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达龙所致外周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使用可达龙,选择粗大血管停留留置针后,用输液泵持续泵入,待患者自觉输液上方不适时再行更换注射部位。输液完后按常规肝素盐水3 ml封管。实验组则选择左右上肢2条外周粗大血管分别给予留置针穿刺,可达龙泵入液每8小时交替更换静脉管路,封针时用0.9%生理盐水10 ml静脉注射,如果发现有静脉炎时再提早更换另一管路;两留置针穿刺上方给予5%鞣酸制剂涂擦,3次/d;做好告知及健康宣教工作。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外周静脉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发生静脉炎的程度也较轻。结论外周静脉使用可达龙液时,选择粗大血管;每8小时更换管路;维持液适宜速度;鞣酸制剂涂擦提前干预;使用10 ml生理盐水封管;加强患者的宣教等护理措施,可显著减少减轻外周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评估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评估表,根据患者的年龄、外周血管情况、凝血机制、是否输入刺激性药物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穿刺部位及穿刺工具,评价化疗药物外漏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180例患者中52例使用普通钢针,69例使用静脉留置针,17例选择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42例选择中心静脉导管,共有4例出现药物外漏,5例发生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评估对降低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红  学琴 《北方药学》2014,(10):12-13
目的:探讨药物持续湿敷在预防静脉泵入胺碘酮所致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使用静脉泵入胺碘酮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在开始泵入胺碘酮时即给予药物持续湿敷,对照组按常规输液流程泵入药物。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输注血管出现静脉炎的例数、出现静脉炎的时间和分级;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出现例数、时间及程度。结果:实验组出现静脉炎和疼痛的例数较对照组少,出现静脉炎和疼痛的时间较对照组迟,静脉炎分级及疼痛程度均较对照组轻,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持续湿敷可有效预防静脉泵入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用药依从性,利于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结直肠癌患者持续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置管有无药物外渗、导管内回血、管道堵塞、部分脱出、血栓形成、生活不便感、静脉炎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药物外渗、导管回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阻塞、导管脱出、不便感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管活性药经外周静脉及深静脉微量泵泵入对血管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12月需要经静脉血管活性药微量泵泵入治疗的80例危重患者按床号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观察组经深静脉泵入,对照组经外周静脉泵入,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两种经不同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对血管的影响。结果血管活性药经深静脉微量泵泵入组发生了1例穿刺处局部稍红;而血管活性药经外周静脉微量泵泵入组发生了3例渗漏、2例静脉炎、甚至1例局部组织坏死。结论需要血管活性药微量泵泵入治疗的患者宜采用经深静脉微量泵泵入,不但可以快速达到药物治疗效果,而且减少了对血管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化疗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需接受化疗治疗患者按数字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从心理护理、穿刺护理、外渗护理等方面施以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外渗率、外渗处理结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外渗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中发生过外渗的患者的处理效果也是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分别为95.0%与60.0%,组间比较以实验组明显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33,P0.01)。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对提升外周静脉化疗的治疗效果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发生静脉炎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在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中随机抽200例。从穿刺部位,输入药液的性质、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穿刺上肢较粗大的血管、输入低渗或等渗性液体、留置时间短者发生静脉炎较低。结论使用留置针输液发生静脉炎与穿刺部位、输入液体性质、以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有关。因此,在使用留置针时,应选择上肢较粗大的血管、合理用药、加强输液期间的护理,是减少静脉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张小红 《安徽医药》2013,(9):1622-1623
目的 通过对比输液室静脉化疗患者中应用一日留置针与钢针的情况,观察比较静脉炎和化疗药物渗漏的发生率,寻找合理的穿刺工具,以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20例肿瘤患者分成2组,57例使用一日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观察组,63例使用头皮针输液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输液室使用一日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有效预防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护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静脉输液病例120例,年龄1~28 d,体质量1.2~4.1 kg,根据症状、体征和临床诊断,均满足静脉输液的标准。所有静脉穿刺均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以上人员完成,穿刺使用静脉留置针。为降低外渗发生概率,尽量选择近心端血管,避免选择下肢及关节部位血管。每日对穿刺部位实施消毒护理,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外渗现象。结果 120例静脉输液病例中,发生液体外渗21例,占全部病例的17.5%,通过及时的护理处置,无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穿刺部位的红肿在3 d内全部消失。结论液体外渗的原因主要有血管因素、药物因素、操作因素和疾病本身的因素等几个方面。液体外渗的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以穿刺点为中心的红晕;输液血管的条索状静脉炎或颜色苍白。严重者可出现烧灼疼或刺痛。一旦出现液体外渗症状后,护理人员须及时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对患处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新生儿发生液体外渗的概率高,而且一旦发生,危害巨大,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医疗纠纷,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采取更精确的护理措施,提高穿刺技术,在出现液体外渗后,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不但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也可以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将应用静脉留置针的41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8例(采取护理干预)和对照组207例(常规护理),对两组使用静脉留置针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期间发生的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液体外渗、皮下血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措施可避免留置静脉针的并发症,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应积极采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静脉留置针患者采取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透明贴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临床常规方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患者穿刺成功后由透明贴固定静脉留置针,试验组患者穿刺成功后由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透明贴固定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部位症状评分、留置针敷料情况评分、静脉炎分级。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穿刺部位症状评分、留置针敷料情况评分、静脉炎分级分别为(0.32±0.15)分、(1.12±0.05)分、(1.75±0.11)级,均优于对照组的(1.12±0.12)分、(1.91±0.07)分、(2.59±0.1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透明贴用于静脉留置针患者的预防效果良好,患者穿刺部位临床症状较轻,留置针敷料情况完好,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的外周静脉炎、药物外渗的发生。方法 对36例恶性肿瘤的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肿瘤化疗。结果 34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2例穿刺失败,仅2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感染,静脉炎和渗透性损伤的发生率为零,未发生局部血肿、静脉血栓等,该技术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外周血管,给化疗患者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和处理碘佛醇静脉外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CT增强扫描的7 352例患者为试验组,在预防和处理碘佛醇静脉外渗中实施集束干预策略;选择CT增强扫描的7 328例患者为对照组,在预防和处理碘佛醇静脉外渗中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预充发现外渗发生率、肢体移动率、碘佛醇静脉外渗发生率、治愈率。结果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预充发现外渗发生率、肢体移动率、碘佛醇静脉外渗发生率、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集束干预策略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预充发现外渗发生率,降低患者肢体移动率,有效预防碘佛醇静脉外渗的发生,减轻外渗严重程度、促进痊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静脉输液患者的血管保护方法。方法由专业的静脉输液治疗护士组成3人小组,采用血管保护方法,从输液部位,针头的选择,如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后固定,拔针时血管的保护,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对血管的护理,发现外渗时如何处理等方面总结经验。对临床广泛使用的静脉留置针技术,总结经验,采取护理措施,防止回血、堵管,渗漏、静脉炎的发生,来提高留置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健康教育,协作做好静脉保护。结果由静脉输液治疗小组为长期静脉输液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其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针保留成功明显提高,发生静脉炎例数明显减少。结论采用设立责任意识较强的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更重视对血管的保护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为患者的远期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将45例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45例静脉留置未发生相关性静脉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大小、性别过程、静脉留置穿刺次数、合并糖尿病、静脉留置位置、应用高渗药物及留置针应用时间长短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年龄(62.45±12.22)岁、反复穿刺24.45%、合并糖尿病20.00%、穿刺部位下肢26.67%、应用高渗药物46.67%、留置针时间(6.15±1.21)d,高于对照组的(54.42±13.31)岁、6.67%、4.44%、8.89%、22.22%、(4.56±1.15)d(P<0.05),是引起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引起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因素复杂,应采取护理对策减少或避免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90例经外周静脉泵入多巴胺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90例经外周静脉泵入多巴胺治疗患者进行护理分析,观察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90例患者发生静脉炎7例,液体外渗5例,通过采取合理治疗护理措施后均痊愈。结论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多巴胺静脉泵入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毒性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1].但因盐酸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大,即使药液外渗也可能发生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甚至皮肤破溃.我院于2011年8月收治1例因静脉使用盐酸胺碘酮致静脉炎经季德胜蛇药与土豆片交替使用,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少药物外渗肿胀、静脉炎等并发症,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选取本院377例使用留置针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调查观察,然后对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新生儿哭闹时手脚乱蹬、乱抓,血管较细、弯曲较多,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刺激性药物的使用是导致并发症出现、留置失败的主要因素。结论:合理选择血管、掌握好穿刺技巧、正确掌握封管方法并做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即可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9.
陈雪丹 《海峡药学》2013,25(2):152-153
目的探讨硫酸镁外用预防前列地尔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静滴前30min使用50%硫酸镁溶液浸润的纱布湿敷拟静脉穿刺血管,湿敷至静滴结束。对照组不予使用预防用药,拔针后直接按压。比较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2,P=0.013);两组静脉炎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外用可有效降低前列地尔所致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方法在部分刺激性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预防效果。方法对113例癌症化疗患者使用PICC155例次,应用6种(5-Fu、长春新碱、表阿霉素、长春瑞滨、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刺激性化疗药物,统计其静脉炎及药物外渗发生率。结果155例次PICC发生静脉炎14例,发生率9.03%;药物外渗3例,发生率1.94%。结论PICC可有效地预防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应作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首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