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GF-Ⅰ在慢性肝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表达,同时应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 不同程度肝病患者血清中IGF-Ⅰ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慢性乙肝(轻、中、重度)组血清游离IGF-Ⅰ水平均高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患者IGF-Ⅰ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在肝硬化组按Child-Pugh分级,IGF-Ⅰ从A级组到B级组、到C级组逐渐下降(A级组与B级组,B级组与C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IGF-Ⅰ水平随着HBV-DNA定量的升高而升高,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结论 IGF-Ⅰ是在肝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判断肝细胞功能不良的重要指标.检测IGF-Ⅰ对肝病患者尤其是判断肝硬化进展情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并探讨二者与CHF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7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CHFⅠ/Ⅱ级组64例、CHFⅢ级组71例和CHFⅣ级组62例;另选取同期该院6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ⅢNP、IGF-1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心功能参数;分析CHF患者血清PⅢNP、IGF-1与心功能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CHF的影响因素。结果 CHFⅣ级组血清PⅢNP、IGF-1水平高于CHFⅢ级组、CHFⅠ/Ⅱ级组和对照组,CHFⅢ级组血清PⅢNP、IGF-1水平高于CHFⅠ/Ⅱ级组和对照组,CHFⅠ/Ⅱ级组血清PⅢNP、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Ⅳ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NT-proBNP水平高于CHFⅢ级组、CHF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以及其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原发性肝癌组,63例良性肿瘤患者纳入良性肿瘤组,39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sTRAIL、MMP-3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并分析血清sTRAIL、MMP-3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TRAIL、MMP-3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sTRAIL、MMP-3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良性肿瘤组血清sTRAIL、MMP-3水平高于对照组,原发性肝癌组HA、LN、PCⅢ、Ⅳ-C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组与对照组的HA、LN、PCⅢ、Ⅳ-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患者血清sTRAIL、MMP-3、HA、LN、PCⅢ、Ⅳ-C水平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TRAIL、MMP-3、sTRAIL+MMP-3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6、0.730、0.806。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TRAIL、MMP-3与HA、LN、PCⅢ、Ⅳ-C之间均呈正相关(r=0.501~0.651,P<0.05)。结论血清sTRAIL、MMP-3可能参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且与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干扰素-γ(INF-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12(IL-1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原发性肝癌组,58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良性肝病组及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并分析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对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原发性肝癌组血清sIL-2R水平高于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Ⅲ期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Ⅱ期组及Ⅰ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Ⅲ期组sIL-2R水平高于Ⅱ期组及Ⅰ期组(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血清INF-γ、IL-12水平高于治疗前,sIL-2R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原发性肝癌存活组血清INF-γ、IL-12水平高于死亡组,sIL-2R水平低于死亡组(P0.05)。血清INF-γ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sIL-2R为0.880,IL-12为0.787,指标联合测定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AUC为0.931。结论 INF-γ、sIL-2R、IL-12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以上指标能够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而且可作为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不同程度肝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3例慢性肝炎(CH)、57例肝硬化(LC)和30例慢性重型肝炎(CSH)患者及30名对照组血清中IGF-Ⅰ水平.并按Child-pugh分级法将LC分为A(19例)、B(17例)、C(21例)3组.结果CH、LC和CSH患者的血清IGF-Ⅰ分别为(199.0±40.8)ng/ml、(105.3±57.5)ng/ml和(48.9±33.2)ng/ml,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275.09±98.99)ng/ml,P<0.001].不同程度肝病患者血清中IGF-Ⅰ水平差异有显著性,LC患者显著低于CH患者(P<0.001),CSH患者显著低于LC患者(P<0.001);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高,LC患者血清IGF-Ⅰ水平呈显著性递减趋势.结论血清IGF-Ⅰ水平与肝脏的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C4及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各25例为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补体C3、C4及AFP水平,并分析3种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血清补体C3水平显著低于肝炎组、肝癌组,但高于肝硬化组(P<0.05);对照组补体C4水平与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肝硬化组,低于肝癌组(P<0.05);对照组AFP水平则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3种指标单独检测诊断肝癌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0.815、0.895,联合检测时为0.985,与单独检测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补体C3、C4及AFP在不同肝病患者中表达水平不同,与肝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且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性激素变化与慢性肝病、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免分析法对128例慢性肝病(慢性肝炎92例、肝炎肝硬化23例、肝硬化并发肝癌13例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和催乳素(PRL)等进行了测定.结果 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肝硬化并发肝癌各组血清T含量明显低于慢性肝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E2含量与慢性肝病、肝癌及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随着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进展,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肝硬化并发肝癌各组血清E2/T、E2/PRL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慢性肝病T水平降低及E2、PRL水平升高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硬化(LC)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IGF-I)水平的变化,探讨肝硬化发病中胰岛素抵抗(IR)、GH/IGF-I轴的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测定住院人群中LC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采用稳态模型法计算HOMA-IRI,同时检测GH和IGF-I水平.结果①LC组FINS、IRI和血清G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GF-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C级的FINS、IRI和GH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A、B级,IGF-Ⅰ显著低于肝硬化A、B级(P《0.05);肝硬化B级IRI、GH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A级, IGF-Ⅰ显著低于肝硬化A级(P《0.05);③肝炎后肝硬化组FINS、IRI和GH水平显著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IGF-Ⅰ水平显著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P《0.05);④肝硬化患者Child-Pugh积分与FINS、IRI、GH水平呈正相关(r=0.2772,P《0.01;r=0.1853,P《0.05;r=0.3231,P《0.01),但与IGF-Ⅰ水平呈负相关(r=-0.2487,P《0.05);IRI与GH水平呈正相关(r=0.2582,P《0.01),与IGF-Ⅰ水平呈负相关(r=-0.1948,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GH/IGF-Ⅰ轴异常,胰岛素抵抗和GH/IGF-Ⅰ轴异常可能参与了肝硬化的病情进展并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直接相关;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FINS、IRI、GH和IGF-Ⅰ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肝功能分级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肝癌患者3D-CRT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F-Ⅱ、IGFBP-2的水平.结果:肝癌患者3D-CRT前血清中IGF-Ⅱ、IGFBP-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D-CRT后患者血清IGF-Ⅱ、IGFBP-2的水平显著低于3D-CRT前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肝癌患者CR 9例,PR 30例,NC 7例,PD 2例,总有效率(CR+PR)为81.3%.结论:血清IGF-Ⅱ、IGFBP-2水平的监测可以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及放疗疗效的监测:3D-CRT是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带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妊娠糖代谢异常母体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相关性。方法本院分娩的足月单活胎孕母及其分娩的新生儿60例,分为GDM组、GIGT组、正常对照组,各20例。孕妇分娩前2周静脉采全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Alc水平;新生儿娩出后,断脐采血,双位点免疫酶分析法检测血清中IGF-Ⅰ水平。对各组HbAlc水平、新生儿脐带血IGF-Ⅰ水平、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GDM组HbA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GIGT组IGF-Ⅰ水平、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IGF-Ⅰ与出生体质量之间、HbAlc与IGF-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GIGT组与GDM组IGF-Ⅰ与出生体质量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孕母妊娠末期血浆IGF-Ⅰ的检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应胎儿内分泌因子IGF-I水平,IGF-I水平反映了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1.
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GFs)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8例健康早孕妇女(对照组)和39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血清中IGF-Ⅰ、IGF-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结果流产组血清中IGF-Ⅰ、IGF-Ⅱ和IGFBP-1浓度依次为(120±13.0)、(115±12.5)和(46±4.2)μg/L,对照组中依次为(186±12.5)、(178±13.0)和(98±12.3)μg/L。两组比较,流产组检测结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GFs中IGF-Ⅰ,IGF-Ⅱ和IGFBP-1低水平表达与胚胎发育不良及流产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组织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水平,探讨其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肝硬化组织、肝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各8例,采用实时RT-PCR技术检测IGFBP-5mRNA的表达水平;取肝硬化(21例)、原发性肝癌(14例)及正常对照者(14例)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IGFBP-5水平,分析IGFBP-5在不同分组中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肝硬化组肝组织中IG-FBP-5mRNA的表达及血清中IGFBP-5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均<0.05),与血清中升高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和肝功能无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组肝组织中IGFBP-5的表达及血清中IGFBP-5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组(P均<0.05),与血清中升高的甲胎蛋白(AFP)和肝功能亦无相关性。结论在肝硬化发生后,肝组织表达和合成IGFBP-5减少,与其他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关,其可能与HA、LN互补作为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一个无创指标;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组织中IGFBP-5表达增多,血清水平增高,其有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的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检测指标。IGFBP-5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10例肝病患者及55例健康者血清HA、PC-Ⅲ、Ⅳ-C和LN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LN、HA、PC-Ⅲ和Ⅳ-C水平高于健康者(P<0.05),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LN、HA和Ⅳ-C水平高于慢性乙肝患者(P<0.05),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PC-Ⅲ水平与慢性乙肝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LN、HA、PC-Ⅲ和Ⅳ-C水平与健康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N、HA、PC-Ⅲ和Ⅳ-C是反映肝脏状况和肝纤维化程度的良好指标,动态观察其变化可用于判断患者病情进展,也可用于判断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C-Ⅳ、LN测定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用RIA法检测血清HA、PC-Ⅲ、C-Ⅳ、LN的浓度。结果HA水平在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5),并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以肝硬化组最高,组间比较肝硬化显著高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P<0.001),肝癌组与急性黄疸性肝炎组比较P<0.05;PC-Ⅲ各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并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高,但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C-Ⅳ除急性黄疸性肝炎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增高有显著性(P<0.001),组间比较以上各组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且差别有显著性,慢迁肝与急性黄疸性肝炎组比P<0.01,肝硬化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比较P<0.001,肝癌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比较P<0.01;各组LN水平逐渐升高且以肝硬化组最高,与正常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组间比较肝硬化较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显著增高(P<0.001)。结论血清HA、PC-Ⅲ、C-Ⅳ、LN联合检测可对肝纤维化程度的判定、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肝病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病情的动态观察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酸循环法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水平。结果 肝硬化组、肝炎组血清PAB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P<0.05),而血清TBA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P<0.05),肝炎组与肝硬化组血清PAB和TBA水平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5),肝炎组内重度患者血清PAB水平较轻、中度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TBA水平较轻中度患者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 血清PAB、TBA变化能敏感地反映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及肝实质的损害程度,联合检测血清二者的变化,有助于慢性肝病的病情判断,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甘胆酸检测在慢性肝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5例慢性肝病患者按病情程度分成慢性肝炎轻度组(32例)、中度组(18例)、重度组(8例),肝硬化组(62例),肝癌组(15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清甘胆酸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炎各组及肝硬化、肝癌组血清甘胆酸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甘胆酸水平在慢性肝炎各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甘胆酸较正常人升高,慢性肝炎患者随着病情加重血清甘胆酸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关联性。方法选取43例2型糖尿病骨密度降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3例2型糖尿病骨密度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IL-1β、IGF-1水平。结果三组研究对象血清IL-1β和IGF-1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血清IL-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健康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健康组(P<0.05);对照组与健康组之间血清IL-1β和IGF-1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earson检验显示,血清IL-1β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5,P<0.01),血清IGF-1与骨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788,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测定IGF-1及IL-1β水平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在肝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慢性HCV感染后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50例作为HCV感染组,依其病情发展再分为3个亚组,即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以及丙肝肝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以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估胰岛素抵抗,比较两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差异.结果 丙型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水平无差异,但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IR)值升高(P<0.05);丙肝肝硬化组、丙肝肝癌组患者较丙型肝炎组患者具有更高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情况.并且两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IR值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丙肝肝硬化组与丙肝肝癌组相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I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肝患者随着肝病程度的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减缓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和铁蛋白(SF)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唐山市南堡开发区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108例为肝癌组,按照病理分期分为Ⅰ、Ⅱ和Ⅲ期。另选同期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120例和肝炎患者102例分别作为肝硬化组和肝炎组,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GP73、AFPL3和SF水平,并分析其与观察组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肝癌组GP73、AFPL3和SF水平较肝硬化组和肝炎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分期肝癌组患者3项指标水平,Ⅱ期的AFPL3和SF水平较Ⅰ期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P7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的GP73、AFPL3和SF的水平均较早期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单独检测Ⅰ和Ⅱ期肝癌的阳性率均低于70.00%,联合检测后,各期检测的阳性率均有所提高,对Ⅱ期患者检测的阳性率达到89.29%。结论联合检测可以有效地弥补3种血清标志物单独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局限性,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循环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改变,探讨它们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50例EH患者犤EH组,其中LVH20例(LVH亚组),非LVH30例(非LVH亚组)犦和30名健康人血清IGF-1和NO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组血清IGF-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LVH亚组血清IGF-1明显高于非LVH亚组(P<0.01),NO显著低于非LVH亚组(P<0.01),且IGF-1与NO水平呈负相关(r=-0.435,P<0.05);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IGF-1呈正相关(r=0.398,P<0.05),与NO呈负相关(r=-0.653,P<0.01)。LVH患者治疗后,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EH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合并LVH者更甚,IGF-1和NO两者失衡可能参与了EH及LVH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