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下特征,探讨FA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FA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检查等资料.结果 35例患者中28例(80.O%)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腹泻最为多见,占74.3%(26/35);直肠及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分布密集,直肠腺瘤癌变率高.结论 FA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大肠内发现成百上千枚腺瘤性息肉进行诊断,肠外表现有助于诊断,结肠镜检查是安全可靠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
1983年,Waddel和Loughry[1]首次报道,苏灵达使4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患者直肠腺瘤性息肉消退。近十年来,一些动物癌发生模型应用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治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5号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目前尚无折刀位结直肠全切除的报道。我们最近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实施了折刀位结直肠全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导致结肠、直肠等部位出现息肉的疾病。大多数患者有数百至数千个息肉,平均死亡年龄40岁,如不予治疗,几乎所有患者在39岁前会发展为结肠癌,约占结直肠癌患者的1%。不过,也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息肉出现时间延迟、发生数目较少、结直肠癌转化年龄较晚(平均55岁)的,称为减弱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预防性手术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患者病例72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和预防性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涉及有结、直肠切除术、永久性回肠造瘘术;全结肠、直肠黏膜剥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次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直肠息肉电灼术.结论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预防性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 FAP)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该病外显率高,并有极高的结肠癌发病率。本文拟对FAP及其几种变异体的临床特点、遗传学、筛检方法、治疗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1 临床特点1.1 结肠腺瘤和结肠癌 FAP是一种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在结肠内发生成百上千个具有高度癌变危险的腺瘤性息肉。发生息肉的平均年龄为16岁,而几乎所有罹患者在35岁时均将发生结肠癌。未经治疗的FAP患者,70%在21岁时发生结肠癌,而39岁和45岁结肠癌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90%。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35岁。在具有症  相似文献   

7.
刘存平  林春花 《中国卫生产业》2013,(11):114-114,1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内镜下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的11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14例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治疗情况。结果本试验中114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根据病理分型:管状腺瘤93例(81.5%),绒毛状腺瘤17例(14.9%),混合性腺瘤4例(3.5%),随着年龄的增大,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的比例逐渐增多,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息肉位置分布为:直肠39例(34.2%),乙状结肠19例(16.7%),降结肠18例(15.8%),横结肠9例(7.9%),升结肠9例(7.9%),回盲5例(5.4%),多发15例(13.2%),分布在左半结肠的腺瘤性息肉患者明显多于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有9例并发出血,未出现穿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经随访6~30个月,有4例复发(老年组3例,中年组1例),其中2例为多发性息肉,2例为恶性患者。结论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手段,尽早采取内镜下治疗,长期、定期随访,是控制其恶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为APC基因或Mut YH双等位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临床经验表明,虽然APC基因突变携带者其终生癌变率几乎是100%,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预防癌变恶化~([1])。简要整理目前经证实的FAP的临床特点及有效预防手段可为临床FAP早发现、早诊断、早防癌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有较高的结肠癌发病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若不能及时发现治疗,将进行不可控癌变。本文对近年FAP临床方面进展进行简单整理与总结,可供相关学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多发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方法12例经结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及热活检钳治疗结束后即口服舒林酸400mg/d,疗程为1年;对照组仅采用单纯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及热活检钳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腺瘤的数目、类型、异型增生程度以及治疗前后腺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治疗组于6个月和12个月腺瘤消退率分别为94.96%和98.01%,而对照组分别为34.89%和13.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混合性腺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0%和1.89%,对照组分别为14.88%和10.07%,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腺瘤Ⅱ级和Ⅲ级异型增生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尤其是Ⅲ级异型增生腺瘤。治疗后治疗组腺瘤细胞凋亡指数为(28.6±6.5)%,对照组为(5.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林酸治疗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有效,对于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患者应先行内镜下治疗,再服用舒林酸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盐城大丰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结果。结果:258例检出息肉患者病理结果中腺瘤174例(67.68%),非腺瘤82例(32.31%);腺瘤组平均年龄、便血、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恶变与患者便血、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癌变状况等情况有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尽早完善全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给予摘除,同时应注重监测及随访预防癌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粪便环氧合酶(COX)-2检测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收集21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结直肠腺癌组)、17例结直肠腺瘤样息肉患者(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以及23例存在腹痛、贫血、粪便异常等症状对照患者(对照组)的粪便,检测粪便中COX-2.结果 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和结直肠腺癌组的COX-2阳性率分别为88%和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COX-2阳性率为0,对照组与结直肠腺癌组及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粪便COX-2检测对于发现结直肠腺癌和结直肠腺瘤样息肉具有一定敏感度,是有前途的无创检测方法,用于早期发现结直肠肿瘤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3.
硬纤维瘤,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病、韧带样纤维瘤病,是一种缓慢生长的比较罕见的良性肿瘤.据估计每年在百万人口中发生3.7例新病例.它发生于肌肉、腱膜和深筋膜等处,十分坚硬. 目前,病因并没有完全弄清楚,考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外伤,临床发现某些硬纤维瘤患者发病前,发病部位有外伤史;②雌激素水平升高,硬纤维瘤好发于女性,有些女性患者在绝经后,硬纤维瘤可自然消退,提示硬纤维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升高有关;③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报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致病基因——APC基因,与硬纤维瘤的的致病基因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肠道“息肉”是指肠子里长出的各种隆起物。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后一种息肉不是肿瘤,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它们与癌没有什么关系。一般来说,“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的可能性最大。这种腺瘤可以引发腹痛、腹泻、便血,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直到癌变后才被发现。有研究发现,80%的这类病人会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为一种标志,高危者可以通过眼睛的检查(眼底镜检查),发现是否患有该病的线索。同时,在这类“腺瘤”中,有些会合并存在皮肤、肌肉、骨骼或脑肿瘤,有的合并有皮肤和黏膜黑斑块(手掌和口唇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缩、脱发。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但仍然可以根据上面的那些信号,提醒患者及时就医。由于这种病有家族聚集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便应进行相关检查。除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通过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腺瘤是“绒毛状腺瘤”,也会存在一定的癌变可能。  相似文献   

15.
杨长伟  熊炜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501-2502
目的探讨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腺瘤(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80例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术后1年复查情况。结果 80例患者结肠镜联合腹腔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后,腺瘤均被切除,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漏以及肠穿孔等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异常迟发性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1年纤维直肠镜复查结果显示原息肉部位均未见息肉复发。结论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腺瘤(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腺瘤样结肠息肉(APC)基因多态性、肥胖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武汉市第八医院常规内镜发现的16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结直肠息肉组),另招募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内镜体检正常者85名(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PC基因rs1804197位点多态性,(14)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感染情况,分析APC基因多态性、肥胖及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息肉组APC基因rs1804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为23.15%高于对照组的1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息肉组体质量指数(BMI)≥28 kg/m(14)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感染情况,分析APC基因多态性、肥胖及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息肉组APC基因rs1804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为23.15%高于对照组的1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息肉组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Hp感染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162例结直肠息肉组患者中增生性息肉81例、低级别上皮类瘤变41例、高级别上皮类瘤变40例,结直肠息肉不同病理类型患者Hp感染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级别上皮类瘤变Hp感染比例较高;结直肠息肉不同病理类型患者APC基因rs1804197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BMI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C基因rs1804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BMI≥28 kg/m2、Hp感染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162例结直肠息肉组患者中增生性息肉81例、低级别上皮类瘤变41例、高级别上皮类瘤变40例,结直肠息肉不同病理类型患者Hp感染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级别上皮类瘤变Hp感染比例较高;结直肠息肉不同病理类型患者APC基因rs1804197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BMI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C基因rs1804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BMI≥28 kg/m2、Hp感染可能增加结直肠息肉的易感性,且Hp感染还可能与细胞异型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息肉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和多发性息肉病。常见于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以结直肠为主要好发部位,肠镜检出率为10%~20%。 管状腺瘤 亦称腺瘤性息肉,绝大多数发生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约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阻断息肉癌变进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结直肠息肉电切术病例103例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0岁)和老年组(≥60岁),分析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分布部位、病理类型、巨大息肉癌变的不同特点.结果:老年组便血明显高于中年组,中老年组在直乙结肠的息肉分布、腺瘤性息肉数目、巨大息肉癌变均较青年组有明显差异.结论:结直肠息肉的老年患者便血的发生率较高、腺瘤性息肉的数目较多、直乙结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巨大息肉癌变较多,故对老年患者应适当放宽结肠镜指证,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对早期发现结肠癌并阻断其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直肠息肉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二者有相类似的发病因素,比较全结肠镜检出结直肠息肉的患者中NAFLD与非NAFLD患者之间的差异,研究二者间的关系,可有助于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诊治。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10月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后行全结肠镜检查、符合条件的结直肠息肉患者425例,按是否合并NAFLD分为AFLD组和对照组(非NAFLD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多发性息肉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息肉分布位置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依据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NAFLD组的息肉多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的分布方面,与性别或年龄均无相关性(P0.05)。NAFLD组患者腺瘤的总体发病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女性和老年患者中(P0.05)。结论 NAFLD对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影响,特别是合并NAFLD的老年和女性患者,更易检出结直肠腺瘤,因此临床上应重视NAFLD患者的结肠镜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讨论结直肠上皮内瘤癌变的临床病理诊断情况.方法:本组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本研究中72例结直肠上皮内瘤癌变患者经术前病理诊断得出,有34例(47.22%)低级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有38例(52.78%)高级结直肠上皮内瘤变.而术后经病理诊断得出,有7例(9.72%)腺瘤高级上皮内瘤变,有19例(26.39%)腺瘤低级上皮内瘤变,有46例(63.89%)浸润型癌.此外,肿瘤位置分布情况为:18例(25.00%)浸润型癌,32例(44.44%)直肠中,12例(16.67%)腺瘤,10例(13.89%)乙状结肠中.结论:就结直肠上皮内瘤癌变患者而言,医护人员应重视此疾病的临床诊断,降低病理诊断失误率,提高临床确诊率,从而有针对性的为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确保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