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笔者师仲景柴胡桂枝汤和解之意,辨证加减运用于内科杂病,每收良效,现举例介绍于下.一、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潘某某,男,40岁,初诊于1984年10月30日.述间断性上腹部胀痛已10余年,近年来症状加重,食后为著,伴有暖气,食欲减退,无  相似文献   

2.
柴胡桂枝汤出自于《伤寒论》,原文是:“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属少阳兼太阳(太少并病)的证治。因外有太阳表证而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微呕,心下支结,且两经之邪均较轻浅,故取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用量,发表与和解并施,双解太少两经之邪。  相似文献   

3.
严湘凤  严寒 《陕西中医》2006,27(2):158-159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辨证分型将肺心病分为外寒内饮证,外感风热证,阳虚水泛证,痰浊闭窍证,元阳欲脱,痰浊闭窍证,元阳欲脱,痰瘀互结证六类,口服中药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则单用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动脉血氧分压以及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辨证分型治疗结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本病,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周振锋 《陕西中医》1989,10(3):103-104
<正> 我科1986年元月至9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37例,疗效满意,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637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57例,女28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37岁,以15~25岁为最多;其中干部11例,学生181例,农民446例。临床主症:皮肤巩膜黄染,纳差者各637例,浓茶尿者624例,恶心呕吐者510例,腹胀者606例,胁痛者362例,厌油腻者611例,萎靡倦怠者493例,发热发冷,身体不适者323例,大便干噪者113例,肝大、压痛明显者310例,全身皮肤发痒者39例。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汤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临床上用此方治呕吐、眩晕、腹痛、胃脘痛,疗效显著,兹举验案如下: 1 呕吐温某某,女,72岁。1987年11月26日诊。食入即吐,呕吐物以痰涎为主,面色苍白,气短神疲,畏寒倦缩,手足逆冷。口中和,不思食,大便稀软而不畅,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微。此乃元阳亏虚,少阴寒水侮脾,脾肾阳衰,寒邪犯胃。胃失和降。治  相似文献   

6.
奔豚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奇 《中医杂志》2000,41(2):86-86
奔豚汤出自《金匮要略》,此方专为肝气郁结、化热上冲的奔豚气而设,方中当归、川芎、白芍补血养肝,葛根、黄芩清热泻火,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李根皮下气,甘草缓急和中。笔者据其具有养血平肝、和胃降逆的作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肝郁气逆诸病,收到良好的效果。1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张某,女,27岁,1998年2月24日就诊。患者14岁月经初潮,周期规律,但每次行经前1周出现烦躁易  相似文献   

7.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之《济生方》,现代中医已将此方用于神经内科、消化、心血管、血液、泌尿等系统以及妇科疾病的治疗。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注重辨证论治,将归脾汤随证加减,用途广泛,疗效显著,现将典型病例报导如下:1 心律失常 马某、男,满族,68岁。1993年9月28日初诊。 有多年冠心病史,在我院多次住院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初诊见患者精神倦怠,面色少华,口唇发绀,气短。自述心悸,胸闷,胸痛,多汗,眠差,不思饮食。查脉结代,舌淡红,苔白厚腻。心电图示:异位心律、房颤。此乃心脾两虚、气阴双亏所致,治宜养心健脾,补益气血。  相似文献   

8.
赵新敏 《中医研究》2008,21(6):54-55
母乳为人类生命早期的最佳营养品与免疫剂。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院通过近年来对产乳早期母乳喂养情况的观察,确认纯母乳喂养是可行的。但是在产后48 h内约有70%的产妇乳汁不足,新生儿尿量少于6次/24 h,婴儿有饥饿哭闹的表现,约有2%左右婴儿出生后24 h内无尿,对此临床上除按爱婴医院的要求,精心护理、加强宣教和指导外,还希望有一种药物能有效的促使早泌乳以克服产后3 d之内的母乳不足。2006-10-2007-10,我院采用催乳汤进行产后催乳120例,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正常单胎初产妇,自愿参加院内提供的营养套餐,无新生儿重度窒息与畸形的病例230例,采用双盲法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年龄平均28岁(23~35岁);孕周平均40-2w(37+2~42 w);顺产112例,低位产钳5例,胎头吸引3例;产后出血平均146 mL(70~450 mL);新生儿男婴71例,女婴49例,体质量平均3209 g(2500~4100 g);身长平均50.9 cm(49~53 cm)。对照组130例,年龄平均28岁(22~35岁);...  相似文献   

9.
厥证与热证、痛证、血证、中风并列为中医五大危急证,其中因“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也”,且“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矣”,故较其他四证发病尤为险重。古代前贤及近代、现代名家,虽时有治厥佳案,然毕竞有鳞爪之憾。然《冉雪峰医案》却详录了7例厥证的施治经过,占全书总案例的十分之一,且选方精妙、用药独特,颇可师传,故作文以广其法。风引汤治厥证,重在潜镇摄纳“风引汤”为《金匮·中风厉节篇》之附方,系由大黄、干姜、尤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滑石、寒水石、赤石脂、  相似文献   

10.
炙甘草汤新用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国梁 《中医杂志》1998,39(12):724-725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可见,炙甘草汤多用于治疗血虎气弱、阴阳不足之心悸、短气、脉结或代等心血管疾病。临床上笔者师其法而用之,曾经治疗声带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肺气肿咳喘多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历代医家尊奉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想成才,必须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本文兹举临床验案3则,以抓主症、找病机为突破口,结合《伤寒论》条文,运用原方治疗疾病,取得一剂知、两剂愈的显著疗效,验证了《伤寒论》方药的神奇.  相似文献   

12.
白头翁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白头翁汤,为噘阴病而设,常治“热利、下重者”、“下利、欲饮水者”。余师仲景方意,谨守病机,活用该方治疗湿热之淋证、湿温、痿证等病,收效尚佳。兹录病案,介绍如下。一、产后血淋:王某某,27岁,干部,1979年8月7日初诊。患者产后一周,小便涩滞不利,溺血紫红,尿时痛甚。且感头昏咽干,心烦寐差,胸闷纳少,腹热胀痛,恶露喑红稍有臭秽。舌质红、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汤(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名为地黄汤(丸),主治小儿五迟、发育不良、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光白等症。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有肝肾不足表现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恢复期肾阴不足、精血亏损者,主症见腰痛足酸、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自汗盗汗、遗精梦泄、消渴淋沥、舌燥咽痛、虚火牙痛、足跟作痛、目眶黑圈及小儿发育不良、舌红少苔、脉细数。由于本方具有滋补肝肾之功,故为治疗肾中真阴亏损、水不生木而致肝肾阴亏之要方。近年来,笔者细考其方,斟酌配伍,对其应用及功效亦有新感。  相似文献   

14.
当归活血汤加减治疗高度近视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琴  李荣 《中医研究》2007,20(3):46-46
高度近视属眼科常见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包括变性近视眼、恶性近视眼、进行性近视眼,目前没有能较好控制其发展的治疗方法。为观察中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作用,2000-2005年我们选用当归活血汤加减治疗60例,1年后对其眼血流图及视力、屈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1一般  相似文献   

15.
慢性浅表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2 0 0 0年以来 ,笔者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治疗本病 89例 ,疗效满意 ,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 6 3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两组 15 2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治疗组 89例中 ,男 5 3例 ,女 36例 ;年龄 2 0~ 6 5岁 ;病程 1月~ 1年 2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 ,笔者将异病同治的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临床 ,治疗胆结石、肾结石、胆道蛔虫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证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6 6例患者均来源于我院中医科住院部 ,胆结石 38例 ,肾结石 2 2例 ,胆道蛔虫 6例。病程最短 1个月 ,病程最长 3个月。  诊断依据 :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提示为胆结石、肾结石、胆道蛔虫。2 治疗方法  不同的疾病 ,根据相同的病因所致的证候 ,采用相同的治疗原则 ,清利湿热 ,排石排虫。处方 :金钱草 6 0~ 90 g ,海金沙、鸡内金各 2 5g ,冬葵子 50g ,石韦 2 0 g。根据各病证的特点配合乌梅…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47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经方加减治疗梅核气的疗效。方法:均用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加减。结果:47例中,总有效率为91.5%。结论:治疗本病合用小柴胡汤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王文彦,生于1912年,河北省饶阳县人。幼庭家训,早年在鞍山“春霖堂”悬壶,疗效颇佳,名弛遐迩。他擅治内科杂病,尤其在治疗痹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曾随王老应诊,现将其临床经验略述如下。风寒湿三邪是形成痹证的主要原因。王老认为,在审因辨证论治中,应特别注意风寒湿三邪虽是痹证的成因,但并非三邪俱备而有二邪相并,如寒湿、风湿、风寒、湿热,或单独湿邪所致者,更非三邪相等  相似文献   

19.
菌痢治验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痢中医称为"痢疾",古称"滞下",笔者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颇有疗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 1 湿热证 例1 万某,女,26岁,2006年8月11日来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的95例胆石症,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并以中医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并对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