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南 《人民军医》1996,(12):17-18
我院应用杭州大力神有限公司生产的“ZZM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肛肠疾病52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520例,男241例,女279例;年龄16~82岁,平均35岁。痔356例,其中内痔36例,混合痔273例,外痔47例。直肠息肉20例,肛裂50例,肛乳头增生14例,肛门癌疼15例,肛旁脓肿18例,尖锐湿疣47例。1.2治疗方法1.2.回直流电解适用于早期内痔。患者自然排便后取侧卧位,常现消毒,将平板电极(日电橡胶)人体接触面浸湿置于患合臀部,肛镜将内痔暴露,1:1000苯扎澳腔(新洁尔正)棉球消毒内痔表面后,将直流电…  相似文献   

2.
马艳  胡梦兰  耿协强  程辉 《西南军医》2007,9(5):127-128
痔是外科常见病,Ⅲ、Ⅳ期脱垂性内痔的治疗多采取外剥内扎术,术后肛门部位疼痛时间长,创面愈合慢,肛门失禁以及肛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高。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痔不是曲张静脉,而是肥大、下移的肛垫。针对这一新的理论和学说,1998年意大利学者Logon首次报道了通过环形切除、吻合痔上直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组织治疗Ⅲ、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患直肠内痔多年,平时偶因便秘引起痔出血,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搽后可以缓解。2005年4月,因大便干结引起痔出血,肛门镜检查见肛门齿状线上6点处有一黄豆大内痔伴出血点,给予化痔栓及马应龙痔疮膏治疗,数天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加伴有黏液。先后使用多种痔疮栓,但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4.
1985年1月1993年1月,我们通过直肠指诊检查发现阳性患者112例,使息者均得以及时的确诊和治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0例,女32例;年龄1个月至82岁。临床最后诊断疾病共17种,其中直肠癌用倒;直肠息肉24例;内痔合并出血13例,盆腔脓肿6例;肛疾内四4例;前列腺肿大,前列腺炎各5例;腾联结石、后原道结石、淋病、卵巢囊肿各3例;直肠周围脓肿、先天性肛门闭锁、直肠阴道瘘、直肠溃疡、中毒性菌痢、前列腺癌各2例。直肠癌、直肠息肉、前列腺癌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前列腺炎、淋病、中毒性菌痢经化验揭取物、前列腺波及尿道分泌物而确…  相似文献   

5.
吻合器环形痔切除术的应用,被称做外科切除痔疮的一种显著突破,是一种创新性的手术治疗方法。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提出通过直肠下端粘膜及粘膜下层组织环形切除治疗Ⅲ、Ⅳ期脱垂内痔的新方法(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由于该手术避免损伤肛周皮肤,保留肛垫的完整性,术后疼痛轻,控便能力不受影响,减少术后  相似文献   

6.
肛、直肠损伤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肛,直肠损伤平时并不多见,经验不易积累,处理对就难免有棘手之感。本文略述影响肛、直肠损伤的预后因素,目的在于强调诊治过程中应重视的某些重要环节,以便正确估计伤情,作出完善的应急治疗计划。最后。从临床实际出发,复习肛、直肠损伤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是建立在"肛垫下移学说"基础上,1998年由Longo设计的一种通过吻合器环形切除吻合直肠下端粘膜来治疗Ⅲ、Ⅳ期内痔及混合痔的手术方法。2006年6月,姚礼庆教授在我国实施首例PPH术,此后PPH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1]。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肛内或直肠黏膜的尖锐湿疣,其部位特殊,手术或激光等治疗操作困难,效果不理想。本研究利用33P短程辐射原理,对42例肛内尖锐湿疣患者试行敷贴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董素红 《人民军医》1998,41(8):450-450
1987年8月~1995年12月,我们采用痔核压缩疗法加消痔灵直肠粘膜下及直肠周围间隙注射治疗痔伴轻、中度脱肛3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18~65岁。病程10~35年。环形混合痔伴肛管直肠脱垂21例(65.7%),期内痔伴肛管直肠脱垂11例(34.3%)。其中直肠粘膜部分脱垂11例,完全脱垂21例。1.2 治疗方法1.2.1 痔的治疗 痔伴肛管直肠粘膜脱垂者,应首先治疗痔,解除痔核脱出牵拉直肠粘膜加重脱垂的病因。术前排空大小便,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肛周浸润麻醉。待肛门松弛后,以0.1%苯扎溴铵消毒肛管,使痔…  相似文献   

10.
医源性尿道直肠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源性尿道直肠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3例医源性尿道直肠损伤的临床资料,治疗包括:一期尿道直肠修补4例;耻骨上膀胱造瘘+乙状结肠造瘘8例;单纯耻骨上膀胱造瘘1例;二期经会阴或联合肛直肠睡行尿道直肠瘘修补6例。结果 一期尿道直肠修补4例均未发生尿道直肠瘘,3例治愈,1例发生尿道狭窄。9例尿道直肠瘘经粪尿分流,3例(33%)尿道直肠瘘愈合,其中2例发生尿道狭窄。6例经会阴或联合肛直肠径路行瘘修补或瘘修补+尿道吻合术,均治愈。结论 尿道直肠损伤后应尽早发现并作一期缝合修补,可避免尿道直肠瘘发生;粪尿分流可使部分瘘闭合;经会阴联合肛直肠径路行尿道直肠瘘修补具有损伤小、暴露好等优点,特别适于合并后尿道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国汉德  刘方 《武警医学》2000,11(1):26-26
痔全息注射液治疗内痔效果较好 ,但是存在内痔术后出血、外痔结缔组织脱落不彻底、创面大、难愈合以及无法治疗直肠息肉等问题。为此 ,我们采用多能注套器痔全息治疗 ,效果满意 ,并发症明显减少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0例 ,男 115例 ,女 95例 ;年龄 7~ 6 0岁 ,平均40 .5岁 ;病程 1~ 2 0a。其中内痔 80例 ,外痔 6 0例 ,混合痔5 5例 ,直肠息肉 15例。2 治疗方法病人全部门诊治疗 ,术前排空大小便 ,取左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 .1 吸注法2 .1.1 适应证 Ⅰ期内痔和混合痔的内痔部分。2 .1.2 操…  相似文献   

12.
痔是临床最常见的直肠肛门良性疾病,传统手术治疗术后愈合时间长且患者痛苦大,手术不易被患者接受。自2010年7月以来,我们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Ⅱ~Ⅳ期内痔120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内痔120例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23~85岁,平均50.5岁。病史0.5~10年。其中Ⅱ度34例,Ⅲ度56例,Ⅳ度30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大便出血,便后肛内肿物脱出、肛门坠胀及瘙痒  相似文献   

1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内套叠85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科自1987年5月至1993年8月共诊治直肠内套叠137例,其中85例采用注射疗法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就本病的诊治等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一、年龄和性别男28例,女57例,男女之比1:2年龄21~72岁,其中21~35岁20例;36~50岁56例;50岁以上9例。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全感;肛部坠胀;里息后重;肛周及骶部疼痛;少数病人需手指伸入直肠协助排便及大便带血。三、主要检查结果排粪造影:32例为轻度直肠内套叠,主要为直肠粘膜脱垂于远端肠腔,以直肠前壁为甚。53例为重度直肠内套叠,此类患者在排便过程中近端直肠壁逐…  相似文献   

14.
1 痔病 人类对直肠肛门疾病的认识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祖国传统医学通常将直肠肛门疾病统称为“痔”。众多学者对痔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中Lorder等于1994年提出的肛垫下移学说,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我们通过对“痔”(或肛垫)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将“痔”(或肛垫)称为肛周腺体更为科学,因为其与人体其他与外界相通部位的腭扁桃体、前列腺等解剖结构类似。“痔”(或肛垫)是人体特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其主要功能包括阀门功能、黏液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当肛垫发生移位或病理性肥大时,其血管丛扩张,纤维支持结构松弛、断裂,造成上述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从而导致痔病,且常合并其他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盆底功能性疾病影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底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一系列的盆腔器官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多种症状并存.主要有排便功能障碍、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及腔门失禁等,与之相应的病因主要为肛直肠功能性病变(包括直肠黏膜脱垂或套叠、直肠膨出和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等)、膀胱膨出或脱垂、子宫阴道脱垂和盐底疝等。影像学检查对上述病变的诊断有独特的价值,笔者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月-2007年6月,我们采用吻合器痔上直肠黏膜环切术(PPH)治疗Ⅲ、Ⅳ期混合内痔9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肛肠外科临床中发病急,痛苦大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为了探求解决肛周急性化脓性病痛的治疗方法,我们经过反复摸索观察,总结出肛周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切开疗法,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150例临床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我们采用痔上直肠黏膜环切术治疗重度内痔2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8-67岁,平均41.5岁。病程3~37年,平均17.4年。其中Ⅲ度内痔18例,Ⅳ度5例。  相似文献   

19.
MRI对分娩并发肛提肌损伤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女性正常肛提肌与肛提肌损伤的MRI表现,评价分娩与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例健康未产妇(对照组)和20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研究组),研究组进一步分为压力性尿失禁组(研究A组)和无症状组(研究B组)各100例。采用MR质子加权像对其盆部进行多方位扫描,比较正常肛提肌与其损伤的MRI特征。结果对照组肛提肌均表现正常,研究组中54例(27%)(研究A组42例,研究B组12例)有明显的肛提肌损伤,其中49例位于耻骨直肠肌,5例位于髂骨尾骨肌(x^2=41.447,P〈0.01)。耻骨直肠肌损伤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部分缺损,髂骨尾骨肌损伤表现为肌肉明显萎缩。结论经阴道分娩是引起肛提肌损伤的重要原因,其损伤可导致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初产妇肛提肌损伤多发生于耻骨直肠肌,MRI是检测肛提肌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直肠内脱垂底形态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立一种在手术前能区别直肠内脱垂中粘膜脱垂和全层套叠的影像学方法。材料和方法:66例直肠内脱垂和36例对照才均行排粪造影结合盆腔造影,测量肛直角,会阴位置等指标并结合手术中所见的盆腔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