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竹叶石膏汤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创制的一首著名方剂。《伤寒论》396条云:“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以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七药组成。本方现代临床上多用以治疗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而见气津两伤之证。此时,若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津难复;若仅益气养阴而不清除热邪,则余热不去。  相似文献   

2.
竹叶石膏汤治疗妇科术后高热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6条,为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而成,方药由竹叶、石膏、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组成,治疗“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余热未清、津气未复之证。笔者以竹叶石膏汤为基本方治疗妇科术后高热2例,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病例1.1贺某25岁,工人,  相似文献   

3.
<正> 竹叶石膏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此后《温病条辨·中焦篇》也有记载;“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可见无论伤寒、温病,凡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已伤者,皆可选用。近世亦用于气分证而非热病后期,但属热盛而气阴两伤者,  相似文献   

4.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1]1条文解析本方适用于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治。此证由伤寒热病解后气液两伤,余热未尽所致。由于气津两伤,不能滋养形骸,故见身体消瘦;因中气不足,所以短气不足以息;因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气逆而欲呕吐。如张锡驹《伤寒论直解·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述:"伤寒解后,血气虚少,不能充养肌肉,渗皮肤,  相似文献   

5.
竹叶石膏汤为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首著名方剂。《伤寒论》396条云:“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麦冬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易招致外邪,罹患感冒发热,易耗气伤阴,竹叶石膏汤切合病机,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6.
洪燕 《江西中医药》1993,24(2):38-38
竹叶石膏汤见于《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用于感受寒邪后病变转归的治疗上,虽然大热已去,但气液受伤,并有余热未尽。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以去热邪,人参、麦冬益  相似文献   

7.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此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我们导师运用竹叶石膏汤治疗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主要作用是益气和胃、清热生津,治疗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为清补之剂;针刺疗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经脉的穴位,运用手法,刺激穴位,使之得气,以调整营卫气血;呃逆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本研究运用竹叶石膏汤联合针刺治疗胃失和降之呃逆,临床效果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朴香  李亮 《河南中医》2012,32(6):768-768
《伤寒论》第396条云:“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7味药物组成.现代临床上多以治疗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而见气阴两伤之证.笔者导师运用竹叶石膏汤治疗丹痧后期1例,效果颇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田君明  蓝天莹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642-1642,1651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伤寒解后余热"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方,主治诸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虚之证。全方由竹叶、生石膏、党参、麦冬、法夏、炙甘草、粳米组成,其中人参可酌用党参、北沙参等。笔者在此方基础上加活血化瘀、利水通淋、健脾消石药物治疗痛风急性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滋阴疗法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东汉张机在所著《伤寒论》中所创立的滋阴诸法 ,为后世滋阴法的发展和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 ,现结合有关条文 ,归纳如下。1 滋阴清热法主要用于病后余热不清 ,气液两伤之证。其代表方为竹叶石膏汤。第 3 97条云 :“伤寒解后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竹叶石膏汤主之。”张隐庵曰 :“此言差后而里气虚热也。”病后津液损伤 ,不能滋养形骸则其人身体虚弱消瘦 ,元气不足兼有虚热上炎则少气不足以息而气逆欲吐。故用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以去热邪 ;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以补正虚 ;半夏降逆止呕并调补药之滞 ;甘草、…  相似文献   

12.
竹叶石膏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为现代治疗热证的常用方剂,但是历代医家对竹叶石膏汤方证病机莫衷一是。该文基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进行分析探讨,认为竹叶石膏汤的本质在于中焦脾胃亏损,升降失司,阴不升而阳不化,阳不降而阴不生,致心、肺、胃三脏火热亢盛,气逆津伤。基于此病机,该方用药配伍以辛、温、甘、寒为主,诸药合用顾护脾胃,使中气枢转得复,火热自除,逆气得降,气津得生。临证时凡脾胃亏虚,中土不运、升降失司、火热亢盛、气逆津伤之证,均可考虑应用本方治疗。从“一气周流”解读竹叶石膏汤可为临床审证求因、遣方用药提供新思路,拓宽该方临床应用范围,并为解读仲景配伍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石膏为治疗急性热病的有效药物。仲景《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清阳明大热;竹叶石膏汤治热病后余热未清、津伤少气,均以石膏为主。《名医别录》谓:“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解肌发汗”。但石膏须用生者,更须大剂量方效。江涵暾《笔花医镜》及《吴鞠通医案》中皆重用石膏以除大热;余师愚治瘟疫的清瘟败毒饮方中用石膏至八两,治大热烦躁、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发斑吐衄等症;《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尤善用生石膏治温热病,谓生石膏性凉而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余从事临床四十余年,学习前贤用石膏之经验,  相似文献   

14.
竹叶石膏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伤寒解后,余热不清,气液两伤病症的名方。其主治原文为: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笔者征之临床,发现伤寒,即外感热病,亦即今之所谓感冒,愈后,赢,即消瘦,气逆欲吐者并不多,而虚,即虚弱乏力、精神倦怠等;少气,即气短者却很常见,若强求与原文完全相合之病症,方可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则竹叶石膏汤很难有用武之地。想起仲圣言及小柴胡汤之主治病症时曾有经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言辨证是关键,只要是柴胡证,换言之,只要是少阳证,辨证准确,便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证可以出现的症状不必都有。这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病情轻重之不同,患者体质之各异,以及治疗方法的差异,在临床上,不同的患者,辨证相同,表现却可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竹叶石膏汤载于《伤寒论》,是治疗“伤寒解后,虚赢少气”之证,并为热病后,气阴两伤之主方。此方既能益气滋阴,又能和胃除烦,被《医宗金鉴》称之为“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而吾之所长又在于它既能祛胸中之大热,又能生肺散放之津。笔者运用竹石膏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扩张咳血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四、内科1.温病温病从,口鼻入,先卫气,后营血。卫为表,主辛凉,桑菊饮,银翘散。气分热,汗渴烦,用石膏,知母汤。营分热,神志昏,热逼血,血妄行。急凉血,犀地汤,牛黄丸,至宝丹。热至极,便生风,紫雪丹,急急冲。主育阴,兼熄风,复脉汤,定风珠。理病后,清余热,用竹叶,石膏汤。  相似文献   

17.
竹叶石膏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恶性肿瘤发热患者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华  张宁苏 《光明中医》2011,26(4):726-727
目的观察并总结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恶性肿瘤发热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气阴两虚型恶性肿瘤发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者与未服用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服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后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3.33%,平均退热时间7.25天;对照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56.25%,平均退热时间8.55天。结论竹叶石膏汤加减对恶性肿瘤患者气阴两虚发热等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第四章清热剂清热剂主要用于治疗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本章共选用方剂二十一首,根据其功效不同,分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和清虚热六类。一、清气分热本类方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或气阴两伤之证。常用方剂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两方俱为清气分热的代表方剂。前者功用是清热生津,以清为用,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后者功用是清热兼以益气养阴,降逆和胃,主治热病之后,气阴皆伤,余热未尽  相似文献   

19.
刘渡舟教授在论述竹叶石膏汤的临床应用时指出:斯方不仅用于“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而且可治妇人乳痈术后,余热未尽、气液两伤、缠绵难愈之证。笔者经临床验证,疗效可靠,兹举二例说明。【例一】郑×,女 25岁。一九八二年四月十日初诊患者产后三日,因乳头内陷,吮乳困难,遂罹乳痈。经保守治疗数日无效,即切开引流。然术后仍持续发热不已,体温38.5℃,刀口流脓不愈合,  相似文献   

20.
【歌诀】阳明邪热王竹叶,甘辛淡寒清烦热。口疮尿赤气津劫,生津止渴祛风邪。【释义】竹叶长于清泻心胃实火,生津以止渴;其上清心火,下利小便,上可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下可疗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