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监测38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入住PICU 后1 h 内(治疗前),6、12、24、36 h 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并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儿童做对照.比较存活与死亡者的血乳酸水平变化.结果 存活组的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后血乳酸水平逐步下降,在治疗36 h 后基本恢复正常; 而死亡者的血乳酸水平持续升高.入院6 h后各时间点死亡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 (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监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血乳酸水平变化有利于临床评估病情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在脓毒性休克患者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36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脓毒症、重度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3个亚组;比较各组血清S1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表达水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死亡率;根据脓毒性休克患者的APACHEⅡ,分为<15分、15~20分、>20分3个分段,比较不同分段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死亡率;根据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S1P表达水平与PCT、APACHEⅡ评分、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脓毒性休克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均高于单纯脓毒症组、重度脓毒症组(P<0.05);而单纯脓毒症组与重度脓毒症组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15分、15~20分、>20分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S1P、PCT表达水平、死亡率随着APACHEⅡ评分提高而提高,各APACHEⅡ分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S1P与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均呈明显正相关(r=0.381、0.358、0.463,P<0.01)。结论 S1P在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且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通过监测血清S1P表达水平,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前后乳酸水平和液体复苏后乳酸清除率,研究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重庆儿童医院PICU2006-2009年住院的脓毒性休克患儿行液体复苏,测定液体复苏前及复苏后血乳酸值,并计算相应的乳酸清除率,分析与性别、器官功能衰竭、预后的关系。结果液体复苏前乳酸值与性别、死亡或存活无差异,但与器官功能衰竭数目有相关性。液体复苏后各时间段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在存活及死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评估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价值较乳酸高,液体复苏后各时间段乳酸和乳酸清除率与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有相关性(P<0.05)。结论动态监测乳酸清除率较单纯一次乳酸值更能预测脓毒性休克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9例(脓毒性休克组)和严重脓毒症患者29例(严重脓毒症组)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入院治疗6h、24h及72h四个时间点静脉采血检测TNF-α、IL-6水平及CD3+CD4+细胞频率,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TNF-α、IL-6水平及CD3~+CD4~+细胞频率,追踪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脓毒性休克组、严重脓毒症组及对照组的TNF-α、IL-6水平及CD3~+CD4~+细胞频率具有明显差异,存活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TNF-α、IL-6水平及CD3~+CD4~+细胞频率均明显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病情越严重,机体免疫功能越低下,炎性因子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3(IGFBP-3)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60例不同程度HIE新生儿生后72h、28d血清IGF-I和IGFBP-3水平。选取同期、同龄3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进行上述检测,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结果①HIE组患儿急性期(生后72h)血清IGF-I和IGFBP-3水平下降,恢复期(生后28d)有所回升;上述两项指标水平均随病情加重而呈下降趋势。急性期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轻度组水平接近正常;血清IGF-Ⅰ水平中度组与轻度组、重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GFBP-3水平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E患儿血清IGF-Ⅰ、IGFBP-3水平均下降,且病情越重,下降越明显,恢复期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正常,提示IGF-1、IGFBP-3对临床评价HIE危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浆降钙素原对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浆降钙素原(PCT)定期检测,结合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评价PCT对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透射比浊法分别对2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及20例非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PCT检测和普通血细菌培养。部分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1周后进行PCT复检。结果 ①脓毒性休克组PCT检测值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组,有显著性差异,其灵敏度优于普通血培养。②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PCT值随病情缓解而下降。PCT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PCT检测对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长沙市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68例脓毒症患者按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PCT,并同时进行APACHE Ⅱ评分,对PCT与APACHE Ⅱ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再根据患者转归不同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评价PCT、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的指导价值。结果脓毒症组PC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PCT低于脓毒性休克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CT及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PCT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具有相关性;检测PCT水平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动脉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重度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在住院患者中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约为30%,而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为50%~60%。因此,有必要对如何提高脓毒性休克患儿生存率积极探寻有利因素,从而给予有力的干预措施,使得病死率降低。本研究对72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平均动脉压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方法检测60例患儿血清UA水平,并与6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 HIE组血清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病情越重,尿酸越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HIE组血清UA与对照组和轻度HI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HIE与对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HIE患儿血清UA水平与病情有较好的平行关系,脑损伤程度越重,其水平越高。监测血清UA水平可帮助判断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缺氧后脑损伤的程度,能为临床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蛋白水平与儿童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做为研究对象,其中好转存活24例,死亡26例;对50例患儿进行白蛋白监测,同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监测,观察白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的白蛋白值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功能障碍器官数目的增加,白蛋白值越低,病死率逐渐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模型检验χ2=26.781,P=0.000,模型有统计意义。白蛋白OR值=1.125,白蛋白可做为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白蛋白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患儿预后不良和疾病严重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