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采用16S rDNA、ITS测序技术研究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方法 收集本院2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实验组)及22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取皮损处(PL组)及无皮损处(PN组)皮肤菌群样本,正常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菌群样本(N组)。提取样品DNA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 基于16S rDNA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PL组shannon指数低于PN、N组(均P<0.01),simpson指数低于PN、N组(均P<0.01),表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细菌菌群多样性显著性降低。3组间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菌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ITS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真菌菌群多样性升高。结论 通过16S rDNA以及ITS测序技术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皮肤微生物组学研究,证实了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菌群多样性与正常皮肤存在一定差异,皮肤表面微生物菌群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婴儿期和儿童期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肘窝处皮损与非皮损的菌群差异,并分析润肤剂治疗对轻度儿童期AD患儿皮肤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使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对AD患儿皮损与非皮损处、润肤剂治疗前后同一皮损处皮肤表面菌群16S核糖体D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皮损处与非皮损处以及润肤剂治疗前后的菌群差异。结果 共35例AD患儿纳入研究。与邻近非皮损处的正常皮肤相比,AD患儿肘窝部皮损葡萄球菌属丰度明显升高,菌群α多样性明显下降,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婴儿期及儿童期AD患儿菌群多样性未见明显差异;润肤剂治疗后1个月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优势菌转变为非优势菌。结论 婴儿期及儿童期AD患儿皮损处均以葡萄球菌属定植为主,未见随年龄改变而出现的菌群构成差异改变;单纯润肤剂治疗可使轻度AD患儿皮损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优势菌转变为非优势菌。  相似文献   

3.
王隆  刘静 《河南医药信息》2013,(12):136-137
婴儿尿布皮炎,也称红臀,主要是由于婴儿尿布区域皮肤长时间受不透气的一次性尿布包裹,加之大小便的反复刺激,导致局部皮肤湿热,有利于细菌的分解,产生大量氮,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尿布接触部位发生边缘清楚的鲜红色红斑,严重的其上可发生丘疹、水疙、糜烂,是临床上婴儿期常见的多发性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4.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是由于皮肤接触某种致敏物质或受刺激后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皮炎。1989~1997年我们共收治接触性皮炎 2 81例 ,现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2 81例中 ,男 189例 ,女 92例 ,男女比例为 2∶ 1;年龄最大 70岁 ,最小 5岁 ,平均 3 5岁 ,2 1~ 3 9岁 176例 ,占62 .6%。接触油漆后发病 87例 ,西药外用发病 74例 ,外用化妆品后发病 67例 ,接触农药后发病 4 2例 ,外用中药后发病 11例。 7~ 9月份发生率最高 ( 15 8/ 2 81) ,占 5 6.3 %。2 临床症状皮损主要表现为典型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  相似文献   

5.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1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34例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患者长期滥用或误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导致皮肤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依赖而引起。结论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皮肤损害和临床转归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间长短、应用的频率、应用激素效力的强弱及个体反应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松竹 《医药导报》1999,18(3):163-163
1998年2月~6月我们用先灵擦雅公司生产的艾洛松霜对湿疹及神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报告如下。ljR-mAI与方法1.l病例选择入选标准:年龄12~55岁,临床确诊为湿疹、神经性皮炎及异位性皮炎。不入选标准: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及已知对治疗药物或成分有过敏史者;入选前7天内外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H;受体桔抗剂;有严重的内脏疾病患者;需服用其它影响肾上腺功能或疾病病程的药物者;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1.2临床资料共人选76例,病程1周~3年,治疗组58例,其中异位性皮炎3例,湿疹2…  相似文献   

7.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患,与先天过敏素质有密切关系,病程缠绵,易于复发。其预后转归与临床护理得当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院1999~2004年收治35例异位性皮炎患者,现将辨证施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由刺激物对皮肤细胞的直接损伤所致。刺激物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或毒性作用,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其程度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浓度、接触时间及范围有关。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致敏原后激发的T细胞介导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所接触物质多为小分子化学物质,本身多无刺激性,人群中只有少数已致敏者接触后才会发病。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9.
<正>异位性皮炎发病率逐步升高,正在成为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导致异位性皮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年龄、环境、精神、生活习惯等。对异位性皮炎患者仅用药物治疗,只能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不能祛除引发异位性皮炎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敌敌畏经皮肤接触中毒致接触性皮炎患儿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11月我科收治的敌敌畏经皮肤接触中毒致接触性皮炎患儿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儿均无皮肤感染和毒物吸收后严重表现.经治疗2例痊愈出院,2例好转签字出院.结论:对敌敌畏经皮肤吸收中毒病儿进行治疗时,应关注两个环节:一是应用解毒药物治疗时,在用药途径、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生理等特点和药物效果,在保障其身体生理安全的同时,应关怀病儿的舒适度.二是重视皮损的局部治疗,是防止皮肤乃至全身感染,保障皮肤修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清中白介素-10(IL-10)及白介素-12(IL-12)水平与异位性皮炎的关系。方法收集10例异位性皮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并与10例正常人血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异位性皮炎组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增高(t=4.825>2.878,P<0.01),IL-12水平则显著降低(t=6.135>2.878,P<0.01)。结论IL-10及IL-12在异位性皮炎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肘窝部皮肤菌群的分离培养方法,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试验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Williams诊断标准的AD患者8例和健康者8例,采集其肘窝部皮肤刷洗标本进行皮肤菌群的分离培养,探讨生长温度、气体环境、pH值、盐浓度和培养基等条件对皮肤细菌生长的影响,建立人体皮肤菌群培养的方法。基于该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的AD患者34例[年龄(14.43±8.03)岁,男21例,女13例]和健康志愿者者26例[年龄(29.38±7.47)岁,男12例,女14例],对其肘窝部皮肤菌群进行定量培养,采用MALDI-TOF质谱技术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和菌落计数。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AD患者和健康者肘窝部皮肤菌群结构差异,以及AD患者中肘部皮损者与肘部非皮损者的皮肤菌群结构差异。最终,结合AD患者的菌群培养结果及其局部皮肤损伤严重程度,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计数在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人体肘窝部皮肤菌群培养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 ℃,最适pH值为6~7,最适盐浓度范围为0.5%~5.0%,其中以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检出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定量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发现:健康对照组肘部皮肤菌群在种属上的多样性比AD组(AD皮损组和AD非皮损组)高,而AD患者中AD皮损组肘窝部皮肤细菌的总体分布密度明显高于AD非皮损组和健康对照组(H=24.25,P<0.05;H=13.41,P<0.05),且从AD皮损组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占比与AD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1,P<0.05)。结论 基于上述培养方法,采用定量培养获得的皮肤菌群多样性数据,尤其是血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占比,可作为评估AD患者皮损严重程度的微生物学指标,对指导AD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是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粒细胞长期持续增多,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00/μl,持续6个月以上,皮损病检有嗜酸粒细胞浸润,且排除其他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疾病,仅累及皮肤的病变。我科2005—2010年共收治15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据报道,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表现为皮炎并对激素有依赖性,停药后皮损加重。主要与外用激素使用不当、滥用护肤品有关,尤其以中青年女性患者使用美白、祛斑、祛痘等护肤品多见,多见于常年使用劣质护肤品进行皮肤保养的中年女性。现将2008—2010年笔者所在科应用蓝科肤宁脱敏止痒膜联合冷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杨涛 《家庭用药》2014,(10):75-75
我们的皮肤对激素产生依赖时,不同的人除有共同的皮损表现外,还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性皮损及不适感。患者需要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最佳的修复治疗效果。 诊断明确,成竹在胸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现今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有些偏向于短期疗效,着力于皮肤表面皮损的快速解决:有些侧重长期效果,着力于皮肤内在变化的养护调理;有些则着重于安抚皮肤,给患者提供一个好的修复治疗环境,使其自身修复。  相似文献   

16.
慢性单纯性苔藓又称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及局部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好发于中青年.好发部位:颈项部、肘部、腰骶部、眼睑等部位.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诊断依据:局限性皮肤瘙痒,抓挠后出现扁平丘疹、肥厚红斑、苔藓样变、异常增生,皮损对称性分布[1].本病主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多认为与神经精神性因素相关性较大:比如急躁,忧郁,紧张,思虑过度,劳累,睡眠不佳,甚至有神经官能症等精神性疾病;其他次要因素为: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障碍,饮食,局部刺激等因素[2].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的临床试验数量上升,但研究研究质量良莠不齐,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多困惑。系统评价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评价临床研究方法,将其应用于中医治法学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通过对近几十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的文献的系统分析,旨在全面了解中医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的文献现状,对中医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8.
仙特敏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异位性皮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仙特敏(Cetirizine,CTZ)是一种新型的长效抗组胺药,它和特非拉丁(TFD)、息斯敏、克敏能等同属于第二代H_1抗组胺药。我科自1994年以来,应用CTZ对慢性荨麻疹及异位性皮炎进行疗效观察并与TFD进行比较。现报告其临床疗效并评价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应用CTZ和TFD共治疗109例,其中慢性荨麻疹60例,异位性皮炎49例。  相似文献   

19.
ICAM-1系统在异位性皮炎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ICAM-1系统在异位性皮炎(AD)发病中的作用,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对AD患者的血清、皮损、外周血PBMC的sICAM-1含量及ICAM-1表达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①AD患者血清sICAM-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每100个PBMC中ICAM-1表达阳性细胞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②11例皮损中ICAM-1表达呈强阳性者共6例,主要位于基底层角蛋白细胞和真皮浸润的炎症细胞表面,9例对照标本仅2例基底角蛋白细胞呈弱阳性。提示AD发病与ICAM-1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面部长期反复不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引起的炎性皮肤病,表现为外用糖皮质激素后原发皮损消失,但停用后又出现炎性损害,需反复使用激素以控制症状并逐渐加重的一种皮炎。临床表现为局部红斑、丘疹、干燥、多毛、痤疮、色素斑、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老化和皮肤萎缩等,并伴局部明显瘙痒或灼热感。近年来,由于对外用激素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理解不足、适应证和禁忌证把握不准,加上医源性滥用及广泛使用含激素的护肤品导致面部激索依赖性皮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继荨麻疹、痤疮、湿疹、银屑病之后的常见皮肤病,治疗相当棘手。现将其发病机制、病理、诊治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