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对2007年4月—2014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科65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骨质疏松性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36例,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29例,观察术后疼痛缓解、脊柱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及术后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25±6)min明显少于双侧组(45±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8.3%,与双侧组6.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侧组术中X线曝光(10.5±2.5)次,明显少于双侧组(19.4±3.0)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术后24 h、术后6、12个月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在术中进行X线照射次数少,费用低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KP、PVP分别治疗老年OVCFs 21例(25椎)和20例(22椎).记录术前、术后、随访期间伤椎前缘、中间椎体相对高度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并对上述指标行比较.结果:随访期间,PVP组VAS得分高于PKP组(P<0.05).2组组内各时间点VAS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得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前>术后>随访期间(P<0.01).术后PKP组前缘高度及中间高度均明显高于PVP组(P<0.01).2组术后前缘高度及中间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结论:单侧PKP较PVP治疗OVCFs是更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攀门拽伸法联合双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疗效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选择120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双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前采取攀门拽伸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治疗效果、康复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灌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低于对照组,cobb角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攀门拽伸法联合双侧椎弓根穿刺PVP能升高OVCF患者骨折椎体高度,降低后凸角度及降低ODI指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6月,施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0例,其中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22例(单侧组),双侧椎弓根入路24例(双侧组),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23例(外侧组),比较术前及术后的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及在椎体中的分布。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均得到安全完成,单侧组手术时间15~40min,平均35min,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1.5~4mL,平均2.5mL/椎,术后伤椎的X线平片显示骨水泥分布在椎体一侧;双侧组手术时间40~80min,平均60min,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2.5~6mL,平均4.5mL/椎,术后伤椎的X线平片显示骨水泥均在椎体中央两侧;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15~40min,平均30min,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2~4mL,平均3mL/椎。术后伤椎的X线平片显示骨水泥分布在椎体中央。术后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可以运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相对手术时间短,适合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6—2013.07在我院行PKP治疗的58例(76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30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术后患者均得到随访,根据VAS评分、影像学资料、Oswestry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疼痛、椎体高度和Cobb角、日常活动功能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疼痛缓解明显,病人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有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3天、12个月时,两种穿刺方法椎体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虽然单侧及双侧入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及骨水泥用量显著小于双侧入路组(P<0.05)。结论: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是安全有效的;在伤椎高度的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评分方面,单侧穿刺组临床疗效与双侧穿刺组相似,但单侧组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用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与分析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osterior Kinkoplasty,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4月—2022年1月福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90例,按照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单侧组(n=48)及双侧组(n=42),单侧组给予单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双侧组给予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治疗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伤椎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DI指数,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比双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小于治疗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72例胸腰段椎体(胸12-腰2)OVCFs患者,其中35例行单侧PVP术治疗(单侧组),37例行双侧PVP治疗(双侧组)。通过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填充量、X线曝光次数、术后渗漏率、疼痛VAS评分,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价值对比。结果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填充量、X线曝光次数均显著优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比较两组的术后渗漏率、疼痛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与双侧行PVP治疗OVCFs的临床疗效均良好,其中单侧PVP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单侧及双侧经皮穿刺治疗的效果、术后疼痛。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PVP术治疗的12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各64例。对照组行双侧PVP术,观察组行单侧PVP术,比较组间手术、椎体及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骨水泥注量均比对照组优(P<0.05);两组术后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恢复好(P<0.05);两组术后3dVAS评分、术后1个月评分均较术前优(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经皮穿刺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均显著,可恢复椎体高度及Cobb角,减轻术后疼痛,但单侧PVP术的手术时间及X线照射时间短,且骨水泥注入量少,故临床建议选择单侧PVP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单、双侧椎弓根途径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侧组28例和双侧组25例,单侧组经一侧椎弓根行PVP,双侧组经两侧椎弓根行PVP。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程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善率、椎体高度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VAS改善率、椎骨高度恢复及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侧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均明显少于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单、双侧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单侧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患者痛苦小等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经单侧椎弓根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4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23例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另24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一周、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疼痛程度(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在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内及随访期间拍摄伤椎正侧位片或CT,了解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单侧椎弓根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侧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双侧组,住院时间两者并无差异,两组患者术后较术前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功能及椎体高度、后凸畸形均得到恢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单侧椎弓根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但单侧椎弓根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投照次数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双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9例,其中行单侧椎弓根 PKP 治疗23例(单侧组),行双侧椎弓根 PKP 治疗26例(双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的脊柱后凸 Cobb 角、疼痛缓解指数评分(VSA 评分).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椎体后凸角及 VA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双侧 PKP术疼痛缓解及椎体后突角矫正近期效果相近,单侧 PKP 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研究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接收诊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病例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双侧穿刺椎体成型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侧穿刺椎体成型术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照射次数、术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和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曝光次数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和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时采用单侧穿刺椎体成型术可显著降低手术时间,且术中X线曝光次数较少,可减轻患者一部分经济负担,其可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5月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单侧组(34例,41个椎体)和双侧组(34例,42个椎体),分别采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进行PKP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骨水泥灌注量及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s角恢复情况、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单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骨水泥灌注量[(46.64±9.71)min、(5.14±1.42)m L、(3.24±0.72)m L]均明显少于双侧组[(64.27±12.71)min、(7.29±1.78)m L、(4.38±0.94)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37、2.29,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s角和VAS评分[(22.84±4.43)%、(15.31±3.07)°、(2.72±0.49)分、(21.73±4.12)%、(14.87±2.95)°、(2.60±0.45)分]均较术前[(35.82±6.48)%、(24.26±5.17)°、(8.16±1.37)分、(36.07±7.05)%、(23.92±4.97)°、(7.92±4.97)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2.34、4.07、2.41、2.37、4.15,P<0.05或P<0.01),且两组患者改善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神经及脊髓损伤,单侧组和双侧组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和3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PKP均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两者在缓解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Cobb’s角上的疗效相当,前者的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和骨水泥灌注量相对较少,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选取的68例患者分为PKP组(n=34)和PVP组(n=34),分别采用PKP和PVP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和疼痛缓解情况,随访术后1个月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恢复情况。结果 PVP组患者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PKP组(P<0.05)。PV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14例(41.18%),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17.6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高于PKP组(χ2=4.53,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或P<0.01),且PKP组改善率明显优于PVP组(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效果均较好,均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PKP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边穿刺与双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6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单侧组35例和双侧组32例。单侧组采用单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双侧组采用双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前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责任椎体高度。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均少于双侧组(均P 0. 05),而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两组Cobb角度均小于治疗前,责任椎体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均P 0. 05),但两组治疗后Cobb角、责任椎体高度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取得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相近的临床效果,且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照射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单侧椎弓根下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笔者医院6例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经椎弓根下入路组32例,双侧经椎弓根34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4h VAS、ODI评分,单侧组小于双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单侧组小于双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单侧胸椎椎弓根下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术后恢复更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黄冈市中心医院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6例,其中38例采取单侧椎弓根入路(单侧PVP组),38例患者采取双侧椎弓根入路(双侧PVP组),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双侧PV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大于单侧PVP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病变椎体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病变椎体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及3、12个月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3 d及3、12个月时2组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单侧椎弓根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减少骨水泥注入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单、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脊柱外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穿刺28例,双侧穿刺21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VAS、ODI等进行比较.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40.4±10.5)分,双侧组(54.0±17.3)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X线暴露次数,单侧组(30.6±5.0)次,双侧组(50.0±9.5)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VAS、术后6月VAS及术后6月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行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单侧穿刺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次数少,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使用椎体成形术的手术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并进行分组。单侧组行单侧PVP术的32例,双侧组行双侧PVP术33例,将两组手术进行对比。结果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比双侧组有明显的缩短,骨水注入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后凸cobb角和椎体高低重建率差距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重建椎体高度,改善后凸cobb角是双侧入路PVP术与单侧入路PVP术都可以做到的,然而双侧入路PVP术,在注入骨水泥用量方面较少,对降低骨水泥渗透率和稳定领近椎体有着巨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许伟阳 《吉林医学》2023,(2):414-416
目的:探究单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骨钙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侧PVP组(32例)和双侧PVP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情况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治疗前与治疗2 w后的骨密度及骨钙素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单侧PVP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1 d以及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骨密度与骨钙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w后单侧PVP组的骨密度与骨钙素明显高于双侧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以及术后3个月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