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642例676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1mo,视力≥0.05者670眼,脱盲率99.11%; ≥0.3者627眼,脱残率92.75%。后囊膜破裂24眼,角膜水肿54眼,前房渗出26眼,术后高眼压23眼。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眼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适应于大规模的复明工程。  相似文献   


2.
王晓红  潘绍新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88-1989
目的:探讨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对1 274例1 274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第1d及随访6mo时的视力情况。

结果:术中并发后囊破裂30眼,角膜轻度水肿240眼; 术后1wk内裸眼视力>0.5者1 083眼,达到85%; 术后3mo裸眼视力>0.5者1 147眼,达90%。

结论: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适合我国白内障复明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复明工程中高龄患者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0-12/2011-05在云南省红河州复明工程中行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年龄≥80岁的67例79眼高龄患者,随访并分析术后1mo内裸眼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及术眼恢复过程等情况。

结果:术后1d; 1wk; 1mo,分别有42,63,69眼视力≥0.3,占全部术眼的53.2%,79.7%和87.3%; 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前后眼压无明显改变; 4眼术中发生后囊破裂,1眼虹膜根部离断; 术后1mo术眼角膜水肿及房水闪辉基本消失。

结论:在复明工程中为高龄白内障患者行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安全有效,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可在短期内掌握并熟练。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在复明行动中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周口地区复明行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70例692眼白内障复明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mo,视力≥0.5者609眼(88.0%),≥0.3者674眼,脱残率97.4%。≥0.05者691眼,脱盲率99.9%,术前平均散光0.89±0.40D,术后1wk;1,3mo散光分别为1.22±0.37,0.81±0.39,0.79±0.43D。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692眼,植入率100%。术中术后并发症:后囊破裂3眼(0.4%);术后角膜轻度水肿13眼(1.9%)。结论:在基层医院复明行动中适宜采用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散光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规模化白内障复明手术的特点以及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及体会。

方法:对我院(陕西省复明一号手术车)2010-03/2011-11期间4 892例4 892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炎症恢复情况等。

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达0.3以上者4 521眼(92.42%), 术后3d裸眼视力达0.3以上者4 571眼(93.44%),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4 887眼,植入率99.90%。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炎症恢复快。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简便、有效、经济、安全, 适合在大规模复明行动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72眼并发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前和术后常规做视力、裂隙灯、眼压、前房角镜检查,随访1~6mo。

结果:患者72眼中有70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mo及6mo眼压观察,有65例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较少。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晶状体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效果明显,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操作简单、经济、安全,对于无超声乳化设备的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巩膜切口缝合两针与不缝合的疗效差异。

方法:对420例477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大小为6~7mm,植入直径5.5mm硬性人工晶状体,切口对称缝合两针者205例230眼(A组),不缝合者215例247眼(B组),术后2d; 3mo观察术眼视力和角膜散光。

结果:术后2d,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193眼(83.9%)和190眼(76.9%),术后3mo,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205眼(89.1%)和198眼(80.2%),两组病例不同时期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d; 3mo,A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53±0.59,1.05±0.43D,B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85±0.97,1.31±0.65D,两组病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病例术后无出现切口渗漏、浅前房、虹膜膨出的并发症,B组病例术后有3眼(1.21%)出现切口轻度渗漏、前房稍浅,4眼(1.62%)术后第1d出现上方虹膜膨出并嵌顿于巩膜切口。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巩膜切口缝合两针者较不缝合者术后视力好,角膜散光小,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8.
援非医疗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援非医疗队工作期间对苏丹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9/2015-08在苏丹援外医疗期间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462例536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第1d,1wk,1mo的视力和眼压。

结果:术中并发症: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18眼(3.4%),虹膜脱出者10眼(1.9%),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者7眼(1.3%),人工晶状体未植入者5眼(0.9%),局限性后弹力层撕脱者3眼(0.6%),虹膜根部离断者1眼(0.2%)。术后并发症: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者47眼(8.8%),前房炎性反应者32眼(6.0%),瞳孔欠圆或轻度上移者12眼(2.2%),上方虹膜嵌顿于隧道切口者3眼(0.6%),前房积血者2眼(0.4%),感染性眼内炎者1眼(0.2%)。术后裸眼视力:术后第1d,≤0.1者52眼(9.7%),>0.1~<0.3者97眼(18.1%),0.3~<0.5者129眼(24.1%),≥0.5者258眼(48.1%); 术后1wk,≤0.1者28眼(5.2%); >0.1~<0.3者66眼(12.3%); 0.3~<0.5者150眼(28.0%); ≥0.5者292眼(54.5%); 术后1mo,部分患者未按时随访,记录随访复查的患者≥0.5者321眼。眼压:术后第1d,眼压≥20mmHg者26眼(4.9%); 术后1wk,眼压≥20mmHg者2眼(0.4%); 术后1mo,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患者眼压仍控制不佳,行术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相对安全,易于掌握,无需缝线,术后视功能恢复快,手术费用低的优点; 同时手术器械要求简单,不需昂贵的医疗设备、耗材和专业人员的配合,适合于眼科援外医疗、复明工程及边远地区防盲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切口隧道内分核手法在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采用小切口隧道内分核手法,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前房内分核手法。

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在术后1d和术后1wk均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实验组较对照组低。

结论:小切口隧道内分核手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白内障复明工程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择2011-06/2013-01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60例,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6mo,观察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60例患者术后视力≥0.5者占总数的51%, 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平均眼压较术前降低,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虹膜损伤、角膜水肿和虹膜炎症等,经过治疗后并发症均有所改善。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可以保存完好的原有的青光眼滤过泡,眼压维持较好,术后视力恢复明显,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

方法: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A组34例34眼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白联合手术); B组35例35眼先行小梁切除术,术后6mo后再行白内障手术,即所谓的两阶段手术。监测白内障术后1wk; 3mo的眼压,术后3mo矫正视力、滤过泡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白内障术后随访时间3~6mo。

结果:A,B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两组术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两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未见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选用两阶段手术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均可有效控制眼压,改善视功能; 联合手术可避免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二次手术,使视功能早日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60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6-01/2010-01确诊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2例60眼,Ⅱ~Ⅲ级核47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Ⅳ~Ⅴ级核13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糖尿病患者52例60眼白内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50眼(83%)术后1wk裸眼视力≥0.4。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经处理对术后视力无影响。结论: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采取恰当的术式,施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窦文文  邹贺  张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45-1547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3mo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07/2016-12我院白内障科就诊的34例34眼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3mo后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分别观察患者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患者各期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1眼,0.3~<0.5者8眼,0.5~<0.7者16眼,>0.7者9眼,达到或接近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wk,1、3mo眼压处于正常范围内.手术并没有明显增加角膜的散光度.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3mo后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能有效确切地提高视力,稳定眼压,术后并发症少,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雪燕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30-1631
目的:对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观察,分析并发症,总结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将我院2012-10/2013-09收治的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45例50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3.2mm隧道式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眼压及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经治疗所有患者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无明显其他并发症,眼压正常。

结论:采用3.2mm隧道式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可有效改善患者眼压,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和优点。方法:70例83眼采用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植入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1mo视力>0.3者77眼。术中1眼出现后囊破裂,但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1眼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未能植入;糖尿病患者2眼出现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下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程短、术后视力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3例2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1例12眼,进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访1mo,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30.68±7.60mmHg,术后17.83±5.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29.27±5.55mmHg,术后18.12±1.8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者(6~21mmHg)者26眼(72%),局部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良好者8眼(22%),总体有效控制率94%,眼压不能控制者(22~30mmHg)2眼(6%); 术后视力提高者32眼(89%),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发症少; 其在控制眼压方面对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田自景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224-1225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方法、预防并发症的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842例944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完成手术。结果:术后3mo回访347例504眼,矫正视力≤0.3者27眼(5.4%),其中2眼为高度近视豹纹状眼底,0.3~0.5者102眼(20.2%),0.5~1.0者305眼(60.5%),1.0以上者70眼(13.9%)。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避免了昂贵的手术设备,可安全地将晶状体核娩出,切口自身密闭性能好,实现了小切口和无缝线。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符合贫困地区医院现状。  相似文献   

18.
唐胜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105-2106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194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视力较前明显提高,视力>0.5者152眼(78.4%),0.5~0.1者37眼(19.0%),<0.1者5眼(2.6%)。结论:小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易掌握、切口闭合好一般不需缝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荀红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4):672-674
目的:对高度近视白内障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状植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74例7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39眼,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状植入,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治疗后裸眼视力为0.5及以上者比例与矫正视力为0.5及以上者比例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眼压均显著降低且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状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