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炳麟和祖国医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章炳麟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亦为近代著名医论家。章氏博涉古今医籍,同时吸取近代西医知识,在《伤寒论》研究、中西医学汇通等多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如提出“广义伤寒说”、“六经六部说”、论伤寒传经之非、对历代伤寒注家的评价,”三焦-淋巴”学说、十二经开阔理论、六经实质新解、“废弃五行说”、湿温病说等等。章氏作为“近代国医革新的导师”.以他独到的见解和成就,确立了他在近代中国医学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7,(3):383-385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4.
舒诏,字驰远,江西进贤人,系清代乾隆年间之名医。著有《辨脉篇》、《女科要诀》,《再重订伤寒集拄》、(一名《舒氏伤寒集注》以下简称《集注》)。舒氏为喻嘉言的再传弟子,对喻氏的《尚论篇》有精深研究。他认为《尚论篇》虽对伤寒学有所创获,但“其间遗义尚多”。于是立足辨证,补喻氏之不足,著成《集注》一书。  相似文献   

5.
吴新欲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悉心研习《内经》、《伤寒》、《金匮》、《脾胃论》等古典医著,不断吸取近代和现代名家所长,并博采现代医学的理论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6.
《伤寒纪玄妙用集》10卷,元代医家尚从善著。此书书名,《医藏书目》作《伤寒纪元》,《中国医籍考》作《尚氏伤寒纪选》。书首有名士张翥于至元二年(1336)六月一日以小篆书于广陵寓斋的序文。序后有尚氏手书的《张仲景传》,时为至元戊寅年(1338)。  相似文献   

7.
业师杜雨茂教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陕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张仲景学术研究会顾问、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先生幼秉家教,精研歧黄,学基甚厚,知识渊博,未冠即悬壶乡里,后执教医府,问病于都市,集医、教、研于一身,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医理熟、思路广、辨证精、用药妙,疗效昭彰,享有盛誉。稍暇即攻读经典,尤精《伤寒》(以下简称《伤》),本文仅就其伤寒学  相似文献   

8.
恽铁樵与陆渊雷皆为弃文业医者,既广学博识,又长期涉足中医临床与中医教育,二人的医事活动都与近代中医发展密切相关。恽氏年岁稍长,持改进中医论,在近代率先比较系统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思想。陆氏稍幼,坚持“中医科学化”的观点,为后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性人物。二人的学术思想虽有颇多共同之处,如学宗仲景,重视伤寒、倡导革新,汇通中西、反对废医等;但是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如关于《伤寒论》与《内经》关系、温病学说、脉学理论、中医病名、日本汉方医等方面的认识。比较分析其异同,有利于借鉴、继承二人学术思想的优秀部分,促进当代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生于1551年,卒于1631年,为明代之名医。曾任翰林院检讨。晚年又任南京行人司副及福建参政等职。王氏博览群书,又殚精于临床,学验俱精。著作有《医论》、《医辨》、《郁冈斋笔尘》、《孕产全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及六科《证治准绳》。竟成医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医家之一。《伤寒证治准绳》(以下简称《准绳》是六科《证治准绳》的一部分,又是王氏伤寒的代表作。《准绳》既广采先贤之论述,又有王氏独特的见解,从王氏之注文分析,他是立足辨证施治,从症状、补亡、传变三  相似文献   

10.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11.
程应旄,字郊倩,生卒未详,安徽新安人,清代康熙年间之名医。他出身儒门,年幼聪慧,精于文学,后入医林,博学医书,故著作甚多,《伤寒论后条辨》(简称《后条辨》)是程氏流世的唯一著作。该书立足实践,对伤寒学理论有所创获,而成一家之言。本文试评《后条辨》的学术思想,仅作抛砖引玉之举。阐明六经实质《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创立了中医独特的理论精华——辨证施治,其六经学说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促进中医文化传承和临床工作的开展,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及中医药高等院校年轻教师学习中医四部经典的热情,充分发挥基金会的公益性,经研究决定于2017年12月15-17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首届"学伤寒、背伤寒'基本功大赛",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1幼承家学初奠根基我于1935年出生在中医世家,从小接触并得到较多较好的中医药教育,扎下了业医的根子。先父名集裘,字德润,人称德公,以医德医术著称于乡。先父对仲景之学钻研极深,《伤寒论》一书背得滚瓜烂熟。对我要求很严,每天除跟班临证外,夜以继日地督促我练习中医基本功。坚持熟读背诵《药性赋》、《四言药性》、《濒湖脉诀》、《汤头歌括》、《医学三字经》、《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等启蒙读物。初步钻研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典藉。《证治准绳》、《本草纲目》、《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4.
明代浙江钱塘医家吴绶, 家世业医, 以医名先后举为医学正科、太医院医士, 后以传奉的方式右迁御医, 以太医院判致仕。吴绶著有《伤寒蕴要全书》一书。该书现存大致有4个版本体系, 其主要内容是对《伤寒论》的分类研究。在成化、弘治年间传奉浪潮中, 医官非常途迁转至文官系统, 文官与医官之间矛盾加剧, 文官对吴绶个人形象的书写, 多认为其夤缘奔竞, 医术不精。但从《伤寒蕴要全书》一书所体现的伤寒学术思想, 可看出吴绶的医术并非低劣不堪。  相似文献   

15.
从“伤寒”的涵义、“学科”的涵义、《伤寒学》和《(伤寒论)学》各自应包含的内容等几方面来剖析《伤寒学》教材名称的科学性,认为原《伤寒论讲义》教材无需更名,如果为了与原有教材有所区别,认为叫做《(伤寒论)学》要比《伤寒学》更恰当。  相似文献   

16.
近代越医以敏锐的思想和务实的态度,积极应对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和"废止中医案"的打击,创组绍兴医药学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成立"流通医药书籍有限公司",撰写并印行了大量医籍,影响全国,波及槟榔屿、檀香山、高丽、日本,在近代中国医学史上有特殊地位。近代越医医籍是近代绍兴医学的宝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简言之,可归纳为精品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7.
寒温两说发展到清代中期,在寒温分立的局面中开始出现一些医家试图将伤寒温病二者精华融为一体,如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吴贞的《伤寒指掌》等书,虽冠以"伤寒"之名,却包括温病的内容,发展至清末逐步形成一个寒温融合的理论派系,使寒温融合成为近代外感病发展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就是"论伤寒"。在仲景前后那个时代"论伤寒"的诸家中,张仲景是影响最大的一家,但不可能是唯一的一家。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使今人只见到一部比较完整论述"伤寒"的《伤寒论》。医学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伤寒"的再认识和新探索,从而在中国医学史上,形成了内容庞大的"伤寒病学"或"伤寒学"。伤寒学的定义可以借鉴现今温病学定义的表述形式。《伤寒论》是庞大的"伤寒学"体系中一支根深叶茂的主干。《伤寒论》是"伤寒学"非常重要或最主要的内容,但不是"伤寒学"的全部,"伤寒学"绝不等同于《伤寒论》。以伤寒病为对象研究伤寒病和以《伤寒论》为对象研究《伤寒论》,是两个不能混为一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名机,河南省南阳郡人。约生于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著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农家出身的知识分子,毕生业医。他始学医于同郡张伯祖。据《何颙别传》记有:“识用精微过于师。”“名在京师为名医。”等等,说明张仲景是一位从事医疗活动的医学家。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论》学的基本学术特点1 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理论研究《伤寒论》学的历史起点,大大晚于伤寒学。对《伤寒论》的大规模研究,始于宋代,至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一门专学。宋代早期,《伤寒论》主要还是作为急性外感热病的证治范例,用于指导临床实践。至宋金时期,以成无己《注解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