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施立海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099-2101
目的 探讨抗凝药物华法令的使用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的相关性以及其在术后复发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136例CSDH行钻孔引流手术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单独使用维生素K(VK)与VK联合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患者治疗前后抗凝状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及其纠正时间,比较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与未应用患者外伤史情况、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等.结果 VK联合PCC患者INR降至正常值所用时间为(6.4±4.9)h,显著短于使用VK患者的(14.5±7.6)h(P<0.05).术前未使用华法令抗凝患者中52例(57%)有颅脑外伤史,使用华法令抗凝患者中12例(27%)术前有颅脑外伤史,未使用华法令患者有颅脑外伤史比例显著多于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P<0.05).所有患者中共有18例(13%)术后复发,均再次行CSDH钻孔引流术.使用华法令抗凝(18%)与未抗凝(11%)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患者复发时间为(20.5±8.1)d,未抗凝治疗患者的复发时间为(24.4±13.2)d(P >0.05).结论 华法令抗凝提高了非外伤性CSDH发生的可能性,PCC联合VK缩短了纠正华法令抗凝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华法林抗凝初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联合PPIs的患者294例,根据术后使用PPIs的种类分为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间PT值、INR值及华法林日剂量的差异,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停药率评估PPIs与华法林联用的安全性。结果:两组间的华法林平均日剂量、INR值首次达标时间和住院期间INR的控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第1天和7天的INR值、PT值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4天奥美拉唑组INR 1.84±0.49、PT(21.3±5.7)s,显著高于泮托拉唑组INR 1.71±0.37、PT(19.7±4.4)s,P<0.05。在INR 1.6~2.2亚组中,两组术后第4天的INR值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奥美拉唑组的华法林停药率为(46.1%),显著高于泮托拉唑组(25.25%),INR>3的次数、栓塞率和出血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抗凝的初期,奥美拉唑增强了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且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安全性(如增加华法林的停药率),两药联用时应当严密监测INR值,保证抗凝治疗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为心房颤动规范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00例,采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对纳入人群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并依据《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情况。结果: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分别为(2.73±2.10)分和(1.57±1.13)分。183例(91.5%)患者接受抗血栓治疗,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74例(37%),而血栓高危组125例患者中,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50例(40%)。华法林抗凝治疗时间(5.78±4.73) d,累积给药剂量为(19.46±18.19) mg,55例(74.32%)患者出院前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达标率为30.9%。结论:心房颤动以华法林抗凝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规范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非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NVAF患者177例,其中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事件者56例(出血组);未出现出血事件者121(非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有无差别.结果 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0);出血组INR显著高于非出血组(P<0.01);2组患者INR与华法林用量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62);INR判断出血风险的敏感性为75.4%,特异性为80.2%.结论 INR可作为评估出血风险的重要指标,随INR增大患者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房颤与传统治疗的差异,为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28例(指导组)和非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30例(传统组)。指导组由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自主监测与剂量调整;传统组由医师依据INR值调整用药剂量、交代药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临床常规方式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2组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均为2.0~3.0(年龄≥75岁者为1.5~2.5),治疗开始后每间隔5 d在院监测一次INR值。2组患者开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第12个月做一次随访调查。结果:2组患者达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我监测与剂量调整能力、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随访调查,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左磊  梁霫月 《中国医药》2014,(7):950-952
目的分析比较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使用情况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状况。方法收集969例住院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整体的心房颤动2组,分析2组华法林使用率和达标率的差异及应用华法林患者的INR达标水平。结果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61例中使用华法林者93例,占57.8%;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8例中使用华法林者214例,占26.5%。93例使用华法林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0~3.0者21例,占22.6%;214例使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3者38例,占17.8%。2组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华法林的30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达标率INR在2.0~3.0者59例,占19.2%;INR<2.0者230例,占74.9%;INR>3.0者为18例,占5.9%。结论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使用率低且使用华法林后INR的达标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联合会(IWPC)模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VT)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32例,均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分析技术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利用IWPC模型计算华法林初始剂量,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结果调整华法林至合适剂量;对照组直接根据INR监测结果调整华法林至合适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在INR首次达标时间、INR达标维持时间、华法林抗凝治疗3、5、7天INR、INR达标率和INR总达标率、7天华法林累积剂量及治疗范围时间(TTR)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CYP2C9 1075A>C基因以AA型为主(91.18%),C等位基因突变率5.15%,VKORC1 1639AA型79.41%,G等位基因携带率11.03%。研究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INR达标维持时间明显增加(P=0.02),华法林抗凝治疗3天INR及INR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TTR为47.27%,较对照组29.01%明显增加(P<0.001)。结论:IWPC模型有助于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但其在华法林长期抗凝中的应用价值有待于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6,(9):659-66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房颤与传统治疗的差异。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随机分成临床药学用药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28例(指导组)和非临床药学用药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30例(传统组)。指导组由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自主监测与剂量调整;传统组由医师主导用药的传统模式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两组INR均为2.0~3.0(年龄≥75岁者为1.5~2.5),治疗开始后每间隔5天在院监测一次INR值。两组患者开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第12个月做一次随访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华法林用药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INR值为(2.54±0.05),传统组INR为(2.23±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监测与剂量调整能力、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随访调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疗效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使用方法及临床效果,以减少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强调需密切监测标准化比值(INR),以减少华法林的不良反应。方法总结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3.33%、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房颤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服用期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0.
张新才  王建军 《中国医药》2006,1(12):712-713
目的观察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对国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将至少有一个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102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低强度抗凝组(INR1.60—2.50)50例和较高强度抗凝组(INR2.51—3.20)52例,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O%(1/50),较高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5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1/50),较高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6%(5/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以INR为1.60~2.5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同时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脑外伤患者迟发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脑外伤迟发硬膜下血肿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02,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脑外伤患者迟发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清除血肿,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早期钻孔引流加气管插管过度通气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降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并采取超早期钻孔引流加气管插管过度通气治疗。观察组从发现单侧或双侧脑疝症状至采取手术治疗时间≤1h,对照组治疗时间〉1h。治疗后比较2组病死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为36.7%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级恢复率为43.3%高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争取在脑疝发生前或脑疝早期行手术清除血肿并减压,才能进一步提高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骨孔与双骨孔微创技术外科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CSDH患者共100例,分为单骨孔组以及双骨孔各50例,分别行单骨孔穿刺术和双骨孔穿刺术。结果单骨孔组手术时间为(43.38±21.45)min,双骨孔组手术时间为(87.23±27.5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骨孔组血肿复发率为18.0%,双骨孔组血肿复发率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骨孔组和双骨孔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20.0%和18.0%,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2.0%和9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骨孔穿刺术可以大幅度减少手术时间,冲洗方便,减少创伤。双骨孔穿刺术则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双骨孔穿刺术也优于单骨孔穿刺术。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性状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术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淡冰  易勇  曾义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569-2570
目的:探讨和分析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收治的326例颅脑损伤病人(伴有复合伤除外)的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CT扫描结果确定有无TSAH,并分为有13AH组和无SAH组,探讨TSAH与不同年龄、性别、致伤原因、GCS评分、CT评分、合并原发性脑损伤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147例发生TSAH(45.09%).随着年龄的增加,TSAH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组20岁以下和20~60岁的发生率分别为17%和66.6%;致伤原因中以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多见,分别为66.6%和14.2%.TSAH常合并的脑损伤是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48.7%和42.9%);随着病情的加重,TSAH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预后越差.结论:TSAH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常见.伤情越重,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围术期继续应用华法林对起搏器囊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80例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按照随机表随机分成继续华法林组和肝素桥接组,各90例。继续华法林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内监测凝血酶原国际化比值,并维持华法林治疗(华法林剂量3.0—6.0mg);肝素桥接组患者围术期内采用低分子肝素桥接[1mg/(kg·12h)],观察住院期间2周内囊袋的血肿发生率。结果继续华法林组囊袋血肿发生率为6.7%(6/90),肝素桥接组为17.8%(16/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子肝素为发生囊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RR=2.665,95%CI=1.073—8.156,P=0.023)。结论与肝素桥接法比较,围术期继续服用华法林不明显增加起搏器囊袋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骨折合并脑损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30例,根据其受伤情况分为3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及单纯脑外伤组,每组10例.正常对照组10例为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每例于伤后6h内(超过6h者于入院时)、24、72、168 h,正常对照组于体检时、体检后24、72、168 h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使用抗体芯片技术测定IGF-1的浓度.结果 伤后6、24、72、168 h,单纯脑外伤组IGF-1含量分别为(2.13 ±0.21)、(2.22±0.19)、(2.94 ±0.22)、(5.31±0.22) μg/L;单纯骨折组分别为(2.08±0.18)、(2.30±0.21)、(3.02 ±0.27)、(5.24±0.30) μg/L;脑损伤合并骨折组含量分别为(3.91±0.23)、(5.42±0.21)、(8.54±0.23)、(13.11±0.28) μg/L;正常对照组体检时、体检后24、72、168 h IGF-1含量分别为(2.11±0.19)、(2.05 ±0.17)、(2.10±0.20)、(2.08±0.17) μg/L.单纯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伤后72 h血清IGF-1含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4、1.4倍,168 h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2.5、2.5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伤后6h血清IGF-1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即明显升高(P<0.05),为正常对照组的1.9倍,24 h为正常对照组的2.6倍,72 h可达正常对照组的4.1倍,168 h可达正常对照组的6.3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与单纯骨折组或单纯脑外伤组IGF-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IGF-1含量早期即明显升高,提示IGF-1在早期即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的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行钻孔外引流术,术后经引流管行闭式引流并应用等渗液体促进脑膨胀。结果48例术后2h-7d内清醒,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良好46例,7例恢复稍差,4例复发(7.4%),1例死亡(1.85%)。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1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49例)和无脑积水组(270例),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因素。结果脑积水组与无脑积水组患者的硬膜下及脑内血肿、开放性损伤、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去骨瓣减压术、硬膜敞开、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放性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去骨瓣减压术、硬膜敞开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P〈0.01),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是保护因素(P〈0.01)。结论开放性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去骨瓣减压术、硬膜敞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手术组的治愈+好转率为47.7%(31/64)明显高于非手术组的9.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3,P〈0.01);手术组的病死率为31.8%(7/22),与非手术组的15.4%(10/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5,P〉0.05)。结论:微创手术是治疗创伤性颅内血肿的重要手段,及时诊治颅内血肿是提高颅脑损伤疗效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钻孔引流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诊断、治疗过程、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疗效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ADL评分对比,钻孔引流术术后基本痊愈数明显增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死亡和重度残疾病例,治愈患者36例,治愈率达92%;有效患者3例,有效率8%。随访8~20个月,2例复发,复发率4%。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显著,恢复速度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