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2.
小柴胡汤为张仲景治少阳病主方,历代医家对该方多有论述,本人近期在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少阳经证、少阳经脉证、少阳经时证等疾病,发现其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典型病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4.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证的代表方剂,既有祛邪透热的药,也有扶正补虚的药,集寒热补泻于一体,但方中祛邪药的剂量重于补益药的剂量,若违反此剂量比,小柴胡的运用是失败的。掌握一首经方,不能只局限在病机和方的组成,原方中药物的剂量比也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小柴胡汤证的相关条文看出,小柴胡汤证不能等同于少阳病,小柴胡汤不能简单地视为少阳病主方,半表半里不能理解为小柴胡汤证病位而主要是指在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少阳、阳明、太阴、少阴或厥阴病证。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见于仲景《伤寒论》,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方中柴胡苦平 ,气质较轻 ,疏解少阳郁滞。黄芩苦寒 ,清里郁热。柴芩合用 ,能透达邪热 ,和解表里。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综其效有疏利三焦 ,调和脾胃 ,宣通内外 ,畅达气机的作用。在临床上 ,还有少阳病兼太阳、阳明、水饮、烦惊谵语等证 ,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谨举以下病症供参考。1 少阳病兼太阳证张某某 ,男 ,41岁。发热 1周 ,体温 39℃ ,头痛 ,微恶风寒 ,周身骨节烦痛 ,脘腹胀满 ,纳呆欲呕 ,舌苔薄白 ,脉弦细。治宜发散解表 ,和解少阳。处方 :柴胡 12 g、… 相似文献
7.
8.
李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7)
小柴胡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少阳证的经典方,从古至今各学者大家对该方的研究讨论也非常丰富.笔者再次提出,意在该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俱佳,可反复揣摩,在理论与实践中体会仲景用方之精妙.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最常使用的方剂之一,其应用病证之广,频率之高、取效之捷,相信我辈均有所体会,现仅就少阳病脉证和临床实践应用略作浅谈。
首先了解一下少阳病脉证。仲景《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相似文献
10.
王佃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2):74-76
初步探讨了张圣仲景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及其适应症、治禁与疑似证的鉴别,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概述了现代临床中小柴胡汤的应用及心得.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明确经典名方实脾散方剂组成与应用,为其中医临床应用提供文献证据支撑,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实脾散”及别名“实脾饮”为关键词,古籍文献通过中华医典数据库(V5.0)进行检索,现代研究文献通过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进行检索,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结果:收集了相关古籍数据89条,涉及中医古籍26本,其中宋代1本、元代1本、明代16本、清代8本;方剂组成与原文一致的共有19条,即由厚朴、白术、茯苓、木瓜、木香、干姜、附子、大腹子、草果及甘草10味药组成,记载散煎煮方法与原文一致的有20条,即煎煮时以姜枣为药引;共26本中医古籍中记载实脾散功效主治,其记载多数与原文一致,即“治阴水,先实脾土”。现代研究文献共筛选文献168篇,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最终所得37篇文献,均为实脾散临床应用研究,目前暂未有关于实脾散的药理药效学研究,实脾散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腹水、心力衰竭、腹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慢性肾炎、...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点按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基础手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点按法具有较好的温经散寒止痛、开通闭塞活络、清热安神收敛功效。点按法接触面积小,有较好的深透性,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因此常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病证。其中以骨伤科和软组织损伤方面居多,特别是对肌肉或骨缝深处的旧伤或顽痹之痛点,有明显"以痛止痛"的作用。现代医学对点按法实验研究大多围绕手法的生物力学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研制推拿手法运动力学测定仪,并实现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手法的力学指标包括对手法力学方向、大小和持续时间等方面刺激量的研究;对该手法作用机制研究以镇痛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多,有涉及现代医学的神经学、循环学、免疫学等各方面。但对点按法的作用机制尚未全面揭示,关于手法标准包括力学的量化标准也需进一步探讨,此外,除了加强实验与临床两方面研究外,别忽视对手法教学方面的思考和改革,以进一步全面推动推拿学科建设和发展,更好服务于人类医疗卫生事业。 相似文献
19.
古今灸材及灸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就古今灸材及灸法作一比较,以期推动灸法的应用与发展。古今灸疗临床施灸材料中艾占主要地位,其他材料辅之。在现代临床中,灸法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是艾条灸、艾炷间接灸、温针灸,这3项的累积频率达64.98%,而化脓灸仅占1.1%,居第17位。由此可以看出,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古代文献中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种类繁多,其中以蒜、盐、豆豉饼、附子、姜占主要地位。现代临床文献中艾炷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减少,以姜、药、蒜、盐占主要地位。古今文献对比,可以看出现代间接灸间隔材料的种类减少;隔蒜灸的应用明显减少,而隔姜灸和隔药灸的应用明显增多。古今对灸量都相当重视,古代医家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施灸部位,病情、病性,艾炷大小,灸感,施灸次数,天时、地理,发灸疮与否及灸疮的颜色来定施灸的灸量;而现代人所掌握的灸量,多是在古代灸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用于现代临床的方法,是以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艾条的大小,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的频率,施灸的疗程以及灸感等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