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复杂的过程,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对转移机制的理解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寻求解决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方法,当前研究认为microRNA参与了肿瘤的转移与复发,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microRNA的研究,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归纳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microRNA的研究进展,回顾了microRNA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分子机制,表明microRNA在肿瘤转移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原发瘤CCL2表达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检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病例,最终197例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104例,同时性肝转移组93例。对照病例定义为结直肠癌术后随访5年以上没有复发转移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瘤CCL2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CL2和临床病理因素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CEA和CCL2表达是预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CL2高表达者肝转移风险是低表达者的5.828倍(95% CI:2.212~15.355)。CCL2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CL2表达仅与肝转移相关(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和CEA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与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CEA和CCL2表达密切相关。结直肠癌肝转移中CCL2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常见临床病理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IL)-1α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不仅参与炎症反应,而且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实验显示,IL-1α在结直肠癌细胞株中明显高表达,可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并且与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有关〔1〕。临床实验显示,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IL-1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2〕。迄今为止,尚未见结直肠癌中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可能与肠道微环境、宿主遗传易感性和高动物蛋白饮食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此文就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对结直肠癌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等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早在19世纪就有肿瘤微环境的概念,肿瘤生存的微环境包括各种炎性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以及间质细胞、微血管等,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C-趋化因子配体2 (CC chemokine ligand 2,CCL2)又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Ⅰ,MCP-1),是趋化因子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可将单核-巨噬细胞定向趋化至病灶而得名,近来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关于CCL2对结直肠癌是促进还是抑制尚存争议,因此现就近年来CCL2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意在阐明CCL2的已知功能特点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西方社会其发病率排在肿瘤的第2位,其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最常见的转移性肝癌.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愈手段,5年存活率超过50%,但仅有10%-20%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确诊时适合于手术切除,因此各种非手术治疗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25Ⅰ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内放射已成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新热点,本文拟就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的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全球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肠道菌群失调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包括肠道肿瘤。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诊疗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益生菌在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自2008年起各学组联合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并后续进行多次修订,以期指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开展综合治疗,达到预防肝转移发生、提高肝转移灶局部毁损率、延长长期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此次修订后的《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23)》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随访、预防、多学科团队作用、手术及其他毁损治疗、可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无法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等六部分,汇集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术切除是其中的标准治疗方法,此外还有一些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此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在世界各国都是高发性疾病.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是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 TME)中的重要成分,在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CAFs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外泌体、激活多种相关信号通路促进CRC的侵袭、转移、代谢和耐药、免疫抑制等,也可作为CRC的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因此,研究CAFs在CRC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具体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以期为CRC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文就CAFs在CRC发生发展中的多种调控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介绍CAFs在调节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代谢和耐药、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很高,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找到合理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手术切除仍被认为是唯一可能有效的治愈手段,但能手术根治的患者仅占少数.因此,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肝转移癌治疗经验的积累,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逐渐被广泛应用,是确保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策略的根本,亦是今后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发展方向.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新辅助化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放射疗法、射频消融术、冷冻疗法、无水乙醇注射术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本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治疗策略仍是根治性手术切除,而对于巨大肿瘤或者多发肿瘤患者,常常面临肝切除术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的问题,容易出现术后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是一种新颖的二步肝切除术,可使残余肝在一期术后快速增生,增加肝脏肿瘤的可切除性,降低术后肝衰竭的风险。虽然ALPPS可实现肿瘤R0切除,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因其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饱受争议,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ALPPS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现状及临床价值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发现原发病灶、转移灶以及复发病灶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影像诊断在结直肠癌的诊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随着双源CT、多模态MRI技术、PET/CT、超声造影等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肿瘤分期的准确性,其多种参数还可进一步评估肿瘤的分级、血供等,有助于肿瘤的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本文对影像学方法在结直肠癌诊断及肝转移中的诊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术前血清CEA、CA19-9、CA50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3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的患者158例作为实验组,并按照性别、年龄等匹配结直肠癌不伴有肝转移的患者158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以及糖类抗原50(CA50)进行检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上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血清CEA、CA19-9、CA50升高与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显著相关(P<0.05),CEA、CA19-9、CA50单独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62.7%、57.4%、67.1%;特异度分别为58.2%、53.5%、56.6%。CEA、CA19-9、CA50联合诊断预测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3%、76.3%。 结论术前血清CEA、CA19-9、CA50升高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但三者单独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三者联合检测对于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其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肝转移。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诊治理念不断更新。个体化治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诊治理念的提出,外科技术以及局部治疗的迅速发展,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明显延长。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进而转化为患者生存获益,这一点在其他实体瘤中也已得到证实。但新辅助治疗是否延长所有患者生存期以及患者能否从局部治疗中获益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肝转移结直肠癌、无肝转移结直肠癌中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表达谱,筛选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的miRNA.方法 收集25例手术切除结直肠癌标本液氮储存.分别选取3例无肝转移和3例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提取组织总RNA,采用illumina miRNA芯片技术检测两种组织中miRNA的表达,筛选两种不同组织中差异表达mi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在全部结直肠癌组织中对芯片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与无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miRNA表达有明显差异,与无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相比,在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有28个,其中4个上调,24个下调.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miR-139-3p表达量为1.75±0.40,较无肝转移上调(0.69±0.58,P<0.05),而miR-19a在肝转移中的表达量为0.39±0.20,较无肝转移下调(1.38±0.98,P<0.05),miRNA芯片结果与定量RT-PCR结果一致.结论 miRNA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有关,特异的miRNA表达谱可以为结直肠癌的肝转移提供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李新华  黄华 《胃肠病学》2013,18(2):109-113
背景:结直肠癌为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较易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预测其远处转移风险对于指导综合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细胞黏附分子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密切。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细胞黏附分子Bves/popdc1、popdc3表达,探讨两者在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15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和70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ves/popdc1、popdc3表达,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的Bves/popdc1、popdc3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种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ves/popdc1、popd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以低表达为主,高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Bves/popdc1:25.7%对86.7%,P=0.000;popdc3:20.0%对73.3%,P=0.000)。结直肠癌组织中的Bves/popdc1、popdc3低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Bves/popdc1与popd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Bves/popdc1、popd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与肿瘤临床分期和转移相关,提示两者在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约为206/10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肝转移是结直肠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约有50%的结直肠癌最终发生肝转移.不经治疗的肝转移癌中位生存期为5~9 个月[2].自1940年Catell等成功实施第1例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以来,外科手术是迄今为止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最有效的方法.如今,每年将近1/3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都可行手术治疗[3].  相似文献   

19.
王玲婵  陈刚  王东昌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18):1398-1400
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通过细胞运动、细胞外基质降解、失巢凋亡及肿瘤细胞与细胞微环境基质之间黏附等多种途径参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最近研究表明,Cortact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骨肉瘤等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与多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就Cortactin的结构、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虽然手术仍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段,但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方面发展迅速。多学科团队综合治疗和分组治疗逐渐成为诊疗规范。对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围手术期也应实施标准化疗,是否加用靶向药物尚无定论。实施转化性化疗时应选择高效化疗方案,并尽量缩短疗程,且一旦转移灶转化为可切除,就应积极安排手术。肝转移灶不可切除的患者,是否切除原发灶也存在争议。在肝转移灶局部治疗方面的新技术发展迅速,可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