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查明某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和处置疫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集患者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厨师粪便、肛拭子;留样食物和水样进行致病菌检测,对分离的可疑致病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PCR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比较溯源。结果从患者样品中分离出13株宋内志贺菌;经PFGE分子分型证明13株菌为同一带型;所有菌株均带有ipa H基因,11株携带ial基因,3株携带Sen基因,均不带有Set1基因;分离株对磺胺耐药率最高为61.54%。结论结合实验室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可证实宋内志贺菌是引起这次菌痢疫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1-2014年河南省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的216株D群宋内志贺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耐药谱及代表性菌株的PFGE指纹图谱特征,为志贺菌病的病原学监测及暴发溯源提供基线数据与方法学参考。方法 采集腹泻患者粪便样本,SS平板分离培养18~24 h,采用克氏双糖铁(KIA)/动力-吲哚-尿素(MIU)与API20E系统进行生化鉴定,利用志贺菌分型血清进行玻片凝集;使用热裂解法制备DNA模板,采用多重PCR鉴定毒力基因种类。根据国际PulseNet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公布的宋内志贺菌PFGE分型技术方案进行PFGE分子分型与聚类分析。结果 216株D群宋内志贺菌中,98株为宋内Ⅰ型,118株为宋内Ⅱ型;各菌株均携带不同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包括SHET-1B、SHET-2、ial、ipaH,具有4种毒力基因组合类型;216株宋内志贺菌均为耐2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其中耐2~4种为34株(15.7%),耐5~8种为147株(68.1%),耐9~10种为24株(11.1%),耐11种为7株(3.2%),耐13种为4株(1.9%)。100株宋内志贺菌经XbaⅠ酶切与PFGE后共分为31种不同带型,相似度为68.6%~100.0%,各带型包含菌株数为1~13株不等。结论 2011-2014年河南省宋内志贺菌均携带致病性毒力基因,菌株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其PFGE指纹图谱呈现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带型特点,部分带型与其对应的耐药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相同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安徽省2008-2010年宋内氏志贺氏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为安徽省的菌痢检测和监测搭建分子平台:,方法应用纸片扩散(kirby-bauer,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方法对20株宋内氏志贺氏菌进行基因分析;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进行亲缘性分析。结果20株宋内氏志贺菌对氟哌酸(ciprofloxacin,CIP)和先锋必(cefoperazone,CPZ)最为敏感,敏感率达100%;多重PCR结果显示除志贺毒素1(shigatoxin1,SETI)为阴性外,其余三种基因:侵袭性质粒H抗原(invasionplasmidantigenH,ipaH)、志贺肠毒素2(shigatoxin2,SET2)、志贺菌增殖和侵袭相关的毒力基因(invasionassociatedlocus,ial)皆为阳性;20株菌用XbaI酶切后经PFGE电泳后可分为6个主要型别。结论安徽省受试20株宋内氏志贺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基因型高度一致;菌型呈多种型别并存的趋势,说明安徽省宋内氏菌的来源属于多克隆系。  相似文献   

4.
2006年四川省菌痢暴发疫情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06年8起菌痢疫情的传染来源和传播链,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四川省2006年8起菌痢事件病原菌分子特征、菌痢暴发疫情分离的菌株与菌株之间,各疫情分离的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用PCR检测侵袭性质粒H抗原(ipaH基因)、志贺肠毒素1(Shigella enterotoxin 1,SET1)、志贺肠毒素2(SET2)、志贺菌增殖和侵袭相关的毒力基因(ial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8起菌痢疫情的20株痢疾SET2、ial、ipaH基因均为阳性,所有菌株的SET1基因均为阴性.对20株菌以Xba 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4个型别.结论 同一暴发疫情分离菌株的PFGE型别相同,暴发疫情分离菌株都存在侵袭性致病大质粒;提示不同时间地点暴发的四川2006年8次暴发疫情可能有共同的传染来源;同一疫情来自相同的污染源;具有地区流行株的特性,应该加强监测,以控制进一步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2年湖南省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各疫情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比较各疫情分离株之间以及与常规监测分离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为追溯传染源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化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血清学方法生物分型,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012年从湖南省疫情和监测样品中分离的17株O139群霍乱弧菌均带毒力基因,均为产毒株。在进行PFGE分子分型的17株菌中,有2起疫情酶切图谱完全相同,而该2起疫情与其他的3起疫情以及这3起疫情之间的酶切图谱不完全相同。结论湖南省2012年从甲鱼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携带率高,是疫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病人和食品中分离的菌株具有高度同源,进一步证实该疫情为食源性传播。分子分型图谱相似率100%的2起疫情传染来源一致,而其他各起疫情之间关联性很小或者没有,传染来源均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一起肠炎沙门菌暴发疫情进行病原菌分子特征、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分析,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以BioNumerics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食物中毒分离4株肠炎沙门菌以XbaI酶切后PFGE可分为同一型别。结论该次食物中毒的暴发为同一型肠炎沙门菌引起,可能有共同的传染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由宋内志贺菌引起的2所学校细菌性痢疾暴发分离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追溯传染来源;同时了解分离株的耐药状况。方法对该起疫情中分离的32株宋内志贺茵,用BInⅠ酶切进行PFGE分子分型,所得图谱用Bionumerics6.0软件UPGMA算法进行聚类分析,观察患者分离株之间及和环境株的相似性;利用K-B法对宋内志贺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从患者分离的31株和自备井水分离1株宋内志贺菌指纹图谱完全相同,聚类分析相似度为100%;32株菌均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萘啶酸、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甲氧苄氨嘧啶、头孢噻肟耐药。结论引起2所学校宋内志贺痢疾的暴发菌株和环境株为同一来源菌株,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为井水受到污染引起疫情暴发,且引起该起疫情的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四川省成都市2006年崇州、大邑两地相继暴发的宋内志贺菌食源性感染疫情中病人分离菌株之间,及其环境分离菌株之间的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推断传染来源。方法:收集两地疫情暴发期间分离的宋内志贺菌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用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测试56株菌,用Xba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14个带型。其中崇州菌株38株,有26株带型完全相同(包括1株环境株);有37株菌分布于5种带型,其相似性在97%以上。大邑菌株18株,有10株带型完全相同;其余8株有7种带型,相似性较差。两地之间菌株分子分型差异明显,其相似性小于92%。结论:确证崇州、大邑两地确有宋内志贺菌食源性感染疫情的暴发,但两地之间无交叉传染关系;提示崇州的宋内志贺菌疫情是由食物凉拌菜引起;提示大邑本地有较高的宋内志贺菌流行水平和复杂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山东省2011-2014年分离的志贺氏菌(Shigella)进行血清、毒力基因、分子分型和药敏等分析,了解山东省志贺氏菌的特性及流行趋势。  方法  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分型,PCR方法扩增相关毒力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分子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抗生素敏感性。  结果  44株志贺氏菌主要为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54.55%)和宋内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43.18%)。ipaH、set1、sen、ial毒力基因携带率分别为100%、43.18%、56.82%、50.00%。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福氏志贺氏菌被分为18种带型,且总体相似度偏低;宋内志贺氏菌被分为14种带型,且89.47%的菌株相似度在90%以上。44株志贺氏菌对15种抗生素中的14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93.18%的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  结论  山东省志贺氏菌以福氏和宋内血清群为主,毒力基因携带率高,有聚类分布出现,耐药严重,应加强对志贺氏菌菌型、溯源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2009年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株和监测食品样品分离菌株菌型分布、致病力及分子分型特征,为四川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2009年从食物中毒疫情和常规监测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孤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应用PCR方法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小鼠腹腔注射进行致病力实验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等.结果 40株菌分属于5个血清群,疫情分离株分属于O3和O4群,监测分离株主要为O1群占43.75% (7/16),其中2起疫情分离到多个血清型的菌株;所有菌株trh基因均为阴性,其中20株携带tdh毒力基因,携带tdh毒力基因和不携带tdh、tlh毒力基因的菌株均有致病力.40株菌通过PFGE分型,共得到29个带型,同一疫情分离株具有多个PFGE型别..结论 四川省食品分离株和暴发疫情无太多联系,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和PFGE型别呈多样性.对于从同一起暴发疫情中检出的不同血清型和不同PFGE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需要确认各菌株与暴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