希恕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其对小柴胡汤有着深刻的见解.笔者通过《讲座》中胡先生对小柴胡汤相关条文的论述,从其学术思想出发,探析小柴胡汤源于《汤液经》之因,阐明小柴胡汤组方内涵,分析小柴胡汤所主之证及其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之异同,总结小柴胡汤之"和"义,从理论上对小柴胡汤之应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小柴胡汤治疗产后发热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柴胡汤治疗产后发热25例韦建进李燕玲藤城镇卫生院543300广西藤县藤城镇西后街19号关键词产后发热;小柴胡汤;治疗应用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生姜、党参、半夏、大枣组成,为和解少阳的主方。笔者自1979年以来运用小柴胡汤治疗产后发热25例,取得满意...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