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加强对肝性脊髓病的认识及重视。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肝性脊髓病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肝性脊髓病是各种肝病晚期发生的脊髓损害,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缓慢进行性痉挛性瘫痪。典型的病理变化为脊髓侧索对称性脱髓鞘病变。本病预后不良,需综合治疗。结论本病多进行性加重,需综合治疗,早期肝移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肝性脊髓病(Hapatic myelopathy,HM)是肝病晚期的一种少见的并发症,肝移植后肝性脊髓病更为少见[1]。该并发症是由于门体分流和肝功能不全导致的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痉挛性截瘫、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  相似文献   

3.
目的:加强对肝性脊髓病的认识,以期做到早期预防、早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对本科收治的2例肝性脊髓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病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之后,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性痉挛性截瘫,无肌肉萎缩、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病理变化主要是脊髓锥体束对称性脱髓鞘改变,可波及颈髓以下脊髓全长,以胸腰段多见和显著;一般采取保护和改善肝功能,预防肝硬化并发症,降低血氨及改善脊髓损害症状等综合治疗措施。结论本病是慢性肝病晚期出现的一种以脊髓锥体束缓慢进展性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并发症,早期肝移植是肝硬化晚期合并肝性脊髓病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加强对肝性脊髓病的认识和重视.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2 例肝性脊髓病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本病多数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之后,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无肌肉萎缩、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可分为4 期:神经症状前期、临床期、肝性脑病期、脊髓病期.病理变化主要是脊髓锥体束对称性脱髓鞘改变,可波及颈髓以下脊髓全长,以胸腰段多见和显著;一般采取保护和改善肝功能,预防肝硬化并发症,降低血氨及改善脊髓损害症状等综合治疗措施.结论 本病是慢性肝病晚期出现的一种以脊髓锥体束缓慢进展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类型的并发症,早期肝移植是肝硬化晚期合并肝性脊髓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脊髓病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医院诊治的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脊髓病患者120例,通过查阅病例观察入选患者病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护理,分析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脊髓病临床特点及护理效果。结果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脊髓病患者临床表现较多,肝炎肝硬化临床表现主要以黄疸、蜘蛛痣为主,占44.17%和31.67%;脊髓病表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不能站立、痉挛性瘫痪、双下肢肌力下降及肌张力增高,占36.67%、30.00%和17.50%;护理后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整体功能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脊髓病存在明显的肝病症状及脊髓病表现,治疗时实施相应的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肝源性脊髓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耀辉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0):114-114
肝源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phy,HM)是各种肝病晚期由于门体分流和肝功能不全导致的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截瘫[1],是肝病晚期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此病呈进行性加重,并发症多、疗效差,死亡率高.由于缺乏对此病的认识,护理针对性较差,为了提高对该病疗效及护理质量,现将我院1996-2005年收治的8例肝性脊髓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性脊髓病——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性脊髓病是肝硬化晚期罕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1949年Leigh和Card两氏首先报告本病,1960年Zieve结合尸检对本病的神经病理做过较详细的描述,并证明本病为脊髓椎体束脱髓鞘病变。国内自1976年以来陆续有近10篇病例报告,共约报告15例。国外截止1982年大约报告本病40例。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肝性脊髓病2例报告如下,并结合笔者收集的国内11例病报告和有关文献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性脊髓病的病因、临床特最、治疗和预后.方法 分析28例肝性脊髓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男20例,女8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乙肝肝硬化者17例,丙肝肝硬化者3例,8例为酒精性肝硬化.14例无手术史者在肝硬化失代偿2~6年发病,14例做过手术者于手术后1~6年发病.26例的首发症状是双下肢沉重感,2例首发症状为双下肢肌肉发抖.随后患者病情呈缓慢的进行性加重,但病情的进展速度不一.22例检查脑脊液基本正常,9例作肌电图检查,均为上神经元损害改变.26例血氨轻-中度增高.28例经过综合治疗,其中18例肝功能情况好转,肌张力有所减轻,6例治疗后肝功能有所好转,但肌张力情况无变化,4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于肝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结论 肝性脊髓病的病因仍不明确,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积极治疗肝性脊髓病的同时更应重视肝硬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报道1例肝豆状核变性肝移植术后并发脱髓鞘疾病病例。患者为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行原位经典式全肝移植术,术后应用FK506+MMF+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第20天,患者出现复视,术后第23天出现步态不稳,行走落空感。诊断为肝移植术后脱髓鞘疾病,给予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脱髓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报告一例肝性脊髓病,并主要讨论了该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肝性脊髓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性脊髓病是肝硬化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并发症,较少见。1949年Leigh与Card首先报导。国内1976~198I亦有少数病例报告。本文报告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亲体肝移植(LRLT)术后肝动脉栓塞(HAT)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5例Wilson's病患儿行亲体部分肝移植,术中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肝动脉;术后根据出凝血像结果,选用不同的血液制品,并予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 5例均健康存活。1例术后曾发生HAT,经急诊取栓并肝动脉重建术无效,再次肝移植后存活(供肝为脑死亡者)。结论 理想的肝动脉吻合、适当控制血制品和正确使用抗凝治疗是预防儿童LRLT和HAT的重要手段;一旦发生HAT应急诊取栓行肝动脉重建术,甚至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13.
肝性脊髓病是由慢性肝病引起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有着多重复杂的发病机制,主要病理改变为脊髓侧束对称性脱髓鞘病变,以隐性起病、逐步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性截瘫、腱反射亢进及肌张力升高为临床特征。传统降血氨治疗对HM无效,早期肝脏移植可阻止其病程进展,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笔者报道1例肝硬化并发HM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可能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克服肝源短缺和扩大供肝来源,活体肝移植(living 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LRLT)已成为可补充原位尸肝移植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通过严格的筛选,在原位尸体肝移植中使用大于60岁的供体,甚至大于70或80岁的供体,也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许多移植中心为了供者的安全一般设定活体肝移植供者年龄上限为55岁.本研究通过对2007年6月-2008年3月4例年龄为55岁以上的活体肝移植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供者的年龄因素对活体肝移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陶自坚  刘志  凌莉 《安徽医药》2005,9(9):680-681
目的探讨胆管乳头状瘤病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改变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9岁.上腹部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B超示左叶肝内胆管扩张,CT显示肝左叶及尾叶见数个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影,增强后示汇管区占位伴肝左叶胆管扩张.病理表现为肝内胆管呈不同程度扩张,多发性胆管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瘤样结构,部分上皮细胞中度不典型增生.免疫表型:PCNA阳性( ),P53阴性(-),survivin阴性(-).结论乳头状瘤病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术前诊断很困难.组织学上表现为良性,但易复发或恶变.治疗以切除受累的胆管、部分肝叶或肝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对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1医院2003-09~2006-03实施肝移植40例,其中5例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人工肝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中,4例为术前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的血清胆红素降低,肝性脑病得以纠正,凝血功能有改善,均顺利过渡到肝移植手术,术后已生存17~25个月,目前肝功能正常。1例为肝移植术后2个月,发生顽固性高胆红素血症并发感染,经4次人工肝治疗,延缓了肝衰竭的进程,接受了胆管造影,胆管支架置入引流,终因移植肝的功能衰竭,未能再次肝移植,术后5个月病死。结论AISS能纠正肝衰竭患者术前代谢紊乱,改善机体的内环境,为患者等待供肝,提高耐受肝移植手术创造条件,可减少手术风险。也能为术后肝功能提供有力支持,争取再次肝移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徐长江  曾珍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88-1789
肝性脊髓病是继发于肝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神经系统并发症,以逐渐发生的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特征,经数月逐渐发展为不能行走,终至卧床。一般无浅感觉障碍、括约肌障碍,查体可见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初起无肌萎缩,长期卧床后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依据有肝硬化、门脉高压、肝性脑病史,出现进行性痉挛性截瘫,除外神经系统原发疾病即可以诊断。自1949年Leight和Cazd首先报道后,陆续有同样报道。现就我院1992年至2004年收治的23例肝性脊髓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类对全肝移植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因此研究人员对肝细胞治疗的兴趣持续上升.从临床观点来看,肝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性肝衰竭、遗传代谢性肝病以及如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所致慢性肝衰竭方面,有可能取代或部分取代原位肝移植.  相似文献   

19.
黄中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00-1002
1963年,Starzl和他的助手们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肝移植手术,到20世纪90年代,肝移植已逐步成为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方法。尽管技术不断发展,目前肝移植仍然是一项风险极大的手术。肝移植手术的麻醉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终末期肝病,常并发有静脉曲张性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水、严重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状态,特别是肝硬化可并发肝肺综合征(ha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1]。  相似文献   

20.
黄陵川  黄坤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474-3475
肝移植手术是治疗晚期肝脏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手术难度大,时间长,环节多,同时肝移植病人病情危重,常并存基础疾病,因而对手术的配合及护理要求极高。我院自2004年1 ̄12月行肝移植手术3例,均获得成功。现将手术配合要点及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性,年龄38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